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探索
2023-07-28曾丽云
曾丽云
摘 要: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以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课程《畅游中国空间站》为例,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并总结、提出了地理教学活动中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课程思政元素渗透的实施方法:课前丰富情境素材,渗透思政元素;课中优化课堂教学,实现价值引领;课后实践课外活动,延伸思想教育。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跨学科融合
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关于地理教学活动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我国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培育学生具备国家情怀和世界眼光,培养学生爱地球、爱国、爱乡的情感,以及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因此,在地理课程中渗透思政元素是落实“立德树人,价值引领”核心目标的关键环节。
一、课程思政概念
“课程思政”指的是在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活动中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其有别于思想政治课程中以思政理论为学科内容,突破思政教育在思政学科单一存在的局面[2]。在中学教学中,“课程思政”主要是与具体的各学科课程相联系,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元素,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3]。
二、地理课程思政理念
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我国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安全”“国际合作”等关键词的多次出现,突出了思政元素作为意识形态在教育教学上的重要性。在地理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使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结合国家“立德树人,价值引领”核心目标,本文立足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纲领性指导,凝练出地理课程思政理念为:通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利用地理专业知识价值的导向性,在人地观、家国情怀、世界眼光、可持续发展、国家安全、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地理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立足地理课程标准→选取情境素材,渗透思政元素→设置情境问题链,合作探究完成任务中达成思想教育→建立基于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的评价体系。
四、选题背景和目的
本文以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特色课程《畅游中国空间站》为例,论述地理、物理和综合实践课三门课程融合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元素的可行性。
中国航天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嫦娥”“天宫”等进入太空,不断刷新中国高度,“天宫课堂”创造性地将中小学生的课堂“搬到”太空,激发学生对宇宙奥秘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时政热点。本节课以航天科学为题材,通过物理、地理和综合实践课三门学科课程资源的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系统的学习方法和辩证思维方式,促进其多元智能发展。课程贯穿科学精神、爱国主义、探求真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政元素,以期通过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合作探究空间站所处太空环境特点、了解空间站作用、利用3D技术制作空间站模型的过程,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合作探究精神、科学态度和责任、人地协调观、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等优良品质。
学情分析: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通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已掌握大气的组成和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受热原理,以及万有引力定律及其航天运用等必备知识,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地理、物理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学生已掌握一定的绘图方法和3D打印技术,具备绘图并运用3D打印笔制作模型的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调动和运用大气的组成和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原理、和万有引力定律等知识简述400千米的太空环境特点,分析低于300千米及高于600千米太空不适宜建设空间站原因,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及航天知识计算空间站的周期,环绕天体完全失重的特点及作用,解释与近地面大气相比,空间站外部环境温差大,高低温交替頻率快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空间站”模型,合作设计、绘制“空间站”平面图,采用3D打印笔制作该模型。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论证和探讨实际问题能力,3D空间设计能力,3D打印笔的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工程思维、创新设计、物化能力、物理观念、科学的态度和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
五、学科融合理念和思路
物理与地理学科在自然部分的知识内容相辅相成,物理原理为地理现象的解释提供理论依据,地理现象又是对物理原理的反映与检验。地理与物理跨学科融合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引导学生完成学科知识的迁移运用[4]。综合实践教学的融入,引导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本节课融合的思路主要是:以“畅游中国空间站”为背景材料,构建主题情境—问题式教学模式,通过创造性设计、整合情境材料,带领学生“畅游中国空间站”,设置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利用物理万有引力定律、航天知识等原理为大气垂直分层、空间站外部环境温差大、高低温交替频率快等地理现象的解释提供理论依据,最后,通过对中国空间站结构的认识和观察,引导学生绘图,利用3D打印笔制作模型,完成理论联系实际。
六、教学活动过程及课程思政元素渗透方式
结合思政热点和学科特色,笔者采用情境—问题式教学方法,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渗透思政元素,创设情境,进行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设计并实施,过程如下:
首先,课堂以一组“天宫课堂”实验图片作为情境导入,并解释什么是“空间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望,引导学生关注中国航天科技事业,关心时政热点。
其次,情境再入:通过大气垂直分层特点,以及中国空间站所处的宇宙位置及外部环境等信息图文材料,设置思维螺旋上升式问题链:
设问1:简述400千米太空环境的特点,说出若无防护措施,人在该环境中面临哪些威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地理大气垂直分层知识和物理万有引力定律分析总结出:该空间环境特点为接近真空,没有氧气,完全失重,温度可达1000℃,人处于该环境中将遭受极端高温、缺氧导致意识不清,血液失压沸腾,丧失行动能力;人体遭到各类宇宙射线的辐射等威胁。让学生感受到宇宙环境的恶劣,以及人类探索宇宙所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激发学生对航天工作者的崇敬之情,对人类目前唯一家园——地球的热爱和珍惜之情,同时为下文引出“空间站”做铺垫。
