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学科核心素养 创新历史教材运用
2023-07-27李春忠
摘要:教材是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重要载体。历史教师要把“教材讲好、讲活、深入人心”,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和具体学情,在充分理解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靶心瞄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备课、上课等环节全过程发力,在具体教学各环节中积极落实核心素养要素,才能顺利达成课程育人目标。
关键词:历史教材;具体教学过程;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李春忠,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
课题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用审辨式思维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DCYB2021-309。
课堂是讲好、讲活教材的主战场,只有守住课堂,减少课堂单向知识传递,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核心素养,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要守住课堂,不仅需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識,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总结提炼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更需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备课,抓住重难点,精讲精练,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教学效率。
一、创新教材运用,从备课开始
备课是整个教学流程的起点,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就要从教学流程的起点——备课抓起。
(一)研究学情,找准教学起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发现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教师想要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来获取新的知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研究学情,充分考虑学生的既有与需要、可能与期望,弄清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找准教学的起点。
在进行《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时,教师通过课前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到学生此时还停留在感性认知阶段,只知道几个零星的历史概念,既不能准确解释它们的内涵,无法阐明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一方面精选直观的历史图片,再现当时国际格局演变的历史情境,烘托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创设情境,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通过多重设问法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形成更为客观的、整体的认识。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真正的需要,才能设计出具有可行性的教学预设。研究学情时,教师不能仅凭经验判断,更不能主观臆断,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与作业完成情况等对教学语境与学生学习状态进行深入详细地分析,了解学生的基本特征和学习基础,在此基础上找准学情与具体教学内容的契合点,真正做到以学定教,让课堂教学走进灵动生成的境界,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二)研究教材,教学靶心对准学科核心素养
备课需要分析教材中本质的东西,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教学内容。研究教材,不仅要在研读理解课标的基础上,厘清教材是如何体现课程目标的,还要用学生的视角理解、解读教材,看每节课应学习的内容,进而弄清每节课应把学生“引到哪里”。教师只有对教材有准确的把握和深刻的认识,只有全面把握教材的前后联系,深入挖掘教材蕴含的学科核心素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才能使课堂教学对准学科核心素养这个靶心,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
还是以该课为例,教师可以从世界发展史和单元教学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世界发展史的角度看,冷战史是世界现代史的重要内容。冷战影响了当时各国的内政和外交,影响了当时国际局势的演变,甚至对当今国际局势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单元教学角度来看,本课横向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格局的演变,突出国际关系的变化,与第七单元的最后一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的内容紧密结合,既承接前面的内容,又为后面的课程学习提供了背景。纵向从资本主义世界、社会主义世界和第三世界国家三条线索进行分析,两条线索之间又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所以讲清这一课,对本单元的教学非常重要。
二、创新教材运用,提升思维品质是关键
学科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还需要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等核心素养,并形成家国情怀。
(一)提升教师思维品质,优化教材运用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要提高课堂教育质量,教师就要提高教育技巧。提高教育技巧,首先要提高思维品质。教师只有拥有高品质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才有可能看到学生的脑力劳动,才有可能关注到学生情感与思维状况的变化,从而适时调整教与学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教材,发展思维,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可以说,教师的思维品质是讲好、讲活教材的“总开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将分散的知识点简单地、零散地处理,而要立足知识本体,从全局观、整体性上把握各个知识点,厘清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将相关的知识点主动融入原有的知识体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结构化思维,能把大量零散的、无序的、杂乱无章的信息加工成系统的、有序的、整体的思维认识。教师只有具备结构化思维,才可能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地把握、整合、拓展与延伸,才可能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对课堂教学行为过程作出最优设计,让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实现。
(二)发展学生思维,深化教材运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判断教材中的重点及主干知识,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类比、迁移、转化等学习方式,把零散出现的知识点串成线、联结成网,进而形成大概念统摄下的学科知识结构。这不仅可以有利于学生对“重点”“主干”知识的记忆巩固,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发挥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仅引导学生牢牢掌握学科知识本质,而且要学会灵活运用学科知识,使知识得到新的发展与建构。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从知识仓库中提取之前保存的东西,按自己的方式跟进分析、理解、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一旦出现了空白点或者某个学生的思维线索出现了中断,教师就要及时进行补充说明来填补这个知识空白。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断追问、反思,洞察学科知识的来龙去脉,深刻把握零散的知识点在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深刻领悟知识点的动态发生、发展和糅合,最终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发展思维,全面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与立意。
三、创新教材运用,在课堂上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是学习教材的主体,创新教材运用需要关注学生内在学习过程。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轻松快乐且有思维深度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一)问题化教学策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不是取决于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概念,在说明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建構和形成知识体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以问题引领作为切入点,结合教材具体内容,引入适当的问题情境,并在此基础上设置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历史学习不仅是了解和探寻历史真相,更是要运用历史学习中所形成的历史意识与历史思维去解释、解决现实的问题。面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联系、发展的眼光进行看待和评判。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关注情境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获得新的认识。
(二)任务驱动,帮助学生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一节好课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动起来,发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才能达到最大化、最优化。
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上,教师需要设计能驱动核心素养目标实现的、有一定难度和综合性的、能激发学生持久思考和探究的核心任务。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需要经历解读、分析、判断、质疑、论证、评价、表述等一系列的深度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知识的学习与运用、问题的解决和思维的迁移,并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应对困难与挑战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例如,在学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一课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引入了其他著作的观点,设计核心任务:如何评价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要完成此学习任务,学生不仅需要解读、分析和提炼每一个材料的观点,还需要思考针对同一个历史问题或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认识的差异;最后要一分为二,辩证分析。既要看到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统治打破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传统的经济结构,使其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给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灾难;还要看到殖民扩张和统治给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带来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客观上冲击了其落后的经济体制,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和思想观念,引起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经济的深刻变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学生经过这一系列的学习,就会得出结论:历史学习与研究应该尽量运用各类史料,并且需要深入辨析史料作者的主观意图、价值取向和时代背景。当各种史料对同一史实的记载不一致或出现矛盾的时候,学生应当对史料进行综合辨析,才能得出更加接近史实的结论。
总之,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创新运用教材的关键在课堂,需要教师从学情出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发展学生思维和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实现课堂提质,让教材运用走向深处、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王春易.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