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着,走进一群人的教育青春
2023-07-28保定市徐水区师昌绪学校
■保定市徐水区师昌绪学校 冯 峰
编者按:
就如相信我们的心灵也离不开阳光的照耀一样,我们相信书籍的力量。
在这长风浩荡的春天里,打开这一篇篇关于读书的文字,我们看到了书带给人的暖意,如初春里的花叶般在遍地绽放:在时间的累积下,它为一所学校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内涵、风清气正的氛围,赋予了这里的老师们儒雅温煦的群体气质;它让区域读书点亮了越来越多的读书人,一起育化出了郁郁葱葱的书香生态;通过阅读,在遥远的乡村大地上,师生在泥土里长出了教育的诗意,获得了精神生命的蓬勃生长……好书就如这4 月的春风,拂过每一个爱书人的心田,便开出了沃野千里的书上的风景。
这是一所为纪念我国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师昌绪而命名的新建学校。师昌绪从本地出生和入学,后成为两院院士。2019 年,刚工作两年的我来到这里,看到一切都是新的,尤其是这里的老师,和我一样基本都是年轻人。作为年轻教师,教书难免有捉襟见肘、力有不逮时,学校适时打开她的图书馆,督促我们去找书读,丰富的教育杂志和书籍就成了源头活水。但各种压力之下,真正静下心来深入阅读,真正领悟书中真意并非易事。即便如此,4 年来,这所年轻的学校以及这群年轻的教师,却用认真阅读和课改实践把我推涌到新的高度,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更广大的世界。几年来,我和这所学校、这群人一起在拔节生长。
读书不是应付明天的备课
读书应该读什么、怎么读、读的意义有哪些等等问题,也同样困扰过我们这些初登讲台的新老师们。
不少年轻教师恐怕和我一样,一开始,我们急于阅读的是教学参考书、教案选之类的书籍,这些书可以应急,可以方便我们完成手头的教学任务,甚至方便我们应付学校的教案检查,如此下来,读书渐觉枯燥乏味。这时,有领导、老教师告诫我们,别成为“教书不读书,一辈子只读教学参考书的教师”。我开始并不理解,直到有一句话让我猛醒,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不是应付明天的备课,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是啊,自己是否在“应付”中工作着?我的“发自内心的需要”是什么?还是这里的年轻团队给了我启示和答案。
读书是做好教师的支撑点
学校工作最重要和最难的恐怕非班主任工作莫属,需要爱心、耐心、真心,需要身体力行,更需要教育智慧。
年轻教师初次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不时突发的班级事件、学校下达的各项任务真的压力山大,有的甚至偷偷哭鼻子,这也许是多数新教师成长的必然过程吧。因此,谁能从每天巨细繁杂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坐下来,读读书,理理思绪,在边阅读边总结中就会感觉眼界、心胸宽敞了,头脑、神气清爽了,就又会元气满满游走在教室、操场、学生中。比如岳莉莉老师,从开始的茫无头绪,直到把名师于永正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作为案头书,自己也尝试做学生的“甘草”,追求“是师非师”的境界,最终成为和学生经常一起憧憬“明天的风景”的大朋友,成为“温而厉”的班主任。王英老师管理学生总有新招,原来她推崇《班主任微创意59 招——让班级管理脑洞大开》,并亲自实验了“创意见面构建美好前景”“创意游戏让班级快速融合”“创意作业整顿态度马虎”,几年下来颇有收获。年轻教师任赛的法宝是《班主任应急手册》,他还通过实践验证形成了自己的处理学生打架的“五步应对法”,引得其他年轻班主任纷纷取经。我印象中一直“温婉”的李新艳老师的工作风格却是“和善而坚定”,她说《正面管教》一书是她认真深入阅读的好书,她经常推荐给其他班主任,自己也成功地把“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表达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告诉孩子你的感受、让孩子关注与解决问题”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成为市级优秀班主任。年轻的副校长田海慧是学校班主任队伍的带头人,曾被选到省、市教育系统演讲,平时我也经常听到他旁征博引、意趣盎然、激情澎湃的发言,在台下屏气凝神的聆听中,我在感叹,得需要多少书籍垫底,才能支撑起这样的思想见识和语言大厦!
