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隐喻能力研究热点话题和发展路径耙梳
——基于CNKI核心期刊文献(1997-2017)的共词可视化分析

2023-07-28胡晓静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习语二语母语

胡晓静

(西安外国语大学 英语师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一、引言

隐喻能力是继语法能力和交际能力之后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又一热点研究话题。学习者语篇中存在“隐形不地道现象”[1],缺乏母语学习者语篇的概念适宜性,目标语的单词和句法结构成了学习者母语概念的载体[2],因此,在隐喻思维的基础上反映、解码目标语的概念体系成为语言学习者应该具备的能力,即隐喻能力[3]。越来越多的学者倡议将隐喻能力纳入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一[2, 4-6]。

二、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工具有:Bicomb2.0软件(数目共现分析系统),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560和SPSS 24.0。

(二)研究思路

首先,以“隐喻能力”为主题检索CNKI核心期刊和CSSCI库,截止日期2017年10月8日,共检索到论文120篇,剔除期刊总目录、会议综述、书刊评介等,共有109篇论文参与数据分析;其次,利用Bicomb2.0抽取发文时间、发文期刊、第一作者、关键词等信息,清洗数据并统计,提取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和词篇矩阵;接着,运用Unicet对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进行分析,绘制二维社会网络关系图谱;最后,运用SPSS24.0对词篇矩阵系统聚类,并绘制聚类树状图。

(三)关键词数据的清洗

运用Bicomb2.0对提取出的关键词做如下清洗:合并意义相近的关键词,最大限度地保证关键词不同的意义,比如把“英语水平”和“二语水平”合并为“二语水平”,这项操作是数据清洗关键步骤;把出现的英文关键词翻译成中文;删除软件给没有关键词的文章自动添加的表意不清关键词。

三、文献基本信息统计

这部分将包括发表时间、发文期刊、第一作者等信息。

从发文时间来看(图1),国内关于隐喻能力研究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1997-2005),年均发文量一篇或两篇; 第二阶段为初步发展阶段(2006-2009),年均发文量6篇左右;第三阶段为蓬勃发展时期(2010-2014),年发文量达到12篇左右,2014年达到年发文量最高值(14篇);第四阶段为平稳发展期(2015-至今),年平均发文量5篇。

图1 隐喻能力研究发文时间及数量

109篇文献发表在56种刊物上,其中发文量只有一篇的期刊有31种,发文量有两篇的期刊有11种,发文量超过3篇的期刊主要集中在外语类核心刊物上,有14种。

发文量两篇及两篇以上的作者只有10位,如表1所示。袁凤识和陈朗作为第一作者各发文5篇。袁及其团队主要围绕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大中小学生认知隐喻能力发展研究”开展研究,研究话题多是隐喻解释能力、归纳能力、语言水平和隐喻能力的关系等,以实证性研究为主。该团队不仅构建了隐喻能力的理论定义[13],还深化了隐喻能力的研究; 不仅注重理论思辨,还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验证其理论思辨结果。陈朗的研究主要以理论探讨和研究综述为主[9-11]。

表1 隐喻能力研究第一作者

四、高频关键词及其相互关系

关键词是文章主题和内容的浓缩,它能够客观地反映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14]。依据表2,排在前10位的关键词分别为隐喻能力(58次)、隐喻(28次)、外语教学(16次)、概念隐喻(14次)、词汇教学(11次)、二语习得(8次)、语言能力(7次)、文化因素、习语研究、认知、隐喻认知、体验哲学等各6次。从高频关键词词表我们得知:我国隐喻能力研究建立在体验哲学基础上,以认知隐喻观尤其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在课堂教学环境下,以外语学习者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词汇教学和习语研究为主要试验田,重点关注隐喻能力和语言能力、文化因素等的相互关系。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的二语习得研究一枝独秀。然而,概念隐喻理论坚称的概念隐喻是两个语域间的单向系统映射遭受了不少学者的诟病,概念整合理论顺势提出[15]。因此,相比理论基础的拓展和不断完善,隐喻能力应用研究呈现滞后性的特点。

崇拜总是首先表现为祭祀,在良渚的莫角山遗址发现有巨大的土台,考古学家认为它就是良渚人的祭台。良渚人就是在这里祭祀天地的。具体的祭祀情景我们已是不可知了,但是,它们留下了两种重要的祭器,这就是玉璧与玉琮。玉璧是用来祭天的,而玉琮是用来祭地的。

运用Unicet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对高频关键词(频次≥3)共现矩阵绘制二维社会网络关系图谱。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以运用到某一主题关键词网络的研究当中,定量地反映出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它对于了解一个研究主题的成熟度、知识结构、研究规模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6],结果如图2所示。图2中的正方形代表高频关键词节点,节点依据中心性大小显示,节点越大,其点度中心性(point centrality)就越大,代表该节点在整个关键词网络中的作用越大。如果一个点和许多点直接相连,说明该点就有较高的点度中心性,它控制其他节点共现的能力也越强。正方形之间的双箭头直线表示两个关键词之间存在关系,即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共现。该图形成了以“隐喻能力”为核心的高频关键词网络。 “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隐喻”“外语教学”“词汇教学”“实证研究”“英语专业”“二语习得”“课堂教学”和“大学英语”等关键词中心度较大,拥有较大的权利,在网络中的交流过程也比较活跃,与其他关键词保持较多的关系,这些是隐喻能力热点研究话题,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处于网络边缘位置的关键词有“二语写作”“隐喻产出”“概念流利”“母语概念迁移”等,在图谱中显得比较孤立,值得深入研究。

