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教育理念下的班集体建设策略
2023-07-27陈亚梅
陈亚梅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还关系到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情况下,教师应从优化班集体建设开始,结合耕读教育理念,让学生的天性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释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营造氛围,让创新精神在班级环境中展现
环境对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宽松、和谐、自由、开放的环境能使人思维活跃,形成创新意识。因此,营造班集体氛围,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美化環境,营造创新课堂氛围
这里的美化环境是指班级标语的设计和制作、黑板报和学习园地的创办、小书柜和课桌椅的空间排列等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让墙壁说话”,即教室墙壁的环境创设。基于耕读教育理念,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师与学生一起翻阅资料、勾画草图,共同思考“主题是什么?”“什么地方该留空白?”“什么地方该画图?”“何处写上名言警句?”“何处写上耕读知识?”等问题。
在师生共同设计、创造、布置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就连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都可以大胆放手,让他们自由发挥。例如,在教一年级学生时,笔者发现他们对劳动节非常感兴趣,便向他们讲述了劳动节的由来和所在学校的耕读教育理念,并放手让他们布置教室。在笔者的支持下,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准备材料到完成布置,整个过程他们都兴致勃勃。在布置完教室后,有的学生去参观别的班级,回来后激动不已,并说:“老师,我们布置的比其他老师布置的还漂亮呢,不信你去看。”
(二)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
创新能力
在班集体的建设中,教师是最直接的模范,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笔者发现,在教育实践中,兴趣爱好广泛的教师不仅深受学生的喜爱,还善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优秀的教育教学能力不仅是提升教师魅力、增强教育效果的必要条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要想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创新精神,教师就必须从自身做起,多渠道吸收各种新的信息,多观察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增强实践意识,勇于改革和尝试,勤于总结和反思,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正确引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诱发剂,也是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原动力。低年级的学生常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对此,教师不能全盘否定,用“你怎么会有这样的问题”“说了你也不会理解”这样的回应打击学生的求知积极性,扼杀他们的探究欲,而应用学生能理解、感兴趣的方式告诉他们,帮助他们解答心中的疑惑,以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让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激发灵性,让创造之光在班集体中闪烁
灵性是受先天和后天诸多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优秀的反应能力、顿悟能力、感受能力和发现能力,这些能力反映在生活和学习中便是学生主动的质疑、睿智的探索、敏捷的求异和独特的发现。创新需要灵性,灵性的生发源于教育者对生活的敏锐,而灵性的保持则需要教育者的浇灌与呵护。因此,笔者一直致力于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并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灵性,让创造之光在班集体中闪烁。
(一)做班级的领导者
在部分班集体中,起管理作用的往往只有班长和班委,其他学生大多没有把自己当作班级的主人,因而对班级管理工作和班集体的事不关心、不主动。基于此,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一次班会课上,笔者让每名学生写了一份关于班集体管理的建议书(无记名)。笔者在查看学生的建议书时,发现很多学生建议轮流当班长,其中有名学生写道:“每次班长喊‘起立时,我总是想如果是由我发号施令会是什么样的。”在看完学生的建议后,笔者决定采纳他们的提议,让每名学生轮流当一天班长,让他们学习如何当好班长、如何管理好班级。这激发了学生的挑战欲,他们开始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同时在新的尝试中构思了自己的创意,增强了创新精神。
(二)做学习的主人
某天,笔者看到几名学生在进行抓沙子比赛,他们约定在规定的时间内抓得最多的人获胜。结果,笔者发现,学生抓沙子抓得越紧,沙子就漏得越多。由此,笔者联想到了教育,教师“满堂灌”的包揽行为使学生成了接受信息的“容器”,扼杀了学生创造的灵性,制约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爱,就要学会放手。于是,在此后的每学期,笔者都会和任课教师一起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实践活动,给予学生充足的锻炼机会,让他们成为班级的主人。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之间既有齐心协力的合作,又有“你追我赶”的竞争,其灵性得到了展现,创造之光在班集体中不断闪烁。
