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中学生正确的“孝悌”观的路径分析

2023-07-31熊自银

考试周刊 2023年27期
关键词:孝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摘要:我国重视血缘和亲情,充分发挥“孝悌”在家庭、人生和国家安定中的作用。社会在发展变化,“孝悌”之道仍然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层面培养学生的“孝悌”意识,倡导践行“孝悌”之道,最终实现个人与家庭、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孝悌”观;践行之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7-0034-04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国际社会呈现全球化特征,社会上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现象;曾经的独生子女早为人父母,身上容易呈现的个人主义特征会影响下一代;这些年我国人口政策出现重大调整,随着三孩子政策的施行,家庭教育较以往更重视“孝悌”教育。2019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明确指出“在家孝亲”是传统美德,他说:“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2019年10月27日,颁布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要求“自觉传承中华孝道”,并做出具体表述:“自觉传承中华孝道,感念父母养育之恩、感念长辈关爱之情,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良好品质。”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中国传统伦理观中体现“孝悌”观念,从血缘因素的情感层面倡导“孝悌”。

一、 “孝悌”的含义

《尔雅·释训第三》给孝下的定义是“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认为:“孝,善事父母者。”孝,就是用心善待父母的人。《墨子经》认为:“孝,利亲也。”此处“亲”即可解读为双亲,也可解读为家人,即:孝是做利于双亲或家人的事。“悌”的含义较为统一。《说文解字》认为:“悌,善兄弟也。”贾谊《道术》:“弟爱兄谓之悌。”所以,“悌”即泛指友爱兄弟姐妹。基于“孝”和“悌”的含义分析,“孝悌”定义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二、 “孝悌”在社会中的作用

在中国,常听“幼而孝悌,长而忠诚”。“百善孝为先”“人之行,莫大于孝”,一个人的德行,没有大过孝的了。由孝推至教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关系除了具有知识性,还具有道德性。由孝扩至国家,君臣比拟父子,强调忠。汉朝推行“孝治天下”国策,可见,孝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各层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孝悌”是维系家庭的纽带

“孝悌”在家庭中要求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多世同堂。家族内部往往制订不同的家规、家训,形成不同的家风,借此约束和教育家族成员。不同家族的规范略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以孝悌为核心观念。作为父母,生前可以安心得到孝养,死后应当欢愉地受用祭礼。祖先崇拜表示不忘自己生命的起源,也是增强家庭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二)“孝悌”在人生中起着引领作用

“孝悌”乃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从行孝的三个阶段“事亲、事君、立身”可看出,完善道德人格是终身目标,最终“立身”也就做到“无忝尔所生”,没有玷污生身父母对自己的殷切期待,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三)“孝悌”有助于国家安定

“小孝治家,大孝治国”,能体现“孝悌”在政治中的作用有汉朝推行的“孝治天下”國策、历代施行的“皇权不下县”、丁忧制等。《论语·学而》篇中提出:“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践行孝悌之道的人,很少犯上,进而也就不会作乱,把对亲人的仁爱之情拓展开来就是行“忠恕之道”。每个人理念不同,性情千差万别,有的自律,有的不够自律,所以有仁及礼法是顺其自然的事。为了落实“孝治天下”,把“孝”纳入刑法中,“罪莫大于不孝”,设立刑罚严惩不孝者,目的是防微杜渐,防止不孝者犯上作乱,这是维护国家安定的需要。

我们常称祖国母亲,国家是父母之邦,还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说法,这些称谓都是“孝悌”在中国社会中的巨大影响。

三、 传统文化中践行“孝悌”之道

践行“孝悌之道”,不分贵贱,不分男女,甚至能以身殉道。《史记》中的“石奢纵父”“缇萦救父”“聂政刺韩”的故事看出不分出身,无论男女,都要践行“孝悌”之道,把个人荣辱生死置之度外。

孝敬父母可分几个层次。《盐铁论·孝养》:“故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孝”起码要做到“养体”,关注父母的身体健康,保证吃穿用度;较高层次是做到父母愉快;最高层次是“养志”,努力实现父母合理、善良的志向和愿望。除了赡养父母,行孝还应爱惜自己的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道的完成是“立身行道”,显亲扬名。

“亲亲相隐”是处理情与理的矛盾的基本原则,情理两难时尽量兼顾孝悌与正义。《论语·子路》记载的“证父攘羊”的故事,孔子认为作为儿子,不该主动告发父亲。“亲亲相隐”是理想状态,社会的长久运行,还需要考虑正义。如果君父有过失,作为臣子不是盲目遵从指令,而是谏诤。甚至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石奢纵父的故事虽兼顾孝与忠,但结局悲惨。当难以兼顾孝悌与正义时,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个人选择若合乎天理,则存乎人心,终合乎道义。

