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传统工艺转化文创产品的技艺传承创新途径研究
2023-08-02王颖
摘 要:面临高速工业化、信息化的经济社会发展,广西传统工艺转化文创产品的技艺传承创新面临巨大挑战。分析广西侗绣、花竹帽、瑶族服饰、壮锦等传统工艺文创转化特点,提出文创产品实现过程中技艺“守正创新”应重视手工技艺与传统样式、地域性文化内涵和原材料的传承创新。
关键词:广西传统工艺;文创产品;技艺;传承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西部项目“壮族传统工艺转换文化IP研究”(22EG211)研究成果。
伴随着20世纪70-80年代全球后工业时代的兴起,各国传统工艺技术保护与传承迎来巨大挑战,其中蕴涵的民族文化和历史烙印面临被淡忘和曲解的潜在风险。工业文明技术移植到不发达地区,凭借着物质变革的舒适和方便等外在特征压制了能够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本土技术。在此过程中,西方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也逐渐渗透入不发达地区,这种潜在威胁体现在“将西方和外国模式纳入传统技术的合法地位终将导致传统技术的崩溃。由于技术深深扎根于社会文化组织之中,传统技术的崩溃往往引起地方社区的瓦解,使其失去文化特性,在国家一级加重了对西方文化的依赖”[1]。由此可见,工业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代化背景下,传统工艺技术保护与传承是工艺学界亟需深入研究的重要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深度诠释了“守正创新”内涵,“守正”即是坚持按照事物的本质客观规律想问题,在此基础上认识到规律的变化性,遵循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事物最终实现“创新”[2]。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历史上属于我国边陲相对封闭地区,传统工艺所受的冲击相对较小,至今还保存种类齐全的传统工艺门类。面临全球工业化的冲击,广西传统工艺的传承创新尤显重要。近年来,部分学者对部分基于传统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创新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3],但对围绕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相关研究较少,开展相关领域研究,对于传承创新广西地域文化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一、广西传统工艺转化文创产品创新案例分析
传统工艺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外在体现,如果没有文化基因的延续就失去了艺术基因。随着当代社会变迁,特别是信息化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外来文化对本土传统文化影响愈发广泛和深入。在传承广西传统工艺过程中,如果弱化了民族文化核心内涵,偏重用西方设计思维来实现工艺设计,这样得到的文创产品必然缺失地域文化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4]广西各民族传统文化是本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历史财富,是民族传承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因密码。只有不断地挖掘广西各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用符合现代语境的设计语言进行创作,才能改变产品千篇一律高雷同性的弊端,设计出独特韵味的文创作品。更长远地看,坚持传统文化基因延续才能实现广西传统手工艺守正与创新,有力增强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和民族文化的软实力。
以广西“红瑶”文创产品开发为例。“红瑶”是瑶族中的一个支系,因穿红色服装而得名,主要居住在桂林龙胜县的龙脊镇、泗水乡一带,被誉为“桃花林中的民族”。从历史角度来看,广西少数民族通过服饰工艺传承了他们的“文化空间”,服饰是载体,民族文化是核心。由于瑶族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红瑶”女子的织锦和刺绣技艺主要依靠母辈代际传承而来,这些技艺图案频繁出现于衣、裙、头巾、包肚、腰带、围裙、围裙带、东摆、裙摆、脚绑、脚绑带和花鞋,成为这个族群集体记忆的承载。红瑶服饰出现的两种四方形图案令人印象深刻,一种是方形印章,另一种形似动物爪印,这是传统“红瑶”刺绣最常见的图案,本地人称为“瑶王印”或“虎爪”,源于地方传说[5]。
