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发展历程与优化路径
2023-07-28高超
高 超
(苏州大学 东吴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我国在《体育强国战略建设纲要》当中,提到了要求建立特色化现代化的体育竞赛体系,由此可以看出,这对于我国竞赛体制发展与构建也提出了崭新的要求。体育竞赛是竞技体育的一项内核,是竞技体育实现不断发展的土壤,更是衡量竞技体育发展的标尺,对竞技体育的资源配置有着至关重要作用。只有不断发挥竞赛作用,才能找到竞技体育的未来发展目标[1]。然而,科学合理的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是保证竞赛正常开展的基础,需要不断发挥竞赛体制的多功能特点,这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竞技体育在竞赛体制从发展滞后,在经过很长时间的改革后,我国竞技体育在竞赛体制管理上逐渐科学合理化,各项运动项目的水平、技巧都在不断提高,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当前我国已逐步成为了体育大国、体育强国[2]。为此,文章对我国当前竞技体育竞赛体制进行梳理,分析了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模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对于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优化方式展开了深思,希望能够为今后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发展,提供一些可以参考性的借鉴。
一、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发展历程
回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发展历程,其中有很多的社会发展因素对于我国竞技体育竞赛的功能转变,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经过系统性的分析,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图1)。
1.形成巩固阶段
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形成巩固阶段,在1952—1958年期间,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最初,是带有着增强全国人民体质以及发展体育运动这一思想的,自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也相继成立,这充分地体现出了,当时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家对于体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当时全国还专门成立了14个运动项目协会,主要是以单项竞赛为主。为了能进一步保障各项体育竞赛的顺利开展,还开始前后颁布与实施了一系列的竞技体育竞赛体制,从此,这也就充分代表着,我国第一个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在开始之初的初步成型[4]。
2.发展滞后阶段
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发展的滞后阶段,在1959—1978年期间,随着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以及体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体育运动原有的基本功能,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和生产的需求,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当中,开始出现了供需矛盾[5]。这时,体育运动项目技术水平,是非常被重视的。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方针。同年,我国第一届全运会在北京举行。全运会闭幕后,我国全国上下进入到了困难时期,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开始受到自然环境和政治环境的影响,竞技体育事业在1976年之前跌入了低谷[6]。直到1976年之后,我国的竞技体育才有了生机。总之,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在形成巩固阶段是随着经济体制的完善,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完善,并逐步地建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竞技体育竞赛体制。
3.全面复苏阶段
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全面复苏阶段,在1979—1985年期间,也正是这个阶段,为我国发展成体育强国打响了第一枪。1979年,国际奥委会,也终于恢复了我国在奥委会当中的合法席位,我国的竞技体育竞赛发展,也开始与一些国际性的竞技体育竞赛进行全面地接轨。这赋予了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发展的新的使命,使得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发展有了全新目标和追求。中央体委,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对国际竞赛发展形势进行探索,也迅速作出了有效的反应,开始把我国发展的重心,放在了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事业上,通过努力不断地提高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水平,全国上下开始全面地普及体育运动[7]。直到1984年,中国体育代表队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了第一块金牌,从此以后,我国体育国际地位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全国上下掀起了体育竞赛热潮,振奋民族精神。但是在1984年的第一块金牌获得之后,也进一步体现出我国竞技体育水平与西方体育强国之间的差距,如何对竞技体育竞赛体制进行改革,成为了这一时期最为关注的问题[8]。
4.改革探索阶段
我国竞技体育竞赛改革探索阶段,是1986—2000年期间,在中央体委出台的《关于体育体制改革决定草案》要求当中提出了,在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地去遵循相关的制度化、社会化发展的特点,对于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进行相应的创新与改革[9]。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竞技体育竞赛并没有出现根本上的改革,可以看出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也只是在体制内的整改,竞赛体制的核心内容并没有被撼动[10]。然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竞赛体制的改革,是需要开展社会化探索的。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确定后,中央体委也首次确定了,要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相匹配的,竞技体育竞赛的创新与改革思路,这也意味着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发展当中,开始重视了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方面的收获情况[11]。