图2 高频关键词网络

五、隐喻能力研究热点话题梳理

运用SPSS24.0软件,对高频关键词词篇矩阵(阈值≥3)进行聚类分析,梳理各聚类类团内部关键词结构关系,形成高频关键词聚类树状图(见图3),可将国内隐喻能力研究切分为五个研究热点话题。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分析方法,聚类分析的结果也存在着缺乏中心概念、个别聚类难以解释等问题[17]。此外,聚类分析结果的解释会受研究者本人知识结构的影响,不同学者对待同样关键词组合的解读可能会有差异[18]。本研究将结合系统聚类结果,并参考研究文献,对聚类形成的研究热点逐一概括。

图3 隐喻能力研究高频关键词聚类树状图

(一)课堂教学中学习者隐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该聚类类团的关键词包括:培养策略、学习者、课堂教学等。国内隐喻能力培养对象主要以大学生英语学习者为主。以不同理论流派为出发点,建构具体的培养模式。认知隐喻视角下的演绎式模式独领风骚,是目前主流的、占据绝对优势的、发文量最多的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应用于小品词、习语、短语动词、一词多义等教学[19-21]。魏梅[22]复制了White[23]提出的社会文化视角下归纳式隐喻能力培养模式。该模式基于社会文化理论,并结合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和典型范畴理论,构建了短语动词概念教学法, 是否可推广至其他词汇不得而知。学者们[24,25]还开展了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法隐喻能力研究,但还没有提出培养模式。国内学者还尝试基于具体课程构建隐喻能力教学模式[26-28]。另外,国外学者使用的语料库培养模式和全身反应法[29-31]在国内无人问津。

虽然隐喻能力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但若要将其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为教学大纲的设计及教学材料的编写等提供理论指导,还存在很多实际困难[32],对隐喻能力的培养和塑造还没有被列入主流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中[33]。

(二)词汇教学、习语研究的认知语言学理据研究

该聚类类团的关键词包括: 词汇教学、英语专业、隐喻产出、习语研究、理据、认知语言学等。词汇教学是隐喻能力和外语教学最容易结合的层面[34]。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词汇教学主要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包括小品词、短语动词等,上文已提到相关教学实验,本部分集中关注多义词和习语的认知理据。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词汇语义是有系统的,多义词的义项构成语义网络,其义项之间通过隐喻、转喻、概括化、意象图式转换等认知原则相互联系[35]。隐喻是多义词语义网络的主要建构力,二语隐喻能力的形成对学习者二语词汇认知系统构建有积极作用[36]。

同样,认知语言学理论也改变了对习语的看法。依照传统的看法,习语是一种“死喻”,是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是不可分析的。认知语言学的习语观却认为,除少数的习语不可分析外,大多数的习语是具有语义理据的[37]。概念隐喻是英语习语意义建构理据的坚实理论基础,也是英语习语理解的重要策略[38]。理解隐喻概念,掌握隐喻能力,了解语义理据,将有助于更好地领悟和活用习语和其它词语[37]。在阐释一语习语理解机制上,习语可分解观比不可分解观更具优势,用其指导二语习语理解策略研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39]。现代隐喻理论证实了英语习语具有隐喻的性质,是隐喻语言的重要表达形式,同时还揭示了习语概念表征和理解的认知机制。

(三)学习者二语语言能力和概念流利、隐喻能力关系研究

该聚类类团的关键词包括:二语习得、概念流利、隐喻能力、语言能力、概念隐喻、隐喻性等。概念流利是指根据隐喻结构了解语言的概念构成,能够把外语的表层结构(如词汇、语法)与其所反映的外语中的概念底层结构匹配起来所达到的能力[2],隐喻能力是解决外语学习概念流利问题的关键[40],不能将其简单划归于语言能力之中,很有必要将其单独列出来加以重点强调[6]。

语言水平和隐喻理解能力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第二语言水平对隐喻理解几乎没有什么影响[41],不能指望通过提高语言能力来提高学习者的隐喻能力。第二种观点是语言水平是影响隐喻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隐喻能力和语言水平正相关,即二语语言水平越高,隐喻能力越强[1, 42,43]。第三种观点是外语学习者的隐喻能力普遍偏低,尽管高水平组的隐喻能力显著高于低水平组,但这两组受试隐喻能力发展水平都比较有限,学习者隐喻能力发展滞后于语言水平发展[44]。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对隐喻的认知和理解也会产生影响。综合型认知风格的人比分析型认知风格的人隐喻识别、处理速度更快[45]。

