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融合”理念下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2023-07-26李然洪宇琳谭祖渝

高考·上 2023年3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心理教育高中生

李然 洪宇琳 谭祖渝

摘 要: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渐提升,“五育并举”教育理念持续深入。文章概述了“五育融合”的基本理念,概述了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结合“五育融合”理念探索了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五育融合;高中生;心理教育;策略

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人积极生活、积极学习、心存美好的一种状态,更是一个人个性养成、道德发展、社会化发展、行为习惯养成的核心所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处于青春发展期的学生,他们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都处于较为特殊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和挑战较大。最为关键的是,处于青春发展期的学生正处于认知观、学习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旦心理健康教育出现问题,必然会造成高中生心理调控、情感调整的失衡,进而造成负面心理问题出现,引发严重心理健康问题。“五育融合”作为新的育人理念和教育理念,实现了“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的融合、渗透和贯穿,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方法,是现阶段广大高中教师努力探寻的[1]。

一、“五育融合”的基本理念

“五育融合”作为一种“育人假设”,阐明了教育活动的成长性教育、融合性发展以及全面性发展。具体来说,“五育融合”是将其中的某一“育”作为主导,其他教育元素作为载体进行渗透和融合。所以,“五育融合”中的元素相互独立但是又相互促进,实现了其中某一“育”都能有效推动其他几“育”的发展。高中生大部分处于青春发展期,这一时期的高中生心理素质、情感情绪等都处于比较敏感的时期,具备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他们健康成长和积极学习的基础,更是高中教师有效开展班级管理和教育管理的核心。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使他们的学习潜能、道德素养、综合素质等得到激发,进而匹配“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德育先行”等教育理念。“五育融合”理念下的高中生心理教育将“德育”“智力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融为一体,打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保证了高中生心理教育过程的系统化、全面化和融合化,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持久性和高质量[2]。

比如,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针对学生心理层面的保健、指导和发展,其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推动心理发展、挖掘心理潜能,让学生可以处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状态之下。德育重点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学校学习、社会和国家等进行道德、素质、行为层面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引导工作。德育实施过程中,重点讲述了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非工作、善良与邪恶等,重点在于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而且,德育工作过程有着生活性、实践性以及系统性的特征,使得德育与学生的内心活动体验、生活学习经历以及個性情感发展紧密联系。因此,在“五育融合”理念下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依托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保证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维度和思想引导维度的统一性,提高了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准、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德育观念。

二、高中生心理教育的现状

高中生大多处于青春发展期,而青春发展期又是一个人的认知发展期和生理发展期,属于一个人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大部分高中生在青春发展期的过程往往会面临心理认知和心理发展与心理发育不匹配的情况,即身体发育速度超过了心理认知发展,使得部分高中生出现了心理认知困惑、负面情绪不宜调整、青春期疑惑等不良心理状态。最为关键的是,青春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高速发展,所以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较强,叛逆、追求自由、追求自主、追求个性成为广大高中生的常态,高中生心理健康引导过程中不服气、不配合成为首要问题。也正是因为不配合教师、不服从引导的困境出现,使得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引导的学生数量并不是非常多。这就造成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表象,教育质量和教育成效严重不足。而且,受到长期以来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现阶段依然还存在部分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班级管理混为一谈的情况,使得心理教育过程缺乏系统化、专业化、全面化,大部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对于挫折心理认知、心理卫生认知、心理学知识了解、情绪情感调整等流于表面。另一方面,尽管“双减”政策深入实施,但是“高考”带来的压力也不小,大部分高中生关注的重点聚焦于“学习”“考试”,忽视自身心理健康。所以,很多高中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尚未明确心理健康对自己日常学习和日常生活的意义,导致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引导过程阻碍重重[3]。

三、“五育融合”理念下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

1.打造心理教育融入德育教育的教育情境

高中生大多处在心理发展的懵懂阶段,极易产生一些不良心理情况。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保证了学生在接受德育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道德素养、学习心态,构建了高中阶段学生应有的健全人格,让他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倾向于“积极向上”,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具体来说,打造心理教育融入德育的教育情境,高中教师应当在归纳总结德育元素和心理教育元素“契合点”的基础之上,借助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接受心理教育、开展情感体验、获取心理感知。

比如,在高中德育开展过程中,“诚信品德”“诚信做人”相关内容的德育开展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打造一个具有“表演性”的德育情境,在教育过程中设置“规则”,让学生经历说谎的“假性胜利”“恐惧”“失败”等心理情绪;在关于“合作精神”的德育过程中,教师创设游戏教育环境,让学生以“集体蛙跳”“团队跑步”的方式感受团队合作的力量,进而拥有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的心理认知。

2.加强师生沟通交流

高中阶段的学生的世界观、认知观、价值观、是非观等处于发展阶段,尤其是面临着学习状态和生活状态的变化。因此,在“五育融合”理念引导之下,心理健康教育要想融入德育,高中教师务必要科学合理规划德育方案,并立足于“师生交流”“师生互动”,保证德育过程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融合。

