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内战后期国民政府的勤俭建国运动述论
2023-07-31潘建华
潘建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101)
全面内战后期,南京国民政府在严重危机下发起一场旨在配合财经改革,同时作为“转移风气,改革社会”起点,进而奠定“戡乱建国”基础的勤俭建国运动。一般认为,1927年国民党执政后,对民众运动转取压制与消解策略,其名存实亡的民众运动政策使其统治基础受到严重削弱。(1)关于国民党执政后民众运动政策的改变可参见齐春风:《国民党中央对民众运动的压制与消解(1927—1929)》,《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8期。此后,不论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起的节约运动、新生活运动,还是抗战时期的节约建国储蓄运动和国民精神总动员等各类运动,基本都是由国民政府主导,通过调动国家机器推行,民众在运动中基本处于被“规训”的位置。(2)相关运动的研究参见孙钦梅:《国民政府时期的节约运动与国家构建》,《江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刘文楠:《规训日常生活:新生活运动与现代国家的治理》,《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段瑞聡:《蒋介石と新生活運動》,慶応義塾大学出版会,2006年版;方霞:《抗战时期后方的节约建国储蓄运动》,《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3期;张燚明:《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厅与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历史教学》2019年第4期;张生、周宗根:《国民精神总动员缘起析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这种自上而下的运动模式无法真正动员民众参与,最终亦难以取得实效,反映了国民党政权对社会动员和政治参与的持续不信任。(3)Frederic Wakeman, Jr.“A Revisionist View of the Nanjing Decade: Confucian Fascism.” The China Quarterly 150,1997.
事实上,南京国民政府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对于民众运动的方式和途径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在新生活运动发轫期,汪精卫等少部分人即提出推行社会运动的不同路线——在道德和生活改良中应倚重社会的自我组织能力,主张先动员精英改良自身,以形成社会风气感化民众,反对依赖国家机器推行运动,这一主张在当时未被采纳和重视。(4)刘文楠:《蒋介石和汪精卫在新生活运动发轫期的分歧》,《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5期。但至全面内战后期,国民政府在大厦将倾之际发起勤俭建国运动时,其对运动纲领、倚靠力量和推行方式的设计却颇与此前汪精卫的主张相似,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国民政府对既往社会运动理路的否定和作出的尝试性改变。本文梳理国民政府发起这场运动的历史背景与决策经纬、运动推行的方式、过程与实效,以深化对国民政府时期社会运动以及全面内战多重面相的理解与认知。(5)目前,以笔者目力所见,学界对这一运动尚无专文论述,仅少部分论著在讨论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等经济措施时有所提及,但均为一笔带过。
一、“重奠革命基础”:蒋介石与运动的发轫
