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园林装饰语言在书籍装帧中的应用

2023-08-02潘依华

美与时代·上 2023年6期
关键词:书籍装帧

摘  要:本文探索苏州园林的装饰语言在书籍装帧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书籍装帧设计的思路。首先归纳了苏州园林的装饰语言类别,从两方面进行分类阐述,即苏州园林的建筑装饰图案语言和空间装饰语言,从形式到内涵进行分析探究。接着,通过几组设计案例,细致地分析了苏州园林的建筑装饰图案语言和空间装饰语言在书籍装帧中的应用,用图片分析展示了应用过程,以及最终取得的效果。苏州园林的装饰语言能够有效地应用于书籍装帧设计,可以通过对苏州园林装饰语言的提炼分析,从平面和立体两个视角入手,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进行创新,创造出新的艺术语言,有效拓展书籍装帧的形式和方法,丰富书籍装帧的内涵,传达传统文化之美。

关键词:苏州园林装饰语言;书籍装帧;建筑装饰图案;空间装饰语言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现代平面设计视角下苏州古典园林装饰语言的传承与创新研究”(KY—ZSA1802)研究成果。

书籍装帧是书籍存在和视觉传递的重要形式,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著名书籍装帧设计师吕敬人这样阐述书籍装帧的含义:“真正好的书籍设计,不仅是阐释性的标志、狭隘的文字解说和外包装,还应该捕捉书籍内涵的各种要素、寻找与主题相符的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重新构成甚至提升图书内文的节奏、层次和表现力。”[1]因此,书籍装帧包括了开本、字体、版面、插图、封面、护封以及纸张、印刷、装订和材料的总和。其中,文字、图形、色彩、材料是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元素。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素材和养分,是书籍装帧拓宽设计手法和丰富设计内涵的一种途径,而苏州园林是传统文化的珍贵宝库。苏州园林有两千余年历史,以典雅秀丽而闻名天下,园林以水、石、建筑、植物为设计元素,布局巧妙、虚实相生、疏密有序,展现了“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自然山水意境,体现出了丰富而又独特的园林装饰语言。把苏州园林的装饰语言运用于书籍装帧,能够让书籍设计折射传统文化之美,同时让传统美学焕发新的设计美感和生机。

一、苏州园林装饰语言分类

(一)苏州园林的建筑装饰图案

园林的建筑装饰主要呈现出一种图案美。康德说:“在建筑和庭园艺术里,就它们是美的艺术来说,本质的东西是图案设计,只有它才不是单纯地满足感官,而是通过它的形式来使人愉快。”[2]苏州园林中蕴含了丰富的建筑装饰图案,有门窗图案、铺地图案、雕刻图案等。这些装饰图案精雅秀丽,既是一种艺术符号,又是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语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1.花窗图案

苏州园林的花窗是苏州园林最具特色的装饰样式,有极强的视觉美感。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一文中说:“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中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花窗多为镂空图案,既隔断了空间,又通透容纳,将窗外的风景纳入其中,故称漏窗;又因其样式美丽如花,被称为“花窗”。花窗的装饰纹样多种多样,有几何纹样,也有具象纹样。几何纹样有冰裂纹、万字纹;具象纹有梅花纹、海棠花纹、云纹、折枝花纹等,都是吉祥寓意的纹样,蕴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铺地图案

苏州园林的庭园和石径上,铺就了各式各样的图案。铺地的形式有花街铺地、雕砖卵石铺地、卵石铺地、方砖与条石铺地、嵌草铺地等[3];图案有席纹、回纹、人字纹、斗纹、间方纹,还有栩栩如生的动植物纹样。因此,路面不仅具有供人行走的功能,还有了能够愉悦耳目的观赏功能。这些铺地图案纹样各异、色彩斑斓,营造和强化了景点意境,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3.雕刻图案

苏州园林建筑装饰复杂精细,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古人云:“无刻不成屋,有刻斯为贵。”苏州园林楼、阁、轩、榭、飞罩、屏风等,运用了不同的雕刻手法,雕琢出各式图案。雕刻有砖雕、木雕、石雕等各种不同建筑工艺,极富特色。雕刻的图案也囊括了植物纹、动物纹、传说故事、小说戏曲故事等丰富的题材[4]。这些雕刻图案体现了苏式雕刻的特点,即刻工精细、风雅秀丽。