比如,高中教师在德育活动、德育实践等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组织诸如“一对一提高道德素养”“思想品德座谈会”等德育活动。在德育过程中,教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营造出和谐、平等和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积极影响。这样,教师通过“一对一提高道德素养”“思想品德座谈会”等思想道德实践活动的形式就可以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同学情谊”“尊师重道”“集体荣誉”“班级氛围”等心理教育相关的内容融入其中。最终,学生就能放下对教师的“戒备心”而融入“师生交流”和“师生互动”的德育过程,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4]。

(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智力教育

对于学习者而言,心理健康指的是学习者心理层面的一种健康状态,即学习者能够适应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能够有着独特的特性特征,会基于自身的实际对一些事物进行正常健康的心理反应和情绪反应,并在行为意志上倾向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具体来说,心理健康可以促使学习者正确进行自我认识、科学进行自我情绪调整、积极开展自我监控、正面对待外界事物的影响,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心理协调和心理平和。从心理学维度来看,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的性格完整、智力正常、情感正常、认知正常、行为规范、社会适应状态良好。所以,心理健康是安全感、舒适感、自尊自信的来源,是感知自己存在价值的关键,更是不为环境左右的表现。根据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经验来看,心理健康可以保证他们在日常生活和日常学习中心理处于正常发展状态,并将这种心理健康的状态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推动,接受有序的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积极态度和配合态度。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就明确指出,为了保障身体健康、注重身体健康、推动身体健康,所以坚持研究生理卫生。而在研究生理卫生的过程中,要想实现健全的发展就必须注重和研究心理卫生。所以,心理卫生和心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而心理卫生则是侧重于心理知识、心理学理论等内容。对于高中阶段学生而言,心理教育、智力教育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育融合”理念之下,高中教师可以开展心理卫生知识教学,并在心理卫生知识教学、心理调整技能教学过程中嵌入心理教育。换言之,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智力教育,高中生既能够在智力教育过程获取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提高智力水平,也能够趋于健康、积极、满足和放松的心理状态,保持心理发展和身体发展一致。

比如,高中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高中教师务必需要认识到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的契合点,了解到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学概念相关的内涵。同時,借助心理卫生知识、心理学理论等知识传授和智力教育过程融入“心理冲突预防”“负面情绪调整”“自我定位”“自我评价”等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地解决高中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是近些年来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思路,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的“教育合力”构建。根据现代体育教学实际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的过程中,高中体育教师可以将心理调节能力、抗挫折能力、情感调节能力等融入体育运动锻炼、体育知识传授、体育技能训练等传授过程,保证高中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水平提升的同时心理素养也相应提高。最为关键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之后,高中体育实现了“身心协调”“身心发展”“身心同步”的教育效果,让高中生能够实现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同步提高,并借助自身良好的身心发展而拥有良好学习状态。

例如,在高中体育“排球”运动项目的教育过程中,高中体育教师可以将“健康生活,健康运动”作为运动主题,将“排球”运动项目的“运动规则”“运动要求”“比赛注意事项”“运动与身心发展关系”等内容筛选出来。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竞赛精神”“自强不息”“拼搏精神”“坚持不懈”“团结进取”等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融入其中,让高中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将“运动与身心发展关系”“健康运动”“排球运动技巧”等理论知识融入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嵌入“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向上生活”等内涵。最终,依托“排球”运动项目的教学,高中体育教师就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学生不仅完成了“排球”运动实践和理论知识学习,也实现了自身心理素质、心理水平的同步提升。

(四)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美育

美育的概念最早源自“美学”学科体系,从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内容来看,美育泛指的是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的综合,即通过美育引导学习者进行美的欣赏、美的理解、美的认识、美的创作,进而推动学习者的心理卫生健康和精神文明健康,培育学习者的心灵和行为。所以,美育是一种基于心理认知、精神意识、内心感悟为基础的思想形态教育。通过美育的实施,学习者往往能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进而构建自身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行为和学习品质,并在良好学习习惯、学习行为和学习品质的基础之上进行美的创造,养成美的素养。从我国素质教育体系的内容来看,美育属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素,是全面教育的必备要素,但是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概而言之,美育属于心理学范畴的概念,具体指代的是个体对于客观事物的具体感知、美好认知和客观理解,是从审美维度判定事物美好并从中获取审美愉悦、心理愉悦、心灵快乐的一种心理体验状态。所以,“五育融合”背景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借助美育教育实施是具有天然优势的。

比如,在高中美术“剪纸”相关的美育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规划剪纸思路”“仔细开展剪纸”的过程中养成“细心”“仔细”的心理素质。针对“剪纸与民间艺术的关系”“剪纸艺术的审美特征”“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等能够实现美育的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思维、审美进行表达,进而在借助他人思维、他人想法、他人审美进行创造和创新的过程中,养成“欣赏别人”“尊重他人”的心理素养;美术欣赏教育活动过程中,高中美术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正向、积极的美术作品或者艺术作品,着重于表现名人画家的励志人生,如《梵高:画语人生》《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草间弥生之最爱》《花落花开》等,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还能够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树立伟大目标,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五)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劳动教育