全面内战后期,国民政府面临的危机日益严重。据时人陈克文的观察,1948年夏以后,随着军事、经济形势的急剧恶化,国民政府中央“人人似乎都充满了一种失败悲观的心理”。虽然蒋介石极力表示能够转危为安,但“每一个听众似乎都发出一个极大的疑问眼光。这种情形,是从来没有见过的”。(6)陈方正编校:《陈克文日记(1937-1952)》(下)1948年6月18日、7月25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版,第1114、1128页。事实上,刚通过选举就任大总统的蒋介石也感到党务、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均已濒于崩溃之境。(7)《蒋介石日记》1948年6月11日。本文所引《蒋介石日记》均为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藏,下文不再注明馆藏地。在蒋介石看来,国民政府面临的危机“为二十年来未有之难局”,故在“行宪”选举后即开始筹划新的改革整顿。(8)《蒋介石日记》1948年6月18日。起初,蒋介石认为改造党务为第一,其次为军事与经济同时并举,但随着“经济情势已至最险恶之境地”,转而着力于经济问题的解决。(9)《蒋介石日记》1948年6月11日、6月16日、6月19日,“上星期反省录”;1948年6月26日,“上星期反省录”。为解决经济困境,国民政府从1948年夏开始酝酿经济改革。
8月初,国民政府初步确定币制改革大纲与经济管制实施日期。随后,蒋介石考虑对国民发表谈话,阐述所谓“国家危机与人民苦难”的由来,为财经改革进行舆论动员:一、如无中国共产党“叛乱”,不仅抗战胜利后人民皆可安居乐业,而且国家之富强,建设三民主义亦已实现,国家地位与人民生活皆可提高。二、解放区人民过着水深火热、暗无天日、人间地狱之生活。如不由民众自觉自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及时有效自卫,则此后虽欲报效亦不可复得。(10)《蒋介石日记》,1948年“杂录”(1948年8月14日)。显然,蒋介石在将内战责任推卸于中国共产党的同时,试图动员社会民众自觉出钱出力,为其“戡乱”政策服务。
8月19日,国民党中政会通过币制改革方案。国民政府随即公布币制改革方案与经济管制命令。(11)蒋经国:《蒋经国自述》,台海出版社,2014年版,第167页。22日,蒋介石再次斟酌此番财经改革的对外谈话内容,欲强调人民与政府国家为整体不可分,使国民对自身利害更有认识。是日,蒋介石“忽觉戒除浪费,崇尚节约之意义,应与管制经济并重”,决定增补修正谈话稿,但仍觉“对于增加生产之意义未提,不无缺憾。”(12)《蒋介石日记》1948年8月22日。蒋介石的这一“灵机一动”应是此次运动产生的最初逻辑。经数日考量后,蒋介石决定发起“勤俭报国会”,并拟定该会宗旨,责令幕僚据此拟具方案。(13)《蒋介石日记》1948年8月27日。作为整顿全局的规划之一,蒋介石起初将该运动的组织定位为政治与经济性之组织,名称以自力更生或勤俭报国会为名,认为“此举关于本党成败之关系甚大,故不能不加以慎重耳”(14)《蒋介石日记》1948年8月28日。。
8月底,国民政府币制改革与经济管制初见成效。(15)陈方正编校:《陈克文日记(1937-1952)》(下)1948年8月30日,第1140-1141页。在此情形下,蒋介石认为民心犹在,发起运动的信心亦倍增:“人民拥护政策如此热情,以及如此战绩,实出意料之外。”“以如此行将崩溃之经济,在财政经济专家以为绝望,决难挽救者,而竟得转危为安,可知人心未去,只要政府能自振作实干,人民莫不遵令守法,爱国自爱也。”(16)《蒋介石日记》1948年8月28日,“上星期反省录”;1948年8月31日,“上月反省录”。此后,蒋介石全力投入运动的筹备工作,商讨运动的组织、干部与宗旨。9月初,国民政府在讨论运动的发起与组织时,将运动名称修定为“勤俭建国”。(17)《蒋介石日记》1948年9月1日。当时,此前发起的节约运动仍在持续之中,但为配合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国民政府决定另行草拟全面的节约运动方案——“勤俭建国纲领”。纲领由蒋介石指定国民党中宣部部长黄少谷、组织部部长谷正鼎、青年部部长陈雪屏、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张道藩会同行政院社会部部长谷正纲、内政部部长彭昭贤等6人负责。(18)《勤俭建国纲领草拟中》,《中央日报》1948年9月3日第2版。显然,币制改革的“曙光”让蒋介石进一步坚定了发动勤俭建国运动的决心,以配合财经整合的进行。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召开运动筹备会,开始讨论运动的具体推行。(19)《蒋介石日记》1948年9月5日、9月6日,“本星期预定工作课目”。稍后,蒋介石开始着手运动的筹备及其纲要的订立,希望“此一运动比之新生活运动更为有效果,方可使国民革命事业重奠基础”(20)《蒋介石日记》1948年9月10、11日,“上星期反省录”。。经过一番酝酿和筹划后,勤俭建国运动已被蒋介石赋予极为重要的使命,不仅是配合财经改革的施行,更要以此“重奠定革命基础”。
