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建筑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2023-08-02李有芳史艳琨赵晓峰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19期
关键词:建筑史思政传统

李有芳,史艳琨,聂 蕊,赵晓峰

(河北工业大学 a.城乡更新与建筑遗产保护中心;b.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天津 300130)

引言

“中国建筑史”作为一门专业理论课,一直在国内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的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中国建筑历史的过程与基本史实、建筑文脉的内涵、建筑形态形成的背景及发展机制等。在课程教学中,如何通过教学改革和实践,充分挖掘“中国建筑史”课程中的德育资源,使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情感体验;如何在与历史建筑的对话中,培养学生鉴往知来的历史意识;如何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启迪学生,实现专业课教学的内涵式提升发展,是“中国建筑史”课程思政改革的目标。

一、“中国建筑史”课程育德铸魂的育人目标

(一)以优秀传统建筑为载体,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基础和支柱。通过向学生传授“中国建筑史”课程中的传统建筑文化及其拓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理念、方法、技术在世界建筑发展中的前瞻性和先进性,激发学生对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树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仰和自信。

(二)深耕古建领域的专注与坚守,培养大国工匠精神

历史中的建筑依托于当时的社会和文化,其设计和建设的过程融入了工匠的智慧、协作和责任,对历史建筑的发现和保护更是经过从近代开始的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通过学习翔实的相关史实,学习古代工匠和建筑大师对建筑的专注与坚守,培养学生对建筑学专业的热爱,使其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厚植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对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激励学生专业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三)以传统建筑美学为基础,拓展社会主义美育维度

我国古建筑中蕴含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反映了人们在审美方面的需求。传统建筑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的人们在哲学思想、天文地理、绘画雕刻、结构技术等多方面的成就,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在“中国建筑史”授课过程中,深入挖掘和提炼古建筑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领学生向美、向善、向上,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中国建筑史”课程OBE教学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设计

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教学理念注重对预期学习效果的把控,预设学习成果,进行反向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不同,其从课程论的视域和角度认识、研究与实施课程思政[2]。“中国建筑史”课程借助OBE教学理念,对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进行立体化设计,达到有机融合,强调匠心引领、育德为先、层级建构、研学统合。在教、学、用、思各个教学阶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指引,使课程思政建设涵盖教学整个环节。充分挖掘“中国建筑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见图1),通过将思政元素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在授课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图1 “中国建筑史”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元素

“中国建筑史”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设计以深入理解我国优秀古建筑的思想文化和技术,以及中国传统工匠精神为基本核心,使学生掌握中国建筑历史发展的过程,把握建筑文脉的内涵,了解建筑抽象的概括模式和建筑形态形成的原因。将中国建筑体系放到中国社会大系统中,置于世界建筑历史的广阔背景下,进行宏观比较和考查,使学生有意识地将获得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运用于建筑分析和建筑设计。帮助学生建立鉴往知来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眼光,深入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激发其爱国热情,树立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三、“中国建筑史”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方法

(一)沉浸式的课程思政“教”与“学”

建筑类课程教学具有信息量广、资源丰富的特点,需要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通过设置专门的教学资料库,同时结合信息系统全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有效植入课堂教学,发挥其辐射作用。选择符合学生思想特点的内容,从通俗易懂、具有趣味性的例子入手,找准学术突破口,避免单向的“灌输式”教学,不强加观点,坚持水到渠成、自然融入的教学原则。课程思政注重与课程特点相融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实现“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教师讲授环节,运用视频、动画等,使学生直观感受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搭接过程、空间序列,从多方位多角度呈现建筑空间及细部设计等,使学生体会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和设计精髓。在翻转课堂环节,学生借助图片、视频等对家乡传统建筑进行点评和探究,学生通过对家乡传统建筑的比较和讨论,深化对地域文化和建筑特征的认知。对于平时接触较少的建筑类型,可使用情景式教学方式,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场所构架以及现场表演,体会我国不同类型的传统建筑和空间的人本主义特征。在各章节重难点的讲授过程中,充分利用线上相关资源,使学生获得直观感知,并提前设置思考题,让学生边看边问边想,在关注重难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整体性的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性,就是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实现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最优。课程建设深挖各知识模块和教学不同阶段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目标,使课前课上课下全阶段的思想政治目标有机连接、有序实现。B-learning(Blending Learning,混合式教学)由美国学者提出并采用[3],其将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4]。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传统方式与现代化方式相结合,既可以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中国建筑史通过整体设计课程思政,衔接各个教学环节,使其有机互融,建立教学的内在契合关系。教师团队通过对课程思政元素体系的研究,明确各阶段每个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厘清思政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教学设计中,课上以线下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主要作为线下讲授重难点部分的辅助说明,以更直观的方式促进学生掌握该部分重难点知识,系统呈现课程思政元素。此外,充分利用雨课堂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并据此随时对课程教学进度进行微调。课下教学则以线上为主,通过在河工云课堂中发布慕课等教学资源,学生充分了解课程重点内容的背景知识,拓宽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的视野和知识面。通过布置思考题和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还可随教学进度同步开展习题练习环节。客观题围绕重要知识点展开,便于学生对课上讲授内容的掌握及自我检测;主观题(情景呈现作业、设计作业)留给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部分习题需要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根据兴趣点展开研究,部分习题则需要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进行深入思考,并融入自己的设计方案,训练学生对知识的挖掘能力、梳理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化自信(线上线下教学环节设计见图2)。

图2 线上线下教学环节设计

四、建立多主体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反馈机制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突出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自评、互评环节由教师在云课堂发布“评分”活动,由云课堂记录每位学生的评分,并计算出平均分,计入该小组的成绩。在解读古建筑视频作业中,由小组合作完成作业并进行展示,全体学生进行评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另外还注重学生对课程建设的评价和反馈(学生对课程思政知识点的认同反馈比例统计见图3)。课后通过网络问卷、学习感想等,对知识目标和素养目标进行统计、反馈和提升。除夯实基础知识外,还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演变历程、中国古代建筑美学思想、中国古代设计意匠等进行评价。调查显示,学生认为应该积极学习优秀的古建筑文化,积极保护传统建筑遗产,在当代建筑设计中传承与弘扬优秀古建筑文化。

图3 学生对课程思政知识点的认同反馈比例统计

结语

中国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文化瑰宝。我们针对“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将中国建筑体系放到中国社会大系统中,放在世界建筑历史的广阔背景下,进行宏观比较和考查,力求使学生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所收获,建立鉴往知来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眼光,深入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激发其爱国热情,培养其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建筑史思政传统
建筑史话
建筑史话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建筑史话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