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气机升降学说的脑病辨治思路探析

2023-07-28陈澈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3年7期
关键词:眩晕郁证中医

【摘 要】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其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关系密切。本研究基于中医古籍文献理论,梳理气机升降在脑病相关疾病中的辨治思路,探讨气机升降学说对于三种临床典型脑病(眩晕、抑郁、中风)的启示和应用,为进一步探索中医脑病的病机、创新治疗方法、改善临床疗效提供思路与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气机;中医;眩晕;郁证;中风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3)13-0014-03

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3.13.zgmzmjyyzz202313004

Exploration on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Encephalopath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Qi Mechanism Theory

CHEN Che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04, China

Abstract: The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movement of Qi is the motive force to maintain human life activities,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development, outcome and prognosis of encephalopathy.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ancient books and docum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s study combs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Qi mechanism in encephalopathy related diseases, discusses the inspi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Qi mechanism theory to three typical encephalopathy, depression, stroke,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exploring the pathogenesis of TCM encephalopathy, innovating treatment methods and improving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s.

Key words: Qi Mechanism;Chinese Medicine;Dizziness;Depression Syndrome;Stroke

气机升降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临床诊疗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中医学对气机升降学说的认识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和学者又针对该学说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补充,使这一理论不断发展完善 [1-2]。中医理论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运动形式即气机,具体来说包括“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气机的正常运行對维持人体健康状态至关重要,反之当气机的运行出现问题,则会引发多种疾病。眩晕、抑郁、中风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为患者、患者家庭及整个社会均造成了很重的负担,目前单纯靠西药治疗中风、抑郁、眩晕等脑病疗效有限,而中医药在治疗相关病症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3-5]。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眩晕、抑郁、中风的发生发展与气机运行失常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开展了基于中医气机学说的脑病辨治规律研究。通过整理古籍文献,对古代医家应用气机升降学说辨证治疗脑病的临床理论及经验进行探讨,从而为相关脑病的临床治疗及科研提供启示与理论基础。

1 气机升降学说理论阐释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黄帝内经》基于“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理论,把自然界气的升降出入引到了气血的生化中来。由于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而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又与气的运动变化息息相关。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作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一旦其升降出入的运动停止,那么人的生命活动也将会随之而终结[6-8]。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由于体内各脏腑器官是气的运动载体,因此,当气机升降正常有序,则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功能维持正常,反之便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上述这些皆充分说明,疾病的发生常常涉及气机升降失调的变化。中医重视整体观,而人体又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故在临床诊疗疾病时,除了针对疾病本身,还要重视人体整体气机的调理,从而使人体各系统脏腑达到阴阳平衡的协调状态,即阴平阳秘。

2 气机升降学说在脑病辨治中的应用

2.1 气机升降与眩晕 脾位于中焦,为土脏,乃后天之本,主运化饮食水谷及水液。饮食首先入于胃,通过脾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化为水谷精微,再经脾的布散,输注于各脏腑、体表及四肢各部。即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所云:“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此外,由于脾居中焦,为水液、气机升降输布的总枢纽。脾具有升清之性,而胃主降浊,脾胃一升一降同时配合即可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正如李东垣在《脾胃论·阴阳升降论》中所述:“在人则清浊之气皆从脾胃出,精气荣养于身,乃水谷之气味化之也。”[9] 这说明,作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脾主升清阳之气,而胃主降浊阴之气,均为升降功能的具体体现[10]。

若脾主升清功能正常,气血津液在体内则可正常输布,头身脏腑肢体便可得到充养,以发挥正常功能,此时肢体活动灵巧、头目神清气足;反之,如果脾虚运化失司,湿邪内生,痰湿中阻,阻滞气机,或脾气不足,清阳不升,水谷精微无法上荣头目,脑髓失其所养,则会见到目眩、头晕、耳鸣、健忘等症状,即《灵枢·口问》中“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之说。此外,当气血痰浊随风阳上犯,扰于头目脑窍,可致元神之府功能异常,也可发为眩晕。如《灵枢·五乱》篇曰:“清气在阳,浊气在阴,营气顺脉,卫气逆性,清浊相干……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由此可见,气机升降失调是导致眩晕发病的关键因素,而其基本病机则是清阳不升、浊阴不降[11]。