1993年,我国关于《深化体育改革意见》以及五个相关文件前后进行了颁布,并提出了我国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才能真正推动我国体育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12]。这一举措后,也标志着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发展,已经逐渐开始向市场化发展,随着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又推动了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职业化改革,在我国优秀运动员以为国争光为目标艰苦奋斗下,他们在国际竞技体育赛场上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这让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5.改革渐进阶段
在2001—2008年之间,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进入到了改革渐进阶段。2000年,全国体育大会在宁波市举办。体育竞赛项目有:台球、门球、高尔夫球、围棋、中国象棋、健美操、体育舞蹈等,既体现了竞技体育竞赛的竞技性,又体现了观赏性、娱乐性等。2001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一夜之间举国欢庆 ,给我国的体育事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申奥成功代表着我国距离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又近了一步,这一特殊事件也昭示着国家对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特殊需求[13]。这阶段,我国所有体育事业发展工作,基本上都是要围绕北京奥运会为核心而开展的,以政府为主导的体制管理模式,有着市场化无法比拟和超越的优势,当时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所有的发展,都是以服务北京奥运会为基本宗旨。2008年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使得我国竞技体育事业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2008我国金牌位于世界榜首,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的体育风采和综合国力,也进一步说明了自21世纪以来,我国在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发展当中所进行的创新与改革是比较成功的[14]。
6.高速发展阶段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在国际竞技中的地位开始被削减,这又让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工作,再一次被提上了亟须发展的日程。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改革高速阶段,发生在2009—2018年期间,尤其是在我国《竞技体育“十三五”规划》颁布后,进一步要求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要不断发挥其特有功能与价值,要坚持节俭办赛,同时还要扩大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要加大竞技体育竞赛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以及号召力,要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群体化发展以及产业化发展[15]。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在这一阶段的改革效果,主要体现在2017年的天津全运会上,2017年天津的全运会,主要是以“全运惠民,健康中国”为发展理念,添加了很多群众体育项目,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竞技体育与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有机结合,全面促进了我国竞技体育竞赛的高速发展。
7.改革最新阶段
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最新阶段,是2019年到至今。自2019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如何建设体育强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发展事业,这也是我国要高度审视体育事业发展的重大决定。《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要不断构建中国特色化的体育竞赛体系[16],要构建符合现代化中国发展、现代化社会发展、现代化体育发展的规律,要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要让我国的竞技体育竞赛制度发展与国际化接轨,要构建多主体、多部门的金字塔形式的,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管理发展模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发展,自从我国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颁布之后,已经进入到改革的最新发展阶段[17],身上所肩负着建设体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随着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将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发展又一次推上了高潮,这也更标志着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仍需要进一步推进。
二、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纵观我国的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发展的历程,分别经历了目标、主体、制度、政策等方面改革(图2)。无论是在哪个发展阶段,都是从最初的单一式的目标发展模式,再到多个目标的发展模式;而不断地奋斗着,从以往的以专业运动为主,再到当前的以人民为主;从政策的滞后到政策引领的良好发展势头。此处对于我国竞技体育竞赛的体制改革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以深入地分析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图2 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1.目标改革
