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昌龄《出塞》之八面观

2023-07-28许富宏

博览群书 2023年7期
关键词:龙城王昌龄唐诗

许富宏

王昌龄极擅边塞诗,他的《出塞》是其边塞诗的代表作。《出塞》诗曰: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七言绝句,明人推此篇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评价说:

李于鳞言唐人绝句当以“秦时明月汉时关”压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极工妙者。既而思之,若落意解,当别有所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詩第一耳。(《艺苑卮言》卷四)

李于鳞,即李攀龙,于鳞是李攀龙的字。李攀龙将此篇推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在当时引起了轰动,王世贞经仔细品味揣摩,也赞同这个说法。可见,此篇确实有深刻的意蕴与动人的魅力。

我认为,此诗有以下意蕴值得人们认真品味。

第一,体现了唐诗的宇宙意识。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突出了时间的无限延长,诗人身处唐代,下笔却从秦汉时起,从秦汉时至诗人生活的年代,时间将近千年。同时此句也暗示了空间的辽远,明月当空,茫茫群山之中有一关隘。为了加强空间的辽阔,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更加坐实了空间的无限遥远。这种时间上的无限绵长与空间上的无限辽远,就是唐诗中的宇宙意识的体现。

上下左右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唐诗中普遍存在宇宙意识。所谓唐诗中的宇宙意识就是唐代诗人在描写的景象中,往往善于写出时间上的无限绵长,与空间上的无限广阔,往往超出了人们的视线之外。通过无限广阔的时空,写出了大自然的壮美风景,起到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宇宙意识在初唐时就有表现,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其中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写出长江水汇入海水交界处的壮阔景象。诗中又说“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也是写夜晚明净的天空的辽远广阔,并以一轮孤月衬托出空间的无限广大。盛唐时期,宇宙意识得到全面的展示,如李白在早期写的《渡荆门送别》中就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在视觉之外了,到了平野的尽头,江水流入大荒,举目望去,一望无际,写出空间的无限广大。宇宙意识体现在用语上,往往用“一”“孤”与“千”“万”对照,凸显空间的辽阔与广远,通过造成巨大的反差来产生美的效果。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故乡与万里对比,突出路途的遥远。《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以孤帆对比长江,孤帆走出了视野之外,长江流向了天际,空间无限阔大,给人无限的想象。杜甫《江汉》中“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月夜天空中,广阔无垠,其中一片云在广袤的天上,描绘了宇宙空间的无限广阔。盛唐边塞诗中多有宇宙意识,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即是宇宙意识的代表句,大漠茫茫,长河流向日落的地方,一缕孤烟升起,更加衬托出空间的广阔。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远上至天边,孤城存于万仞山,也是写出了空间的无限辽阔,一下子打开人们的视野,显示出唐人不同于前人的开阔气象。因此,宇宙意识可以说是唐诗中的精髓之一,是盛唐气象的一个重要表现,成为衡量有无宇宙意识是唐诗好坏的重要标尺之一。王昌龄的这首《出塞》体现了唐诗的宇宙意识,上述所列诸多宇宙意识的诗句大都只写到空间的广阔,而没有同时写时间的遥远,但这首《出塞》既写了时间的遥远,又写了空间的广阔,并且将时间放在空间之前,超出了常人,是对唐诗宇宙意识的贡献,体现了诗人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与表达技巧。

第二,从大处着眼,不做细节刻画,体现出壮美风格。由于绝句的篇幅普遍短小,五绝20字,七绝28字,短短20多字之中,如果要追求宇宙意识的话,就不可能作局部的细致描摹。因此,为了追求宇宙意识,唐诗绝句虽然篇幅短小,但是普遍表现出来的却是壮美的风格。时间的无限延长与空间的无限辽阔,营造的是广阔的画面,加上边塞诗风景具有的雄浑、苍凉、孤寂,带来的美感是壮美。此诗的前两句,抓住“月”与“关”,万里长征,人未能还,写出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写出了战士悲壮献身的精神,景象宏伟,境界阔大。

第三,立意高远,具有现代性。《乐府解题》:“关山月,伤离别也。”乐府中原有《关山月》,汉魏乐府写关山月,注意表达底层民众的爱恨情仇,但往往限于战士戍边离家的不舍与离别的感伤。《出塞》此首超过普通人的离别伤感,而转为写长期的战争使得广大人民不堪重负。这样,诗人站在关爱人民的立场,同情戍边战士为国护边的牺牲精神。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立场是现在社会的普遍共识。诗人在唐代就能想到人民,可以说具有了跨越千年的现代意识。正因为如此,才能赢得历代人们的喜爱。

第四,批判现实,将主题上升到政治的高度。诗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一句,使用了卫青与李广的典故。《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青为太中大夫。元光六年,拜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这次出击匈奴的结果是“青至笼城,斩首虏数百骑”。笼城,颜师古注即龙城。龙城是匈奴大会祭天之所。汉武帝时期出击匈奴,卫青直捣龙城。元光六年的这次出击匈奴,号称汉之飞将军的李广也参与了此次军事行动。龙城飞将,使用了两个典故,指卫青与李广那样的名将。“但使”二字,揭示了唐代没有这样的将军,暗示士兵战死沙场的原因,乃是朝廷无人可用。朝廷为什么没有卫青、李广那样的人可用?促使人们做进一步的思考,意在批判唐代长期以来不注重军事人才的培养,有批判唐代现实政治的意图在内。对此,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评价王昌龄的诗曰:

王江宁诗,其美收之不尽,“奸雄乃得志”一篇,尤是集中之冠。“一人计不用,万里空萧条”,每一读之,觉皇甫郦之论董卓,张九龄之议禄山,李湘之策庞勋,千载恨事,历历在目,真天地间有数语言。

贺裳所列举的诗句中虽然没有此诗中之句,但是“皇甫郦之论董卓,张九龄之议禄山,李湘之策庞勋”这种意思,即朝廷不辨忠臣良将,最终导致倾覆,“但使龙城飞将在”一句是有此意在内的。

第五,揭示中华民族面对外敌永不屈服的精神。中国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五千多年,从来没有中断过,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具有不可征服的精神。首句“汉时关”,诗人王昌龄这里是借用汉代的精神。汉武帝时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最终大获全胜。武帝赏赐霍去病豪宅,但却被他拒绝了,霍去病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种强敌未扫,誓不成家,反映了中国人抵御外侮的不屈的精神。汉元帝时,郅支单于祸乱边疆,征西大将军陈汤上书,说:“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陈汤获准带兵讨伐匈奴,斩郅支单于。所以汉时的关隘有名将把守,边疆稳定,国内安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人虽然是指责唐时无名将,但暗中蕴含诗人期盼名将能够在当时。如有名将把守关隘,就能阻挡胡人南下,抒发了诗人内心希望阻挡古人的意愿,这种意愿也折射出诗人面对外敌永不屈服的精神。王昌龄《从军行》有云: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不破楼兰誓不还,实际上是汉代“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在唐代的回响,是中国民族永不屈服精神的时代强音。汉代的霍去病与陈汤是军人,而唐代继承这种精神的却是文人,虽然有谴责唐时军人的意蕴,但更多的是诗人对汉代精神的继承,可以说是唐人直追汉代气质。陆时雍《诗境总论》评价说:

龙标七言绝妙在全不说出,读未毕,而言外自前,可思可见矣,然亦终说不出。

这是蕴藏在字句背后的深沉意蕴。

第六,揭示中国古代国际关系中胡汉冲突是永恒的主题。由于特殊的地形,中国古代大致以黄河为界,黄河以南为农耕文明,黄河以北为游牧文明。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迁,到了春夏季节,北方草原长草,游牧民族饮奶食肉相对从容,战争也就相对较少。但是一旦到了秋冬之际,草原枯黄,游牧民族要过冬,往往就会南下抢掠,南方奋起抵抗,造成胡汉冲突。这种局面,西周春秋时期即已经开始,历经秦汉至唐。汉代是中原与匈奴之间的冲突,魏晋时期,乌桓与黄河流域曹操的冲突,南北朝时,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乱华,到了唐代,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是东西突厥。所以诗人将时空延伸至秦汉之时,也有诉说自秦汉以来,胡汉冲突,导致征人万里不还。虽然如此,汉代对胡汉问题解决得最为成功,这也是诗人托汉的原因之一。诗人寄望唐代统治者,在解决北方游牧民族问题时要拿出学习汉代的态度,从汉人的身上汲取经验与教训。诗歌的这层意蕴藏的很深,不细心加以体会,难以发觉。正因为如此,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写道:

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谓之唐人《骚》语可。

这可堪为确论。

第七,揭示了中国古代“防御性”为主的军事思想。《孙子兵法》說:“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又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意思是,在战争中先做好防御,让自己先不被打败,然后才能打败对方。中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中华大地拥有黄河、长江这样的大江大河,尤其是黄河河套地区水草丰美,历来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必争之地。由于北方地区寒冷,或处沙漠地带,不适合农耕,所以中原的人对掠夺北方游牧地区的土地不感兴趣。但是北方游牧民族一旦因为进入冬季,气候寒冷,马羊缺草料,人缺粮食,就南下到中原地区进行抢夺。地理环境决定了,游牧民族往往是侵略者,农耕文明的华夏人往往是防御者。这种客观形势决定了“防御性”作为军事理论的主题。中国人历来不主张侵略,但一贯重视防御,利用阴山、燕山等这种天然的山脉是一种防御,修筑万里长城是另一种防御。就连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也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而重修长城。长城的主要作用是为了防御。“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人在诗中并没有表达出击阴山之外、侵凌外族的意思,而是不让胡马南下,实际上也是防御性军事思想的体现。但是诗人指出,如果仅仅依靠阴山、万里长城是没有办法起到防御作用的,真正能起到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略的,还是要依靠将军,也就是需要像直捣龙城的卫青,或是像“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善于打仗的杰出的军事指挥人才。这是王昌龄超出常人的地方,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眼光。

第八,写景、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手段融为一体。首句为写景,诗人描绘了一幅月临边关的鲜明图景,边地雄关,矗立在旷野,既是阻挡胡马南侵的屏障,也是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坚定意志的象征;次句为抒情,抒发了诗人关心守关将士的生命安全的爱民之情;三、四两句为议论,借汉讽唐,希望唐统治者重视军事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的重大边防问题。此诗表现了“批判现实政治”,也反映出“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陆时雍《诗境总论》评价说:

王龙标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积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惜后人不善读耳。

范大士《历代诗发》评价王昌龄说:

龙标七绝,如高翼矫风,半空落响,危峰堕月,哀壑承泉,首章同调,一见一新,非唯独秀当时,抑已擅场千古。

这篇《出塞》做到了言之有尽而余味不绝,作为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而得到了历代评论家的称赏,不是没有道理的。

(作者系文学博士,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龙城王昌龄唐诗
Poesía En la frontera
[唐]王昌龄诗二首(书法作品)
出塞①二首(其一)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广东省龙门县龙城第三小学
江苏龙城精锻有限公司
热舞龙城适力啦啦操
唐诗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