设问2:说明航天员如何克服不利因素实现太空探索。启发学生思考,宇航服保护航天员在太空中不受射线的辐射,提供氧气,维持人体温度;空间站可满足航天员更方便、更长时间在太空中进行科学实验和观测。引发学生对人类探索宇宙空间进程的思考,感受人类航天科学技术的进步。
设问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低于300千米及高于600千米太空不适宜建设空间站的原因。教师利用地理和物理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分别分析低于300千米不适合建设空间站的原因主要为:1.微重力环境难满足实验条件;2.有空气阻力、危险、耗能;3.近地卫星、太空垃圾等干扰多;高于600千米太空不适宜建设空间站原因:1.辐射太大;2.发射升空需要机械能太大;3.发射成本高,技术难度大;4.电离程度弱,不利于与地面联系;5.人类对外太空探索有限。教师小结。让学生感受到太空的浩瀚无穷、宇宙探索的无止境,体会我国先辈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发扬的艰苦卓绝、攻坚克难、创新、奉献的精神。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在其心中播下为振兴中华民族而自强不息的种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设问4:与近地面大气相比,解释空间站外部环境温差大,高低温交替频率快的原因。地理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地理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空间站无大气层保护,受太阳照射时,缺少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空间站外部温度高;无太阳照射时,缺少大气层逆辐射的保温作用,温度骤降,温差大;物理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计算空间站绕地周期解释空间站外部高低温交替频率高的原因,利用物理的原理为地理现象的解释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跨学科融合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維能力,同时,通过地球表面和宇宙环境的对比分析,启发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目前认识的唯一适合生物生存的星球,引导学生从树立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家园的意识和理念。
设问5:同学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建中国空间站吗?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激烈的探讨、小组间的激辩。教师小结中国空间站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新材料的研究;药物研究;生物学研究;宇宙学的研究;新技术的应用和验证;观察地球的各种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突破西方的技术封锁等。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教师的小结,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对科学真理的追求、探索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放眼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最后,综合实践教师通过中国空间站图片和模具展示,介绍中国空间站内部“三室两厅一储藏间”的结构。引导学生深入情境,“化身”中国空间站设计师,小组成员合作绘制中国空间站结构图,利用3D打印笔打印制作模型。制作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本小组的模型,并介绍创作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该课堂活动环节引导学生从动脑转为动手实践,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学生化身为“中国空间站设计师”,体验动手创造带来的乐趣,让学生获得航天工作者的职业体验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对航天工作者的崇敬,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七、建议
本文立足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总结并提出了地理教学活动中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课程思政渗透的教学方法:课前备好丰富的情境素材,渗透思政元素;课中优化教学过程,课堂活动中实现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引领;课后通过实践课外活动,延伸思想教育。
(一)丰富情境素材,渗透思政元素
高中地理新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素材,需教师充分挖掘其思政元素资源,加以梳理,形成一系列的思政元素体系:爱国爱乡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劳动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科学人文精神等。例如:高中新教材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中庐山图文材料、《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中黄山图文材料等均可作为爱国爱乡教育及生态文明教育素材。其次,教师可适当补充情境、案例,丰富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知识体系。例如:在讲到地形对交通线布局的影响时,可通过播放纪录片《超级工程》展示我国山区交通线选址影响因素的变化,让学生通过视频直观感受到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弘扬科学精神。
(二)优化课堂教学,实现价值引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立足于本学科教学活动,通过情境材料的阅读、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多种形式,将哲学思维、家国情怀、生态文明理念、科学人文精神、人地协调观等内化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书育人的效果。例如:高中新教材人教版第一册《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展示区域优良天气和重污染天气的对比图,引导学生感受环境污染对人类的不利影响,渗透保护大气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理念。
(三)实践课外活动,延伸思想教育
教师通过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或通过实践来获取地理知识,在学生活动中渗透思政元素、延伸思想教育。例如:在学习高中新教材人教版第二册《地域文化和城市景观》,可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传统建筑,在探究地理环境对传统建筑的影响过程中,感受到传统建筑的“美”和蕴含的传统文化,以及古人建造的智慧,培养学生爱国情怀,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结束语
地理教学在立德树人、能力立意、素养导向的指导下,在地理原理、地理过程、地理联系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将知识、技能内化升华为个人必备的品格和素养,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陶雪云.2021年高考地理试题中“思政元素”的渗透与教学启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5):17-18.
[2]邓嘉欣,杨林,胡启武,等.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探究[J].地理教育,2021(9):4-8.
[3]宋泽宇.“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21.
[4]于悦.高中地理和物理学科融合课程的策略与案例设计[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2.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融合实践研究”研究成果,立项编号FJJKZX21—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