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泥”相遇
2023-07-27夏秀琴
夏秀琴
泥土是万物之源,是一种大自然的馈赠,是一种百变的探索材料。同时,泥土具备较强的可塑性,是一种生态化的玩具。在日常活动中,笔者观察到幼儿对泥土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笔者决定根据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要打造玩泥专区,为幼儿亲近泥土、走进自然提供专门的场所,用泥土资源建立起幼儿与生态自然间的亲密关系,以增强幼儿园生态启蒙教育的效果,让幼儿在亲近泥土的过程中释放天性、收获乐趣、获得发展。
一、初构玩泥专区
(一)经验回顾,争取家长支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良好的家园关系能够促进班级各项活动的开展,玩泥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对活动的支持。
玩泥活动开展前后都需要家长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如物品准备、衣物清洗、经验分享等,其中,家长对幼儿参与玩泥活动的支持程度将直接影响幼儿在玩泥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因此,在活动前期,笔者重点与家长进行了沟通,通过线上分享的形式再现儿时简单的玩泥活动,与家长共同回忆玩泥乐趣,引发了家长的交流和讨论。接着,笔者从专业的角度剖析了幼儿在玩泥这一游戏活动中可能获得的有益经验和相关成长,争取了家长对玩泥活动的赞同和支持,这为后期开展玩泥系列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二)师幼商讨,挑选玩泥场地
要想激发幼儿参与玩泥活动的兴趣,教师就要注重活动准备过程中的积极引导。笔者引导幼儿通过实地查看等方式,挑选幼儿园内最适合玩泥的区域。
在多次讨论、商议、投票表决后,幼儿最终选择了幼儿园南操场的一角作为玩泥区域。该区域场地相对独立,幼儿活动相对安全,且该区域视野开阔,易于教师观察,又靠近水池,易于开展活动过程中的取水工作和活动结束后的清洗工作。此外,该区域远离大型户外游戏器械,人群流动较少,不易受干扰,是玩泥场地的最佳选择。玩泥专区的建立为后续开展丰富多样的玩泥活动提供了保障。在选定玩泥区域后,笔者鼓励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引导幼儿关注玩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和后续的清洗整理等多种问题,并给他们提供了思路和思考时间,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家园合力,准备玩泥工具
玩泥专区构建完毕,该用什么工具开展玩泥活动呢?对此,幼儿在游戏中一步步开展了实践探究。他们最初选用了玩沙区的塑料玩具,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塑料玩具容易变形,让人使不上力,且很多盛放类玩具的体积较小,无法满足玩泥需求。此外,幼儿还发现玩泥专区缺少泥板和一些能够压制塑形的模具。于是,他们主动寻求笔者和家长的帮助,并自发从家里带来了许多工具,如竹筛、竹篮、水桶、铲子等,这些工具帮助他们开拓了玩泥的新思路。接着,在笔者和家长的支持下,幼儿开始从其他地方挖取黄土,并将其运往玩泥专区。黏性较强的黄土和丰富多样的玩泥工具为幼儿开展玩泥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二、优化玩泥环境
皮亚杰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主动探索和操纵环境的结果,学习是儿童进行发明和发现的过程。同时,他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且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地、自发地学习。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儿童的兴趣为先决条件。通过共同完善玩泥专区的环境,幼儿的兴趣逐渐被激发。
(一)自主探索,了解幼儿的经验水平
当幼儿在玩泥专区中初次玩泥时,笔者先讲解了安全注意事项,然后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工具,自由开展玩泥活动,以期通过观察幼儿在玩泥专区中初次玩泥的表现,了解幼儿已有的玩泥经验。从幼儿的玩泥表现、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互动中,笔者了解了幼儿的经验水平,并将其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参与意愿不强,缺乏经验型。此类幼儿对玩泥活动表现得没有兴趣,经对话了解,这类幼儿没有参与过玩泥活动,缺乏经验,且对其他幼儿的玩泥游戏行为缺乏共同参与或者模仿的意愿。
二是尝试参与,迁移玩沙经验型。这类幼儿虽没有玩泥的经验,但会主动选择工具尝试玩泥活动,并会主动迁移自己的玩沙经验,如使用铲子、水桶等工具,进行铲泥、装泥等简单的游戏。
三是积极参与,具备玩泥经验型。这类幼儿对泥土特性具备基本的认知,能主动向同伴分享自己已有的玩泥经验,如告诉同伴泥土加水后会有变化,并引导同伴和泥,一起进行“橡皮泥”游戏。
(二)聚焦问题,完善游戏环境
在自由玩泥活动结束后,笔者围绕玩泥前的准备、玩泥注意事项等,组织幼儿进行了讨论,梳理了在玩泥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并与幼儿共同商讨出以下调整策略。
