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的实践密码
2023-07-29金莉
金莉
【摘 要】受语言环境的局限与学习能力的制约,“怕学”和“难学”几乎成为小学生文言文学习中的普遍问题。运用转换策略,通过时空转换、角色转换、读写转换等方式,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可提升其学习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转换;教学策略
统编教材在小学阶段共编排了14篇文言文。受语言环境的局限与学习能力的制约,“怕学”和“难学”几乎成为小学生文言文学习中的普遍问题。运用转换策略,可开拓文言文教学的思路。这里所说的转换,指通过语境替换、路径更换等手段,实现时空转换、角色转换、读写转换,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而提升学习效果。具体使用方式如下。
一、时空转换:创生内容理解的语境
语境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背景。运用时空转换策略,可打通古与今的阅读通道。一方面,可以讓故事里的古人走出文本,走向学生的生活,成为立体的、可触摸的人;另一方面,也能在文言作品语境与学生现实生活间建立关联,让学生走进历史语境,帮助学生把文言“读活”。
(一)时间转换:打通人物对话的渠道
1.彼时到此时,让人物走出文本
文言文的故事背景和学生的生活有较远的距离,文本中的人物与学生之间存在天然的鸿沟,他们对故事人物有陌生感。同时,文言文较多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叙述视角较为单一。学生较难融入文本,产生共鸣。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时间转换、改变人称的策略,引导学生以第一、第二人称的形式,创新故事叙述的视角,让遥远的故事穿越历史的长河,让故事中的人物走出文本,用千百年前的智慧指导当代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可亲可近。以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文本链接现实生活:“同学们去春游,走在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市中心,突然发现不远处的地上有许多张貌似100元人民币的纸。大家很激动,一窝蜂地冲了过去。如果王戎也在现场,他会怎么劝这些同学?”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聪明机智的王戎穿越时空,与学生对话,传递他的经验和思维方式,指导学生面对问题时多观察、多思考。此时的王戎不再是古代故事中的主人公,而是学生身边给予帮助的伙伴。
2.此时到彼时,让学生走入文本
借助课堂语境,还可让现实时间转化为文本时间。这样做,能让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历史人物同频共振、交流对话,加深情感体验,以此来感悟文言文的声韵之美、精练之美、对仗之美,让文言学习更接地气。如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时空转换的方式创设语境:“现在你就是杨氏子,听闻‘此是君家果?会有什么反应?作何感想?如果你是孔君平,听闻这小儿的机智应答,会有什么反应?又会作何感想呢?”“若来者不姓孔,而姓陈、徐、张,聪明的杨氏子们,你们又该如何机智应答呢?”学生从此时到彼时,走入文本,想象说话,时而是聪慧有礼的“杨氏子”,时而是幽默风趣的孔君平,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从文本中的“他我”迈向真实生活中的“自我”。
(二)空间转换:生成理解文本的情境
1.此境到彼境:化文本语境为生活语境
此境到彼境是指为达到学生理解文本的基本要求,将艰涩难懂的文本语境转换为亲切可感的生活语境。教学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时,教师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家庭生活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没读过书的奶奶听,实现空间的转换。这要求学生首先要明确讲故事的对象——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奶奶。因此,讲故事时不能照原文进行背诵,而要用奶奶听得懂的话语来讲,把文言文中文绉绉的、难懂的词句用浅显易懂的口语表达出来。同时,讲故事时要追求完整连贯。当学生在讲述过程中出现遗漏情节、表述不清的情况时,教师要及时打断、追问,引导学生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其展开想象,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争取让奶奶听得津津有味,以此实现分层教学。
2.彼境到此境:引生活语境入文本语境
彼境到此境是指在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将丰富的生活语境适时引入文言文阅读语境,让学生的阅读理解成果点亮生活场景。教学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时,教师创设了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隔壁王大爷有一次买彩票中了一万元,于是他再也不上班了,天天买彩票,期待着再次中大奖。教师搭设语言支架,提供关键词(侥幸心理、盲目幻想、不劳而获;勤劳、踏实、努力)助力学生的言语表达。于是,学生化身为好心的劝说者,运用课文所学对王大爷进行劝告。在同桌练说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演一演,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后,回归生活,学生联系个体经验:当自己因为运气不错,考试考得很好而不想学习时,就用这个故事来告诫自己,不要心存侥幸,不要想着不劳而获,而要踏实、勤劳、努力。
二、角色转换:拓展思维提升的空间
(一)师生角色转换:在趣味对话中加深理解