(二)苏州园林的空间装饰语言

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粹,一树一石、一亭一榭都疏密有序、错落有致,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出了层次多变、处处有景的如诗如画的胜境。苏州园林的空间意识,与华夏民族对于空间的理解一脉相承。我国古代艺术理论所指的空间常常是渺无边际的、不肯触及的“太玄”,这种空间概念使得园林的空间组织相当灵活和富有变化[5]。这种空间规划模式虽然没有程式化的样式,但是还是有道可循。

1.参差自然的空间手法

参差自然即追求自然不对称的手法。西方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说过“参差多态是美的来源”,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美,摒弃了对称和规整,追求一种参差、自然的美。计成在《园冶·掇山》中这样写道:“峦,山头高峻也。不可齐,亦不可笔架式;或高或低,随致乱掇,不排比为妙。”这与中国古典画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唐代画家张璪在艺术创作理论中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认为艺术的创作从外要师法自然,从内要表达个人内心的感悟,从而将自然之美转换成艺术之美。而苏州园林正是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融合的体现。造园者多为文人士大夫,或是官场失意遭贬的官吏,他们建园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张扬社会地位的显赫,而是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体现了文人的气质和格调。苏州园林极尽参差错落之美,犹如一幅立体的水墨画。所以,它是传统隐逸思想的转化,是文人士大夫从外在的关注转向内在的开掘和精微细腻的文化情感。这种思想在历史的演变中成为园林的一种情调,一种自然态的审美情趣的追求[6]。

2.虚实相生的空间手法

蘇州园林以小见大,层次丰富,移步换景,处处是景,离不开虚实相生、藏露结合的美学[7]。虚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常用手法,能够帮助画作达成丰富的层次关系。方董在《山静居画论》中写道:“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苏州园林将虚实相生的手法运用得纯熟精妙,使得园林在小中见大,景观无穷,意蕴深远。步入苏州园林,人们会体验到由暗而明、由窄而宽、由抑而扬的转换,景深渐次递进。此外,园林还善于运用如花木、山石、屋宇、门窗等隔断,使园景不会一下子尽入眼帘,让游客一览无余。苏州园林空间格局的最大特点就是使本来处于静止状态的分割空间,通过门或者窗的介质,形成空间的渗透。墙、窗艺术是苏州园林中的最妙之处,它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艺术作用[8]。门窗将门窗之外的景色引入其中,起到了“引景”“泄景”的作用,它不仅是一个建筑隔断和通道,更是制造景观的手法。李渔在《闲情偶寄·居室部》提出“无心画,尺幅窗”的著名说法,花窗赋予了园林更多的透漏空灵,加深了空间层次,拓展了意境。

在另一层面,苏州园林虚实相生的空间手法表现为景和留白的关系。景和留白在绘画中就是图和底的关系,古代文人绘画讲究布局疏密有致——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密和疏乃画面的一张一弛,没有留白,绘画就缺少了回味和意境,因此留白也是一种绘画语言。古人有云:“计白当黑”,可见留白的重要性。“南宗画”之祖王维,受到禅宗思想影响,“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原野簇成,远树过于朴拙”。始创水墨法,画面多平远构图,多留白,有平和清疏之意境。到了元代,倪瓒更是把画面的留白和空灵发展到了极致。倪瓒的山水画简练平淡,常以一水两岸式构图,画面分为近、中、远三景,中景是一片湖光,几乎不着笔墨,大量留白,岸景用笔简疏,给人一种清幽、恬淡之美。倪瓒虽然用笔疏朗,但下笔内涵丰富,一笔绘出,干湿浓淡,虚实飞白,变化无穷,他把中国文人画的意境发展到了空前完美的地步[9]。苏州园林的空间意趣和留白手法体现了中国文人画的语境——中国文人的哲学观和审美意趣,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典范。园林平面意义上的留白,是指白墙黛瓦与墙面前的假山、竹子、树、门洞或窗棂形成疏与密、图和底的视觉对比关系。苏州园林的造景以墙为纸,以石、竹为画,以墙面的大量空白来映衬出景物信息,景观萧疏雅致,再加上空间的光影变换,更增加了视觉的意趣,意味深长。