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改革目标,已从以往的单一目标变为当前的多重目标,其根本原因是为了能让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能贴合当前社会发展对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求[18]。自1978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了我国的合法席位之后,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主要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经济水平,高效地去对接参加奥运会,以有效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洛杉矶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在这之后我国运动员的竞赛成绩,也在逐年提升。1992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建立,这也使得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目标,变为了要主要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为主。2001年,我国首都北京的申奥成功,激发了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我国运动员也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实现了为国争光的理想目标。但是自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圆满举办成功之后,单一的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目标,很显然已经无法再继续能有效满足我国多层次的体育强国建设,所以对于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进行改革也是必经之路[19]。当前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竞技体育竞赛体系,是新时期下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创新与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随着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发布,更为我国特色现代化竞技体育竞赛体系建设,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引导。在宏观层面:可以让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发展,与我国社会、与我国政治进行了很好地协调,让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创新与改革发展,找到了能够适应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在中观层面:让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创新与改革发展与群体体育事业、学校体育事业发展进行了有机地融合。在微观层面:通过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创新与改革发展,有效地推动我国的全面发展,形成了多部门、多主体的金字塔竞技体育竞赛发展管理体制。并在不断地改革尝试当中,进行了多重目标改革。当前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创新与改革发展,随着社会对体育事业的需求产生变化,侧重点也会出现明显变化。但是与此同时,一直以来我国唯金牌论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目标,还是没有被完全的打破,作为体育强国符号的唯金牌论工程,还是在影响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发展。
2.主体改革
以人为本不仅是发展体育事业的价值主张,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也是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实表达方法 。在体育竞赛当中,涉及到的人群是非常多的,例如:运动人员、教练人员、裁判人员、后勤人员、观众等,因此践行以人为本思想,是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根本选择。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登上了新的高度,在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全运会也开始高度发展起来,其发展当中主体也出现了改变。全运会代表国内最大规模和最高水平的一项体育赛事,全运会改革程度可以进一步代表体育改革程度[20]。在2017年天津的全运会上,我国体现出了主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增设了大量的群众比赛项目,在当时引发了世界各国的讨论。在2019年山西省举办第二届青年运动会上,又延续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改革方向,不断降低了运动员参与竞赛的标准,彻底推动了青少年参与体育竞赛的高潮。由此可见,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发展模式,从最初以专业为主开始向以人民为主进行转变[21]。但是无论是以人民为主,还是以专业运动为主,这都充分体现出了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在创新与发展当中的人本思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竞技体育竞赛当中不争抢第一,那么就会违背竞技体育发展的精神,所以当下,也不能过度以人民利益为主,而废弃了竞技体育赛事发展的初衷,两者需要找出一条可以协调发展的并行线。
3.制度改革
在1989年,《全民体育运动单项竞赛制度》颁布之后,我国的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道路开始扩宽。直到至今,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发展当中,职业化联赛发展水平都是有目共睹的。可以说当前,我国的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思路,以是百花齐放形态进行的,以青运会和全运会为主的综合赛事开始发展,以篮球、乒乓球为首的单项体育赛事,也正朝着市场化和职业化的方向发展。这都进一步体现了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路径改革,但无论在哪个时候,全运会都是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主线[22]。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发展模式,主要是以国家作为体育竞赛的利益主体,所以使得我国竞技体育在发展和改革方面,都有着强烈的政治取向[23]。在1986年之后,随着社会化和制度化的体育竞赛改革制度出现,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开始发生变化,由社会力量来主导一些竞赛,这使利益主体出现了根本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社会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当中的地位不断地彰显了出来。与此同时,以奥运会为国争光,也是当前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效益的根本体现。尤其是一些产业型的体育竞赛,是非常被利益主体所看重的,导致当前的体育竞赛的效益与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发展并不匹配,所以改革竞赛体制迫在眉睫。体育竞赛最早是以游戏的形式出现的,经过不断地发展创新逐步演变成了专业的体育竞赛理论。体育赛事相比起体育竞赛有着更深的外延和内涵,也更加符合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实际,竞技体育事业发展,还是要以体育竞赛为核心,但是其最终的目的也并不是仅仅只是以竞赛为主,而是要在实现体育竞赛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能有效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24]。