爱读书的老师讲课不会差
每年4 月份,这所学校都会举办“读书节”,教师团队会有一系列的读书分享活动,学生会有各种形式的诵读、交流、展示会。即使3 年疫情期间,学校也通过云端把读书的成果互动分享到每个人。我自己身边的同事,甚至和我一同走进这所学校的新教师,平日都在做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类的平凡而重复的工作,在这些读书活动中,却忽然让我看到了他们熠熠生辉的另一面。他们从课程标准解读到课堂改革,从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到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讨论,条分缕析,新意迭出,这还只是普通的教师角色吗?我一时分不清他们的身份,不由得暗暗起敬。我终于知道了读书的魅力,不仅仅是书的魅力,更是读书之后人的魅力,一种渴求成长的强烈力量。我知道了李振宇老师践行着“让阅读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王继颖老师把名师窦桂梅书中的话奉为圭臬——“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人学语文的,我是以语文教人的”,崔丽颖老师说要做“大先生”就要把读书学习作为第一路径,比我还年轻的郭凯云老师已经多次在全区做公开课、展示课了,王香梅老师的课让学生如醉如痴,还在省里获了一等奖,源于她大量的诗文阅读、教育阅读。还有张海娟老师,她从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选调到这所新成立的学校做教学管理工作,也源于她虽处偏远也坚持读书、课改。一次,在全区教师读书分享会上,她结合教育阅读与实际的朴实而切中要害的演讲征服了听众,让人刮目相看,使她后来有了更大的成长舞台。她在省、市级课改活动中都做过课,如今,她把“每一节课都作为礼物送给孩子们”作为自己的追求,这一定是读书成就的境界。
数学老师需要读书吗?还记得年轻的张冉月老师做完一节数学研讨课,课后分享的题目是“让教学走向数学的本质”,市里来的教研员评课时说,你们学校的年轻教师让我惊到了,她的关注点竟然超越了数学的知识点和教法,开始探讨数学本质!读书也可以让一个年轻教师深入学科和教育的更美妙的世界快乐遨游。
像这样的老师,还有王艳丽、潘淑艳、靳岩、靳文娇、苏鸾等等,他们在读书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主张,在省、市、区级课改活动中,他们多次做展示课、研讨课,都获得过优质课奖,而他们都是学校读书活动的骨干。特级教师孙立权说:“读书的老师,课讲得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不读书的老师,课讲得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我深以为然。
记得在一次读书分享活动后,教师谈心得体会,我同年级的一位老师说,第一是为如此优秀的同事折服,第二是为我以前只教书不读书而惭愧。我暗想,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呢?有一句很美的话说道:“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说中了我在一个读书的群体里的感受。如今,每天上课之余,偶尔想放飞自我时,见他们依然埋头工作和阅读,我不由肃然,便默默打开案头的《静悄悄的革命》,认真领悟和反思起来。
教师爱读书,学校天天向上
诗人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在这样一个追寻诗意和远方的群体里,有压力,但每天生气勃勃,校园里,都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个团队里,谢江月副校长既是保定市闻名已久的小学数学教师,还主抓学校教学;既要进行“超前一公里的探索”,又要抓“最后一公里的落实”。虽年龄最大,她却是教学管理上最有创意的领头人,她创新的“榜样嘉年华”如今已成为学校的品牌活动,我每天看到的是她风风火火忙碌的身影,却不知她是一个加班加点抓住“细碎时间”读书、写读书笔记、写教学心得的人。她说,阅读是实践的准备,写作是读书的升华,教育成效是对读写的验证,读书是她工作的“核动力”。她是一团火,温暖着、激励着校园里这一个年轻的群体勤奋学习,自觉深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日新月异。
这个学校的当家人高薇校长是语文教师出身,四十多岁,饱读诗书,第一次听她演讲,题目就是《站在书上看教育》,也读过她在《保定日报》上发表的文章《我的阅读之路》。她把图书馆打造成学校最漂亮最温馨的地方,她办公室的书架上排列着《学会生存》《反思教育》《儿童立场》《课堂教学变化》《反省的实践家》《学校的挑战》《教育方法学》等等书籍,她推崇怀特海的主张:教育就是“把想象力和经验完美地结合起来”“唤起生活中的智慧和美”。她用每年寒暑假举办“教师成长节”,读书研讨,赋能教师,让教师站在学校的中央,让教师和学生一同成长。年轻教师说她是一束光,爱读书的高校长如今是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正高级教师、省学科名师,成为年轻教师仰之弥高的教育人。这束从书的深处发出的光,也在引领着这个年轻学校健康成长。
这所学校的读书学习氛围还来自于“忧国不谋生”的师昌绪先生,2014 年《感动中国》组委会表彰时有“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的句子。他是书生,是终身学习者,90 多岁时还每天按时上下班,每天按时学习新知识,94岁那年的暑假他还在作报告、讲座。高校长说,师昌绪学校要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师昌绪学校的老师也要像先生一样,热爱学习,终身学习。正像师昌绪先生期望的一样,浓浓的读书氛围正让师昌绪学校“从幼年走向青春,走向成熟和厚重”。
史家胡同小学校长王欢说:“只有教师好好学习,学生才能天天向上;只有教师好好学习,教育才能天天向上。”是的,教师爱读书,学校就会天天向上,学生就会天天向上。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从众多美丽的书本中拾取一粒粒种子,交给学生,也交给岁月,总会有涓滴成水、幼苗成林的一天。
我在阅读中感受着这团火,这束光,这所青春的校园,这个年轻的群体,他们都是这一片天空中最美的星星,照亮我一路前行。我开始热爱阅读,在这样的环境中捧着书本,熏染着学生,也熏染着自己。我的课也开始被评为区级、市级优质课,为了更系统地读书,我开始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到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我热爱着也追赶着这个年轻向上的群体。乔治·马丁说:“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我相信,我也会一天天走向成熟和厚重,成为那个拥有丰富多彩教育生涯的理想中的自己,也许我也会成为照亮更年轻教师的一颗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