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网设备检修运维成本管理的分析

2023-07-28杨杭梅王雅枫林建坤

中国科技纵横 2023年2期
关键词:大修运维寿命

杨杭梅 王雅枫 林建坤 郭 兵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超高压分公司,浙江杭州 311121)

0.引言

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处于全面变革的复杂形势下,宏观经济下进一步扩大经济下行压力,同时在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下,进一步削弱售电市场活跃性,企业售电量维持一种中低速增长趋势,对电网企业投资以及电力需求市场规模形成不良影响。为助力实体经济稳步发展,我国实施多项减价降费措施,给电力企业造成巨大压力。为此需要企业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迎合宏观改革要求,实现精益化管理。密切联系新时期电力企业发展特征和电力领域改革创新需求,形成有效管理策略。

1.运维检修管理状况分析

电网设备的运维管理涵盖生产信息化、生产指挥、变电检查、应急管理、变电运维、设备质量、输电线路、实物资产、物资管理、综合计划、技术监督、辅助设施、特高压交直流、设备全寿命周期等。检修运维项目管理中,需要按月份查询相关设备储备容量,对相关管理信息数据进行动态更新。随着精益化管理理念在企业内部不断渗透,对提升电网建设效率和精准投资提出更高发展要求,为此需要做好电网检修管理[1]。

2.检修运维成本分析

LCC 管理即全寿命周期的成本管理,综合考虑系统设备相关设计、规划、采购、生产制造、维修、运行、更新以及最终报废等整个过程形成费用,把全寿命周期成本当成设备管理评价的核心经济指标,促进相关系统设备实现最低成本的管理措施,主要内容即全寿命周期内的成本计算分析。

LCC 全寿命周期法应用于输变电工程相关成本管理内主要基础模型为LCC=CI+CO+CD+CF+CM。里面的CI主要是初期投入成本,CM 即运维检修成本,CO 即设备运行成本,CD 即设备停用后的处理成本,CF 即设备的故障损失成本以及处罚成本。电力设备全寿命周期的成本管理是以可靠性为基础促进系统设备全寿命实现最低成本的管理方法。输变电设备对LCC 周期成本会随着运行可靠性改变而产生一定变化。在可靠性指标持续提升条件下,电力设备实际运行故障概率进一步降低,减少电力设备日常运维总量。

结合实际状况分析,联系前期LCC 模型研究成果,考虑成本发生方式、作业形式以及业务活动类型,打造LCC成本模型,具体分为3 级成本,一级成本5 个,二级成本14 个,三级成本变压器62 个,GIS54 个,根据作业工序进一步分解测算不同类型作业成本定额[2]。

进一步完善工序定额为基础的标准作业成本库,简化层级,联系现场作业需求,对相关作业项目实施全面梳理,基层人员不能超出三级选择,可以对不同作业类型实施准确定位,预防基层人员任务量增加过度,保障成本库的简易操作性。

3.检修运维成本管理对策

3.1 基于LCC 技改大修决策

系统梳理设备技术改造和全寿命周期大修成本的组成结构,合理创建以LCC 设备为基础的技改以及大修成本计算模型,对典型设备大修成本以及全周期技改实施准确测算。技改大修决策需要立足于设备整个应用寿命周期成本,并对设备技改整个寿命周期以及全寿命大修周期成本组成实施细致梳理,准确测算每年设备技改以及LCC 大修成本。为此需要结合影响设备检修水平和成本投入的各种因素,选择特高压变电典型设备。以设备检修业务以及标准运维检修成本为基础,准确测算设备的检修成本。创建设备技改测算模型和大修LCC 模型,对比分析设备大修LCC 以及技改LCC 最终结果,辅助最终决策。