9月中旬,黄少谷等人初步拟定运动纲领草案。(21)《勤俭建国运动纲领草案呈总统核阅》,《申报》1948年9月14日第2版。与此同时,负责运动的专门组织——勤俭力行团的筹建亦提上议程。蒋介石亲自审阅力行团章程及公约,并拟订运动计划:甲、总动员;乙、登记粮食;丙、调查征接新兵;丁、实行优待军眷;戊、招待军人所服务;己、清除后方潜匪;庚、鼓励乡村服务。(22)《蒋介石日记》1948年9月12日及“本星期预定工作课目”。从计划涵盖的内容和事项观之,运动配合“戡乱”的意图极为明显,可视为国民政府总体战战略的一部分。9月15日,国民政府召开宣传会报,商讨运动的组织与筹备程序,同时由蒋介石于当晚通过广播向全国发表《勤俭建国运动纲领》。纲领指出目前中国最迫切的要求是解除人民痛苦和安定社会秩序,为达此目标,首先要“堪乱”,“务须全国一致咬紧牙关”,克勤克俭,来克服“国民革命这个最后的难关”。其次,纲领声称“民族的大难”“建国的大敌”还有寄生阶级的投机操纵和剥削分子的自私自利、浪费奢侈,所以“中正今日特以国民的资格,来发起勤俭建国运动,并拟订运动纲要,期以社会的洪流,来冲刷社会的渣滓,奠定戡乱胜利、建国成功的基础”。(23)《勤俭建国运动纲领》(1948年9月15日),见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42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110页。运动纲领发表的次日,运动纲要亦向社会颁行。内容包括运动的要旨、使命、公约、实践、组织及推行六大部分。纲要宣称勤俭建国运动是“革命性的社会运动”,负有改造社会、经济、政治的使命,要求国民在运动之下,把公私生活的消费节约到最低限度,把工作生产与作战力量发挥到最高程度,实现“前方生活士兵化,后方生活平民化”,以保证“戡乱建国”的成功。为实施这一运动,纲要提出须力行的“公约”十项,实施项目则分“勤劳”和“节俭”两大类,共计14个方面的内容。(24)《勤俭建国运动纲要》,《中央日报》1948年9月16日第2版。从纲要的内容来看,其要旨为节约人力物力,动员社会力量为“戡乱”服务,尤其是将推行总体战,实行总动员纳入实施项目中,使全民参加总体战。
勤俭建国运动是随币制改革而生,其直接目的是配合财经紧急处分令的实施。(25)国民党官方社论宣称这一运动是确保财经改革成功的最扼要最有效的办法。参见《如何推行勤俭建国运动》,《中央日报周刊》第6卷第1期,1948年9月27日,第4页。在运动的名称和纲要上,蒋介石与国民政府亦是煞费苦心。据唐纵批露,在蒋介石召集的谈话会中,多数人认为要使币制改革成功,便要社会风气好转,要有多方面的配合,须在积极方面使生产与消费平衡。为此,有人建议将增加生产与节约消费构成两项运动分头并进。最终认为名称太多,目标不一,反成为推行的障碍,不易使人理解,且名称太长不易记忆。因此用“勤俭”二字作为运动的名称,以“俭”包容节约,“勤”表示努力生产,且“勤俭”二字人人皆知。(26)《警察与勤俭建国运动座谈纪录》(1948年10月23日),《警政导报》第21期,1948年11月,第4页。勤俭建国运动的发动与蒋介石对“勤俭”的认知不无关系。在蒋介石看来,“奢侈为建国之敌,勤俭乃立身之本”(27)《蒋介石日记》1948年9月14日。。蒋介石在向社会阐述运动的必要性时声称无论政治或社会,其改革的起点,莫过于“戒除浪费,崇尚节约”,因为“奢侈是亡国的祸胎,浪费是建国的大敌”,这一大敌如不能克服,则纵有各种优越条件,仍不能完成“戡乱建国”的使命。故经济改革之时,必须推行勤俭建国,“惟勤劳乃能增加生产,惟俭约乃能减少消费,亦惟如此,乃能挽救今日中国社会贫穷的现象”(28)蒋中正:《勤俭建国完成戡乱使命》,《国防月刊》1948年第3期。。
此外,此次运动在设计和发起方式上的变化也是蒋介石对以往各社会运动效果不彰反省后,试图有所更张的结果。蒋介石不再如此前各项运动以党政军领导人,而标榜以国民一份子发起这一运动,背后不无其对国民党及政府高层人士失望的逻辑。1948年夏以后,蒋介石对党政军高层“自私自利、不守政治道德、无组织、无纪律”的情形,可谓相当绝望。(29)陈方正编校:《陈克文日记(1937-1952)》(下)1948年7月25日、8月4日、9月1日,第1128、1131、1141-1142页。另一方面,如张道藩检讨所称:“设若过去新生活与国民经济建设等运动已切实推行,现在就没有再发动这一运动的必要。即令要发起一个新运动,如果认为全国党员,各级官吏,都能切实推行,也许就以本党总裁或国家元首名义发起了。”(30)《张道藩在中央纪念周报告勤俭运动意见》,《新闻报》1948年9月21日第2版。
二、“上行”与“下效”:运动的推行