4.政策改革
随着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体育竞赛表演行业开始兴起,体育竞赛表演行业,作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以及竞技体育产业发展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体育产业的利益最大化。2019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29 483亿元,其中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为308.5亿元[25],占比约为1%。在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加快体育竞赛表演产业指导意见》当中,也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到2025年时,我国的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目标,要达到2万亿元。也由此充分地体现出了我国政府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职能转变,也体现体育竞赛转变了利益诉求。在我国竞技体育竞赛发展当中,政府的政策在不断地发挥着引导作用,在国务院颁布的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当中,也从多个方面对体育竞赛表演产业进行了引导[26]。另外,国家体育总局正在不断优化关于体育赛事活动的管理方法,除了一些特殊的赛事之外,还鼓励社会各界积极举办各类的体育赛事。这些政策充分改变了传统政策的滞后性,解决了冲突造成的弊端,提高了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运转的效率,有效促进了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优化路径
1.践行以人民为主的发展理念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地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发展形势,也开始由以往的粗放、单一转变成为了共享、互利互赢、包容,然而这些改变中还存在着红利难以实现共享,以及分配不均衡,人民群众受经济体育有限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要不断落实体育竞赛的共享发展,践行以人民为主的发展理念。虽然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改革主体已经转变成了人民,但是金牌至上原则仍没有被打破,所以新时期下的竞赛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巩固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遵循共享的发展理念,要让人民真正享受到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成果,要有效地去解决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当中的一些不平衡、不公平问题。这需要政府部门要事先做好审视改革工作,要避免出现物质化的思想。因为,政府部门作为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发展当中的领导者,应把控着改革的方向,所以要不断审视改革方向,明确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主体,要全面地去贯彻以人为本发展思想理念,要避免唯金牌论的竞技思想,不要给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造成危害。另外,还可以积极去构建运动员工会,要尊重运动员的一些诉求。因为体育竞赛当中主要主体始终都是运动员,所以运动员的各方面需要,需要受到高度的关注,当前我们应该尽快组建专业的运动员工会,并完善运动员工会内的管理体制,要给予运动员工会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还要不断地去完善运动员、教练员与政府方面的各项沟通机制,要充分地去关注每一位运动员以及教练员的诉求。在以往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体育发展是存着割裂的现象的,所以当前在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发展当中,要注重人民群众的参与度,要积极去拉近体育竞赛与人民群众之前的距离。不能让我国竞技体育与人民群众体育出现分离的发展形态。当前我们需要去采用各种方式,来消除体育竞赛与人民群众体育发展之间的距离,要调动人民群众参与体育竞技竞赛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以为我国竞技体育竞赛项目的发展增加有力的群众基础。从近几年全运会的发展来看,在我国竞技体育赛事当中,开始突出了以人民为主的发展理念。如2021年,陕西省西安市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就是以全民全运、同心同行为主题,彰显了我国现行的以人民为主体的竞技体育赛事发展理念。
2.通过权力下放开放创新
在传统的竞技体育发展的体制影响下,导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空间受限,使得我国的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发展难以拓展道路。所以在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当中,要通过权力下放去创新、去开放地发展,因为我国体育事业改革的根本特点就是要敢于创新,要突破传统的管理体制进行全面的创新与改革。而在开放发展当中最为注重方面,就是解决当前我国体育竞赛的内外联动问题,我们要积极地去构建带有中国特色化发展的,现代化的竞技体育竞赛体制,这也是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开放发展的必经之路。首先,国家体育总局要开展宏观指导,在竞赛的规划、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定、要完善体育竞赛的布局等,要尽快出台一些相关引导政策,要根据我国国情发展的特点,来完成相应的体育竞赛体制的改革建设。例如:2017年上海青少年体育十项,就进行了开放式的发展与创新,从体育办赛思路、内容、开展形式、理念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充分发挥了我国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力度,也根据青少年的体育需要以及身心特点进行了体育竞赛的改革。另外,在权力下放的过程中,我们还要细化体育竞赛体制的权力分配工作,要明确权力下放的主体,要清晰地把权力分配到适合的地方、适合的协会、适合的部门。总之,对于各部门权力的下放,一定要适当。因为一旦下放的权力过大,很可能滋生腐败问题,若是权力下放的过小,也可能难以激发主动性。最后,要坚持权力和体育竞赛体制改革发展的并行,以明确的责任制,去约束相关部门的权力,才能有效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优质性发展。
