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图务确 释史求通

2023-07-31唐业丰

中学历史教学 2023年7期
关键词:疆域唐太宗分布图

唐业丰

古人左图右史,不独考镜易明,且便于记览也。[1]可见历史与地图的结合古已有之,图像证史与图文互证亦肇始已久。历史地图是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的重要教学资源,在中国古代史部分,历史地图种类丰富、选图严谨、考究细节,这反映了当下中学历史教育的新导向——增強学生国家版图意识与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一、问题缘起

笔者观摩一节新授课——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授课教师在谈及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治国举措时,从用人、政治、经济、军事四个方面进行分解教学。在军事角度的内容是: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设立安西都护府)。具体文字出示在《唐朝前期疆域与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教材第7页)上,并解说:唐太宗文治武功足可比肩秦皇汉武,大一统的唐朝疆域在贞观时期达到鼎盛,西至咸海,北接西伯利亚,南达南海诸岛,东抵朝鲜半岛,疆域面积达1250万平方公里,堪称世界性帝国。

该教师注重整合教材文本,将第3课《盛唐气象》唐太宗对西域的管理措施提至本课中,以使“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更显完善饱满,但该教师解说唐太宗贞观时期的疆域四至显然是有误的。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崩逝于649年,20年后的669年是唐高宗总章二年,因而,从历史时间上来看,该教师所说的历史人物与疆域范围是不相匹配的。教材在唐太宗治国举措的同页设置《唐朝前期疆域与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教师如何认识和解读该图是本文着重讨论的思考点。

二、过程分析

历史教师应该有这样一种基本认识:我们听到或看到的王朝极盛时期疆域范围的描述多并非某个确定年份的范围,而是由其在不同时期所达到的范围“拼接叠加”在一起所构成。就唐朝疆域范围“东至朝鲜半岛、西抵咸海、北至贝加尔湖、南达越南”而言,在东部,唐朝于668年灭高丽,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次年迁至辽东,后迁往辽西;西部极盛时期只维持661年至665年;北部疆域647年拓至贝加尔湖,679年后撤阴山。因此,唐朝在东部、西部与北部的极盛疆域未曾同时并存。地图如此处理是基于“中国是由多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国家”这一原则。

七年级教材选用的《唐朝前期疆域与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原图取自我国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所著《中国历史地图集》(见下图1),谭版《中国历史地图集》被公认为是新中国社会科学最重大的两项成果之一,其学界权威地位可见一斑。该图在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第35页)中的呈现面貌异于初中版地图,很明显的区别是高中教材的地图在初中版基础上多标识了主要城市,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区域标注了各类都护府与都督府,这是唐代经略边疆的重大特色。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交融的不断深化与唐代国力强盛对周边少数民族吸引力的显著增强,唐代首创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方式——羁縻府州制度。所谓羁縻,意为笼络控制,即唐中央政府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先后设立856个羁縻府、州、县,以其原有酋领为都督、刺史,直接统治本民族,由单于、安北、北庭、安东、安西、安南六大都护府统辖以上羁縻之地。具体而言,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管辖西域,安北、单于两大都护府管辖北疆,安东都护府管辖东北,安南都护府管辖南疆。于唐政府而言,这一极具政治与军事色彩的举措有利于少数民族自身经济文化发展,因贯彻“因俗而治”的基本宗旨,故成为唐代灵活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之举。唐代将羁縻政策完善至极,这种局面突破了传统中原汉人的限域,将周边外围异质性民族和地区容纳进来,从而将王朝打造成为中心——外围二重结构的“新型”帝国。唐太宗的“皇帝”与“可汗”双重称号集于一身,就是胡汉两个系统抟成的标志。[2]因此,要准确把握和理解《唐朝前期疆域与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教师有必要借助高中历史教材,延展自身专业知识边界。