四、 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培养正确的“孝悌”观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比,更为密切,影响更加直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接受教育的时间更早、更长。家庭环境对个人心理世界、人生道路的影响极其大。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小孩的“孝悌”之心。

1. 选择合适的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通常由教养信念、教养目标、教养风格和教养实践所定义。对应重要概念教养风格的研究,多是参照鲍姆瑞德(Baumrind)的分类:权威型、专制型和宽容型。家庭教养方式受家庭内外因素的影响。家庭内的因素包括家庭结构、子女个数和次序、家长受教育程度、家长职业和收入;家庭外的因素包括文化情境、社会关系网络等。因此,家长个性、小孩个性、家庭境况都可能有所不同,每个家庭应该选择适合自己家庭的教养风格。

2. 兄弟姐妹间应友爱互助

父母子女形成家族伦理的纵向关系,兄弟姐妹则是伦理的横向联系。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互相关爱。随着中国废除独生子女政策,推行二孩、三孩政策,多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因此,让兄弟姐妹间团结和睦显得特别重要。和睦的关键在于礼让、关爱。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关于礼让的故事,大则有伯夷、叔齐谦让皇帝宝座,小则有孔融让梨。反面例子则是曹氏兄弟的萁豆相煎。总体而言,兄弟姐妹关系还是体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特征。

3. 数世同堂或大家庭聚会是践行“孝悌”之道的体现

中国传统社会非常重视“孝悌”,大家庭比比皆是,古代四世同堂,现在三世同堂仍然是社会的常见现象,只要家有子女或子女在身边,老人不愿住敬老院,子女也认为父母与自己同住是为人子女的义务。随着社会的变迁,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子女工作地或居住地与父母居住地相距较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兄弟姐妹带各自子女组织家庭聚会,一起探望父母。

家庭是培养子女遵守“孝悌”之道的最好场所,既要注重引导子女的自觉,又要注重外在的引导。中国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说法,这是过于注重外在规训,轻视内在觉醒。应更注重激发子女的自觉意识,以培养乐于遵守“孝悌”之道的人。

(二)学校教育

“孝悌”教育是学校容易落实的教育,与其他品德教育相比,具有现实性及可操作性强的特征,也是家长特别支持的教育内容。杜威认为行为一致,行为的原则也应该一致,校内生活和校外生活不可能是两套伦理原则。因此,作为校内生活的一部分——道德教育也应该和家庭、社会的道德诉求契合。而且,人们普遍认同孩子需要学校教育,毕竟家庭的竞争力比不上全社会的竞争力。当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后,为了孩子某些方面的教育,需要把孩子送进学校。因为家庭教育较单一,容易个人化和情绪化。孩子在学校接受由社会提供的专家教育,表现很可能会更好。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教育机会的扩大,能够深化和扩展道德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个体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

1. 把“孝悌”和尊师联系在一起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徒如父子”,侍奉老师就如同侍奉父母。《论语·先进》篇写道:颜回死后,孔子恸哭,孔子认为“回也视予犹父也”。古人尊奉“天地君亲师”,五者都是人一生要敬重的对象。“程门立雪”的典故就是尊师的典型。孔子被后世尊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遵守“孝悌”之道,从尊师开始。

2. 树立正确的“孝悌”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孝道,学校教育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华部分,前文多有赘述;糟粕部分,即为愚孝。在学校开展“孝悌”观教育时,不该传授愚孝的内容,要让学生区分正确的“孝悌”观念和愚孝。《二十四孝》讲述的都是对父母尽孝的感人故事,但总体而言,其中不少是“愚孝”思想,如“埋儿奉母”的做法是在扭曲人性;“卖身葬父”感动玉帝的女儿的做法是宣扬迷信。“孝悌”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让人懂得感恩,是孝敬,而非孝顺。如何避免愚孝行为?懂得经权之道。经是社会群体认可的普遍性原则;权为个体根据现实情况处理的灵活性。“孝悌”之道,为仁之本,是做人的基本品德,是必须遵守的伦理原则,即为“经”。作为伦理主体的人,应学会根据不同具体情形来尽“孝悌”之道,學会把握孝道原则的适应性,这也是儒家理论中的“权”。

