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西南地区县城近郊乡村振兴路径及策略研究

2023-07-30李明术王垚

艺术科技 2023年15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李明术 王垚

摘要:自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乡村振兴一直是学术界的重要议题,且已产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城市“环城游憩带”的理论与实践逐步成熟,为城市近郊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布局环城游憩带,除了可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之外,还派生出许多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乡村振兴路径。县城近郊乡村是指位于城市周边,交通相对便利的乡村地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区域。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临近城市,且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与县(市)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然而,位于鄂西南地区的县城近郊乡村并未享受到城市化发展带来的红利。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中小城市大力推进“退城进郊”的反战策略,将城区周边的近郊乡村作为新的发展空间,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但由于没有产业支撑,因此村民进城务工积极性不高,当地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难以实现。文章以湖北省建始县业州镇客坊片区为例,总结县城近郊乡村的区域优势,寻找县城的实际发展需求,研究城乡关系中要素的良性互动与双向循环的自由机制,探究客坊片区高质量发展路径,以及鄂西南地区县城近郊乡村振兴的新范式,为建设美丽乡村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乡村振兴;县城近郊;环城游憩带

中图分类号:F323;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5-0-03

县城近郊乡村指位于城市周边,交通相对便利的乡村地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区域,主要特点表现为临近城市,且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与县(市)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根据当前学者对中国城市体系的规模与距离的相关理论研究,以及《中国统计年鉴》和城市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总结得出近郊是指离常住人口在100万人以上的城市30 km以内,或者离常住人口在30万人左右的城市10 km以内的区域[1]。鄂西南农村地区地势多为山地,地形复杂,地理条件特殊,交通不便,市民的娱乐需求、发展需求基本集中在县市域范围内。因此,应扩大鄂西南地区的城市近郊乡村范围,将通行时间作为划分依据。将离常住人口在50万人以上的城市的通行时间1小时以内,或者离常住人口在10万左右的城市的通行时间30分钟以内的区域划定为鄂西南地区县城近郊乡村区域。

1 鄂西南地区县城近郊乡村特征

1.1 时空距离差异大

鄂西南地区地势以中山为主,山地占总面积的90%,路况条件相较于平原地区较差。特别是在山区,由于地形原因,很多道路沿山坡而建,路面狭窄,弯道多,有的路段甚至没有硬化。与此同时,特殊的山地地形导致该地区很多乡镇之间没有互通公路。因此,在相同直线距离下,该地区近郊乡村实际通行路程比平原地区近郊乡村更长,通行的时间成本也更大。

1.2 环城游憩带尚未成形

环城游憩带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还能有效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目前,鄂西南地区正在规划建设近郊乡村环城游憩带,但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统一布局,且与当地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难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该地区多数近郊乡村面临较为明显的“空心化”问题,导致部分村庄出现土地抛荒现象。因此,如何将农村资源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出一条以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为主体的产业链,是当前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1.3 产业发展与县城市场需求对接不足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鄂西南地区近郊乡村产业发展与县城市场需求对接不足,产业规模、经营主体及产品类型等均有不足。县城与近郊乡村供需关系不平衡,导致近郊乡村产业发展受限。具体来看,一是发展水平不高、结构单一,缺乏特色主导产业。二是供需耦合性差,农产品生产与县城需求匹配度不高。三是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四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带动农民增收效果不明显。五是政策保障不足,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乏力。六是缺乏有效引导,部分乡镇盲目跟风开发项目,出现一哄而上、同质化、无序化开发等问题。

1.4 资源大多处于待开发状态

鄂西南地区近郊乡村资源大多处于待开发状态,恩施作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其周边乡镇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峡谷风光、高山草场等,这些资源为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以及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建始县客坊片区作为建始的“后花园”,距离建始县中心区域约17 km,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但至今未开发旅游业。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而农村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正好能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如何合理开发生态环境资源,将县城与近郊乡村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出具有独特风味的旅游产品,是政企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

2 建始縣客坊片区总体发展概况

客坊片区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西北部,由业州镇石桥湾村、四方井村、金龙观村、雀儿笼村、磨子岩村这五个村落共同组成,距建始县城17.8 km,借助339省道与县城通行时间在半小时以内。客坊片区东北与长梁乡、三里乡隔河相望相通,西南与恩施市为邻,西北与业州镇罗家坝片区、建阳片区接壤。

2.1 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融合度低

当地整体经济以传统农业为主导。首先,由于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因此土地资源有限,不利于大规模生产农业。其次,农民经营农田面积小,种植品种单一,难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种植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发展。最后,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工业结构单一。该地区工业模式以加工农产品和手工业为主,区域内林地丰富,盛产各种竹类,催生了竹产品加工产业,但基本为农户自营,不成规模,且没有固定销路。此外,区域内还有肥料加工厂,但是工厂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值不高。

2.2 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供给不足

客坊片区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道路狭窄,交通拥堵现象较为突出。该地区位于主城区近郊,片区内道路狭窄,路网密度低,路网结构不合理,加上部分道路年久失修,导致交通拥堵情况频频出现。二是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因此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特别是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难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三是居住环境较差。当地仍存在私搭乱建的现象,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还远未达到现代化乡村的标准,制约了乡村旅游业与乡村经济发展,村民生活质量不高,幸福感不强。

3 建始县客坊片区优势资源特征

3.1 气候优势

鄂西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低山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暖,年均气温15.5℃。客坊片区属中山区,在盛夏7月平均气温为24℃,与武汉、重庆、成都及陕西、湖南部分高温城市距离较近,适宜开发高山避暑项目。客坊片区四方井村和磨子岩村具有高海拔地区的气候优势及优美的生态环境,有极大的高山避暑项目、康体疗养项目开发潜力。