识别该图的地理要素只是第一步,接下来需要解决的更为重要的问题则是探寻这些地理信息背后隐含的历史意义,这恰是教师引导学生去认识唐代疆域与蕴藏其中民族关系的时机,亦是精准锚定和突破解图难点的关键,而其核心则是如何处理“历史上的中国”这个命题。谭其骧的主张是: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所谓历史时期的中国,就以此为范围。不管是几百年也好,几千年也好,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之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政权。[3]为何以“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为时间界限?1759年,乾隆平定西北叛乱,自此,我国历史上的中原、东北、西域、蒙古、西藏五大地理区块在1840年西方入侵之前融为一体,即此前历史时期长期动态变化的东部、西部、北部与西南边疆与中原腹地紧密相连,在游牧民族主导下,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从此实现了彻底的合二为一。因此,对《唐朝前期疆域与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的解读不能以今人的视角即当下的中国疆域范围来看,正如前文所述,《唐朝前期疆域与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系今人谭其骧所著,如此明显的疆界划定在669年显然是找不到的。

究其根源,我们有必要厘清王朝国家与民族国家二者的区别。国家由固定的边界包裹并呈现领土疆域,在这个明确范围内国家政治体实施统治和治理,其疆界受国际法的承认和保护,疆土范围内的民众以公民身份行使权利。疆域、主权、公民这些要素构成了民族国家的基本特质。与之对应的王朝国家,则是疆域内外二元性的展现,即内缘范围是王朝依凭的核心,相对稳定,外缘则处于变动的过程中;疆域内外的民众有主次之别,甚至采用法律分层的群体,但无论主从,均与统治阶层构成属民之关系;其疆域的变动不受国际社会法规条文的干涉,事实上也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国际社会”。[4]故而对唐代疆域的认识应基于古代王朝国家的视角而非现代民族国家,这是一名历史教师应秉持的一种专业素养。教师对《唐朝前期疆域与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的解读可立足于特定时代背景与特殊统治政策对后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带来的积极影响,从长时段与大视野中去洞隐烛微,是学习历史应掌握的重要方法。

历经魏晋南北朝时期长达数百年的民族大交融,混杂北方胡系血统的唐王朝统治者受古代“天下观”的影响,在追寻王朝盛世的理想驱使下,一方面对周边少数民族进行军事征服与行政建制,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的主动内依归附也使唐代疆域突破了传统农耕区域,从而使唐王朝完成了中原腹地与周边四域的统合,羁縻府州制度使中央和边地成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进程。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的是:也正是王朝国家的疆域属性造成了唐代疆界长期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故而才有认识唐代669年的疆域图为不同时期“焊接”而成的結论。

此外,教材编者在《唐朝前期疆域与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上注有“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702年置)”两处标识,同为唐代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旁未注明时间,乃是因该机构为唐太宗时期所置,符合“669年之前”的时间限定,而北庭都护府则为武周时期设立。考虑到《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涉及唐太宗与武则天,故建议教材编者在“安西都护府”旁亦注明时间:640年置,以使地图编制更显完整性与一致性。

三、结语

封建王朝疆域图与形势图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政治史教学的必要资源。该类地图诸如《秦朝形势图》(七上第45页)、《西汉形势图》(七上第60页)、《东汉形势图》(七上第64页)、《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七下第29页)、《金、南宋、西夏形势图》(七下第39页)、《元朝形势图(1330年)》(七下第51页)、《明朝形势图(1433年)》(七下第67页)、《清朝疆域图(1820年)》(七下第94页)等,教师的解读与运用应立足两个基点:即从微观视角入手,察思勾连,谛分审布;从宏观视野释读,见微知著,纵贯古今。以使短时段的“事件”与长时段的“结构”有机结合共同作用于历史运动,厘清脉络,阐明因果,释史求通。

【注释】

[1][清]阮葵生:《茶余客话·上》(李保民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34页。

[2][4] 李鸿宾:《有关唐朝疆域问题的若干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100、101页。

[3]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第1期,第34页。

猜你喜欢

疆域唐太宗分布图
拓展生活的疆域
唐太宗是被骗死的
贵州十大地质公园分布图
大中国之中国疆域
唐太宗 善听劝谏
试析辽朝的疆域观
中国癌症分布图
左右江水冲石器采集分布图
唐太宗用人之道探究
中国疆域内所见的丝绸之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