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信息类文本阅读主观题备考策略
2023-07-27范玉萍
范玉萍
摘 要:新高考背景下,信息类文本阅读命题稳中有变。对比研究新高考真题,把握信息类文本阅读在材料文本和组合形式呈现多元化、强调教考衔接、注重问题情境化三个方面的命题趋势变化。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试题,探究新高考背景下信息类文本阅读主观题的备考策略:夯实基础,立足文本及教材,不断提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
关键词:新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备考策略;教考衔接;情境化
信息类文本阅读是新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以非连续性文本形式考查。2020—2022年三年来主观试题命题稳中有变,更加侧重考查考生在信息类作品阅读中对文本有效信息的提取、整合、迁移及问题解决的能力。高三复习备考中,为了实现信息类文本阅读的备考效能最大化,应注重研究近年真题,把握命题趋势变化,积极探究主观题备考策略。
一、研究真题,把握命题趋势变化
综观2020—2022年新高考卷(共六套)信息类文本阅读的真题,可以发现有以下命题趋势变化。
(一)材料文体和组合形式呈现多元化
近三年来,新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改原先选用论述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单一文本的形式,变为由2-3则相关材料组成的非连续性文本。文本选材主要涉及学术论文、政论文、时评、书评、科普文,除此,还可涉及访谈、传记、新闻、调查报告、图表等,文体内容丰富多样。非连续性文本围绕某一共同话题,材料组合上可以有“学术论文+图表”“科普文+访谈”“学术性评论+整本书阅读”等形式,极大拓宽了文本的组合呈现形式,更加多元化。总的来说,新高考卷信息类文本阅读材料文体和组合形式呈现多元化特点,对考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试题情境化,重视应用信息能力的考查
比较2020年、2021年新高考卷信息类文本主观题,2020年试题考查下定义、梳理行文脉络等,侧重从文体特点方面进行命题,考查难度较低;而2021年的试题在考查分析文本论证思路和论证结构的同时,增加了探究性试题,其以情境为载体设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分析社会现象或文本之外其他问题,进一步考查考生应用信息的能力。再对比2022年的信息类文本主观题,可以发现,2022年的主观题已没有考查论证文体特征的相关考点,而是加强了对文本理解、评析、探究、迁移类题目的命题。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不仅考查考生运用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观点解决情境中的现实问题。情境化试题作为一种创新题型,是新高考命题的一种新趋势。“通过设置新题型、丰富情境化考查方式、扩大试题的开放性与灵活性,使考生正确有效地运用习得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在学习和生活实际中学以致用”,信息类文本阅读主观题正积极贯彻落实高考评价体系中“应用性”这一考查要求[1]。
(三)教考衔接,与教材紧密关联
依照新高考语文整体命题理念,研究近三年新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各卷别、全卷各部分命题或显性或隐性地关联教材,与教材相关篇目的内容建立知识链接。如2022年新高考Ⅱ卷信息类文本阅读三则材料话题是关于“《红楼梦》的翻译”,具体考题虽然没有直接考查与《红楼梦》有关的知识要点内容,但考生在教材中有学过《红楼梦》的选篇并在“整本书阅读”中有过研读[2]。这些课内所得知识的有效融合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试题材料并作答。“试题强调深化基础,严格依据课标,着意关聯教材,创新试题形式。”整体来说,以后的新高考语文命题,与教材的关联度将会越来越高,更注重教考衔接,从而真正做到教、学、考的有机统一,体现新课改精神。
总之,新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越来越注重考生的思维能力,试题更具综合性和应用性。以上三个命题趋势变化也为信息类文本阅读主观题高考复习备考提供了方向。
二、信息类文本阅读主观题备考策略
(一)借助思维导图,建构知识体系
通过新高考真题及命题趋势变化的了解,已知新高考主观题命题弱化了对文体知识的考查,更多通过情境化设题,考查考生结合文本及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高考放弃了文体相关知识点的命题。高考评价体系提出把“四层”——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作为考查内容,信息类文本阅读必备知识主要有:熟悉并掌握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主要文类及其基本特点、体式惯例[3]。其实,无论信息类文本阅读主观题题型有怎样新的命题方式,夯实必备知识是基础。信息类文本文体多样,如论述文、科普文、访谈、传记等,其中牵涉到的文体知识很多,如科普文常见的说明方法及语言风格,访谈的提问技巧及特点,论述文的论证特点等。考生要在夯实必备知识的基础上,提升思维能力,强化语文素养。
信息类文本文体基础知识繁多,高三复习备考时可以利用清晰直观又富有逻辑性的思维导图构筑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思维认知。如笔者在高三信息类文本阅读复习备考“论证类”基本题型时,结合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等相关考点设计了如下所示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筑知识框架,助力学生整固知识。
