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人际关系心理护理对老年精神病恢复期患者病耻感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①
2023-07-28王慧敏朱志娟
王慧敏,肖 贵,朱志娟
(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精神疾病是指由于社会压力、环境因素以及遗传等多种因素导致大脑认知能力以及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紊乱所引起的意志或行为异常,有研究证实,我国约有17%~20%的人患有焦虑症、抑郁症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1]。尽管该疾病并不会立刻危及患者生命,但是持续的精神状态异常仍会导致患者出现自卑感,导致患者治疗配合度降低,对其生活质量以及治疗效果造成不利影响[2]。常规治疗精神疾病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其侧重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于改善患者心理异常状态并不能取得理想的干预效果,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当心理干预,以减少患者病耻感及自卑感产生,帮助患者树立积极治疗心态,提高其治疗配合度,促进患者疾病康复。本研究通过对比常规心理护理及团体人际关系心理护理两种方法下患者病耻感、治疗依从性以及社会功能差异,探究团体人际关系心理在老年精神病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01~2022-02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老年精神病恢复期患者作为主体纳入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67~76岁,平均(71.28±4.28)岁;病程2.68~4.40年,平均(3.54±0.86)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16例,抑郁症19例;双向情感障碍15例。研究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64~73岁,平均(68.75±4.25)岁;病程2.50~4.00年,平均(3.25±0.75)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18例;抑郁症15例;双向情感障碍1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纳入标准:①符合精神病恢复期诊断标准[3];②配合度良好,愿意参与研究;③已告知患者及家属研究目的并取得其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①意识不清或言语障碍患者;②合并智力障碍患者;③合并心脏、肾脏等重大疾病。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
1.2 研究方法
根据临床治疗原则对两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并进行心理干预。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护理,(1)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心理需求与困惑,帮助患者解决困惑并尽量满足其需求,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2)了解患者精神障碍病因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指导患者分散注意力,避免产生负性情绪;(3)进行疾病相关健康宣教,告知患者患病普遍性以及良好预后效果,减轻患者因疾病而产生的病耻感与消极心态。
1.2.2 研究组:采用团体人际关系心理护理,(1)告知患者团体干预具体实施方法及其优势,提高患者信任度与配合度;(2)根据患者疾病类型及其年龄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了解患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以及双向情感障碍等疾病产生原因并为其提供相应心理辅导,鼓励患者倾听轻音乐以缓解失眠症状,培养积极兴趣爱好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焦虑情绪产生,按时休息,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以改善精神异常症状;(3)开展团体小游戏,鼓励患者主动分享其面临困难,团体成员共同参与讨论,帮助患者发现自我问题并对其错误心理应对方式进行纠正;(4)通过其他团体成员进行经验分享,提高患者共情感,引导其正确应对不良心理情绪,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及自我认同感;(5)指导患者加强锻炼,减轻焦虑等不良情绪产生,同时由专业心理治疗师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病耻感,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1)病耻感:参照精神疾病内在病耻感调查表(ISMI)[4],量表从疏离感、刻板认同、歧视体验、社交回避、病耻感抵抗5个维度共29个条目评估患者病耻感程度,采用4级评分法,总分29~116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病耻感越强。(2)治疗依从性:借助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问卷[5],从情感态度、工具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服药意向5个维度合计21个条目对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行评价,量表采用5级评分法,总分21~105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治疗依从性越好。(3)社会功能:根据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功能缺损评定量表(SSFD-MD)[6],量表采用5级评分法,从社会参与、家庭生活、自我照料、与人相处、理解交流5个方面共30个条目对患者社会功能进行评价,满分150分,患者社会功能强弱与评分呈正相关,分值越高即反映患者社会功能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病耻感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ISMI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ISMI评分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ISM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可比性(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后两组患者ISMI评分比较分)
2.2 治疗依从性比较
干预后研究组治疗依从性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社会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SSFD-MD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SFD-MD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且研究组SSFD-MD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可比性(P﹤0.05),见表3。
表3 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后两组患者SSFD-MD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压力源增加致使精神病发病率逐年增高,成为当前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心理活动较为复杂,患者易受外界眼光及态度刺激,导致疾病发生复发。因此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临床认知心理,对于减少患者预后复发至关重要[7]。
受传统眼光以及社会态度影响,精神病恢复患者往往会对自身疾病产生羞耻感,致使患者治疗期待值降低,对其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本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干预1个月后两组患者ISMI评分均出现明显降低,且研究组ISM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贾品等[8]研究中提出,团体人际关系心理护理通过集中性心理干预,有助于减少患者接受个体化心理干预过程中产生的孤独感,促进患者之间产生共情,减少病耻感产生。通过团体人际关系心理护理模式能够提高患者治疗认知,从而改善患者自控能力与治疗态度,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本研究结果中也可看出,干预1个月后研究组各项目评分及依从性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合临床实际应用效果可以发现,采用团体人际关系心理护理对于缓解患者精神症状以及提高其服药依从性具有积极作用。
团体人际关系心理护理模式为患者提供相互之间交流平台,促进患者之间经验分享以及互帮互助,有助于促进患者社会功能恢复。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1个月后两组患者SSFD-MD评分均出现明显升高,且研究组SSFD-MD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团体心理干预作为促进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能够显著提高患者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其社会功能及认知能力。通过该干预方式,增加了患者社会生活机会,促进患者与外界沟通及联系,从而有效改善其社会功能。
综上所述,采用团体人际关系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老年精神病恢复期患者病耻感及治疗依从性,促进其社会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