(四)外语教学中母语概念迁移对隐喻认知和隐喻理解的影响研究

该聚类类团的关键词包括:隐喻、文化因素、母语概念迁移、外语教学、隐喻认知、隐喻理解、体验哲学等。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的[46]。

目前关于隐喻能力的研究还存在着母语与外语隐喻能力区分不清或不考虑母语概念迁移等问题[32]。研究者普遍认同外语学习者最大的问题不是语法问题而是概念问题,学习者将外语的形式映现在母语的概念结构上,造成语言形式和概念系统存在不对称性[44]。母语概念迁移是隐喻能力发展中无法避免的现象,但这种迁移对学习者隐喻能力的发展到底有什么作用目前尚没有明确的答案。有研究表明外语学习者的隐喻理解能力和母语水平呈显著正相关[43], 母语概念迁移能力对低水平者的外语隐喻能力有促进作用等[44]。学习者如何将母语隐喻能力恰当迁移为二(外)语隐喻能力也是影响理解与记忆隐喻表达的重要因素[38]。

如何衡量母语隐喻能力迁移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用外语测试其隐喻能力很难说明其结果反映的是外语隐喻能力,还是母语隐喻能力,或者是两者互相迁移的结果。若使用外语问卷测试隐喻能力,如何排除母语隐喻能力迁移的影响?目前国内许多关于外语隐喻能力的研究并未将隐喻迁移因素考虑在内,这直接影响了其研究设计的信度和效度[32]。

(五)二语写作中的隐喻产出研究和多模态隐喻

该聚类类团的关键词包括:实证研究、二语写作、多模态隐喻、阅读教学、隐喻理论、大学英语、认知等。二语写作是测量隐喻产出能力的主要研究手段,评价指标主要包括隐喻产出的数量、类型、恰当性、新颖性等。隐喻产出能力的研究首先从隐喻识别开始,隐喻的识别问题是阻碍隐喻能力研究的难题之一。钟兰凤、陈希卉[47]详细论述了四种隐喻识别的方法, 也可使用语料库工具(Wmatrix)识别隐喻[48-50]。

李艳[51]对二语写作中的新奇隐喻产出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新奇隐喻的产出结果支持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不支持以往研究者认为的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产出能力不足的结论。钟兰凤和陈希卉[47]的研究表明研究对象概念隐喻模式单一、只会使用拟人化隐喻认知模式,名词化语法隐喻能力最强,概念隐喻能力、动词化语法隐喻能力和情态语法隐喻能力相对较弱。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学习者多模态隐喻使用情况。江桂英、王容花[52]研究了口语语篇多模态隐喻,也是国内学者关注口语语篇隐喻为数不多的研究。

六、未来的研究方向

国内学界就未来研究趋势已达成如下共识:构建统一的隐喻能力理论框架、操作定义和评估体系,研究方法缺乏信度、效度等[7, 10, 32]。未来还可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

从理论基础来讲,紧紧跟随认知隐喻观理论的发展步伐,比如概念整合理论、新当代隐喻学理论等,进一步深化认知视角下隐喻能力的培养研究,把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实践化、应用化;同时,吸收其他理论流派之精华,比如从社会文化视角入手,探讨概念教学法在一词多义、习语等词汇隐喻习得的作用,打破概念隐喻观一枝独秀的局面。

从研究范围来讲,国内隐喻能力研究主要从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等学科展开,未来可尝试拓展其研究疆域,开展隐喻能力和其他学科,比如话语分析、语用学、教育学、测试学、神经语言学等跨学科研究。

从研究内容来讲,对隐喻产出能力,尤其是真实话语环境下隐喻产出能力的研究、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隐喻产出能力的描述等话题研究缺乏,值得进一步关注;隐喻能力的可教性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尝试使用语料库和全身反应法,或者从不同理论视角构建隐喻能力培养模式。基于隐喻能力培养理念开发教学材料、制定教学大纲也值得关注。

从研究方法来讲,国内研究主要以理论思辨、理论探讨居多,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实证研究主要以诱导数据为主,自然语境下数据非常缺乏。同时,基于语料库方法的研究也比较少见,严重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复制性和普遍性;未来研究也可尝试应用神经语言学研究方法,借助脑电图、眼动检测仪、核磁共振成像等技术,深究隐喻的理解过程和生成,尤其是母语隐喻能力迁移在隐喻理解过程中的作用。

从调查对象来讲,国内隐喻能力培养对象主要以大学生英语学习者为主,对其他年龄层次、其他语种的学习者研究比较少见,对以汉语为母语的儿童隐喻语言的研究缺乏。

七、结语

本研究采用可视化分析软件,运用共词分析方法,归纳总结了我国隐喻能力的研究现状、研究路径和热点话题,并尝试指出未来隐喻能力研究的发展方向。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关键词的清洗过程由作者一人完成,合并、翻译、删除关键词等步骤如何做到精确、准确、客观需在后续研究中完善。

猜你喜欢

习语二语母语
母语
母语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Ferris与Truscott二语写作语法纠错之争
国内二语写作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述评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