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解冻方式对半刺厚唇鱼风味物质的影响

2023-07-27林而舒

水产养殖 2023年7期
关键词:冷藏室酮类醛类

林而舒

(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0)

半刺厚唇鱼(Acrossocheilius hemispinus),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光唇鱼属(Acrossocheilius)[1],分布于湘江、沅水、资水、澧水及福建省闽江、九龙江、交溪、霍童溪等水系,是当地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小型淡水鱼类。其肉味鲜美,含有9 种矿物元素、12 种脂肪酸和18 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组成比例基本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标准,接近人体所需,属于低脂肪、高蛋白食品,而且还对人体受损肝脏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2]。但半刺厚唇鱼个体较小,鲜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有限,若能开发水产加工产业,不仅能实现半刺厚唇鱼养殖业提质增效,还能实现富裕渔民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3]。

水产品加工研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产品死亡后,容易发生腐败变质[4]。因此养殖户常采用急冻及后续冻藏的方式来保鲜水产品。但是在冻结、冻藏及解冻过程中,仍可能会出现水产品持水性下降、脂肪氧化、蛋白质变性和风味改变的现象[5-6]。所以解冻方式的选择,对于冷冻半刺厚唇鱼的后续加工至关重要,是影响最终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而风味能够反映食品品质,也是影响消费者选择和接受度的重要因素之一[7]。

日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聚焦水产品解冻方式及其风味物质变化研究。凌胜男等[7]分析了不同解冻方式(微波解冻、超声辅助解冻、盐水解冻、冷藏室解冻)对鳀鲜度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杨明远等[8]研究了解冻方式对乌鳢品质的影响;邱泽慧等[9]探究了解冻方式对养殖暗纹东方鲀持水性及质构特性的影响。目前,半刺厚唇鱼的研究大部分还集中在人工繁育试验[10-14]、毒性试验[15]和营养饲料[2]等方面,关于解冻方式对其鲜度及挥发性风味的影响研究仍是空白。现开展了4 种不同解冻方式(微波解冻、室温解冻、静水解冻和冷藏室解冻)对半刺厚唇鱼解冻时间和解冻后肉质状态的影响试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检测,旨在为半刺厚唇鱼后续高品质加工及企业高效益提供理论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时间和地点

2021 年12 月,试验地位于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1.2 材料

半刺厚唇鱼捕捞于福建顺昌,体质量(16.76±2.71)g,全长(11.28±0.46)cm。捕捞后12 h 内速冻,次日冷链环境下(-20±1)℃运到试验地,保存于-20 ℃冰箱。

1.3 试验方法

1.3.1 解冻方式

半刺厚唇鱼的4 种解冻方式见表1。将冷冻半刺厚唇鱼从-20 ℃冰箱取出,去除包装,将温度计从鱼嘴插入鱼体的中心位置,记录下原始样品冻结温度,然后按照表1 进行具体解冻操作,其间定时测试温度,直到鱼体温度达到4 ℃,记为解冻终点。记录到达解冻终点的时间,以及鱼肉形态。

表1 半刺厚唇鱼的4 种解冻方式

1.3.2 挥发性风味物质测定

将解冻后鱼剪碎,取2 g 鱼肉样品,置于20 mL顶空瓶中,60 ℃孵育15 min 后进样,进行GC-IMS分析。

色谱条件:MXT-5 石英毛细色谱柱(15 m×0.35 mm,1 μm),不分流模式进样;分析时间:20 min;柱温:60 ℃;载气:N2;IMS 温度:45 ℃。自动顶空进样单元系统条件:进样体积:200 μL;孵育时间:15 min;孵育温度:60 ℃;进样针温度:85 ℃;孵化转速:500 r/min。

1.3.3 数据处理

使用Excel 软件和DPS 数据处理系统,处理试验数据,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风味物质数据由FlavourSpec®风味分析仪自带的系统进行主成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解冻方式对解冻时间和鱼肉形态的影响

不同解冻方式对半刺厚唇鱼的解冻时间和鱼肉形态的影响见表2。由表2 可见,不同解冻方式对解冻时间和鱼肉形态有显著影响。微波解冻、室温解冻、静水解冻和冷藏室解冻所需解冻时间分别为3.0,420.0,30.0 和1 270.0 min,4 种解冻方式所需时间差异明显。其中,4 ℃冷藏室解冻所需时间较长(约22 h),热量散出较慢,但冷藏室解冻后的鱼肉表面湿润有弹性,这可能是由于较低温度的环境,可有效降低样品中脂肪和肌红蛋白的氧化[16]。而微波解冻和静水解冻虽然极大缩短了解冻时间,但是静水解冻后会出现鱼肉弥散的现象,微波解冻由于样品局部高温,出现熟化现象,易导致脂肪氧化、蛋白变性等[17-18],局限了后续的加工步骤。室温解冻的鱼肉表面,水分散失较为严重,还存在一定的污染风险。温度与解冻时间是影响解冻鱼肉品质的2 个因素,在相同温度下,时间长,对品质影响越大。在本试验中,4 ℃冷藏室解冻虽然所需时间较长,但其解冻后的鱼肉形态优于其他3 种解冻方式,这与张艳妮等[19]的研究结果类似。

表2 不同解冻方式对半刺厚唇鱼的解冻时间和鱼肉形态的影响

2.2 不同解冻方式对半刺厚唇鱼风味物质的影响

不同解冻方式下,半刺厚唇鱼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及其相对含量,以正酮(C4—C9)作为外部标记物,定性分析挥发性有机物。气相离子迁移谱图定性化合物见表3。