《勤俭建国运动纲要》规定,运动开展之前要发动普遍深入的宣传,使民众了解运动与其自身的利害关系,形成有组织的道德力量,同时发动舆论对违反运动公约者予以制裁。(31)《勤俭建国运动纲要》,《中央日报》1948年9月16日第2版。运动发起后,内政部即会同新闻局等各部门商讨推行运动要点,通过社会部拟定的宣传草案,通令地方政府施行,同时由国民党中宣部责令地方党部协同办理。(32)《商讨卅七年国庆纪念配合推行勤俭建国运动会议纪录》(1948年9月2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内政部档案,档号:一二(6)-17801。双十节前夕,内政部和社会部又要求各省市在庆祝时举行运动宣传大会,遵照运动纲要制定具体的方案及标语口号,同时发动社会各界检举奢侈、贪污投机、囤积操纵等不法行为。(33)《浙江省政府代电》(1948年10月),浙江省档案馆藏,档号:L043-000-0267。在国民政府的指令下,勤俭建国运动宣传成为1948年地方各省县国庆纪念的重要内容。(34)《四川省会各界庆祝三十七年度国庆纪念暨勤俭建国运动宣传大会电总统蒋中正副总统李宗仁为致敬》(1948年10月10日),台北“国史馆”藏:国民政府档案,典藏号:001-011460-00009-021;《广东省廉江县各界庆祝国庆纪念曁举行勤俭建国运动宣传大会电总统蒋中正为致敬》(1948年10月28日),台北“国史馆”藏:国民政府档案,典藏号:001-011460-00007-022。
与此同时,党政要人亦发表公开讲话,鼓吹运动的意义。黄少谷称此次运动与“戡乱”总体战密切相关,主要意义是为了扫除不平等和推行总体战:“运动之对象,系在针对纠正一般富商、巨贾、豪绅、显宦的穷奢极欲的糜烂生活,促其自觉自制。更需要者,为全国勤劳大众,必须参加此一运动,非仅发挥示范倡导作用,并将进而对浪费检举制裁,盖政府力行经济改革之际,实有待于有力之社会运动之配合。”(35)《黄少谷阐释勤俭建国运动》,《新闻报》1948年9月19日第2版;《勤俭建国运动力行会举行成立大会》,《外交部周报》第94期,1948年10月13日第1版。陈雪屏亦呼吁党内干部与大多数青年携手首先参加这一“伟大运动”,以造成“社会的洪流,冲刷社会的渣滓”。(36)《各界名流论勤俭建国运动》,《中央周刊》第10卷第43期,1948年10月24日,第9页。另一方面,运动纲领发表后,“各界人士”也按照纲要的组织原则,筹织全国性的推行机构——勤俭建国运动力行会,以推动运动的开展。9月19日,力行会召开筹组会,推举黄少谷、张道藩、程天放、陈克文、陈博生等17人为筹备委员,并由黄少谷、张道藩、郑彦棻主稿起草组织章程及全国性宣传和组织大纲。(37)陈方正编校:《陈克文日记(1937-1952)》(下)1948年9月19日,第1148页;《推行勤俭建国运动》,《中央日报》1948年9月20日第2版。26日,力行会发起人陆续集会,制定该会章程草案,拟将组织分总会、分会及小组三级。(38)《勤俭建国力行会通过章程草案》,《外交部公报》第93期,1948年10月6日第1版。据陈克文观察,“到会的人似乎很认真。黄少谷和陈博生再三说,这一个会政治性很重大,并不是单纯的社会运动,会员一定要符合标准,宁缺毋滥……似乎蒋总裁发起这个运动还有一种政治作用的”(39)陈方正编校:《陈克文日记(1937-1952)》(下)1948年9月29、30日、10月2日,第1152、1153页。。10月3日,力行会在南京举行成立大会,通过力行会暂行章程,公举蒋介石为指导长,选出蒋经国、黄少谷、谷正纲、程天放、张道藩、陈雪屏、马星野、陈克文等39人为临时干事会干事。(40)《勤俭建国运动力行会举行成立大会》,《外交部周报》第94期,1948年10月13日第1版。根据力行会章程,该会以实践勤俭建国运动公约,努力勤俭建国运动为宗旨。会员负有遵守运动纲要规定事项,倡导勤俭建国运动,介绍会员等义务。除在南京设总会外,力行会于各地设立分会及小组。总会干事会成立后,即于适当地区选派分会筹备委员,负责分会的筹设。(41)《勤俭建国运动力行会章程》,《外交部周报》第94期,1948年10月13日第1版。
在进行舆论宣传和机构筹建的同时,运动紧锣密鼓地在中央和地方铺开。关于运动的实施,纲要规定各项目首先以大都市为目标,俟扩大进行范围时再另订适合于实际情况与需要的实践项目。各项目一面由政府以法令推行,一面由推行运动之组织拟具配合法令的具体办法,发动社会力量协助推行。(42)《勤俭建国运动纲要》,南京《中央日报》1948年9月16日第2版。蒋介石在发表纲领讲话的次日,即决令国防部率先实施运动。(43)《蒋介石日记》1948年9月16、17日。9月17日,蒋介石又手令行政院应定此事为政府主要工作,并指示运动开展办法:中央政府军政各机关应召集各级人员,对勤俭建国运动纲领及其有关于各机关业务事项,皆由各级主管负责研讨,各自拟定其实施办法,并于每星期六下午规定时间经常检讨其本周业务及其勤俭运动各项工作进度。同时要求各机关拟定本机关对于运动业务之竞赛与奖惩办法,于每月第一周由机关首长主持召开总检讨会议,评定优劣,发表公报布告。(44)《总统蒋中正函总统府秘书长吴鼎昌等为全国推行勤俭建国运动应通令各省市长官以身作则推行并由各机关自拟实施办法》(1948年9-10月),台北“国史馆”藏:国民政府档案,典藏号:001-054500-00004-001。根据蒋介石的指示,行政院旋即将运动纲领及纲要下达所属各部、会、局及地方政府,要求各机关拟订实施办法,以期运动由中央推及地方,由大都市推及全国。(45)《行政院院长翁文灏函总统府秘书长吴鼎昌为函达本院推行勤俭建国运动遵办情形请查照转陈》(1948年9月21-23日),台北“国史馆”藏:国民政府档案,典藏号:001-054500-00004-002。