【试题】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4题: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
【解析】解答论证结构类题目,考生首先要有总分式、破立式、并列式等论证结构术语的知识储备,然后才能结合文本内容明确文章的总体结构类型并做具体分析。文章共有五段,第一段先提出网络空间制订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订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第二段明确提出青年人的网络行为需要规范的论点;第三段从否定性角度“不可以做什么”具体阐述“底线意识”方面五个不能做(即“五不”)的内容;最后一段从肯定性角度“需要做什么”讲述“基准意识”的具体内容。文本整体上是总分式论证结构,而“底线意识”“基准意识”又呈现递进关系,文章层次清晰、逻辑严密。考生答题时还应注意规范作答,先总说结构类型,具体分析时可用连词:首先……然后……接着……最后……,做到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①本文论证结构为总分式结构。首先强调制订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是非常必要的,然后提出青年网络行为需要规范的观点,接着分别从“底线意识”和“基准意识”的角度具体展开阐述。②“底线意识”和“基准意识”的具体论证呈现递进式结构。
(二)依托教材,重视知识迁移运用
“命题在教考衔接上精耕细作”“试题材料呼应教材,题干设问、答案设计注意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建立知识链接,增强与教材的关联度”。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工具。新高考注重教考衔接,命题关联课文,这就提醒我们要重视教材中的教学资源。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着不同文体的实用类作品,其中的科普文、报告文学等类型文章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现整理列表如下:
新高考信息类文本命题选材与教材有潜在关联或显性关联,考生要学会关联课文,把课内所掌握的知识迁移到解答试题的实践上。总之,高三复习备考中,信息类文本的知识考点可以回归教材,依托教材资源,整固知识、强化积累,然后在试题的有效迁移运用中做到学以致用。
【试题】2022年广东肇庆高二期末检测卷第4题:材料二的语言风格可以分为两种,请简要说明。(4分)
【解析】解答语言风格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所选文本的文体,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侧重点不一样。材料二选自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熟悉教材的自然知道这是一篇科普文。而科普文语言主要有三个特点:准确严谨(数字及限制性词语的运用)、质朴平实(少修饰描写,简明,易于读者理解)、形象生动(修辞手法的使用)。题目中明确两种语言风格,考生结合文本相关文句简要说明即可。文本第一段“星系更多地使人想起一堆动人的发现物——贝壳,或许是珊瑚”运用比喻,使星系的形象生动形象;第三段“這个星系位于仙女星座。跟其他漩涡星系一样,它是一个由恒星、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火轮”,讲述科学知识时,很少修饰和描写,准确而简明,显得平实;第五段“银河里大约有400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数据真实准确,而且使用修饰限制的词语“大约”,语言表述严谨;第五段“发蓝光的恒星是年轻的星,会发热……而发白光或黑光的恒星则已奄奄一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非常生动并引人想象。
【参考答案】①严谨平实,如使用修饰限制词语“大约”“可能”“有些”等词,语言严谨;讲述科学知识时,很少修饰和描写,准确而简明,显得平实。②生动形象,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非常生动。
(三)关注情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高考试题不断创新,信息类文本阅读主观题逐年重视情境化试题。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同样指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通过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这些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5]。综观近几年新高考信息类文本主观题设题一般以真实典型且具有实践生活意义的情境为载体,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文本涉及的要点去解决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复习备考中,考生要多关注情境,尤其是社会生活情境,教师精选情境化试题重点训练,深层次培养考生基于文本、结合情境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2022年八省联考第5题: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在一次大型画展上,某博物馆展出了这幅价值连城的名画。请你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以该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向观众做推介。(6分)