设备技改LCC 成本涵盖停电损失成本、设备运维成本、重置成本、保险费用和处置成本等部分。设备技改主要是设备更新,同时技改直接成本也是设备重置成本C1,长时间间隔设备原本价值可以根据物价指数法实施合理调整。假设技改后设备能够保持应用寿命期间正常应用,则每年投入到直接成本是检修运维成本C3,也是全寿命周期成本内每年检修运维成本和折旧抵税总和。设备达到寿命期限后,对应残值可以根据原值5%进行处理,顺利得到相应的处置收入,设备折旧处理成本可以参考历史数据实施相关性梳理计算,处置收入和处置成本为处置净收入是技改成本支出抵消部分,对应处置收益是C2,Ci为设备第i年应用的检修成本,n则是设备应用寿命时间,Zi为第i年内的折现系数,折现率设置成6%。

针对500kV 不同类型设备于不同时间节点进行大修、技改经济价值比较分析,联系最终比较分析结果实施科学决策,如果第i年的技改LCC 成本超出大修LCC 成本,则建议选择大修,相反条件下应该选择技改。电压互感器和断路器在剩余应用年限中的5 年技改LCC 全部小于大修LCC,所以电压互感器和断路器需要在剩余的5 年应用期限内实施全面技改。针对电流互感器,因为整体大修成本相对较低,可以在全生命周期内实施大修处理。针对隔离开关、变压器和GIS,应该在剩余应用年限低于两年条件下,选择成本投入较低的技改措施。如果电控器的剩余年限超出5 年,则可以选择技改,帮助进一步控制成本支出[3]。

设备维修作为电力企业稳定生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设备实际运行应用的主要费用来源,开展维修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对设备运行中各种经常性有形磨损进行合理消除,同时改善机器设备方面的故障问题,促进电力设备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维持良好应用性能,激发出正常功能效用。按照经济内容进行划分,相关维修过程可以分成大修理、中修理、小修理以及日常维护等方式。日常维护即对设备内各种破损零件进行拆除和替换等内容,包括设备的测试、保洁、润滑、定期调整和检查等。小修理即设备应用中为进一步优化设备性能而实施的修复、消缺、调整、诊断、修复以及零部件替换等工作。中修理即对设备部分零件实施解体的修理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对部分磨损零件进行有效修复和替换,经过有效的修理和调整,促进相关零件顺利恢复至出厂功能状态,满足设备相关工艺要求。修理后需要保证设备在中修间隔期内保持正常应用。大修理则是在原本实物基础上,进行局部更新,通过全面解体整个设备对其中的耐久部分进行有效修理,将其中的各种损坏零件进行全面替换,对那些未达标零部件进行全面修复,促进设备经过大修后能够顺利达到设备出厂的状态标准。大修理也是维修过程中投入费用最多以及规模最大的设备维修方法。为此,在设备大修理决策中,需要和设备更新以及各种方式进行综合比较分析。

3.2 运行阶段检修

按照设备的维修策略以及发展时机可以把设备维修进一步分成下列方式:第一是事后维修,即在设备故障后进行维修,促进设备恢复正常运行。第二是预防性维修,即联系设备故障统计信息以及维修经验相关数据信息准确判断故障频率,规定按照一定时间间隔开展计划检修,具体检修内容涵盖设备状态、缺陷、定期维修和部分替换。定期检测涵盖预防性试验,及时处理所检测隐患,该种方法应用中需要准确把握检修间隔,避免间隔不合理导致的维修过剩问题。第三是在线监测,即借助监控系统连续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在发现征兆后进行维修。第四是状态维修,即参考设备状态,预测设备状态发展设计检修方法。

运行环节的设备检修作为生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设备运行维护费用基础来源。在电网快速建设发展背景下,用户对于供电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模式下的事后检修以及定期检修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电网发展要求,为此需要综合考虑电网运行环境、安全以及运行效益等多种因素,针对设备提出有效的检修管理措施,基于LCC 管理理念,进一步提升数据信息采集效率,深化数据分析,准确挖掘设备应用时间规律,形成状态检测方法。按照可靠性分析结果设计科学的故障诊断方案,探索针对性检修策略,主要检修方法涵盖状态检修、定期检修以及改进检修等,为此可以联系实际运行状况,综合应用多种检修方法。比如可以通过状态检修和定期预防维修两种方法融合的形式针对各种贵重电力设备实施检修工作,充分掌握设备具体失效过程,促进预防维修可以及时发现各种潜在故障发生迹象,提升维修效果。对于电力系统中的各种重点设备需要做好重点维护工作,对于一般设备需要做好定期维护,那些故障率较低且并非十分重要的设备可以选择事后维修处理。主要目的是提升设备检修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合理控制检修成本。