内政部鉴于运动与该部职掌关系密切,决定成立内政部勤俭建国运动推行委员会,要求所属各单位及附属机关首长为当然委员。并对运动工作作出初步分工:在实行总动员方面:协助管制物价,清查户口,严密保甲工作;在厉行节约方面:注意伦理习俗与节约的关系,由总务司拟定机关节约办法。(46)《内政部设推行委会厉行勤俭建国运动》,《外交部公报》第93期,1948年10月6日第1版。10月中旬,内政部运动推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决定推选专员,拟定公约,由该部及所有附属机关率先倡导示范。(47)《内部拟订公约推行勤俭运动》,《外交部公报》第95期,1948年10月20日第1版。与此同时,国防部长何应钦亦就军队如何推行运动下达指示,要求官兵共体时艰,各军事机关、学校、部队要做到兵员核实,“人不虚设”,以期达成“人人的节约”。(48)何应钦:《何部长对军中推行勤俭建国运动训词》,《陆军月刊》第1卷第2期,1948年10月31日。
10月中旬,为进一步推动运动在全国的开展,蒋介石根据吴鼎昌等人拟具的运动实施办法,再次督促地方政府依照纲要原则,制定具体实施计划、推进步骤和督导办法,“藉期于转移风气之中,即收法令畅行之效”:务盼各省市首长以及各级地方行政人员切认真谛,以身作则,率先力行,由精神之革新为事实之表现,扫除过去专以文告标语之宣传方式,而从生活上工作上随时随地起示范之作用,使人民之观感一新,则感召既宏,风行草偃,决可事半功倍。(49)《总统蒋中正函总统府秘书长吴鼎昌等为全国推行勤俭建国运动应通令各省市长官以身作则推行并由各机关自拟实施办法》(1948年9-10月),台北“国史馆”藏:国民政府档案,典藏号:001-054500-00004-001。与此同时,蒋介石要求各省市政府于10月底前将办理情形详细呈报。在蒋介石的亲自督导和国民政府的要求下,各省市的运动陆续铺开。
上海是国民政府的经济中心,也是币制改革的重点地区。蒋介石及国民政府对运动在该地的推行极为重视。运动发起后,在上海督导经济管制的蒋经国即会同上海市党部主任方治筹划运动的开展。(50)蒋经国:《蒋经国自述》,第174页。9月16日,上海市国民党、青年党和民社党联合通电表示对运动竭诚支持,上海市参议会、商会、工会、妇女会、教育会等社团各界亦表示将遵照纲领,“普遍力行”。(51)《三党各界电呈总统拥护勤俭建国运动》,《申报》1948年9月17日第4版。上海市政府则着手将原有的节约运动委员会及节约增产督导委员会合组为勤俭节约运动委员会,并拟增聘各界人士参加。(52)《市参会等电蒋总统拥护勤俭建国运动》,《新闻报》1948年9月17日第4版。
此后,上海各界连日集议,发起运动的宣传。9月21日,上海市国民党党部召集“推行勤俭建国运动扩大宣传筹备会”,组织“上海市推行勤俭建国运动宣传委员会”,推定潘公展、方治等人为委员,并通过运动宣传纲要。(53)《推行勤俭建国运动 明举行宣传大会》,《新闻报》1948年9月22日第4版。23日,上海市长吴国桢主持召开运动宣传大会,决定提请行政院速行颁布习俗制度,俾人民生活有所遵循;同时拟请中央编制国民勤俭建国手册,分发各省市以利实践。(54)《新时代新运动:建国唯有勤俭》,《新中国画报》第13期,1948年10月,第3页;《勤俭建国首重力行》,《新闻报》1948年9月24日第4版。双十节前夕,上海市各区党部、区公所、“戡乱”宣传总队及民众团体又借助国庆活动发起各类宣传,高呼“打破生活不平”“检举寄生份子”等口号,声讨“不勤不俭”的奢侈生活,吴国桢、潘公展等党政要人先后就运动的推行发表广播讲话。(55)《扩大宣传勤俭建国》,《新闻报》1948年10月9日第4版;《勤俭建国化装宣传》,《申报》1948年10月4日第4版。在具体实施上,上海市政府决定先就该市“推行有素”的节约运动,择其切要事项加强推行。9月21日,市政府召开各界节约运动委员会扩大会议,对运动的方案与办法征求意见,令社会局、公用局负责研拟运动推进方案与办法。(56)《天津上海等市政府电总统蒋中正为电复推行勤俭建国运动实施办法请鉴核》(1948年10-11月),台北“国史馆”藏:国民政府档案,典藏号:001-054500-00004-004。与此同时,上海各界“实践勤俭人士”召开座谈会,筹组力行团体,研讨推动方案。(57)《推动勤俭运动组织力行团体》,《申报》1948年9月21日第4版。10月5日,上海市召开第二次运动座谈会上,决定组织勤俭建国力行会上海分会,推定方治等23人为筹备委员。方治动员称“勤俭建国运动是人民自发的运动,故应由下而上,闻南京近已设立勤俭建国力行总会,上海为重要地区,推行运动,自应为全国冠”(58)《展开勤俭建国运动 决定组织力行会沪分会》,《和平日报》1948年10月6日第4版。,但从上海市宣传、动员的过程来看,运动的主导和响应力量仍是由党政力量为主。