在进行相关文创产品设计时,设计师首先要深入了解红瑶的历史沿袭、生活习俗、地理环境、审美特征等文化背景,再从中凝练最具代表性的红瑶民族文化元素进行创意转化。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充分活用运用红瑶民族最鲜明的文化基因,才能使文创产品具有文化独特性。以红瑶家居果盘套装盒为例(如图1),设计师首先提取当地的龙脊梯田的地形地貌特征和“瑶王印”装饰图案,然后进行重构和再设计,一方面通过梯田的轮廓讲述了“无山不成瑶”的瑶族生存奋斗史,弘扬了红瑶民族先祖开垦拓荒的民族奋斗精神;另一方面把带有瑶族最鲜明印记的“瑶王印”设计在其中,凸显了作品传达的族群认同感。
二、广西传统工艺文创产品转换
“守正创新”途径分析
(一)坚持手工技艺与传统样式的“守正创新”
1.手工技艺是传统工艺的核心优势
伴随历次科技革命浪潮,机械工具使效率大幅度提高而成本逐渐降低。但针对某些手工技艺或者技艺中的环节,手工淳朴之美无法替代,手工技艺“守正”正是传统工艺的核心价值所在。
机制工艺易弱化传统工艺的地域化属性和民族特色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机械工艺是根据科学原理制作而成,原理具有普遍性,生产的制品也都是统一标准的。如人造丝机器工艺在广西区内外应用没有太大差别,不会受广西的自然、地理、民俗、传统等地域要素明显影响,由此导致缺乏广西传统手工艺所具备的民族性,也不会产生手工制作的情感连接效应。
第二,机械工艺是产业商业化的产物,逐利原则突出流水线和标准化作业,必然导致大量同质化甚至粗制滥造的产品。而以广西少数民族手工刺绣技艺为例,一针一线精工制作传达的温情和手工针法随机创新是机械工艺无法替代的,手工艺的核心价值也不会丧失。如广西三江侗族刺绣是一种用引针将各种彩色丝线或棉线,附着在织物表面之上,构成各种图案纹样的穿刺艺术,其基本表现形式是“剪纸+刺绣”,剪纸部分基本用绕针,先把剪纸黏贴到布料上,再用绣花线把剪纸部分包裹起来,其它部分采用平、挑花、乱针、跳针等手法刺绣,根据不同地区乡镇的民俗风格,又会融合不同的针法。在前期剪纸过程中,融会贯通、技艺高超的绣娘才能创作优秀的剪纸作品,反之会忽视很多细节,增加后期刺绣工作难度甚至出现失误[6]。这种技艺既需要高超的剪纸能力,又需要精湛的刺绣手艺,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相比而言,机制刺绣难以具备完成复杂工艺必需的应变能力,电脑机器刺绣的高效低廉可以辅助完成部分普通作品,但是最精美的作品仍然需要人脑结合手工刺绣来完成。笔者在采访侗绣传承人时候发现,年长的传承人韦凤仙老师手工刺绣技艺精湛,一般沿用旧题材,而新一代的传承人吴双林老师在传统侗族刺绣的基础上引入了双面绣技艺,题材选择上更接近现代生活,作品体量虽然相对较小,但是绣品色泽变化丰富细腻,更符合现代人的審美观,都是两位大师手工技艺守正创新的精品之作。
第三,机械工艺不能代替手工技艺还体现在广西藤编、竹编、草编、芒编等工艺的应用上。例如广西毛南族的花竹帽工艺就极其考究,是一门沿袭着古老而独特的手工技艺,机械制作只能生产一般简单的竹帽,而像花竹帽这种有复杂图案及工艺的产品只能由传承人手工编制。图2中的花竹帽编织工艺非常复杂,当地技艺最精湛的艺人也需要至少7天时间才能编成一顶花竹帽,因此对编织者的耐心及定力要求很高。图3中的作品在继承传统手工编制技艺的基础上取意六合之内团圆,运用竹、藤、芒等材质和多样化编织方法,制作图案繁复精美,富有极强的装饰感和美好寓意。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这类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的技艺,艺人有高超的手工技艺。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原先的很多传统非遗产品都不适用于现代生活,而设计师根据时代审美再设计出符合现代人需要的时尚文创产品,既保留了传统手工技艺原有文化属性又赋予时代视觉审美内涵,这些都是机械工艺无法替代的。
2.传统样式是传统工艺“守正创新”的文化基石
传统样式在中国传统工艺中有悠久历史,在各民族民间艺术、宗教信仰、民俗形式、传统手工艺器物、传统服饰、民居建筑、生活工具中等都有所体现,是民族文化外显的具体形式。传统图案样式是民族文化的直接体现,蕴藏着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是我们了解民族信仰、民族精神、民族审美等的最直接载体。广西部分少数民族没有文字,但是流传下来诸多素材丰富的民族图案,这些图案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依旧保存下来是本民族的信仰的体现,也是民族文化内涵的外显形式。以白瑶族服饰的图案样式为例,白裤瑶族最具有代表性的图案符号就是女子上衣背上“瑶王印”和男子下装白裤上“血手指印”。“瑶王印”的形态剔除花色上的差异大体上有六七种,主要框架又为三类,分别是“井”“回”“田”字形(如图4)。这几种框架都是以正方形为基础,局部分布着大小的小正方形作为辅助装饰,这样的布局给人一种规整而富有韵律变化的纵深感。“血手指印”是在男子下装灯笼裤膝盖部位绣着五条不同长短的红色竖直条纹,在竖直条纹的顶端有各有一个十字架的符号(如图5),这些标志性图案述说了白裤瑶先民的抗争历史,白褲瑶族作为弱小民族,长期面临大自然的艰辛和外族的入侵威胁,推崇祖先的抗争精神并把这种信仰体现和反映在民族服饰上,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给后人带来勇气和力量,同时寄托了对祖先的缅怀[7]。