比如断路器日常运行所形成费用涵盖设备运行能耗费用、维护费用、日常巡检费用、人工费用、检修技改费用等。为此需要生产部门做好各种信息数据采集工作,联系设备整体运行状况和现实需求,设计科学设备检修方案,进一步减少设备的修理维护费用,延长设备整体应用寿命。为此建议可以从以下几种层面入手:第一是深入研究形成相应的检修策略,从最大程度上提升断路器整体应用效能,LCC 管理成本最低以及综合效益最高。相关状态检修涉及年度检修方案的编制、不停电维护以及试验工作等,所用检修策略需要进一步联系设备状态评价进行灵活调整。役龄替换中,相关替换方式是为寿命周期后以及断路器故障前开展预防性替换更新,或在断路器产生运行故障后开展事后替换。因为断路器一旦产生运行故障将会造成严重损失,为此事后替换投入较高,和事前替换比起来费用更多。部分实施技术改造,可以进行零件替换,或增设各种辅助设备等。

3.3 研究展望

通过系统分析研究检修运维成本形成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优化设备运营效益。通过实施关联性分析和统计分析,立足于多种视角对检修运维成本状况进行深入剖析,总结检修成本投入中的薄弱环节和重点环节,为后期成本分配预算提供有效参考。在检修项目管理中,实施以LCC 为基础的技改大修研究和以标准成本为基础的典型项目构建,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支持,能够支持项目投入产出和投资方向经济性,优化企业整体管理实力,促进企业全面提质增效。业财融合层面,在对PMS/ERP 链路实施细致梳理基础上,实现设备为单位的检修成本全面归集,辅助从多种维度开展成本分析工作,提升最终数据分析结果可靠性和准确性,相关分析结果对于成本的分配预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4]。

在未来发展中,还需要进一步强化项目级和资产级的数据管理,数据资产属于国家战略,具有重要作用,为此针对项目级和资产级各种重要信息数据需要强化综合管理,例如,PMS 内的省级检修项目中所提到的设备检修信息、ERP 内检修内容信息和检修设备信息,按照成本的精益化管理要求健全各项数据管理工作。优化资产的全寿命管理机制,尽管企业初步创建资产全周期管理机制,但依然存在一定缺陷,资产在全寿命周期内的成本信息记录不够清晰和完善,同时测算设备LCC 成本结果和科学性还有待提升,为此在后续发展中,期望通过全面改变资产全寿命管理体系,全过程、多维度记录资产全寿命变化信息,进一步优化数据采集精细度、精确性和自动化水平,实现相关信息资料的集中管理,实现资产成本整体精细化管理质量,支持资产全寿命周期内进一步提升资产利用率和可靠性,发挥出提质增效功能[5]。

4.结语

在电力体制全面改革背景下,需要电力企业持续创新成本管理和控制体系,电力设备运维检修成本在整个电力系统成本中占据较大比例,为此需要针对检修运维成本实施系统管理研究,形成设备现代化管理观念,实现业财深度融合,进一步创新优化设备整体经营效益,合理应对新时期的电价改革趋势,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稳定提高。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电力领域的创新建设,为此在新时期的检修运维成本管理中需要合理应用各种新型技术支持,优化检修运维成本的综合管理效果。

猜你喜欢

大修运维寿命
人类寿命极限应在120~150岁之间
仓鼠的寿命知多少
养心殿大修的故事
运维技术研发决策中ITSS运维成熟度模型应用初探
首次大修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了哪些内容?
马烈光养生之悟 自静其心延寿命
基于ITIL的运维管理创新实践浅析
茂名式大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