眩晕的本质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根据传统理论与临床实践,在病证结合的基础之上,针对眩晕不同证型加入升清降浊方药,旨在重视全身气机的调整,从而使气机升降有序,眩晕病症自除。考虑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这一眩晕病病机特点,在辨证论治方法治疗疾病本身的同时,如加用“升麻、葛根”和“川牛膝、泽泻”等药品,体现出一升一降,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气机调畅,即可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12]。

升麻,味辛甘,性微寒,善升浮,有升阳举陷,引清气上行的功效。葛根,不仅可以舒筋解肌,还能升阳而止眩。与此同时,由于葛根属于性薄之品,又擅长升发脾胃清阳之气。升麻、葛根二药均属清轻之品,二者合用,升散脾胃阳气,可使清阳上达,头目受气血荣养,清窍得利则风邪自止,以达止眩之目的。考虑到升降相因,升麻及葛根有欲降先升之妙,再配合川牛膝、泽泻可助气机下行,使浊阴自降。川牛膝善引气血下行,对于升之太过而不降的情况可以能直折脏腑气。泽泻味甘、性寒,具有利水渗湿、止眩晕的功效。以上四药并用,互相配合,共同使脏腑气机升中有降,降中有升,二者升降有序,则阴阳自调。当清窍不再受之干扰,脑髓恢复其清灵之性,则人体气血阴阳功能恢复正常运行,眩晕便得以治愈。

2.2 气机升降与郁证 《丹溪心法·破滞气》中有云:“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流行者,亦气也;荣卫之所以运转者,亦此气也;五脏六腑之所以相养相生者,亦此气也。盛则盈,衰则虚,顺则平,逆则病,气也者,独非人身之根本乎。”[13]这充分说明,人体生命之根本源自于气。朱丹溪基于《黄帝内经》理论,认为郁证的 发生,不外乎与脏腑气机升降失调、气机郁滞不畅有关,并且开创性的将“郁”分为气、血、痰、火、湿、食六类。对于郁证的治疗,他不仅重视补养后天脾胃之气,并且善于调理升降失常之气机[14]。他建立了以升降中焦气机以治疗诸郁的大原则,对于由七情内伤所致的郁证,治以调理气机,代表方为七气汤;对于气机壅滞不降所致的郁证,伴有心胸闷痞、胸腹胀满者,以调气化痰来治疗,代表方木香流气饮。此外,还创制了越鞠丸来行气解郁,方中香附、苍术、川芎可调理中焦之气,体现了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散其郁结的特点。

到了明代,戴思恭在先前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诊疗经验,对朱丹溪学术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扬。戴思恭对于郁证的解释为:“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13]认为郁证之所以阻滞不通,关键病机就在于气机不畅,不能上下通达,传化失常,升降无权。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他脏腑病变皆可累及至脾胃,因此他认为临床之郁证,多由中焦脾胃影响而来[15]。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则认为,五脏的病变皆能够导致郁病的发生,正如《景岳全书·论情志三郁证治》中所言:“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盖悲则气消,忧则气沉,必伤脾肺。”[16]说明除了脾胃之外,心及肺的功能異常也是影响郁证发生的重要原因。同时强调,在治疗上应针对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来调理气机。对于疾病初期,要“宜顺宜开”;对于病程较长、迁延反复、伤及中焦脾土的患者,要“宜修宜补”。

除了脾胃,郁证与肝的气机升降也有密切关系。肝属木,居于胁下,体阴而用阳,肝气喜调达、主动。肝主疏泄,可以调畅全身之气机和情志。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活动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脏腑功能活动正常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反之,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又会激发脏腑功能更好地发挥。肝作为疏泄气机的重要脏器,对情志的调控至关重要。若肝主疏泄的功能异常,则会出现情志抑郁,胸胁胀满,闷闷不乐,善太息;如果肝主疏泄太过,还会出现急躁易怒,目赤面红等症状。正如《读医随笔》所言:“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借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17]在治疗上,要顺应肝之特性,用疏肝、调肝的方法来治疗。

2.3 气机升降学说与中风 气机逆乱,气血上涌是中风病发病的重要环节。正如《素问·调经论》有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气机运行逆乱,会影响到血和津液的正常输布,进而会导致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久之化火、化热、生风,随气上犯,扰乱清空,就会出现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中风之症。