1.迁移经验。通过幼儿的分享,笔者了解了幼儿的真实想法,发现部分幼儿内心愿意参与玩泥活动,但出于对卫生、安全等因素的顾虑,没有实际参与。对此,笔者引导幼儿迁移户外玩沙、户外涂鸦等游戏经验,共同完善了游戏前的物品准备工作,并添置了袖套、连体衣、手套等防护用品,排查了安全隐患,消除了卫生顾虑,实现了让幼儿参与玩泥活动、亲近泥土的初衷。
2.优化工具。笔者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结合玩泥活动的开展情况,增加了玩泥工具的種类与数量,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以免因工具数量少而引发幼儿间的冲突。有的幼儿对筛泥兴趣浓厚,笔者便增加了筛泥工具。此外,笔者还根据幼儿的身高差异,添置了不同长度的铲子,满足了不同幼儿的活动需求。
3.规范整理。随着工具数量和种类的增加,很久才能找到工具的问题逐渐暴露。幼儿发现了这一问题,开始商讨解决方法。经过商讨,幼儿决定迁移以往经验,将玩泥工具分类摆放。经过分工合作,幼儿将工具整理得井然有序,这方便了活动前后的工具取放,节省出更多的玩泥游戏时间。
4.记录表征。经过多次调整,玩泥专区的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物品摆放整齐有序、玩泥前的准备井然有序、活动结束后的整理很到位,但笔者发现笔者所带班级个别幼儿和其他班级幼儿在玩泥时依旧存在前期出现过的问题,于是组织幼儿交流讨论。有幼儿提出可以将前期梳理的玩泥注意事项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制作活动展板,向其他班级幼儿分享玩泥经验,帮助其他班级幼儿顺利开展玩泥活动。
三、多方支持引导
(一)立足幼儿本位,关注幼儿需求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同时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在教师添置了各类防护用具后,前期没有实际参与的幼儿在活动准备阶段会积极穿戴防护用具,但在游戏环节依旧显得犹豫退缩。对此,笔者通过鼓励幼儿参与、及时帮幼儿整理衣物、示范工具操作方法等方法,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玩泥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笔者发现全班幼儿都能够积极参与玩泥活动了。
(二)遵从幼儿的兴趣,倡导循序渐进
在玩泥活动中,笔者鼓励幼儿自主选择、积极参与,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时引导。随着玩泥活动的深入开展,幼儿经过多次游戏探索,逐渐丰富了玩泥方式,如捣泥、用泥浆作画、扔泥团、做泥塑等。同时,幼儿不再局限于笔者创设的已有玩泥形式,而是会自主拓展玩泥形式,并将已有的泥塑、玩沙玩水等经验运用其中。如尝试运用干泥粉、稀泥浆等制作砖块,运用模具拓印出各种形状的土砖,幼儿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收获了成功的体验。
(三)经验复盘,感受进步与成长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幼儿通过玩泥活动接触、亲近自然,获得了进步,收获了成长。
1.自我服务能力有所提高。在玩泥活动初期,大部分幼儿掌握了穿脱外套、裤子等衣物的技能,但仍有部分幼儿缺乏主动性,有依赖心理,自我服务能力较弱。但出于对玩泥活动的兴趣,这部分幼儿开始主动练习穿脱防护用品,自主穿戴连体衣、袖套、手套等,并协助笔者一起进行物品整理、工具清洗等工作。
2.创造力迅速发展。幼儿在玩泥活动中探索出了多种多样的玩泥方式,如用泥浆作画、制作花园汀步等。面对幼儿的新花样,教师及时发现并利用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鼓励幼儿进一步参与,很好地促进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3.精细动作循序渐进。泥塑活动是幼儿喜欢的玩泥方式之一,在泥塑活动中,幼儿通过搓、揉、团、压、挤、捏等动作,开展了多样的玩法探索。在此过程中,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得到了发展。
4.探究精神逐步增強。幼儿喜欢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常会动手动脑探索各类事物,并乐在其中。幼儿的探究精神在多种玩泥方式中皆有体现,如在制作泥塑时,幼儿经过不断的尝试,最终掌握了水与干泥粉的最佳配比,成功制作了泥塑。通过开展一系列玩泥活动,幼儿的探究精神逐步增强。
5.合作能力提高。在各种玩泥活动中,幼儿积极交流,主动开展协商、合作,共同完成游戏内容,其合作能力有所提高。如:在筛泥活动中,有幼儿主动邀请同伴共同协作,分工进行铲泥、筛泥、装泥等环节;在泥塑活动中,幼儿共同商讨应在干泥粉添加的水量,将干泥粉做成泥团捏泥塑。
结语
教师应关注生活中常见的教学资源,顺应幼儿的发展需要,合理地创设和利用环境,引导和支持幼儿的主动活动,让幼儿获得的经验得到链接、提升,不断自我内化,从而帮助幼儿获得和谐的发展。“顺应儿童,回归自然”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幼儿生态启蒙教育的始终,玩泥活动具有让幼儿乐此不疲参与探究的吸引力,具备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因此,笔者将继续支持幼儿参与玩泥活动,让幼儿在“与泥同行”的过程中收获成长。
(作者单位:
苏州高新区枫桥天籁城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