另一方面,传统样式“守正”不是一成不变的完全复制传统原始图案,而是在保留传统图案的审美内涵及传统图案、不改变传统图案本质的前提下再设计。图6、图7、图8中的白裤瑶首饰系列就是在白裤瑶原始图案特征基础上实现生活创意文创设计。
再以壮锦为例。壮族是广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民族性格多元、开放、包容,信仰天地万物(天神、雷神、土地神、巨石神、树神、蛙神、始祖神等),图腾崇拜主要有蛙、百花、鸟、鱼、蛇、太阳。所以在壮族传统工艺器物上都有这些图腾形象出现,如壮族的铜鼓有大量的蛙的图案形象,壮锦上图案样式就更丰富了,基本的花、鸟、虫、鱼、龙、凤、兽等都有,也反证了壮族的万物信仰。值得一提的是壮锦上众多的花的图案,相传壮族创世女神米洛甲是三界之中唯一为花所生的神,她主宰壮族的生育和健康,被称为“花婆”。对花婆的生殖信仰延续到壮族对花的喜爱,壮族在织锦时候处处以花为题材,无疑是希望得到花神的呵护过上美好安康的生活,这是壮族人民的朴实精神世界的表现(如图9、图10)。
图9、图10中的两个案例都表明了民族传统图案是民族精神、民族信仰、民族崇拜的符号表现,无论是瑶族图案还是壮族图案都是广西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以辛勤劳动创造的族群印记。在开发文创产品的过程中,应该秉承传统图案法则,保留民族的文化符号,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意和方法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广西壮锦山河公司米洛甲品牌根据壮族花的崇拜提出“花育万象”的创意概念,以“花”的图案作为联结不同文化的最佳媒介,将壮族民族内涵的女性精神、博爱包容以及对生命不息的美好期许注入品牌,赋予其更深的解读。同时也是壮族文化多元融合性格特点的体现。图11壮锦系列靠枕主要采用的纹样是柿蒂夔龙纹,柿蒂图案犹如柿子下面蒂子的四瓣,又叫“四朵花”,寓意事事如意,是壮锦常见的吉祥图案。图12龙州锦绣挎包,以色彩斑斓的壮锦为主,瑶绣福字绣片为辅,强调碰撞与融合,将浓郁神秘的民族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赋予包包五彩斑斓的错落感。图13米洛甲花神系列丝巾、图14米洛甲花神系列潮包是米洛甲品牌的经典系列,以不同颜色碰撞组合,创造出少数民族独特韵味,除了花以外还增加了壮族经典图案鸟、蛙、鱼等图腾,彰显经典调性和民族时尚风潮。
(二)坚持地域性和原材料的“守正创新”
材料的区域特有性是技术相对本真的前提,手工艺技术的原初材料选择体现了浓厚的乡土地域特色[8]。地域性的特点是长期、稳定、独特、相融,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是在长期的社会生产中逐渐形成最终趋于稳定的,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虽然也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但最终都以符合本地区生活要求为目的进行深度融合,形成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首先,地域文化是文创产品设计的灵感,如果没有多样的地域文化,文创产品设计就会失去其独创性;其次文创产品中融入地域特色,对当地的文化可以起到保护与传承的作用;再次,地域性思维活动最终形成自觉接受的文化认知,对文化的理解认同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特定地域人们的认知和习惯决定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而地域文化又直接影响着文创产品的文化特征。
1.突出地域特征优势
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各种各样的风土人情与文化习俗,地域文化是历史遗存、文化形态、审美趋向、生产生活方式、信仰习俗等在一定地域内长期发展、融合形成的,不同的地域文化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广西北部喀斯特地貌地理自然资源丰富,南部海洋文化资源独具特色,西部少数民族人文资源保存完好,东部自古就是商贸发达的走廊地带,具有丰富的地理及人文资源。在广西文创产品设计中要根据传统工艺的地域特色进行有目的的创作,使得作品有差异性,打破在旅游产品市场出现的都是千篇一律、义乌小商品市场同质同出的怪圈。
广西传统手工艺按资源地域可以划分为沿海地区、沿江河区、山林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四个地区:第一个区域以沿海地区以贝雕珠宝工艺为主文创开发。广西沿海地区南临北部湾,海岸线漫长,滨海资源十分丰富。如合浦的珍珠和珊瑚饰品、北海的贝雕画享有盛誉。这种沿海地区的独特地理位置造就了沿海地区传统手工艺以贝雕珠宝工艺为主。第二个区域以沿江河区以玉石工艺为主的文创开发。广西境内江河纵横,在江河冲刷之下河床玉石品种繁多、玉石工艺不断发掘。如石形奇巧玉化程度高的红水河岩滩河段大化彩玉石、质地坚硬、色泽艳丽的浔江河三江彩卵石、质型色纹韵俱佳的红水河流域合山彩陶石、纹理多样、内涵丰富、宛如石画的来宾县铁帽山黔江下游草花石。第三个区域以山林区以竹木藤芒草工艺为主的文创开发。广西山林区山高林茂,竹木藤芒草编织工艺历史悠久。如环江县毛南族的顶卡花(花竹帽)、博白县的芒编、德保县的藤编、龙胜县禾秆扎龙狮、柳江的经纬竹编,都是极具地域特色产品。第四个区域以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特色手工艺为主的文创开发。广西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少数民族,长期聚居形成了每个少数民族独有的民族工艺文化体系,如壮族的织锦、绣球、铜鼓,侗族的剪纸、刺绣、木构建筑,瑶族的服饰工艺、仫佬族的土布,苗族的蜡染、亮布,毛南族的肥套面具、京族独弦琴等都是民族风格独特、地域风格浓厚的代表。
