就业竞争力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
2023-08-02刘益丰
文/刘益丰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有了一定的变化和趋势。很多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实习经验、社会经验以及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积累实践经验,打好各种技能底子非常重要。此外,传统产业领域的就业需求逐渐减弱,新兴行业的就业形势日益活跃。比如,互联网、人工智能、VR/AR、物联网等领域都在高速发展,需要各类专业背景丰富、知识储备强、能够吸收新知识、快速学习和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高素质人才支撑。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各个高校共同关注的焦点。
就业竞争力,指的是大学生在毕业选择过程中所具有的超越竞争对手,同时能够在竞争进程中达成相对满意结果的一种能力素质。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来看, 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个人能力,个人的知识、技能、经验以及创新思维和沟通能力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专业选择,毕业生所学专业的热门程度、市场需求、行业发展趋势等也会影响其就业竞争力。教育质量,所在高校的教育质量、师资力量、实习机会等也会对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经济环境,宏观经济情况、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行业供求关系以及政策环境等,也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较大的影响。社会背景,社会网络、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求职态度,就业意愿、求职积极性、职业规划、自我认知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
提升就业竞争力是高等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基于就业竞争力的大学生就业教育是指针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一系列教育培训和服务措施。
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教育开展时间相对较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基础教育不足。由于当前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育体系偏重于理论和学术研究,相对缺乏针对就业实际需要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的教育。缺乏针对性。很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因缺乏与职业岗位紧密相关的专业知识、创新意识、实践经验等而遭遇困境。就业思维单一。一部分大学生只是把眼光放在传统的政府机关或国企事业单位上,忽视了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及其他非传统行业的就业机会。教育体系单一。除少数学校开设了较为完善的就业教育课程外,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非常薄弱,缺乏系统化的就业教育体系。
就业竞争力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建议
围绕“五育”并举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首要任务在于充分结合“五育”并举要求,建立完善的就业教育体系,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根据相关调查数据可知,大学生在就业单位性质方面主要倾向于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愿意进入民营企业的大学生群体占比相对较低;大学生在就业区域方面主要倾向于东部地区,愿意进入东北、西部地区的大学生群体占比相对较低。对于上述问题,高校需要在就业教育中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大学生纠正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具体来说,高校应当在就业教育过程中积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强化学生群体的党建工作,通过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学生群体,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化学生,使得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理想信念、品德修养方面得以有效强化。在此基础上,高校应当积极适应、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在围绕“五育”并举开展就业教育时,高校应该将劳动教育纳入其中,采取多样化、实用性强的教育方式,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实践活动、邀请企业专家举办讲座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就业教育,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经济现状,增强竞争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引导教师队伍全员参与就业教育。大学生就业教育的重点在于教师,而单纯依靠某个部门或者教师开展就业教育,往往难以达成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目标。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应当全面统筹内部管理、服务、教育等相关的教师资源,引导教师队伍全员参与就业教育,从而有效发挥各个教师的优势,达成全员协同推进就业教育的目标。具体来说,高校应当在内部建立专门的领导组织,从顶层设计、系统谋划的角度入手,针对高校内部各个部门、教师进行统筹协调,使得各方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将就业教育融入不同的教育领域中来。对管理职能机构来说,应当充分立足就业教育职责,发挥自身在管理方面的优势,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措施、服务支持,协同落实就业教育。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当全面明确内部辅导员、教学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责,并建立针对性的责任清单,使得就业教育既有分工,又能高效合作,进一步巩固就业教育的效果。
图据网络。
通过家校共育拓展就业教育渠道。通过家校共育拓展就业教育渠道,是指通过家长与高校之间的互动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就业教育支持。这种模式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机会,拓宽就业教育渠道。在家校共育中,家长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职业资源、知识和经验,帮助大学生探索自己的职业偏好,了解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并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网络社交等资源,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职业竞争力。为有效保障家校共育效果,高校应当在就业教育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比如,高校可以邀请企业人士来校举办讲座或者座谈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咨询服务。此外,高校还可以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机会,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当然,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自身家庭与高校处于不同的地区,高校应当充分利用线上平台与家长之间保持交流沟通,如通过微信群定期推送就业教育相关的内容,让家长利用碎片化时间了解就业相关的知识、社会就业形势等,通过双方深入的交流沟通,共同针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指导,从而有效保障就业教育的协同性。
全面落实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认清自己、找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就业竞争力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必然需要全面落实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制定就业目标、就业计划、行动规划,使得大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对于职业生涯教育来说,高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职业素质教育,包括社交礼仪、沟通技巧、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技能培训,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求职策略等,帮助学生提高求职竞争力。实习与就业安排,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实习、校企合作项目等活动,增进学生对职场的了解,拓宽就业渠道。职业咨询服务,为学生提供职业咨询、招聘信息、人才推荐等服务,为学生的职业发展保驾护航。为进一步提升职业生涯教育水平,高校应当全面围绕考研深造、求职就业等开展学情调研工作,同时注重跟进大学生群体个人优势、就业能力特征、发展需求等相关数据,为大学生建立清单式、台账式的精准指导模式,有效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为大学生群体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就业竞争力视域下的就业教育,应当从当前就业形势入手,高度重视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全面优化就业教育。这就需要高校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相关因素,围绕这些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就业教育模式,通过围绕“五育”并举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引导教师队伍全员参与就业教育、通过家校共育拓展就业教育渠道、全面落实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