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融合教育的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2023-07-30王新华
王新华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领域的持续改革,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融合教育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越来越多的特殊学生申请随班就读,这代表着普通学校和教师要因此而开展融合教育。从特殊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推动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融合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但其教育质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将小学阶段作为切入点,对如何提升融合教育的质量展开讨论。
【关键词】融合教育 质量提升 策略
大多数普通小学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和特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业培训,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他们面向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开展融合教育时,就会面临各种困难,不知道应该如何保障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此,教师应该加强相关的研究与实践,为自己将来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做好准备,不能对特殊学生的学习成长需要视而不见。学校则要为教师提供支持与帮助,不断解决融合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特殊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一、融合教育的意义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教师普遍将这一阶段作为帮助学生奠定各方面基础以及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不仅适合普通小学生,也符合特殊学生的需要。这些特殊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比较薄弱,但他们同樣具有发展的潜力。如果能够在小学阶段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教育,不仅能够为其康复治疗提供重要辅助,而且还能为他们今后正常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可能,减轻其家庭负担,减少家长的担忧。
如果把目光聚焦于学生个体的发展,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融合教育对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的成长都能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普通学生有机会与情况比较特殊的同龄人接触,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真实的世界,激发他们的斗志,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在帮助这些特殊的同龄人的过程中实现人格的升华。特殊学生则因为融入“正常”学生的群体而得到了一种心理暗示,即自己其实并不比“正常”学生差,而且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情与关怀。这种心灵上的支持与认可,相对于一般的知识学习要更加重要,会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
二、融合教育的现状
从近些年的实际情况来看,融合教育已越来越普遍。但是,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小学融合教育也是如此,其现状既有蓬勃发展的一面,又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师资力量、针对性课程、各方的包容度以及学生间的融合程度。这是融合教育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下面笔者就这四个方面逐一展开分析。
在师资力量方面,很多普通小学教师并不具备对于特殊学生的专业教学能力。教师既需要开展知识教学,提升这些学生的技能,很多时候还需要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与照顾,要学会与特殊学生沟通交流的方法。这对师资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既需要积极引入新鲜血液,也需要教师的自我提升。在针对性课程方面,融合教育既需要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相同课程的学习,也需要学校或教师提供针对特殊学生的课程,如心理方面的课程,或者有助于其基础知识技能提升的兴趣类课程,目前这些资源还较为缺乏。包容性不足其实是上述两方面因素的集中体现,即整体环境和资源方面尚无法满足特殊学生及特殊教育的需要,最终影响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的融合,乃至造成双方在心理方面的隔阂。
三、融合教育的质量提升策略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有关政策,巩固提高特殊学生义务教育水平,切实保障残疾人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为随班就读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让每个特殊学生享受优质而又公平的教育,北漍中心小学在以下方面做了探索。
(一)高标准落实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硬件建设