2.坚守原材料的本真属性
优质的原材料是保证传统手工艺转化文创产品“原汁原味”的重要条件,原材料“守正”并不代表文创产品不能使用新材料,而是在体现作品韵味的关键部分使用原生态材料。原材料本身的质感就是传统工艺的一部分,失去原材料的作品就像失去血肉一样,丧失传统工艺的韵味及质感,只有在合理利用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才能保留传统工艺的独特韵味和魅力。
以壮锦为例。壮锦的特点就是棉丝混织,棉线易得用来做经线,丝线珍贵美观用来做纬丝显示花纹。正是这两種原材料的应用才有了壮锦“远观颇工巧绚丽,近视则觉粗粝”的效果,这也是壮锦区别于其他织锦的重要特征。壮锦的染料原先是植物染料:茜草是红色染料,姜黄是黄色染料,紫草是紫色染料,绿草树皮是绿色染料,菘蓝是蓝色染料。虽然随着时代发展,壮族使用植物印染的方法逐渐被工业化学法取代,但植物印染有着化学染剂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植物染料原生态,很多染料本身就是中草药对自然无害对身体有利,如菘蓝的根是“板蓝根”,叶是“大青叶”,都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其次植物染料有自然美感,植物染料染出的丝线有自然渐变的效果,虽然不如化学染料那样明艳,但是所呈现的自然效果独一无二,优秀的手工艺人可以根据丝线中植物染料随机的晕染渐变色泽绣出有层次感的作品,这是化工染料无法实现的。随着人们环保及健康意识的提高,对于原生态植物印染的需求越来越多,研究应用壮锦的原始染料对于文化传承及健康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再以广西标志性地理产品钦州坭兴陶为例。钦州坭兴陶取材于钦州东西两岸特有的陶土为原料,其中东泥又称为白泥,分布在钦州东岸低洼地带,质地黏软含铁量高,在工艺生产中起着塑形和结合作用,可增加坭兴陶的光泽度和油润度。西泥又称紫泥,分布在钦州西岸的小山丘上,质硬含铁量较高。在四大名窑中,坭兴陶是用两种陶土,烧出万般变化的陶器,历代有“东泥为软肉,西泥硬为骨”的说法。正是因为材料的独特性,陶器高温烧制后,形成“窑变”而呈现古铜、深蓝、墨绿、朱红、灰等诸多颜色。经打磨抛光处理,成品光润柔美、晶莹似玉、古色古香,变化万端,可谓“火中求宝,绝无类同”,享有“中国一绝”之美誉。
三、结语
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广西传统工艺转化文创产品过程中,如何实现“守正创新”,是业界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传统技艺的文化基因的延续是“守正”中最需要坚守的底线。以技艺守正的内容中主要应坚守手工技艺、传统样式、地域原材料这几方面来保持传统工艺原有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坚持技艺守正的同时并不代表僵化的一成不变的继承,基于手工坚持品控,改进工艺扩展功能,归纳典型提炼样式,保留工艺材质转化等方面创新与当下社会消费观和价值观相结合,创造出高品质、高品位时尚的文创产品,从而建构地域传统工艺的新语境,形成传统工艺的新消费点。
参考文献:
[1]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05-113.
[2]黄高智,等.内源发展——质量方面和战略因素[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103.
[3]廖江波.守正创新之思:基于“非遗”夏布织造技艺传承的考察[J].民族艺术研究,2022(4):137-144.
[4]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5-03(02).
[5]许伟明,李亚蝉.红瑶服饰:桂北梯田桃花开[N].21世纪经济报道,2018-01-30(08).
[6]侯芳妮,吴双林.广西三江侗族剪纸绣的传承与创新述论[J].沿海企业与科技,2020(2):63-65.
[7]王颖.广西白裤瑶服饰审美历史文化蕴涵[J].艺术品鉴,2018(9):168-169.
[8]顾浩.本真与嬗变——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艺技术意义的再反思[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101-107.
作者简介:王颖,硕士,南宁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装饰、视觉传达。
编辑:宋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