二、苏州园林装饰语言在书籍装帧中的应用

(一)苏州园林花窗图案在书籍装帧中的应用

苏州园林花窗图案丰富多样,是珍贵的传统图案资源,把它运用于书籍装帧,可以作为平面设计图案的极大补充。书籍装帧离不开图案设计,不管是封面是内页,插画、图案都是书籍装帧重要的一部分。在运用传统图案的过程中,可结合现代设计手法,给图案的视觉效果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在设计手法上,运用现代设计构成手法,把图案进行提炼加工与再创造,传其形,达其神,充分展示其传统文化内涵,又体现出富有时代感的视觉审美形式。《苏州印象》系列丛书有《苏绣印象》《苏扇印象》《古镇印象》《园林印象》(如图1),讲述的是苏州的传统工艺和建筑。为了展示书籍的文化特色和苏州历史文化底蕴,该书的封面设计上采用了苏州园林花窗样式和字体相结合的图案,这正是对苏州园林花窗图案运用的一个创意过程(如图2)。这个图案首先提取了苏式园林花窗的冰裂纹样式的特点,在错落中蕴含统一规整,有简洁、几何化的漏透之美,把传统图案加工处理后再结合文字设计,将文字几何化、线条化、条理化,运用平面构成原理使两者在形式上相统一;由此在传统苏式园林图案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新的视觉形象。这套丛书的封面设计把新的视觉形象应用于书籍封面设计,再结合文字的大小、疏密、浓淡的对比组合,使得传统图案焕发新的生机,又恰当地传达了书籍的内容和传统文化内涵。

书签是书籍的衍生辅助品。书签的设计在造型和材料上都呈现多样化。这是一组以苏州园林的花窗造型和花窗纹样与动物元素相结合的书签设计(如图3)。在设计上,以圆形花窗、六角形花窗、梅花形花窗为书签外形,动物造型和花窗纹样巧妙组合其间,加上颜色的点缀和呼应,设计出时下年轻人喜爱的书签样式。整个设计体现了浓郁的苏州园林元素和地域特色。

(二)参差自然的空间手法在书籍装帧中的应用

苏州园林的参差之美应用于书籍装帧就是从立体走向平面。书籍装帧注重版面设计,以点、线、面的设计展现万千气象,借鉴苏州园林布局造景的自然参差之态,把这种形式运用于书籍版面设计,即着意避免对称线,在版式的布局上做到不规则、不对称、不整齐,即运用不对称的版式,融匠心而不留痕迹,组织好版面自然有序的层次关系,做到设计上的“中得心源”。《二十四节气》系列书籍的封面设计(如图4),在封面的版式设计上,运用了图文结合的不对称布局。封面以文字设计为主体,突出书名,根据书籍的内容封面配以插画设计。插画以白描的形式呈现,从左上角伸出来,形态自然,与书名形成了对角线的呼应。整个版面的设计错落自然,以书名的设计字体为主,插画为辅,再加以小字的点缀说明,无一处重复,在版式设计上追求主次、疏密、大小、高低的相辅相成,这是对封面版式设计的参差自然之美的追求。

(三)虛实相生的空间手法在书籍装帧中的应用

苏州园林能够以小见大、层次丰富,离不开虚实相生的空间手法。书籍设计的目的也是以小见大,以有限见无限,试图在方寸之地,制造出无限的意蕴,因此虚实相生是值得学习借鉴的手法。虚与实在图形设计上就是图和底、用色和留白的关系。《苏州园林》系列书籍讲述了苏州园林的历史发展、建筑格局和主要景点。为了体现书籍主题,书籍设计选取了苏州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古亭作为创作对象,运用了扁平插画风,呈现出剪影效果(如图5),特征突出,简洁明了,易于识别。封面设计极尽留白,突出了书籍订口的装饰和亭子主图案。在亭子图案的底色形状上选择了圆形,圆形在中国传统文化上有圆满的寓意;在造型上,运用了镂空手法,这正是将苏式花窗的特色导入其中(如图6)。漏透是苏式花窗的空间特色,而封面设计中运用镂空手法,将环衬的亭子引入了封面,有苏式花窗的“引景”之妙,同时加强了虚实关系,在翻动的过程中会产生光影感,在封面和环衬之间制造出了更多层次,使得书籍更为立体丰满,同时也更直观地传达了书籍的题材和文化特色。