建设一个功能强大的资源教室是提升融合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学校根据计划实施融合教育资源中心4.0工程,以适应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为了确保资源教室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学校于2022年暑假重建资源教室,新资源教室面积超过200平方米,将教室分为四大区域,即康复娱乐区、学习辅导区、办公咨询区、心理支持区,为特殊学生的发展打造更优环境,满足特殊学生多元教育需求。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资源教室的功能,充分考虑本校服务对象的特点,学校更新了一批资源教室的基础设备,重点是听障、智障、孤独症三类学生康复训练的设备设施。
为了增加特殊学生训练矫正过程的趣味性,改变枯燥乏味的机械式康复训练,提高特殊学生在康复训练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学校把多媒体康复训练系统的设备添置纳入预算。
(二)高规格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强特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精神为依据,根据“特教特办”的原则,学校的融合教育坚持领导抓到底,教导抓到边,资源教师零距离,建构适合的课程,达成融合教育共识,让融合教育理念成为学校“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办学理念的一部分。
优化特殊教育专职教师的队伍,通过海外培训交流,拓宽教师特殊教育教学与研究的国际视野。充分发挥学校融合教育团队的作用,集体审议个性化教育方案及随班就读教育质量评价。
建设稳定的特殊教育兼职教师队伍,通过外出培训、线上培训、现场观摩、学校辐射培训等,促进教师感知特殊教育教学过程、学习教学方法,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更有针对性地教育特殊学生。
建设特殊教育管理人员的队伍,通过多渠道培训学习更新理念,建构特殊教育扎实的整合性知识,做优学校特殊教育顶层设计,掌握管理策略,整体提高学校特殊教育的育人水平,从而带动周边更多学校提高融合教育质量。
(三)高效率提升融合教育质量
1.课程建设:建构完善融合教育课程体系
特殊教育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教育、心理以及医学康复等构成了特殊教育的学科基础,学校通过对普通学校国家课程的个别化、适宜性改造,编写满足特殊教育需要的简化教材与生活适应教材,充实完善学校“蓓晓”课程建设与实施体系。
(1)学校根据特殊学生类别、学习起点、实际能力定制特殊的学科课程。对基础教育学科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删除、减量、调整、替换来编制学科课程。
(2)学校根据特殊学生的兴趣、个性特点、特殊需要、能力起点来设置功能性课程和补偿性的内容,以补偿缺陷和开发潜能。
(3)学校根据特殊学生发展的需要,设计了一些实践性课程,例如,“我是小小美食家”系列——包馄饨、包饺子、做面条、煎荷包蛋等;“家务小能手”系列——扫地、拖地、洗碗、淘米、洗袜子、叠衣服等;“小小旅行家”系列——我会买票、我会乘车、我会打的、我会拍照、我会骑车等,培养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
(4)学校还开发了艺术休闲活动课程,主要包括绘画、唱歌、表演、体育运动等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方式。
2.教学改革:有效实施融合教育课堂实践
通过对随班就读常态课堂的实践研究,学校立足特殊学生的发展,调整课程结构和课堂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学校还充分发挥学校融合教育团队的作用,以资源教室方案为依据,采取全部随班、部分课程随班、个别化教育等不同的方式来有效安置特殊学生,并集体审议个性化教育方案及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评价。
通过与科研相结合促进教学,用科研课题“同伴支持:孤独症学生的随班就读行动研究”反哺课程建设,拓宽教师专业视野,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特殊教育的专业能力。积极开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适合的教学辅具支持教育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医教结合,借力医院资源,通过医学对特殊学生进行评估和鉴定,为特殊学生康复、干预提供依据;聚焦特殊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开发特殊学生潜能,采取教育与医学相结合的手段,综合各种社会资源,开展个性化教育,促进特殊学生的“行为训练”和“人格修炼”的有机整合。
积极探索基于融合教育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学习评价实践与研究。
3.送教上门:完整教育的最后“一米”
送教上门是特殊教育中针对有重度残疾的学生进行上门教育的教学方式,送教上门体现“四个必须”:党员干部必须送教,体现爱心;资源教师(随班就读教师)必须送教,体现专业性;班级里有“问题儿童”的教师必须送教,体现差异性、对比性;青年教师必须送教,体现师德和一专多能。
在教师及课程的选择上,要选用师德高尚、一专多能的教师,针对送教学生的身心特点、年龄特征、个人需求最优化选择,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最大限度地补偿缺陷,开发潜能,如患多动症的学生可以选择体育教师送教上门,对于患有弱视的学生以音乐补偿教学为主,对于长期卧床的学生以关爱帮扶为主,等等。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和课程安排,提供特殊教育的清单式服务。
家校合作,提高送教上门效率,提前做好沟通方案,建立信任;建立“一人一案”机制,跟踪调研,送课前培训,与接受服务的家庭签订服务协议,制订个性化教育计划,多维度提升上门送教的教育教学质量;对家长进行培训,在教育策略上保持一致,确保成效,让家长参与到融合教育中来,从接待、理解转向支持。
社会联动,学校通过“向日葵党建联盟”项目,成立了“三村三企二学校”的党建联盟,对施教区域内的特需学生落实生活、学习、心理上的帮扶工作。学校每月一次对送教对象进行上门送教,联盟单位每季度实施一次帮扶。
綜上所述,小学融合教育的质量提升对于身处其中的学生、教师、学校领导和工作人员都是有益的,是对社会和国家负责任的表现,是众多家庭的迫切需要。希望大家能够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不断创造出更加优秀的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江小英,牛爽爽,邓猛.北京市普通中小学融合教育基本情况调查报告[J]. 现代特殊教育, 2016(14).
[2]石茂林.小学融合教育教师职业压力及对策[J].绥化学院学报,2013 (1).
[3]陈茜,王利丽.普通小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课程建设初探[J].现代特殊教育, 20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