10月25日,上海市政府召集运动推行委员筹备会议,讨论如何贯彻蒋介石及行政院训令。(59)《天津上海等市政府电总统蒋中正为电复推行勤俭建国运动实施办法请鉴核》(1948年10-11月),台北“国史馆”藏:国民政府档案,典藏号:001-054500-00004-004。为求全面推行起见,会议决定在市政府内成立运动总检讨会议,作为督导推行机构,以市长为主任委员,每月第一星期集会检讨运动推行成果。检讨会议下设干事会,由各局处代表组成,每周六举行一次全体干事会,每两周举行一次负责运动设计、指导、推行及检讨的会议。同时就运动纲要所规定的实践项目拟具实施计划,节约事项继续以此前节约运动会的既有之成规,加强督导推行。勤劳方面则分别项目进行分工,研讨实施办法:甲:自立自助及遵守时间事项由干事会计划;乙、推行国民健康及辅导青年勤学事项由教育局计划;丙、辅导难民就业由社会局计划;丁、推行总体战、实行总动员各项由民政、社会两局分别计划。(60)《上海市政府勤俭运动推行委员筹备会议纪录》(1948年10月25日),《上海市政府公报》1948年第9卷第20期,第376-377页。从该计划的内容来看,上海运动的推行可谓雷声大雨点小,并无具体的针对性内容。
蒋介石对上海的运动密切关注。运动开始不久,蒋介石即嘱咐吴国桢勤俭建国运动的戒奢侈、除腐败、尚节约等各项在上海具有特别重要之意义,务希切实推行。其中,辅导难民就业、发展生产及劝导人民投资于有益国计民生的生产事业一节尤为当前之急务,应切实设法进行。(61)《蒋中正电吴国桢切实推行勤俭建国运动其中辅导难民设法进行》(1948年9月22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典藏号:002-020400-00037-012。但当上海市呈报其运动的空泛实施计划时,蒋介石似乎也无异议,仅指示上海关于加强实施总体战之项目“亦希溶合于是项运动中”(62)《天津上海等市政府电总统蒋中正为电复推行勤俭建国运动实施办法请鉴核》(1948年10-11月),台北“国史馆”藏:国民政府档案,典藏号:001-054500-00004-004。。上海市的运动就此在国民党中央的督促和地方党政的主导下展开。
三、覆车继轨:运动的实效
在国民政府的推动下,勤俭建国运动一时风靡。舆论甚至鼓吹勤俭建国纲领等于“救国纲领”,是一剂起死回生的良药。(63)《响应勤俭建国运动》,《申报》1948年9月15日第2版;《响应“勤俭建国运动”》,《沪剧画集》1948年第1期。社会上一度出现所谓的“勤俭建国歌”,甚至将勤俭建国运动与新生活运动并提为所谓“民族复兴史上前后互相映辉”的两大运动。(64)《“勤俭建国运动”邮票》,《现代邮政》1948年第5期。到1949年,运动的贯彻和实施仍被不少地方军政长官列为施政的重要内容。(65)参见《南京市政府非常时期施政纲领》(1949年1月2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政治(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62-263页;《华中区桂南军政区司令部工作计划纲要》(1949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编:《广西解放》,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9-82页。但是,各地运动的实际推行大体限于宣传和形式上的具文,多数省市只是奉令拟定运动实施办法呈报国民政府后即无下文。运动开始2个月后,时人除在报刊上偶而看到组织什么机构的一二消息外,即鲜见实际行动。(66)《时事述评》,《运输校刊》1948年第10期。尤其是进入1949年后,国民政府在军事、经济等各方面均陷入绝境,运动的发起者蒋介石亦被迫第三次下野。随后,国民政府仓皇辞庙,失去推行环境的勤俭建国运动即逐渐淡出,终至无疾而终。
事实上,国民政府中许多人自始即对运动的效果持怀疑态度。作为勤俭建国运动力行总会筹备委员的陈克文在运动发起后即担心“(蒋介石)发起这个运动恐怕比不上以前他发起新生活运动那时候所生的影响”。力行会组建之际,陈克文又注意到“许多人对于这个组织,甚至于这个运动,认为是无聊的,将来到底能收到怎样的效果,实在不容易说”。(67)陈方正编校:《陈克文日记(1937-1952)》(下)1948年9月26日、10月3日,第1151、1153页。同样,运动纲领和纲要发表后,蒋介石的高级幕僚陈布雷也感慨“其用心甚苦,宗旨甚正大,然项目綦繁,期人人力行,正复不易”(68)陈布雷:《陈布雷从政日记》1948年9月16日,开源书局,2019年版,第197页。。更有甚者,社会部部长谷正纲竟将这一运动视为蒋介石培植蒋经国的运动。(69)陈方正编校:《陈克文日记(1937-1952)》(下)1948年9月19日,第1148页。
