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五育融合的行知课程:内涵、价值与途径

2023-07-30刘爱华金立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实施途径

刘爱华 金立成

【导 语】

在学校的不同发展时期,各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育人价值。然而,学校校本课程构建与实施过程中可能尚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课程目标单一化,未能形成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方向的育人目标;二是课程内容碎片化,未能形成以真实问题为主线的系统化课程内容;三是课程实施模板化,未能形成以问题解决为路径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四是课程评价抽象化,未能形成以综合评价为系统的全过程评价机制。崔桥小学开展基于五育融合的小学行知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为当下学校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提供新的路径。

【摘 要】五育融合的行知课程是在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探索校本课程综合育人的价值和实施途径的科学实践。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融合不同学科、领域、生活、社会等学习资源,构建五育融合的行知主题课程、行知项目课程和行知探究课程。本文通过一阶段的实践和反思,提炼和总结,阐述五育融合行知课程的内涵、价值和一般实施途径。

【关键词】五育融合 行知课程 实施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如何落实“发展素质教育”的新要求,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校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各地专家学者认为目前国家已经总体构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和育人格局。但是,还有一些学校五育之间的发展存在不均衡、界限明显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五育融合发展,形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发展教育体系。

一、五育融合下行知课程的基本内涵

(一)五育融合内涵的再认识

五育融合是指五育相互依存并相互渗透,指向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在五育融合的途径上,主要有“一育”融合“五育”、“一育”融合“一育”等融合形式,为五育融合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五育融合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是德智体美劳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过程。根据概念、任务、主题和项目等整合形式,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学段内容等进行融合渗透,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形成学科间融合、领域间融合和活动融合等融合形式。

(二)行知课程内涵的再理解

行知课程在课程目标设定上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主导,以生活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内容和设置方面,以学生生活内容为主,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课程评价方面,注重对课程、教师和学生三者的多元化评价。行知课程以陶行知教育思想“求真理”与“做真人”为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方向。行知课程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导向,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内容、关注学生生活品质的内容和社会生活发展需求的内容为课程内容,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来推动课程实施。

(三)五育融合下行知课程内涵的再阐述

五育融合的行知课程基于五育融合的形式和行知教育理念,对学校校本课程进行整体的构建与实施。该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方向,立足以学生的生活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构建“学科+学科”“学科+社会”和“学科+活动”课程体系。以单元主题学习、项目化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学习方式推动行知课程的开展与实施,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同时构建以课程、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的行知课程评价体系。

二、五育融合下行知课程的时代价值

(一)课程核心素养发展的新高度

基于五育融合的行知课程,在课程育人、内容体系、实践路径和评价维度等方面均有新的发展。一是课程育人价值更加突出。课程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充分发挥课程的综合育人价值,促进完整的人发展。二是课程内容体系更加丰富。课程指向跨学科融合,加强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社会、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构建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促进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三是课程实践路径更加优化。课程指向主题、项目、任务,以单元主题学习、项目化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学习方式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的实践能力。四是课程评价维度更加多元。课程由学生、教师、家长、专家等不同群体参与评价,强调课程实施的过程性评价和成果展现的总结性评价,以评价促进课程、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二)学生学习素养发展的新目标

受益于五育融合的行知课程,学生在认知、能力和思维方面得到拔节生长。一是促进学生认知的全面发展。改变学生以往单一、零散的认知方法,学生能够接触更多变化复杂的真实事物,构建较为全面、系统的认知体系,从整体的角度认知事物,感知变化,进行内化理解并进行迁移应用。二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多元发展。改变以应试为主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在真实情境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促进学生思维的整体发展。改变学生线性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关系性思维,引导学生面对真实情境时能够立足整体,分析各部分、各要素和各方面之间的联系,构建整体思考问题的方式,把握不同角度、层面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师教学素养发展的新途径