三、搭建舞台,让创新能力在活动中提高
一幅好画能陶冶情操,一首好歌能催人奋进,一句名言能净化人的心灵,同样,一次好的活动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班集体的主题班会和其他形式的各种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于是,在开展各项活动时,笔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保证活动内容新颖,注重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多样性,采用歌舞、朗诵、演讲、小品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如在班级举行的读书活动中,笔者设置了多种形式的比赛,包括“故事大王”演讲比赛、“小小导游员”演讲比赛、“芝麻开门”知识擂台赛等,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动脑又动手,才能有创造。在班集体建设中,笔者会多设计一些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活动,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如在“方寸之地见精彩”活动中,笔者鼓励学生自主设计邮票,让学生在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享受创造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其他类似的活动还有“我有一双小巧手”“科技小发明”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既动了手,又动了脑,其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提高。
四、亲近自然,让灵性之花在天地间绽放
耕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深远。近年来,学校大力提倡耕读文化,主张将耕读教育与班集体建设结合起来,让久坐教室的学生到大自然的蓝天绿地中用一用农具、挖一挖泥巴,让他们发现植物生长的奥妙,在农田里体验种植的乐趣,享受收获的喜悦,拥有生命之初最本真的快乐,让他们学会与自然、与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让灵性之花在天地间绽放。笔者积极将耕读教育理念与班集体建设相结合,让学生在学校的“开心农场”“生态园”“耕读陈列馆”留下一串串美好的回忆。
(一)“开心农场”——种植的乐园
“开心农场”是全班学生的种植实践园。笔者将责任地分为四块,并将班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承包一块地,让各组选出组长,由组长带领各自的组员进行规划和种植,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学生全程参与种植过程,从买种到播种,从平时的培管到最后的收获,他们忙得不亦乐乎。虽然红薯地里的垄子大小不一,花生地里的苗不是那么均匀,黄瓜和西红柿结的果实并不多,但这些都是学生第一次走进田间劳作的成果。
到了收获的季节,品尝自己种的花生和红薯成了学生最开心的事情,正如一名学生在他的作文中写道:“拔花生、摘花生、吃花生,还吃到自己烤的红薯,好开心。”这既是学生参与实践劳动的真实感受,也是他们真情的流露。在探索、实践、交流、合作中,学生尝到了劳动的快乐,创造之花在他们的心间绽放。
(二)“生态园”——饲养的家园
喜爱小动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为了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成长、了解生命、珍爱生命,笔者所在学校在生态园饲养了鸡和鹅,搭建了养兔子和羊的小屋,建造了金鱼池,并将饲养的任务合理分给了各个年级。当笔者把这一消息告诉学生时,他们高兴极了,个个都争着报名当饲养员。笔者深知这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难得的好机会,于是告诉学生饲养活动是一项综合活动,不仅要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还要了解动物与植物的关系,并告诉学生每天都要注意观察喂食前后动物的变化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责任意识、合作意识。
可喜的是,学生在领到任务后井然有序地安排了轮值表,他们还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动物喜爱的食物,并合理安排食谱。如负责喂养小兔的小组做了这样的安排:周一白菜、周二萝卜叶、周三青菜……结合实践,笔者发现动物喂养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还有责任与使命。通过这一活动,关爱生命、保护弱小的人性之花在他们的心间生根发芽。
(三)“耕读陈列馆”——传承的天地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劳动的传统美德,而劳动教育是班集体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結合当前学生很少能接触农村劳动工具这一事实,笔者所在学校开设了“耕读陈列馆”,陈列的对象俱为正逐渐消失的劳动工具或生活用品,如锄头、犁耙、斗笠、蓑衣、竹箕、水车等。“耕读陈列馆”的布置朴素,能体现浓厚的乡村气息。在带领学生参观“耕读陈列馆”前,笔者先让学生向自己的爷爷奶奶了解一些农具的名称和使用方法,以便学生在参观时可以互相讲解,并亲自动手尝试使用那些农具。看着学生兴趣盎然,笔者知道劳动创造精神正在他们的心底生根发芽,灵性的火花正被点燃。
结语
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应从生活出发,结合耕读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灵性,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东县双甸镇双甸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