书籍装帧设计还是一种渐次递进的整体设计。在艺术表达上,虚实相生、渐次递进的方式运用于书籍设计,能很好地体现出书籍设计的艺术性、文化性和渐次性。书本的内容结构有环衬、扉页、序言、目录、正文、后言、后环衬、封底。这个展开的过程是渐次的、立体的,能够在徐徐翻动的过程中,让读者建立起对书籍的了解和印象。比如书籍的封面设计应该最为丰富;环衬则是体现了“虚掩”之美感;扉页在表达上接近封面,但是比封面设计更要有所提炼,使得在展开的过程中让读者体会到书籍设计的节奏变化。因此一本好的书籍装帧在设计上是虚实相生、富有节奏的。把苏州园林的空间美学设计运用于书籍装帧设计中,使得书籍在翻阅过程中,更有空间层次感,让书籍整体设计更加丰满,更有设计美感。

三、结语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对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苏州园林是一个珍贵的文化宝库和艺术宝库,為现代设计提供了传统文化资源。苏州古典园林蕴含了丰富的美学,建筑轻盈素雅,装饰图案精美,空间错落有致,是一个艺术的综合体。把苏州园林的装饰语言和书籍装帧相结合,体现了艺术的相通性、包容性和综合性。

借鉴苏州园林的建筑图案的构成特点,可以总结和归纳出图案的特征和构成规律、构成形式。如苏州园林花窗的冰裂纹、万字纹、梅花纹是花窗图案的典型样式,构图精巧、美观,具有很强的设计延展性。把园林建筑的图案运用到书籍装饰图案当中去,有效拓展图案的表现形式,实现苏式传统元素的应用和再造。

通过对苏州园林的空间布局和空间构成特点的探索和审美总结,可以认识到苏州园林在空间布局上的参差多态和自然性的特点。苏州园林的布局方式打破了对称样式的呆板、规整、严肃的样式特点,在视觉上更加随性和富有意趣,其审美意趣体现了淡薄清心、回归自然的人生哲学和人文理念。把这种人文理念运用于书籍设计,正是反映了书籍的人文内涵及自然设计形态与书籍天然材质相统一的意趣。

书籍的设计是一个立体的过程和展示,书籍整体蕴含的意境和意蕴需要通过一定的材料、设计和造型手段来实现。对苏州园林的空间造型手段进行探索和分析,学习和运用园林花窗的空间手法——虚实相生、匠心留白。苏州园林在空间上的虚实相生体现在门窗的“引景”和空间留白上,形成了虚与实、疏与密、节奏和韵律的美感。把苏州园林的这种空间造型手段运用到书籍设计中去,进行设计的转化,实现书籍的外在造型的表达和内在美学的构建,使得书籍蕴含更多的灵动性和精神内涵。

书籍装帧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载体,应该始终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设计师是人类社会的观察者和美学的缔造者,需要更懂得美的发现、提炼和转化,懂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苏州园林作为江南园林的设计典范,有着丰富的图案样式和空间造型样式,是传统文化的宝库。在现代设计中,我们需要发展和创新,也需要与传统文化的链接。苏州园林可以带给现代设计更多的启示,将苏州园林的装饰语言运用于书籍装帧中,并将之延伸、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现代与传统的结合。

参考文献:

[1]王川.书籍装帧之形态美[J].当代文坛,2010(5):140-143.

[2]曹林娣.中华文化的“博物志”——略论苏州园林建筑装饰图案[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95-100.

[3]吕桂菊.浅谈苏州园林的铺装文化[J].科技视界,2013(12):171-172.

[4]曹林娣.图说苏州园林木雕[M].合肥:黄山书社,2010:13-14.

[5]尹曼菲,孙佳琪.浅析苏州古典园林中置石的造景手法[J].建筑与文化,2022(2):248-250.

[6]李晶涛.虚实掩映之间——苏州园林空间布局中的虚实手法[J].设计艺术研究,2014(1):98-104.

[7]黄彭菲,梁晶.苏州园林室内空间营造艺术——以留园为例[J].艺术科技,2021(9): 52.

[8]李勇.小中见大——苏州园林漏窗艺术研究[J].美术大观,2017(8):88-89.

[9]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504—524.

作者简介:潘依华,硕士,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播设计。

实习编辑:王欢欢

猜你喜欢

书籍装帧
书籍装帧、画册、产品包装(设计)
汉字字体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
张道一 书籍装帧设计作品
美学思想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演变及对现代的影响
书籍装帧设计中内容与形式和谐关系的探究研究
王华清、冯莎书籍装帧设计作品赏析
编排语言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娱乐性研究
海豚出版社举行书籍装帧艺术专题讲座
海豚社举行“英国19世纪书籍装帧艺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