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疾病获益感的研究进展
2023-07-30陈芙蓉周建平钱学群
陈芙蓉, 周建平, 钱学群
(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 护理部, 浙江 宁波, 315012)
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结果显示,肺癌新发病例超过220万人,死亡超过179万人,已成为当今全球致死人数最多的癌症[1]。肺癌一旦确诊,幸存者的心理负担会由此变得沉重,其在长期治疗和生活中容易产生癌症复发恐惧、死亡焦虑等消极心理问题[2]。然而,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癌症患者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均有发生,关注患者的积极心理比消极心理更有利于患者的健康,疾病获益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概念,能使个体更加高效地应对和适应未来的压力源,从而促进患者身心健康[3]。目前疾病获益感已被广泛应用在乳腺癌、直肠癌、慢性病及其照顾者等人群,相关实证研究显示,不同癌症患者感知到的益处存在差异[4],目前肺癌患者疾病获益感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肺癌患者疾病获益感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为肺癌患者的身心健康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1 疾病获益感的概念
疾病获益感,源自国外的“Benefit Finding”,也被译为获益感、益处发现、发现意义等,目前对其概念尚无统一的阐述。1983年,Tayer首次通过对乳腺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访谈提出了认知适应理论,认为个体在面对压力性事件时,会做出认知和行为上的积极改变来适应,这是疾病获益感最早期理论基础[5]。1990年,Colins等[6]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补充,认为人们在受到伤害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可能减少或消除负面影响,并且能从应对的过程中获益。此后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探析丰富了疾病获益感的内涵。Tennen等[7]指出疾病获益感是指个体从消极生活事件中发现个人、社会、心理以及精神上的益处的一种认知和行为的应对过程。Linley等[8]提出疾病获益感是人们在苦难情境中感知个人、社会、心理和精神领域积极成长的过程。Tedeschi等[9]指出,疾病获益感为遭受严重事件的人把寻找获益感作为一种认知策略,在促进适应逆境的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Helgeson等[10]认为疾病获益感在早期是应对创伤事件的认知策略,在后期则是衡量个体积极心理变化的重要评价指标。Hensler等[11]将疾病获益感定义为从创伤事件中产生的积极影响。2011年,国内学者刘凤娥[12]最早将“Benefit Finding”引入国内,并将其翻译“发现意义”2014年刘谆谆等[13]以乳腺癌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系列研究,将“Benefit Finding”译为疾病获益感并指出其为患者疾病诊断、治疗和带病生存所发生的积极改变,是一种认知过程,不是应对策略。尽管国内外概念略有不同,但都指向患者在逆境中获得认知和行为上的积极改变,是一种积极意义的构建。
2 肺癌患者疾病获益感的测量工具
2.1 疾病获益感量表(BFS)
BFS量表于2001年由Antoni等[14]以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编制而成,该量表为单维度,包含17个条目,包括接受生活的不完美,人际关系改善等内容,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得分越高,疾病获益感越高,该量表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在成人癌症患者及癌症照顾者中[15-16],且均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2004年,Tomich和Helgeson[17]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用来测定诊断3个月以上的乳腺癌患者,形成了单维度20个条目的BFS,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其Cronbach's α系数为0.92。2007年Kim等[18]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BFS可呈现6因素结构。2008年,Weaver等[19]对 BFS量表进行了发展,包含22个条目,并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进一步对BFS6因素结构进行了验证,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及结构效度,并被应用在乳腺癌及前列腺癌患者中。2013年,国内学者王瑜萍等[20]将该问卷进行汉化并实施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了5个因子,包括个人成长、世界观、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和接受,与Kim和Weaver对该量表结构的研究结果类似。2014年学者胡晔等[21]对Tomich等的BFS进行汉化形成单维度19个条目的中文版BFS,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同年国内学者刘谆谆等以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Antoni等的BFS量表展开了汉化及系列研究[22-23],该研究显示BFS包含接受、家庭关系、世界观、个人成长、社会关系及健康行为6个维度22个条目,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此后该量表在国内被多数学者采用。随着疾病获益感研究的深入及广泛发展,目前疾病获益感被应用在慢性病如糖尿病[24]、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25]、儿童[26]、精神病患者[27]及照顾者[28]等领域,尚未见肺癌患者的特异性疾病获益感量表。
2.2 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
