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2023-07-26符金华
符金华
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现阶段各科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落实的一项任务,是教师必须引起重视的工作。高中历史教师在展开教学工作时,需要注重采取各项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此,文中探讨了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分析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积极作用、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路径,以期为相关学者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新高考背景下,虽然已经取消了文理分班,但历史学科仍旧是高考的考试科目之一,仍旧是高中生需要慎重对待的学科。高中历史教师应当重点开展关于历史学科的教学,分析历史教学的重难点。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掌握程度、概念理解程度、实践应用程度以及育人程度的重要体现。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当重视历史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依托,从教学模式和教育部门对历史学科教学的要求出发,展开对教材和相关试题的解读,更好地开展历史学科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正确解答历史难题,理解历史学科的相关知识。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我国学者通常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划分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實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教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五个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看待历史[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唯物史观:要求人们在看待问题时,需要从唯物辩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通过历史上的种种事物来分析并客观地看待历史的变化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反思并从中取得经验教训。
(二)时空观念:要求人们在特定的时间以及空间的中看待事物的客观变化,要明确认知并分析特定的思维方式,将一定的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时空中去分析前因后果。
(三)史料实证: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分析事物,需要正确地收集、筛选各类史料,并解读史料,进而尽可能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以取得实证。
(四)历史解释:从已经发生了的事实出发,分析并解读史料依据,根据史料依据作出最为合理的解释以及评价工作,不过在进行历史解释、给出特定的解释观点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解释者的
倾向。
(五)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应当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是在人们认知世界、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受到各类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影响后诞生的一种情感。在历史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以及人文追求精神,在学生逐步积累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历史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提升历史学科的教学效果
加强对学生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历史学科教学质量,让学生保持高效率的学习状态,更好地学习历史学科相关知识,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读、探究。例如,在高二阶段学习“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篇章时,历史教师不仅需要更多地为学生讲解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性、工业革命的意义、在怎样的环境影响下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等相关的知识点,还需要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以及历史解释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能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2]。在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及历史解释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后,学生才能科学地看待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解读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分析看待当今的科技革命和时代发展。
(二)以史为鉴,开阔学生的眼界,指明学生未来发展方向
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历史学科教学时,不应当仅仅重视学科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学生历史学科成绩是否提升,而是要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以历史为鉴,从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角度思考,进而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明白自身的成长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如此,学生也不会受到书本知识的局限,对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高中历史知识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含中国历史,还包含世界历史。中国历史中有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历史包含古代史和近现代历史,尤其是在近现代史方面,工业革命、商业贸易、各国的改革等都可很好地丰富学生的认知,并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发展成绩,与先辈们的艰苦奋斗是分不开的,而学生自己未来也将会成为国家的建设者,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学生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现状
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师必须要关注的重要内容,历史教师需要将各类历史知识与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结合起来,在综合考虑学生对历史知识关注度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并逐步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师应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方面出发,合理展开历史知识教学与价值观引领,可在实际的培养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高中生尚未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
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研究者必须要科学地看待历史,辩证看待历史发展的方向,并且也需要为历史研究指明方向,做好教学工作。教师在培养学生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时,也需要辩证地看待历史发展,不得在历史发展中过多地添加自身的观点,避免影响到学生形成正确的判断能力[3]。但部分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却未能深入地从唯物辩证的观点出发去看待历史学科,在分析相应的历史问题时也相对较为随意,缺少正确的唯物史观的指引,导致学生很难在历史知识学习中进行深入探讨,对部分历史难题缺乏钻研精神,这样一来也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影响。