中风分为急性期与恢复期2个阶段。急性期的形成可由多种病因所致。若患者平素肝肾不足,阴虚阳亢,疏泄失常,则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产生气滞、痰阻、血瘀等病理情况,日久还会化热、化火。一旦情绪波动或者受到外界刺激等各种诱因,引动肝风,风火上窜,气逆太过,风阳上扰,风火相煽,直冲巅顶,则发生中风。若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饮食不节等导致脾胃受损,阴阳失衡,中焦升降失常,气机枢纽调节不利,会导致清阳不升、浊气不降。由于脾胃乃气机升降的枢纽,当气机不畅,阻滞中焦,则会影响肠道腑气通调,燥屎内结;脾胃虚弱,气虚无法推动水谷及水液运行,则会形成宿食、痰饮等。如遇情志波动、劳累或刺激,则会使气机升降失常,夹痰夹瘀,上犯清窍,闭阻经脉,导致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症。到了中风恢复期,虽然经过治疗,患者正气已来复,症状已有所改善,病情逐渐恢复,但由于脑髓受损,脑络空虚,临床表现多为虚证。脾虚则失其健运之力,气血生化无源;肾虚则小便不利、耳鸣耳聋、腰膝酸软……故脏腑气衰,气机升降不畅,精微物质不能上荣于脑[18-20]。

治疗方面,要注重恢复正常的气机升降功能,并针对不通的病理阶段辨证施治。在中风急性期,患者以实证为主,除了主症的临床表现,还会伴有火热、痰热的症状,故应以平肝疏肝、清热降火、化痰开窍为主。此外,由于患者存在脾胃失和、气机升降失调的病机特点,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口气臭秽、腹胀便干等临床表现。因此还要在平肝、清热、开窍的基础上,佐以通达气机之品。中风恢复期,症状缓解但正气已伤,故这个阶段则要以扶顾正气为主。

3 小结

从中医的角度看,气机升降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其正常与否也往往影响着疾病的发展。本文梳理了气机升降理论的内涵,气机升降与常见中医脑病(眩晕、抑郁、中风)的关系,及其在脑病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作用,并通过结合古代医家的论述,分析了气机升降理论在眩晕、抑郁、中风等典型脑病中的应用。可为中医脑病的临床相关实践提供一定的诊疗思路,并可为中医脑病在发病、预防、治疗和疗效评价方面的理论研究起到積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向东,安耀荣.气机升降理论探析[J].中医研究,2006(9):1-3.

[2]常兴,张恬,隋雨言,等.脏腑气机升降理论的渊源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6):1397-1399.

[3]李福海,苏凤哲,张小光,等.中医之气与脾胃关系的理论探索[J].环球中医药,2021,14(11):2000-2002.

[4]张嘉鑫,郭宇,顾然,等.根据脾脑相关性从脾胃论治情志病[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5):726-729.

[5]王聪,温秀云,黄楚瑶,等.气机升降理论在针灸治疗脑病中的思路[J].世界中医药,2021,16(16):2445-2449.

[6]刘瑞,鲍艳举,花宝金.《黄帝内经》中气机升降理论思想的探讨[J].世界中医药,2014,9(3):299-301.

[7]吴兵,陈利国.金元四大家之“升降观”[J].四川中医,2009,27(5):48-49.

[8]张宇静.张景岳从气论治癃闭学术思想探微[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6(5):510-511,514.

[9]金·李杲. 脾胃论[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9.

[10] 张冰冰,朱爱松,石岩.对于“五脏相关”理论的科学内涵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7):3259-3263.

[11]杨曙光,王鹏.从《黄帝内经》气机升降出入学说谈升降沉浮药性理论之渊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2):698-701.

[12]陈澈.化痰熄风升降方治疗痰浊上蒙型血管源性眩晕的临床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13]元·朱震亨.丹溪心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14]董银凤,杜菲,沈堂彪.朱丹溪“痰郁”从脾论治[J].中医文献杂志,2020,38(4):4-6,14.

[15]张冰冰,朱爱松,石岩.对于“五脏相关”理论的科学内涵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7):3259-3263.

[16]明·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21.

[17]周学海.读医随笔[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18]刘少伟,王彦刚,张世雄,等.论“升降辨证”与“十纲辨证”构建[J].四川中医,2021,39(3):56-58.

[19]杨曙光,王鹏.从《黄帝内经》气机升降出入学说谈升降沉浮药性理论之渊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2):698-701.

[20] 周玉萍,王晓旭,田裕豪,等. 试论脑为元神之府及临床意义[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 36(1): 155-157.

(收稿日期:2022-10-27 编辑:刘 斌)

猜你喜欢

眩晕郁证中医
胡国恒从肾论治青少年郁证
适时调整郁证诊疗思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临床特征探讨
中医泽泻汤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分析
郁证辨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