【解析】这是一道生活情境化试题,考生要有情境意识和身份意识。仔细审题,先明确考题是要求考生以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向观众推介山水画《富春山居图》,简单来说就是回答这幅画好在哪里,你为何做推荐;再明确问题情境是要依托文本材料一和材料二作答,而且材料二有提供《富春山居图》局部图,考生不可忽略此细节。答题时,考生从文本中提取关键词句,如材料一“主观意兴心绪的审美趣味”“突出强调笔墨”“画上题诗,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材料二“山水画意境营造”等,明确答题要点。
【参考答案】各位观众,大家好!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它被誉为“画中之兰亭”。下面我给大家简单推介这幅珍贵名画。
①这幅画文学趣味浓厚。画作强调画家的主观意兴心绪而不注重对山水实景的形摹,具有一种精神美。②笔墨运用精美。它借线条的流动转折、墨色的浓淡位置绘山川美景,笔墨苍健清润,雅洁淡逸,在力量、时空、气势等方面有审美意义。③诗画完美结合。画上题字作诗,更富有韵味,加重了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④注重意境营造。画作描绘了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象,抒发出画家宁静淡泊的情怀,营造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四)强化审题能力,规范答题习惯
新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主观题分值8—10分,而从平时的考试答题情况来看,很多考生在审题方面能力有所欠缺。普遍因为审题不清、审题错误以致答非所问而不得分,或者答案要点不全面、答题不规范导致最后拿不了高分,影响高考语文总成绩。其中,审题又是答题规范的前提。由此看来,突破审题关对准确解答主观题很重要。考生要解决问题,就必须要明确题目的问题考查指向,这样才能找准答题的方向。简言之,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应将审题指导贯穿于信息类文本阅读复习的全过程中,培养审题意识,强化审题能力,规范答题习惯,整体上提升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2023年福建部分地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第5题:学校《红楼梦》文学社团举办红楼人物品读会,请你根据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王熙凤这一形象艺术魅力的理解。(4分)
【解析】解答试题前先认真审题。1.审题干。从题干来看,这是一道情境化试题,设置了“《红楼梦》文学社团举办红楼人物品读会”这一情境,但解题重点其实是后面的“根据三则材料谈谈对王熙凤这一形象艺术魅力的理解”,因此,考生要明确三则材料的内容。材料一主要论述文学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来自其性格的丰富性和灵魂的深度;材料二阐述在当下的文艺创作中要以艺术的、审美的方式塑造典型人物,为时代传神写照;材料三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极尽描写王熙凤出场方式及她的语言、动作、肖像等,刻画了王熙凤泼辣、精明能干、做事周全、虚伪等形象特征。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的内容分析及题干,可以明确此题的答题方向就是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去分析材料三中王熙凤这一形象艺术魅力的具体表现即可。总之,王熙凤是一个复杂而又丰富、真实而又生动的富有艺术魅力的鲜活人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典型人物。2.审分值。主观试题分值一般与答案要点成正比,考生答题时可以按分给点。此题分值4分,大概2至3个要点。审题完,明确答题要点后,考生一定要分点规范作答。
【参考答案】王熙凤是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文学典型。①呈现了性格和生命的丰富与多彩。一边对黛玉关爱有加,一边又语含暗示,提醒“主客”“里外”有别;既放诞无礼,又做事周全。
②显示灵魂的深度。这一典型形象既符合历史和生活真实,又寄寓了作者曹雪芹对封建大家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对家族命运的深刻思考。③得益于作家对人物性格从心灵到行动进行艺术、审美的表达。
结束语
面对新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主观题命题稳中有“新”的形势,立足文本是基础,依托教材是抓手,迁移应用是重点。同时,备考中还应注重加强审题指导和答题规范的训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立德树人自然融入内容改革持续深化: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21(7):63-69.
[2]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坚定文化自信激扬青春风采服务“双减”改革: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22(7):7-13.
[3]张月兰.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论证类”题型备考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22(Z1):16-18.
[4]张春华.从高考情境化命题看高中语文教学转型[J].语文教学通讯,2022(13):67-69.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