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历史观的深度学习
2023-07-31李银霞
李银霞
《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由全球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影响三部分内容构成。课程内容也包含全球航路开辟的动机,即全球航路开辟的过程就是殖民扩张和掠夺的过程,这一内容分散在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和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两课中,这一单元的主题为全球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中外历史纲要(上)》的《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这一课中涉及到了郑和下西洋,可以将郑和下西洋和走向整体的世界两部分内容跨越教材和模块进行整合,形成新的主题:即“为什么郑和之后再无郑和,而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围绕这个主题设计问题链[1],引导学生在分析史料时有意识地对东西方文明进行比较与分析,在深度探究核心问题过程中深刻理解全球航路开辟及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目的、影响,建构正确历史认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
一、基于大历史观主题教学的实施
我们将郑和下西洋加入到大航海时代,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开大航海时代之首,为什么郑和之后再无郑和,而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
通过这样的设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
史料1:彼等(美洲人)非常顺从……基于此,祈求二位陛下……将他们变成基督徒。……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量财产和大片领土。……当地盛产宝石、黄金、珍珠以及无数香料……当地盛产棉花,在当地就可以卖个好價钱,不需要运回西班牙……
——[意]哥伦布著、孙家堃译《航海日记》
问题1:从上述史料能得出全球航路开辟的目的是什么?全球航路开辟的过程也是什么过程?
问题2:全球航路开辟的过程就是殖民扩张和掠夺的过程,其经济根源是什么?
问题3:结合课本p42页“史料阅读”和p43页“问题探究”两部分提供的史料,分析全球航路开辟的影响是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可以认识到全球航路开辟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基督教、获得香料、财富及大片领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全球航路开辟的过程就是西方列强殖民扩张与掠夺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全球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引发西欧人对财富的狂热追求,而资本主义的萌芽还需要广阔的市场和原料,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
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认识到,全球航路的开辟使得大量财富流入西欧国家,这些财富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美洲和非洲带来灾难,打破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发展进程,改变了世界格局。
史料2:明王朝遣使远航的目的,并没有和对外贸易利益有效地结合起来。郑和远航将朝贡、建立藩属关系的对外关系推到顶峰,“厚往薄来”,用大量物质财富换取海外国家形式上的藩属关系。导致开支繁浩,“库藏为虚”,被后来的统治者视为耗民伤财之举。此后明朝政府无力也不愿再开展大规模的航海活动。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
问题1:从上述史料能得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2: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和对外贸易利益有效地结合起来,其经济根源是什么?
问题3: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是什么?
问题4:明朝后来走向另一个极端,实行海禁,错过了历史机遇,使中国落后于世界,那么今天我们应该有什么作为呢?
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可以认识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用大量物质财富换取海外国家形式上的藩属关系,并没有和对外贸易利益有效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和对外贸易利益有效地结合起来,其经济根源是中国明朝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认识到,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带来经济效益,反而导致开支浩大、国库空虚,此后明朝政府无力也不愿再开展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有利于和海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也为全球航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总之,全球航路的开辟是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引发西欧人对财富、土地、市场等的不断追求,因而西方国家的航海探险具有持久性。相比而言,郑和下西洋无长远目的,不是国家经济发展驱动下的航海探险,而是为了宣扬国威、扩展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既耗民又伤财,导致国力不堪重负,最终政府无力也不愿再开展大规模的航海活动。中西航海差别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根源,经济根源的不同导致航海目的与影响的差异。可见,全球航路的开辟具有必然性,是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郑和下西洋具有偶然性。通过比较中西航海的差异,深化学生对全球航路开辟的原因、目的及影响的认识。
注重历史反思,以史为鉴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表现出深情大义,渗透和落实家国情怀素养。[3]
二、结束语
将历史置于长时段和广空间,在大历史观下跨越模块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创设出综合性的、有深度的学习主题,是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4]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我总结出以下认识:
(一)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不要拘泥于教材编排顺序与结构的限制,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可以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将中外历史进行整合,创立新的学习主题,在大视野下认识历史,进行深度学习。本节课将中西航海置于大航海时代背景下,在国际视野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深度、有跨度地整合,围绕“为什么郑和之后再无郑和,而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这个综合性的具有探究意义的学习主题进行探讨,有助于把全球航路开辟的原因、目的、影响问题引向深处,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进行深度学习。
(二)设计教学任务时,要根据教学主题选取适切的史料,设计有层次的、逻辑关系清晰的、层层递进的问题。这既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又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内化和深化知识。本节课就郑和下西洋和开辟全球航路的原因、目的和影响方面,依据史料进行比较分析,设置层级问题,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历史情境中,促使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知识进行探讨,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注释】
[1]刘和洪:《问题链引领下的单元教学——以《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为例》,《历史教学问题》2022年第1期,第164—167页。
[2]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82—183页。
[3]金梦霞:《创设学习主题,促成深度学习——以从<论持久战>看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为例》,《历史教学问题》2022年第1期,第150—153页。
[4]葛家梅:《大历史观下的高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以“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例》,《历史教学》2022年第3期,第35—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