表3 气相离子迁移谱图定性化合物①

由表3 可见,4 种不同解冻方式的样品共检测出39 个信号峰,比对出32 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含有14 种醇类,11 种醛类,3 种酮类,2 种烷类,1 种酸类和1 种酯类。凌胜男等[7]将鳀经微波解冻、超声辅助解冻、盐水解冻、冷藏室解冻后,分别鉴定出36~43 种挥发性物质,主要以醛类和醇类为主。葛孟甜等[20]分析了自然空气解冻、冰箱冷藏室解冻、静水解冻、微波解冻和超声波解冻5 种不同方式解冻的蟹肉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烃类芳香族、醇类、醚类、醛类、酮类占主要位置。刘俊霞等[21]基于GC-IMS 分析大鲵肉冷藏期间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13 种酯类、12 种醛类、10 种酮类、6 种醇类、3 种醚类和2 种酸类。这与本试验结果类似,表明醇类、醛类和酮类是鱼类重要的风味物质,对鱼类产品贡献较大。

冷藏室解冻样品中己醛(青草,动物油脂味)、E-2-己醛(苹果,青草味)、Z-2-戊烯-1-醇(青草味)等醛类、醇类的相对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解冻方式(P<0.05),为半刺厚唇鱼的风味提供积极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乙酸作为水产品风味变酸的主要物质,具有刺激性酸臭,是鱼类保藏过程中表示腐败程度的关键标记物之一[22],冷藏室解冻样品中,其乙酸的相对含量显著低于室温解冻方式和微波解冻方式P<0.05),说明冷藏室解冻方式可能通过低温延缓了鱼肉脂肪氧化和水解[23],显著保持半刺厚唇鱼的品质及风味。

不同解冻方式的半刺厚唇鱼中挥发性成分占比情况如表4 所示。由表4 可见,4 种不同解冻方式后的半刺厚唇鱼的挥发性有机物种类,总体以醇类、醛类和酮类为主,其中醇类占比最高,其次是醛类和酮类物质。研究表明[24],醇类物质主要来自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还原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酮类物质主要来自氨基酸的降解或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或由酯类分解和醇类氧化产生[25],醇类和酮类的阈值较高,对风味贡献程度较小[26];醛类物质主要来自肉中斯特勒克降解反应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27],这类物质气味阈值较低,对挥发性风味物质影响较大。比较不同解冻方式3 类成分的含量,表明静水解冻组的醇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56.37%),其次是室温解冻(50.69%)和冷藏室解冻(49.20%);酮类物质相对含量从大到小排序为:微波解冻(19.04%)、室温解冻(17.17%)、冷藏室解冻(15.1%)、静水解冻(13.94%);醛类物质作为对鱼肉风味贡献最大的物质,冷藏室解冻组醛类物质相对含量(19.57%)最高,显著高于其他解冻方式(P<0.05),提供了果香、油香等更为丰富的气味。

表4 不同解冻方式的半刺厚唇鱼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相对含量① %

本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解冻方式对挥发性物质种类影响不大,但对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存在显著影响,不同解冻方式因温度、水分等对鱼肉的风味前体物质影响程度不同,进而影响鱼肉的最终风味[7]。醇类、醛类和酮类物质为半刺厚唇鱼解冻后的主要挥发性成分,这与葛孟甜等[20]、刘俊霞等[21]的研究结果一致,其中阈值较低的醛类物质为鱼肉风味贡献较大。综合考虑,冷藏室解冻方式对半刺厚唇鱼的风味形成具有正向作用,是一种较适宜的解冻方式。

3 结论

采用GC-IMS 技术,初步分析了4 种不同解冻方式解冻的半刺厚唇鱼中,存在的挥发性有机物轮廓,共鉴定出32 种挥发性有机物,包括醇类、醛类、酮类、烷类、酸类和酯类。其中冷藏室解冻样品的醇类、醛类物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解冻方式,主要包括己醛、E-2-己醛、Z-2-戊烯-1-醇、戊醇、己醇、Z-4-庚醛、庚醛、2-糠硫醇、辛醛、壬醛和E-2-戊醛等,这些物质主要提供果香、咖啡、油香和酒香等风味。而乙酸作为水产品风味变酸的主要物质,在冷藏室解冻过程中产生量显著低于其他解冻方式。结合不同解冻方式下所需的解冻时间和鱼肉形态的变化,发现虽然冷藏室解冻所需时间较长,但是解冻后的鱼肉可以保持正常的体色和完整的鱼肉组织,肌肉紧实富有弹性。结果表明,冷藏室解冻方式对半刺厚唇鱼的风味形成和鱼肉形态具有正向作用,是一种较适宜的解冻方式。

猜你喜欢

冷藏室酮类醛类
冰箱换季要调档
不同成熟期番石榴果实香气成分变化
冰箱冷藏室结冰的原因
胶粘剂中挥发性醛类化合物的环境气候箱释放模拟及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研究
夏季关心自家冰箱的卫生
梵净山土壤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FJS 31-2生产的Ⅲ型聚酮类化合物
冬虫夏草定殖菌Aspergillus fumigatus中一个新的聚酮类化合物
3-芳基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的合成
冷藏室门外壳冲压模具设计与优化
HS-SPME同时萃取衍生化定量白酒中反-2-烯醛和二烯醛类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