3.2 快速的生鲜供给能力

生鲜产品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必需品,具有消费高频、需求剛性、保质期短、保存条件要求高等特性,受电商平台催化,生鲜供给市场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可结合互联网平台发展生鲜供给产业。

此外,乡村土地成本低,可发展生鲜供给衍生的生鲜产品深加工、仓储等,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3 土地成本、人力成本相对低廉

近郊乡村的土地成本、人力成本相较于县城更为低廉,可以有效降低发展成本,保证企业在上游市场的价格优势。同时,县城龙头企业敏锐的市场嗅觉与本地农业生产相结合更容易滋生新的业态,还可以在发展过程中为乡村带来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资源,实现高质量的要素互动与经济良性循环。

3.4 以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为依托

客坊片区拥有峡谷观光风貌,独具魅力,可以依托峡谷风景发展峡谷度假避暑旅游。并且客坊片区有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蕴藏有丰富的民俗、历史文化等人文景观资源,也可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增强区域的吸引力。

4 建始县客坊片区乡村振兴策略

4.1 打造环城游憩带重要节点、县城近郊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日益旺盛,以文化、生态、健康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成为新宠。客坊片区作为主城区周边重要的农业产业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是全市乃至全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也是市民休闲度假的最佳去处之一。应以县城市民为目标消费群体,将客坊片区打造成建始县环城游憩带重要节点,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结合特色农产品优势,进一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休闲观光型景区,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第一,发展“小民宿”模式。“小民宿”模式主要是针对近郊乡村旅游业提出的一种发展策略,目的在于解决乡村民居服务设施滞后的问题。鄂西南地处偏远,区域内居民的节假日外出旅游成本较高,多数消费者将娱乐消费重心聚焦在市域周边的乡村,中短途旅游人数在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出游人群以中青年为主,占比高达游客群体的57%,因此,对高端体验、品质服务等的需求明显上升。在此旅游趋势下,该地区近郊乡村开始凸显出优势,政府部门可统一建设符合鄂西南风俗的吊脚楼民居建筑,在体现乡土风情的同时,兼顾自然生态景观与宜居生活。高标准接入生活基础设施,规划新建功能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

第二,开展特色节庆活动。农村节庆活动与当地的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将农业节庆融入乡村旅游开发全过程,不仅能丰富已有的旅游项目,形成规模效益,还有利于打造独特的品牌,为地区带来持续收益。节庆活动要具备观赏、休闲、亲子和教育四大功能,以满足游客需求为出发点,为乡村增添活力和魅力,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发展当地农业,塑造农产品牌,繁荣文明乡风,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4.2 打造“个体家庭+企事业单位”双轨制农田认养模式

农田认养是利用城乡供给结构和土地资源的新发展模式。由于山区农村耕地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业态,因此,将零碎的农田交由不同的对象认养可以最大限度体现农田的价值。农田认养模式主要分为企事业单位认养和家庭认养两种。

企事业单位认养适用于村域内集约型耕地,由县域内的农产品供应商,如社区蔬菜店、超市、电商等商户以及政府、学校等事业单位定向购买和确认农产品种养类型。外地企业也可通过村域开发的网站或APP种养特定农产品。传统农业行情只限于产品价格,而认养模式除产品外,还会提供一系列完整的附加服务。相较于产品本身的价值,通过额外的服务以及对产品的二次开发实现农产品增值,一方面可以降低中间商成本、运输成本,构建品牌,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在认养过程中,由于农产品生长过程中会受到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对双方来说,须共同承担风险,共同享受收益。

家庭认养则主要针对村域内零散土地。当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度逐渐提高,部分消费者会选择在农村认养畜禽或认种一块地,最终收获的农产品归消费者所有。生产商可以与消费者确认产品是否配送、是否提供产品包装等一系列细节,解决生鲜供给的损耗和物流问题。此外,家庭认养也可拓展乡村旅游中的亲子游、农耕体验等项目。

4.3 引进龙头企业

县域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归为特色经济,因此发展县域经济须围绕乡村本土特色。地方企业对本地政策方向等理性因素以及风土人情等感性因素都更为了解,能为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供助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

此外,推进农业产业化,需要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示范引领[2],扩大农户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可以凭借较高的管理效率和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带动区域内其他主体共同发展,将产业链各主体打造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3]。农业龙头企业依托农产品加工环节可以实现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功能,使本土产业链向上游延伸、向下游拓展,在纵向环节的融合中发挥引领带头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催生并丰富农业新业态。

5 结语

本文以客坊片区为例,探讨了鄂西南地区县城近郊乡村振兴路径和发展模式。近郊乡村的发展主要依托县城,首先要研究城乡供给关系,明确县城实际发展需求,对资源要素进行评估和挖掘,结合资源优势研究与县城进行要素互动,平衡县城过剩资源,填补县城空白市场。通过研究城乡关系中要素的良性互动与双向循环的自由机制,实现鄂西南地区县城近郊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陈庚.绵阳市近郊农业观光园发展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17.

[2] 毛绪强,牛震.甘肃农业产业强镇成果观察[J].农产品市场,2021(1):14-19.

[3] 郭志明,丁坤明,马梦君,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咸宁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21,60(15):188-191.

作者简介:李明术(1975—),男,湖北建始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设计、旅游规划、景观设计。

王垚(1998—),男,甘肃平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乡村振兴与景观设计。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