师生围绕文本内容,进行角色转换,聚焦故事人物,锚定角色与故事情节之间的交融点,找准角色的生长点,通过一来一往的对话,增强学习体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如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一课中,围绕“辩”字,王崧舟老师扮演第一个小儿,学生扮演另一个小儿,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辩斗。
师:(语速加快)此言差矣!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一愣,迅速作出反应)此言差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语气加强)非然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机敏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摇着手)非也非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抢前一步)非也非也非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不跟你啰唆了!反正日初出近,日中时远。
生:你才啰唆呢!就是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师:你胡说!日初出近,日中时远。
生:你胡说八道!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通过还原文本情境,师生双方展开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始终聚焦文本语言,在你来我往、互不相让的语言交锋中,经历真实的辩论过程,体验文言文语言的趣味性。在整个师生对话过程中,学生的情绪越来越投入,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内化了语言,加深了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二)读者编者转换:在深度对话中加深认知
从真实学情出发,文言文教学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以驱动性任务激活学生的认知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部。如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中,学完课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课文为什么不以我们耳熟能详的《司马光砸缸》作为题目?学生比较后发现:以事件为课题,内容指向写事,凸显的是“这件事”;以人名为课题,内容指向写人,凸显的是“这个人”。教材的编者编排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呈现司马光遇事冷静、临危不乱、机智勇敢的人物形象,对人物性格的挖掘远大于对事情本身的讲述,因此以《司马光》为题更恰当。
三、读写转换:提高言语表达的能力
(一)由读图到练写:在言语表达中感知
文言文学习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这样不仅能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还能促进文本语言向学生语言转化。为了增加学习趣味,教师可用图片进行辅助。如,教学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时,教师在指导学生领悟文本寓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语境:“其实像课文中这样说话做事相互抵触、前后不一的现象,如今的生活中经常遇到。‘吾常欲苦学,以求学业进步,却不敌网络诱惑,每日深陷网游中。你会怎么劝他?”同时,教师出示句式:“夫 与 ,不可同世而立。”在学生练说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高难度,配上边减肥边吃美食的漫画:“作为同桌,又会怎么劝他/她?”同桌之间相互说,如“吾常欲减肥,以求身材苗条,却不敌美食诱惑,每日深陷胡吃海喝中。夫胡吃海喝与减肥,不可同世而立”。
(二)由读文到仿写:在读写一体中领悟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文言文内涵,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如从《自相矛盾》中的“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一句中,可提炼出典型的文言表达句式“……有……者”。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以往的学习经验,发现《守株待兔》中有相似句式“宋人有耕者”。同时,链接课外拓展阅读材料《买椟还珠》中的“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以及《郑人买履》中的“郑人有欲买履者”,开展文言群文阅读。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文言文特有的節奏、韵味和行文规律,初步体会其表达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创设语言表达情境,出示街头卖冰糖葫芦的人、秦国卖帽子的人、赵国买菜的人等,请学生用“……有……者”的句式来介绍这些人。学生积极发言:“街头有鬻冰糖葫芦者。”“秦人有卖冠者。”“赵人有欲买菜者。”学生从发现句式特点到诵读领悟,再到实践运用,在读写融合的过程中,得意、得言、得法。
综上所述,运用转换策略,可以让文言文教学变得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更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其建立文化自信,增加语言经验,培养高阶思维,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东洲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