3. 把“孝悌”的内容编入学习资料

把“孝悌”之道、“孝悌”事例等材料编入教材或纳入试卷。八年级语文上册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很好地体现了朱德的孝道精神,文章语言朴实,深情追忆母亲往事,最后把孝升华至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祖国,实乃大孝。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I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主题是“孝”,该文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通过介绍“孝”的内涵形成及历史演变,让学生明白在当下及未来,“孝”都对社会有着重要意义。通过相关主题的阅读,对学生孝道精神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4. 通过多种形式上好德育课

教育者应开展有效的教学形式,如采用换位思考法、故事叙述法、道德认知发展法及价值澄清法,上好班会课及其他形式的德育课,比如通过公开辩论的形式,让学生明辨是非,明白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一些人不求上进,只图个人享受,以致依老、啃老、弃老甚至虐待老人的行为。通过教育者的作用,使德育课程成为通往智慧的道路,从而让学习者明白:关心身边人,尤其是家人,比获得任何理论都重要。让学生奉行“孝悌”之道,从现在做起,奉养父母,尊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立身行道,慎终追远。

5. “孝悌”教育紧跟时代脚步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课程观强调:“道德教育存在于人的全部生活之中,并且要将它置于实际的具体生活场景之中。”在教育中培养正确的“孝悌”观,应该联系受教育者的各种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当今,“知德”却“失德”“弃德”的现象并不罕见,所以,要重视养成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进而通过持续的良好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最后做到知行合一。平时要做到赡养敬爱、和睦友爱,还应立身立业,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社会教育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信息的猛增,教育已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人们成为守“孝悌”之道的人的过程中,教育是必不可缺的。立法也许可以防止社会上某些令道德蒙羞的事情发生,却很难保证更多的人以遵从孝悌之道为荣。这就需要教育发挥精神引领的作用。

1. 启智教民,弘扬“孝悌”之道

历史上总有一些仁人志士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引领的作用。周游列国的孔子、冒死变法的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洞穴寓言”中返回洞穴的哲学王,某种程度上都是少数人士启智教民的行为。启智为了让蒙昧者减少愚蠢行为,更有智慧,为了让真情对不当法的抗衡更有力,更有效。孔子周游列国,四处流浪。“周游列国”,一个轻松又浪漫的词语,可背后的颠沛流离、艰难困苦恐怕只有孔子和他的弟子明白。周游列国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施行自己的仁政,客观上也起到了宣传仁政的作用。弘扬“孝悌”之道,需要不断启智教民,代代相承。

2.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宣扬“孝悌”

杜威认为:“正确的社会行动之道在于创造一种条件和环境……从而使他们能够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幸福。”正确的社会教育应该让人能够以适合自己家庭的方式行“孝悌”,良好的社会应该倡导人们终身学习真善美,终身践行“孝悌”之道。如今科技发达,可以用网络、纸质媒体宣扬“孝悌”之道,推出模范家庭。宣扬正面典型时,也应唾弃丑陋行径,孔子有以德报德的一面,也有以德报怨的一面,他以“顺非而泽”等五条罪状诛杀少正卯。人们生活在一个明辨是非的社会,正确践行“孝悌”之道。

五、 结语

“孝悌”之道,是为人之本,也是国家和社会秩序的根基,应传承和发扬“孝悌”精神。在继承的同时做到超越。传统观点认为孝的终极目的就是显亲扬名,光宗耀祖,这种观点只是停留于家庭伦理层面,应该努力实现向社会伦理乃至自然伦理的转向,“把由‘亲亲扩大到‘仁民而‘爱物,将会对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提供可思考的路子”,最终实现个人与家庭、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二〇一九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2-04(1).

[2]郭璞.尔雅(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68.

[3]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2:354.

[4]恒宽.盐铁论校注[M].王利器,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309.

[5]Baumrind D. Child care practices anteceding three patterns of preschool behavior[J]. Genetic Psychology Monographs,1967,75(1):43-48.

[6]约翰·杜威.教育中的道德原理[A].约翰·杜威.道德教育原理[C]∥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7]约翰·杜威,詹姆斯·塔夫茨.伦理学[M].魏洪钟,蔡文菁,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452.

[8]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9-16,37.

[9]约翰·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杜威论教育[M].2版.彭正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193.

[10]湯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1-13.

作者简介:熊自银(1981~),男,汉族,江西奉新人,广东碧桂园学校,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孝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孝悌思想探源及对当代启示
病榻侍母
唐代制举孝悌类科目考论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浅谈社会教育中的古筝教育优化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学校教育的新挑战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孔子孝悌思想中人的主体意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