社会舆论对运动的效果亦普遍看低。运动开始不久,时人即批评推行运动的人多着重于道德方面,如成立力行会,扩大宣传,以及其他空洞无补实际的工作,“让目前轰轰烈烈的勤俭建国又走上新生活运动的老路,将又无疾而终”(70)余长河:《评勤俭建国运动》,《天下一家》1948年第2期。。新闻工作者沈云龙也一针见血地指出运动在原则上无可非议,问题在于实行方法上是否不致如同过去的新生活运动、节约运动一样,仅仅“等因奉此”“自应遵办”的公文旅行一番了事。(71)沈云龙:《勤俭建国运动》,见沈云龙:《耕农七十文存》,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85-86页。对于这场运动的推行,国民政府虽有意强调道德层面的感化作用,强调要“号召一切爱国之士,共同发扬自立自助自强自制的精神,实践勤劳刻苦的生活,并以劝导、感化及服务的方式,推己及人,使社会形成自发自制的约束力,来纠正贫富生活两极化的倾向”(72)《勤俭建国运动纲要》,南京《中央日报》1948年9月16日第2版。。无如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仍是继续重蹈此前各项运动的覆辙,并未能真正改弦更张。对于运动进行的方式,国民政府继续采取自上而下,通过政府和官方半官方团体主导施行,再向下延伸(73)《勤俭建国运动应从上层做起——各地名流之意见》,《中央日报》1948年9月20日第2版;《如何推行勤俭建国运动》,《中央日报周刊》1948年第1期,第5页。,认为“上行下效”必能成为一种自然的社会常律。(74)《各界名流论勤俭建国运动》,《中央周刊》第10卷第43期,1948年10月24日,第10页。支持这一主流方式的人甚至建议由副总统设计运动督导办法,或仿照经济督导办法来督促指导该运动。(75)《推行勤俭建国运动的一个重要条件——善用人力》,《广播评论》创刊号,1948年10月15日。但正如舆论界对此种长期以来倚重的运动方式的批评所言:过去各种运动没有达到预期成果,就是因为推行者只注意上层的组织和形式上的宣传,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根本没有发生关系。(76)但篯荪:《展望勤俭建国运动》,《申论》1948年9月25日,第9-10页。
尽管运动发动之初,国民政府部分人士如社会部部长谷正纲即指出过去运动只重上层、忽视下层的弊病应该予以纠正。(77)《推行勤俭建国运动》,《中央日报》1948年9月20日第2版。运动开始后,同情运动之人也根据过往运动的实施情况和效果,指出过去各项运动未达到预期,与推行者只注意上层的组织和形式上的宣传关系甚大,呼吁当局毋使运动再如从前文告一样被视为具文:过去的新生活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往往敷衍故事,虎头蛇尾。电报响应,名流谈话,报纸宣传,开会纪念,成了一种公式、八股式的运动。(78)毛福全:《拥护总统勤俭建国的我见》,《大地周报》1948年第128期。但是,运动开始后,实际的推行依然如故,仍是一如既往地主要停留在宣传和开会、纪念等形式上。各地根据纲要和蒋介石的指示所拟之实施办法仍是大而化之,并无针对性的重点。例如,南京市政府根据所属各单位的实施办法核定后所“汇总”的运动实施办法,即林林总总包括一般及民政、财政、社会行政、教育行政、工务行政、土地行政、卫生行政、自来水管理、园林管理、铁路管理等11个方面,可谓为该市各部门日常工作的“办事须知”。(79)《天津上海等市政府电总统蒋中正为电复推行勤俭建国运动实施办法请鉴核》(1948年10-11月),台北“国史馆”藏:国民政府档案,典藏号:001-054500-00004-004。
另一方面,运动纲要规定各项目的实施以首先推行运动的大都市为目标,某种程度上也使运动除了在江浙沪等国民政府统治的核心地带得到积极推行外,各地的反应和实施明显滞后。在台湾,运动发起两个月后省政府始召集发起人讨论筹组运动力行会,策动运动的推行。(80)《台湾办事处配合推行勤俭建国运动案》,台北“国史馆”藏:资源委员会档案,典藏号:003-010301-1187。云南省保安司令部则迟至1949年1月才颁布运动实施纲要,责令所属各区、局等各级主管推行。(81)《云南省保安司令部推行勤俭建国实施纲要》(1949年1月7日)、《第十二区公署关于推行勤俭建国的训令》(1949年1月7日),见德宏州史志编委办公室编:《德宏史志资料》第10集,德宏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9-11页。在推行运动的组织筹备上,纲要规定各省力行会须俟力行总会指定筹备员方可开始工作,原本是为加强上下级组织的联络和指导,却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各省力行分会的组建和运动的推行。例如福建省在拟订实施办法后,力行会的组织虽已发动省会各界人士进行,但始终未开始工作,仍在等待力行总会指定筹备员。(82)《青海省政府主席马步芳电总统蒋中正为报告推行勤俭建国运动情形》(1948年10月28日),台北“国史馆”藏:国民政府档案,典藏号:001-054500-00004-003。此外,国民政府对于如何推行运动并无原则和要求的规定,并在推行过程中不时对各地实施运动的强制性举措进行纠偏。(83)《湖北省推行勤俭建国运动实施办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经济部档案,档号:四-30969。这些制度或设计上的局限,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运动实际推行的效果。