在开发和实施五育融合的行知课程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内涵和实践能力可得到一定的提高。一是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深化。引导教师深入学习和内化“生活即教育”“知行合一”等陶行知的重要教育思想,理解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掌握跨学科课程融合开发与实施的策略,构建系统化五育融合的行知课程教育理念。二是促进教师知识内涵的丰富。引导教师立足本學科知识技能的基础,主动进行拓展延伸,选择性地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技能,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此来不断丰富教师的知识和内涵。三是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引导教师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真实情境,引发驱动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并融入信息科技,解决真实问题;实施多元评价,形成“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途径。

三、五育融合下行知课程的实践路径

五育融合的行知课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课程总目标,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充分发挥各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构建跨学科的综合化课程体系;以学生的生活内容为立足点,以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将不同学科或领域的知识技能、社会生活和活动经验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融合渗透,构建“学科+”的課程形态;通过主题、任务和项目等形式推动课程实施,并建立多元的课程评价机制。具体来说,就是构建“学科+学科”的行知主题课程、“学科+活动”的行知项目课程和“学科+社会”的行知探究课程。

(一)行知主题课程

行知主题课程是基于学科本位的融合课程。它以某一门学科的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为主,选择、提炼和融合其他学科与该学科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有联系、相近、重叠的知识和方法,形成围绕某一个主题的系统化知识内容体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单元主题的形式推进课程实施,推动课程的内容结构化、融合化、深度化,并建立多元的课程评价机制。本课程可以围绕学生一个学段或年段来实施。例如,数学课程《理财伴我成长》,以学生生活中的理财为主题,以小学数学的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等核心素养为主,融入道德与法治的价值导向、劳动习惯和品质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构建识财、用财、蓄财和惜财单元主题课程内容体系。如识财篇,组织学生学习了解货币的历史、形式及其功能和意义;用财篇和蓄财篇,组织学生像收银员、家长、银行经理一样进行角色扮演,尝试体验货币的计算、组合和流通;惜财篇,组织学生开展在真实情境下的理财规划和开源节流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生活观和价值观。

(二)行知项目课程

行知项目课程是基于学生活动经验的融合课程。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求出发,构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课程内容体系。在真实情境下,以驱动性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项目实践中,运用问题解决、调研、系统分析等高阶认知策略,开展社会性实践、审美性实践、技术性实践等实践活动,并公开学习成果和开展全程评价。例如,《古槐滩运河》课程以学生所居住的横林古槐滩为切入口,构建运河古迹、运河记忆、运河滋味、运河风俗、运河名人、运河诗韵和运河景观七个方面的项目,其中涉及语文、美术、劳动等学科的核心素养,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推动课程的实施。在运河滋味项目化实施过程中,课程以“探索家乡的味道”为驱动性问题,组织学生去收集、了解古槐滩地域的特色美食及其制作方法;组织学生与教师、家长一起体验美食制作的过程,并以绘本的形式记录实践过程;组织学生举办古槐滩美食展销会,让更多的学生、家长了解和品尝古槐滩的美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行知探究课程

行知探究课程是基于社会问题的融合课程。该课程围绕生活中的社会性问题,对学习素材进行选择、删选和加工以形成适应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发展需求的内容,通过问卷、走访、调研、自学、合作、讨论等形式开展问题的研究、分析和总结,让学生逐步具备参与社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综合课程“限塑令2.0”,以社会关注热点“塑料污染治理”为主题,开展“限塑令,已到来”“限塑令,已聚焦”和“限塑令,已行动”三个篇章的学习。通过问题任务群,将每一个篇章的学习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途径查阅、学习和内化限塑令出台的背景、目的、措施以及塑料的起源与发展、用途与价值和危害与治理;引导学生通过问卷、访谈、走访、调研等形式了解不同人群对限塑令的认知和实践;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和小结完善限塑令具体实施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综合实践能力、人际沟通和表达能力。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专项“五育融合下的小学行知课程构建与实施研究”(TY-c/2021/1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郝志军,刘晓荷.五育并举视域下的学校课程融合:理据、形态与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21(3).

[2]孟万金,姚茹,苗小燕,张冲.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学校课程建设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0(12).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实施途径
面向教育信息化2.0的区域线上教育实践研究
五育融合视野下西藏高中学生劳动素养提升探究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创新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创新教育督导方式 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