1.协调融合教育内容

高中生的学习观、世界观、认知观成熟之后都希望能够通过学习提升自我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强化劳动水平和劳动素养,这是时代教育赋予他们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劳动教育,属于劳动教育的优化,也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革新。对于高中教师而言,五育融合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劳动教育要求他们针对劳动教育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协调和融合,引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劳动实践和劳动学习,全方位提升高中生的劳动能力,进而在劳动过程中推动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具体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劳动教育过程中,高中教师需要组织极具劳动性、实践性、活跃性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诸如坚韧不拔、不怕脏不怕累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能潜移默化通过劳动教育开展。

比如,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高中教师可以将“劳动技能掌握、形成劳动意识、构建合作态度、感知劳动美、提高身体素养”作为教育目标,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融入“劳动人最美丽”“劳动光荣”“劳动使我的心理素养提高”等“理论+案例”方式实施教学,让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美育教育过程。同时,教师务必摸排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劳动素养、心理素质等采取诸如“图书馆书籍整理大比拼”“我为校园除杂草”等活动,让学生以劳动的形式感知“劳动产生愉快心理”“美好创造提高心理水平”,进而推动高中生劳动技能、心理感知能力的提高。

2.心理健康教育支撑劳动教育开展

缺乏心理教育过程的劳动教育,必然不能承担起“教书育人”“劳动育人”“劳动教育”的重任,更不能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发挥效能。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更多强调的是“劳动观念”“劳动意识”,而“劳动观念”“劳动意识”都需要“劳动习惯”的养成。“五育融合”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劳动教育,一定要提高高中教师自身的劳动教育水平、优化劳动教育模式,将心理教育过程作为劳动教育实施的“承载”。心理教育过程往往是带有鲜明主题色彩的,诸如“劳动提高坚忍不拔的心理素养”“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财富”等心理主题教育和劳动主题活动都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劳动教育的基础。而且,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心理教育内涵承载了劳动教育的过程,引导高中生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进而完成“劳动习惯”的培养,顺利推动劳动教育的开展。

比如,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高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每天定时整理自己的个人物品”“个人物品整理规范”“每天打扫班级卫生”“定期照顾植物”等劳动,让高中生借助“个人隐私管理”“爱护公物人人有责”等心理健康教育掌握“劳动规律”“劳动纪律”,并逐步养成“热爱劳动”“不怕脏不怕累”的“劳动观念”,并具备积极主动的“劳动意识”。

3.劳动教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实施

高中班主任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化身,“五育融合”理念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正确三观塑造过程中的辅助。劳动教育的开展是让学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通过双手创造价值”“通过劳动提升自我”的过程。劳动教育创造育人价值,心理教育创新育人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劳动教育关键在于“融入”二字。而“融入”二字则是需要两者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的。心理教育是教育引导、思想启蒙、意识构建的过程,劳动教育则是“实践获取真知”“劳动提高素养”的过程,劳动教育的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是可以“打包”融入心理教育过程的。劳动教育过程中“劳动知识传递”“劳动技能传授”“劳动观念树立”等都可以作为心理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入开展教育的元素,借助劳动教育引导高中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劳动”“积极劳动”“主动劳动”,进而推动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发展[5]。

比如,在“家庭烹饪”“洗菜择菜”“凉菜拼盘”等劳动实践的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引导学生通过规范化的“烹饪技巧”“择菜方式”“洗菜方式”“拼盘技能”提升动手能力和劳动能力,学生在自身动手灵活度和劳动能力增强的同时,也增强了劳动自信心、学习自信心、劳动能力,自身的心理素质也会逐步提升。随后,班主任再将“艰苦磨炼”“劳动光荣”“坚持劳动”“积极向上”“自信坚持”等班级管理中心理教育内容融入劳动教育过程,学生就能获取“学习毅力”“學习恒心”等优秀学习品质。

结束语

高中生处于思想道德、行为习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智力发育的重要阶段,也处于青春发展重要时期,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他们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心理健康教育是高中生积极向上、健康学习、努力生活的基本心理保障,是保护和增强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法则。依托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将会在教师引导下正确认识生活现象、社会现象以及学习压力,排解自身的一些不良心理状态,推动自身心理发展和身体发展的同步进行。所以,高中教师务必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现状,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状况,不断突破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困境,借助“五育融合”的理念开展心理教育,保证学生能够在心理教育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智力潜能、体育素养、劳动素养、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戴雪芳.让自信成为素养:基于教学实践高中生心理教育的体悟[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2):150-152.

[2]温俊伟,廖慧贞.浅析新课标下班主任如何做好高中生的心理教育工作[J].时代教育,2017(18):105-108.

[3]黄志平.浅议对高中生用心理教育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J].学周刊,2013(6):80-81.

[4]樊卉芳.莫停留,前方景色更好:高中生心理教育案例反思[J].语文学刊,2011(8):174,176.

[5]沈贵鹏,陈普芳.浅析心理教育课程及其与“五育”课程的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2003(4):50-52.

本文为厦门市集美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五育融合理念下的生命教育课程实践”(课题立项编号:Z2022G000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心理教育高中生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浅析赞赏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