对于运动效国不彰的具体原因,内政部警察总署有较为深刻的讨论和分析:一是军事上陷于不利的局面;二是币制改革以后经济上并未见到新的生机,群众心理都在麻痹含糊之中。在这一心理情况下,勤俭建国运动的发动不仅不能予以刺激,反而被认为是一种讽刺。此外,运动的内容亦太空泛不切实际。(84)《警察与勤俭建国运动座谈纪录》(1948年10月23日),第5-6页。这一认识可谓入木三分。就前两方面而言,1948年11月以后,国民政府在军事上节节失利的同时,财经改革计划与金圆券政策均宣告失败,经济再呈崩溃之象。面对经济每况愈下,民众怨声载道,政府信用全失,“失败主义者弥漫,实为从来所未有”的困局,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政治、经济、军事与社会皆动摇,“任何良策皆不能收效”。(85)《蒋介石日记》1948年10月30日;1948年11月2、3日。而运动内容和项目过于广泛与琐细几乎成为各方的“共识”。运动纲要公布后,时任北大经济学教授的赵迺抟在承认运动“用意可谓至善”的同时,即指出“条文过于琐碎,实践必感困难”。(86)赵廼抟:《读“勤俭建国运动”纲要》,《军中文摘》1948年第2期。无论是历史具体情境下的革命事件,还是整体范围内的社会运动,终究要受历史和现实环境的制约。勤俭建国运动发起时,国民政府已在全面内战中岌岌可危。而运动发动后,在战局逆转与经济恶化的交互影响下,国民政府各方面的人心亦愈发动摇。随着国民政府财经改革宣告失败,“官吏白做了两个月的工作,民众白吃了两个月的苦,并且穷的愈穷,而富的还是一样的富”(87)蒋经国:《蒋经国自述》,第187页。。不仅民众的不满情绪遽增,一般干部的心理也陷入绝望之中,勤俭建国运动推行的社会环境亦不复存在。
结 语
在内战导致的重重危机之下,蒋介石主导的国民政府希冀通过勤俭建国运动,最大限度地动员民众发挥社会各方效能,既开源又节流,以配合其“戡乱建国”的总体战,同时以此作为社会、经济、政治改革的先声。但每一项政策和运动的实施,都具有时间和心理上的作用,能否发生预期的效果,与决策和执行者的决心和技术密切相关。勤俭建国运动在时间上适逢国民政府军事上的溃败,国民政府在运动推行方式上又未能真正改弦更张,这场意旨宏大的运动最终只能无疾而终。勤俭建国运动发动后,时人普遍的观感是“似曾相识”,将其与此前国民政府推行的各项运动尤其是新生活运动相提并论。(88)《南京人看勤俭建国运动》,《舆论》第1卷第3期,1948年10月1日。从勤俭建国运动的筹划、宣传和实际推行过程上看,勤俭建国运动与新生活运动实无明显的差异。在实施上继续以强制方式将运动与党政军和半官方的法团组织捆绑在一起,使运动成为政府日常事务的一部分。组织上继续以干事制来组织各级力行会,使运动依托于政府机构自上而下推行,以官僚为干事,日久必为具文,陷入形式主义。这些都是新生活运动中蒋介石不断批评,却又无法扭转的弊端。(89)刘文楠:《蒋介石和汪精卫在新生活运动发轫期的分歧》,《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5期。
与此前各社会运动不同,蒋介石发起此次运动是以个人的普通国民身份来向民众提倡,其欲唤起民众同情和参与的初衷不言自明。诚然,蒋介石希望通过运动在全国的普及,造成风气,“挽救颓风”,个中不无社会革命的蕴味。在蒋介石看来,这场运动“如果能推行不息,则戡乱建国之基础皆能由此建立”(90)《蒋介石日记》1948年9月18日,“上星期反省录”。。如果说在此前的各类运动中,蒋介石主要是依靠国家强制力来推行,兼以道德感化作为辅助的话,在勤俭建国运动中,蒋介石最初的构想和设计则有向道德感化和民众动员倾斜的取向。无如受限于执政以来所形成的惯性,运动推行伊始,不管在舆论宣传还是具体实施上都未能跳出此前自上而下的路径,亦无法真正动员民众参与。时人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蒋介石)以国民一份子而非国家元首的资格发动此一运动,响应的却不是人民或人民的真正代表,而是官方或半官方的人士……没有人民的支持便没有坚强的基础,政治色彩的浓厚更足以损蚀运动的本质。”(91)张振鹍:《谈“勤俭建国运动”》,《时事评论》1948第14期。而且,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权内部的精英大多与国民党合流,政权外的精英则大多不认同运动的目标纲领,更使这场运动缺乏社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