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教育搭建高质量发展的『高速路』
2023-07-28邢台市信都区教育局
■邢台市信都区教育局
邢台市信都区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总面积1941 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5.6%,辖17 个乡镇、8 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75.4 万。行政区域横跨城区、浅山丘陵区、深山区,学校分部面广、跨度大、差距大,如何缩小城乡学校差距、解决优秀师资短缺是信都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信都区委、区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教育信息化、智能化助推教育现代化,以“双师课堂”建设为突破口,全力补齐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的短板,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应用,为乡村教育搭建高质量发展的“高速路”。
一、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城乡统筹规划与实施
为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信都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探索数字化背景下育人方式转变和教学模式创新,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加快推进教育向现代化迈进。
2020 年6 月,原桥西区、邢台县区划调整后,信都区面临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问题非常突出。为有效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差距,我们安排专班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深入所有学校进行实地走访、座谈调研,结合国家、省市文件要求,制订了发展目标与整体规划,决定以推进教育信息化及建设“双师课堂”为抓手,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运行机制,着力解决信都区偏远学校或教学点师资不足、优质课程短缺、教育信息化基础薄弱等难题,分步配齐“双师课堂”硬件设备和软件技术环境,建设满足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需要的必备基础设施。2021 年底已完成全区教育城域网城乡全覆盖,具备条件的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学点全部开通光纤专线网络,均已实现所有节点互联网独享不低于100M、教育城域网内网不低于千兆的带宽,形成了各单位“互联网+教育城域网”双网络运行机制,大大增强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和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能力,为广泛开展多样化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让地处偏远、农村地区的孩子“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遵循应用为王,创建运行机制与教学模式
按照“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推进机制,区教育局在广泛征求学校意愿的基础上,遴选试点学校,推广“名校带中心学校”“中心学校带教学点”“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等教学组织模式,逐步形成强校带弱校、优秀教师带其他教师的制度化安排,帮助教学点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赋能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整体促进城乡教师“数字素养+教学能力”双提升。以组建“城乡联校网教共同体”为依托,将市区的品牌学校、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及教学点进行组合,两两结对,如:邢台市金华实验小学与信都区浆水中心学校结对、邢台市第十二中学与信都区将军墓中学结对等。城乡结对学校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协同备课和网络教研,形成共同备课、教学研究、资源共享的一体化协作交流机制,为农村地区教师提供跟进式的教学支持与服务。同时,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本土名师名校带动与外地名师名校协作等方式,以优秀教师带动普通教师水平提升,在教学实践中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师专业能力,城乡教师的教学水平实现了双提升、双促进,为全区教育数字化转型培养了一支经验丰富、素质优良、人员稳定的“种子教师”队伍。
(二)不断推动教学改革“技术赋能+学习方式”双融合。随着十组试点学校对“双师课堂”应用的深入推进,我们不断跟进总结经验模型,探索建立区域内应用模式的新机制,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双师课堂”操作流程。为有效支持薄弱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及时解决“双师课堂”使用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我们编制了信都区“双师课堂”应用指南,对“双师课堂”的发展模型、应用模式、基本构架以及集体备课、课堂协同、网络教研、学生与作业管理等进行了具体解读与指导,为全区“双师课堂”应用提供理论、实践和技术支持。未来学校指向建立新的学习情境与学校生态,“双师课堂”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应用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关键课程为重点、以教学流程与学习方式设计为纽带,通过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必将为学生提供更多样、更立体、要素化的资源供给。
2023 年3 月15 日,邢台市金华实验小学依托双师课堂设备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第一小学联合开展远程听评课教研活动,照片为金华实验小学罗慧老师授课一年级语文《古诗二首》。
(三)全面促进城乡学校“质量提升+可持续”双发展。为推动“双师课堂”在区域中小学校的常态化按需应用,不断提升师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信息素养,区教育局要求校际间每周双师授课活动不少于1 次,校内活动不少于2 次。通过内联本校、外联名校等多种方式,城乡学校实施课程联合编排、教学统筹安排、教学资源同步共享,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优质师资与课程资源,双向推进“双师课堂”应用的校本研究,探索建立薄弱学校和教学点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升的一系列机制。在区域推广应用的过程中,各学校既提供本校优质师资与优势学科的共享资源,又引进其它学校的优质课程与特色活动弥补自身的资源不足,不断增强城乡学校“双师课堂”的共享性、互动性,推动“双师课堂”系统化、科学化、可持续健康发展,有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内学校共建共享。
三、突破路径依赖,重构课堂形态与学习场景
“双师课堂”通过互联网技术实施远程实时直播互动,采用线上名师讲课、线下教师答疑辅导的方式,实现名优师资最大化共享,其优势在于“双师协同”,即扩大优质教师资源覆盖面、发挥线上名师示范效应的同时,本校教师也深度参与课堂教学,在“做中学”,提供本土化的即时教学与学习支持服务。
(一)“双师课堂”城乡结对,为缩小校际教学质量差距提供了一种新范式。乡村学校受制于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是城乡教育质量不均的“瓶颈”、基础教育的“短板”。一直以来,对乡村学校特别是教学点的帮扶往往集中在“硬件设施”,教学质量问题始终难以解决,而信都区在“双师课堂”建设中更注重“软件开发”,将市区重点学校、名校与乡村学校及教学点组建为“联校网教共同体”,打破地域教学资源限制,将名校名师资源直接“变现”为直通乡村学校课堂的“同步课”“直播课”“录播课”,实现名优师资最大化共享,使山区农村孩子也可面对面享受到名师资源,实时、便捷、高效,打通了乡村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最后一公里”。
(二)“双师课堂”以一带多,为解决教师“结构性”短缺提供了一种新方案。按照教育部规定中学师生比为1:13.5,小学师生比为1:19,对于小规模乡村学校而言,由于生源数量不断下降,导致学校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师短缺情况比较普遍,而“双师课堂”为乡村学校架起了英语课、艺术课、科学课的直通车。例如,金华实验小学二年级美术教师窦洁蕾在上《友谊卡》一课时“一拖五”,同时教授深山区浆水中心校五个教学点的美术课,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益,有效缓解了乡村小规模学校部分学科师资短缺的难题。“双师课堂”设备通联教师和学生,打破时间和地域限制,轻松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特级教师专递课堂”“名师种子课”等多模式应用形态。
(三)“双师课堂”协同教学,为深层次挖掘“互联网+教育”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目前,互联网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签到考勤、教务管理、排课调课等。然而,教育信息化并非简单做技术的“加法”,更应该向教育深水区——课堂教学改革迈进。“双师课堂”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远程互动、实时直播、示范带动、密切协同……通过连线备课、协同教学、网络教研等方式有效链接各中小学实体教学空间,为全体师生构建全场景教学和泛在学习的支撑环境,形成开放、灵活、高效的优质教育供给与服务新格局,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跨班级、跨学校、跨区域共建共享,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有效弥合,全力促进义务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