3.坚持生态化的发展理念
坚持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其根本诉求,是为了让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要实现高质量与可持续的发展。具体到体育竞赛管理的层面,需要建设生态化体育竞赛发展机制,来完善管理工作。通过积极地去践行生态化健康发展的理念 ,去获得的成本和综合效益有效均衡的重要标准。因为在我国竞技体育竞赛发展当中,其成本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分别是改革中的损耗以及利益主体的损失。通过践行生态化发展的理念,对于我国竞赛体制的成本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减少相磁的损耗,有效促进竞赛相关的利益主体的权益。而实现生态化发展理念,是需要建立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之上,也只有这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发展当中,控制成本是重中之重,这里所说的成本,并不是只是指生产的成本,而是总体的交易成本,要实现制度成本有效控制,竞技体育竞赛体制需要顺利运转,要避免运转的堵塞,要避免出现成本的损耗,相关领导部门要不断地优化管理机构,可以采取扁平化的管理方式,来实现体育竞技竞赛管理体系的高效性和精准性。如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就秉持着“生态冬奥”的发展理念,近地、迁地保护原生的植被,把“水立方”变身为了“冰立方”,启用奥运微火等,全面地贯彻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理念,形成了绿色低碳体育竞技竞赛新风尚。
4.适度进行简政放权
在体制管理工作中,政府职能的积极转变能够有效地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这也是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如果想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需求。那么在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发展中,如何转变政府职能是一个重大问题,然而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在于利益的变化,其中的竞赛利益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政府职能。所以,这需要政府部门要适当地进行简政放权,这里的简政放权是指要简化相关政策的审批程序,减少政府部门对于竞技体育竞赛管理的过度干预,以提升社会参与竞技体育赛事的参与度。首先,要建设联动机制,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因为竞赛是体育竞技事业发展的杠杆,而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会涉及到管理、训练等多个方面,所以在改革当中,要不断使联动机制得到强化,让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撬动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杠杆。另外,需要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利益最大化,也就是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在竞赛体制改革过程中,需要重视起竞赛的直接效益问题。在以往的计划经济时代,竞赛的政治作用较为明显,其原因是为了巩固我国的国际地位。然而到了经济时代,竞赛的经济价值开始受到重视,已经融入了体育竞赛表演行业。但是在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忽视效益挖掘的情况,然而其衍生品,可以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例如:体育餐饮、体育旅游、体育会展等。为此,在政策层面要进一步支持体育的衍生产业,要扩大利益主体的利益性,才能有效地调动社会市场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充分地去挖掘出体育竞赛当中的更多效益。
5.充分发挥制度的引领作用
近些年来,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这主要得益于我国不断完善的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以及大好的竞技体育管理制度的引领。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以及竞技体育竞赛的发展,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制度引领与优化。首先,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管理部门,要具备良好的前瞻性意识,要把握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发展与改革方向,要不断学习全新管理发展理念。管理部门要转变传统的管理思想与观念,要树立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要制定科学性的预见性发展方案。同时,还要充分借鉴一些国外的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经验,然后,再结合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来进行有效的改革。另外,还要构建专业的体育竞赛的管理部门,管理部门要注重顶层设计,要做好对政策的引领工作,组建专业的管理队伍,制定具备专业的体育竞赛发展指导文件,以实现对于竞技体育竞赛的调控,在促进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要努力把损失降到最低。
四、结语
竞技体育竞赛的特征,是通过不同的历史发展历程展现出来的。不同时期的竞技体育竞赛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与特征。在新时期下,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竞赛的发展,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在改革与创新发展当中,需要不断地去明确发展的目标,要把握好适度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强调与突出人民群众在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发展当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地方政府自主性,充分地挖掘体育竞赛当中所潜在的经济效益,以良好的发展理念为根本准则,为我国体育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改革提供有力的动力,提升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引导,全面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竞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