PTGI量表由Tedeschi和Calhoun[29]于1996年编制,最早用于评估普通成年人创伤后成长水平。该量表包括新的可能性、人际关系、个人力量、精神变化和对生活欣赏5个维度21个条目,采用Likert 6级评分,得分越高代表创伤后成长水平越高,量表总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目前,已有多国学者对该量表进行了本土化研究,如德国、日本、荷兰、西班牙、波黑等,本土化研究发现,各国的创伤经历者均存在创伤后成长现象,但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伤后成长的维度及条目略有差异[30]。2004年,中国香港学者Ho Samuel等[31]将其汉化并进行了修订,形成了繁体中文版量表,包含人际关系、个人力量、对生活欣赏、精神改变4个维度15个条目,量表总的Cronbach's a系数为0.825,该量表的研究对象为经历过创伤的大学生。2011年,汪际等[30]以因意外创伤至躯体损伤处于康复期的患者位研究对象对PTGI进行了汉化,形成了包含人生感悟、个人力量、新的可能性、与他人关系及自我转变5个维度20个条目的简易PTGI量表,采用采用Likert 6级评分,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012年Thornton等[32]采用Tedeschi问卷对肺癌患者疾病获益感实施了调查,采用Likert 6级评分法,该问卷在肺癌患者测量中的Cronbach's a系数为0.96,具有良好的信度。
3 肺癌疾病获益感的现状
研究[33]发现疾病获益感是积极参与压力源和谨慎处理压力源的结果,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源于既往绝大多数肺癌患者长期存活率较低,尽管早期大量研究在关注和深入探讨疾病获益感,但研究肺癌患者的并不多见。2012年Thornton等[32]首次探讨了肺癌患者的疾病获益感,该研究发现肺癌患者的疾病获益感呈现轻、中度水平,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疾病获益感增加,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没有。2016年陈倩等[34]采用胡晔等汉化的量表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疾病获益感实施了调查显示其疾病获益感处于较低水平。2020年,谢艳秋[35]采用刘谆谆汉化的量表对325例肺癌患者实施了调研显示肺癌患者的疾病获益感处于较低水平。2022年,陈晨等[36]采用刘谆谆等汉化的量表对301例确诊超过3个月肺癌患者实施了调查,该研究显示肺癌疾病获益感处于较低水平,其中最低的是个人成长得分。同年徐颖臻等[37]探讨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疾病获益感发现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疾病获益感,具体表现为心态的改变、感知多方支持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对健康的重视、对生活的重新认识及发展新的兴趣。该量性研究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疾病获益感跟患病时间无关,但在对患者访谈中发现患病时间长的患者其疾病获益感水平更高。总体而言,肺癌的疾病获益感处于较低水平,分析原因还是与肺癌的预后较差有关,但随着肺癌患者存活率的增加,肺癌患者疾病获益感现状值得关注。
4 肺癌疾病获益感的影响因素
4.1 疾病严重程度
研究[21,34]发现肺癌患者的疾病病理分期及是否有转移病灶是疾病获益感的影响因素,患者病理分期越晚及癌症转移,患者疾病获益感越低,与其他类型癌症[38]患者疾病获益感影响因素一致。研究者呼吁医务人员应做好肺癌的健康宣教工作,做好早期筛查,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增强预后,促进患者疾病获益感的获得。
4.2 感恩
感恩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概念,指个体用感激情绪去了解或回应他人的恩惠或帮助使自己获得积极体验或结果的一种人格特质,能促进个体的生活幸福感及满意度。研究[34]发现感恩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疾病获益感的正向预测因素,患者感恩情绪越明显,其疾病获益感越多。
4.3 社会支持
研究[37]显示接受社会支持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疾病获益感明显高于未接受社会支持患者,社会支持通常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及其他支持,研究发现家庭支持能够正向影响疾病获益感水平[39],缺少家庭及社会支持的患者其自我感知感弱会加强其心理负担,影响疾病康复[40]。
4.4 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包括面对、回避、屈服三个维度,研究显示肺癌患者面对能直接正向预测其疾病获益感。面对是积极的应对策略,采用面对方式的患者能主动调试自我以适应肺癌,面对得分越高,其疾病获益感水平越高[34]。正确引导患者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可能是提高患者疾病获益感的有效路径。
4.5 疾病感知
研究[36]发现疾病负性认知负向预测疾病获益感,负性感知越多的患者会考虑肺癌治疗及预后不良等问题,形成消极疾病体验,影响其疾病获益感的获得。
4.6 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面对逆境或创伤性事件自我调试且积极适应的能力。研究[41-42]发现心理韧性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肺癌患者疾病获益感,心理韧性高的患者,能在疾病过程中激发坚韧和力量性,从而积极面对疾病,能更主动地学习肺癌相关知识并自我调试,纠正认知偏差,在疾病中不断肯定自我,促进疾病获益感的产生。
5 疾病获益感的干预在肺癌患者中的应用
疾病获益感在癌症患者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团体认知行为压力管理、接纳与承诺疗法、书写表达疗法、瑜伽运动、同伴支持、肌肉放松操及延续性护理等均可提升患者的疾病获益感[43]。相关干预措施在国外较成熟,国内仍属于探索阶段,且研究对象以乳腺癌患者多见,较少见于对肺癌患者的干预研究。2022年,刘素风等[44]采用智谋干预,包括个人智谋训练及社会智谋训练联合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对45例肺癌放疗患者实施了2个月的干预,干预后患者的疾病获益感显著提升。
6 小结
尽管肺癌是全球致死人数最多的癌症,但是随着肺癌治疗的精准化及个性化发展,肺癌幸存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生存率都有所提高,肺癌慢性化发展逐渐成为可能[45],这为肺癌患者疾病获益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目前肺癌的疾病获益感被研究者逐渐关注,然而不同癌症患者其疾病获益感感知和体验不一样,目前肺癌相关测量主要沿用乳腺癌患者量表,尚没有肺癌患者的特异性疾病获益感量表,其干预模式亦尚处于探索阶段,值得研究者进一步关注与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