(二)缺失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否具备时空观念,将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其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也将会对学生是否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造成影响。这是因为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会有时间、地点、不同的社会环境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元素等。例如,在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二中就有中国古代冶金术、制瓷业、手工业的发展知识;古代商业的发展;文化方面的唐诗宋词发展情况;科举制度等。在世界历史篇章中则有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等。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梳理各个阶段国内外的时间线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情况,从时间上进行对比。较多的知识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时空观念,使得学生难以记忆这些知识点。
(三)史料实证能力欠缺
从部分学者的调查来看,史料实证能力欠缺也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师在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时存在的问题之一。部分历史教师仅仅重视学科知识点的教学工作,未能很好地学会筛选、辨别、应用相应的史料,导致学生无法以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来理解历史事件。对此,高中历史教师不应当局限于教材,而是可从各类试题中找寻依据,结合材料所呈现的事件和时代背景,展开进一步分析。除此之外,还可结合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播放錄像等,帮助学生提升史料实证能力。
(四)历史解释存在偏差
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能力具有一致性,均需要有历史史料作为依据,再进行分析。不过历史解释并非求证,而是站在客观角度对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以一定史料作为依据,对历史事件做出合理的解释,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影响做出合理解读与探讨,评估历史人物的功绩,评估某一事件的影响。比如,从当时历史发展时期以及后世的发展角度来评估秦始皇的功绩,评估修筑长城的作用;评估隋唐大运河的修筑为当时社会发展带来了的影响,为我国后期经济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五)家国情怀的培养力度欠缺
部分历史教师在开展历史知识教学工作时,未能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未能渗透家国情怀,因而导致一部分高中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时未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未能形成民族精神,进而对部分历史事件并不感兴趣,甚至在爱国主义精神方面的表现也极为消极,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引起重视。
四、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优化路径
在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历史教师应当明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学科知识,充分认知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并就当前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时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解读与分析,以探究并践行可行的实现路径。具体而言,需要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方面思考。
(一)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对于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以及学生未来发展均有重要影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高中历史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将教学工作与培养核心素养“两手抓”。高中教师应当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依托,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保障教学目标与课堂内容相符合。要对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措施展开分析,综合当下对强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素质教育对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所提出的具体要求,结合高中生的学习需要来制订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戊戌变法运动时,高中历史教师可多方面地解析百日维新的前因后果、带来的历史影响,以及对中国革命的爆发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着推动作用,通过“戊戌六君子”事件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授课时,历史教师要整理“百日维新”的过程、百日维新的代表人物、百日维新失败的根本原因以及带来的社会影响等。立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教师客观分析百日维新为何会失败,就百日维新的过程“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维新理论的实践探索—康有为的两次上书—《定国是诏》的颁布—戊戌六君子死亡—百日维新运动结束”进行分析,探索核心素养的培养办法,就此过程中发生的各个事件来解读维新派代表人物身上的救亡图存精神与家国情怀,以引起学生的共鸣,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4]。
(二)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看待问题
唯物史观的培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必要的前提条件。唯物史观要求人们在看待历史问题时需要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在历史发展趋势的影响下,各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尊重历史发展的真相与历史事件所带来的影响,真正理解引发历史事件的深层机制。就高中历史学科的相关知识教学而言,教师需要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与印象,持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以及历史学科素养。同时,教师需要在教学生涯中坚定立场,真正树立起唯物史观的立场,尊重历史发展的必然,将唯物史观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时充分认知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例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需要从社会生产力、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唯物史观来看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会如何促进社会发展与转型,并客观评估18世纪60年代英国所发起的技术革命对资产阶级发展所带来的实际影响,要清楚认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自工业革命开始后就已经悄然而至,而在机械加工代替了手工劳动后,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更是推动着早期的资本积累,奠定了国外发达国家雄厚的经济基础。历史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王朝的治国政策,即在清王朝的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影响下,我国国力逐渐衰退,与西方国家逐渐拉开了差距。直到1842年,中英两国爆发鸦片战争,签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丧权辱国条约,这也直接印证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落后就要挨打,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技术革命更是世界各国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准确梳理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时空观念
正确的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是高中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需要重视的一项内容。历史教师需要正确梳理各类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点以及导火线,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之间的联系,就必须要建立中国历史发展时间线与世界历史发展时间线的横向对比,让学生在对比我国与世界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比如,以“近现代的工业革命以及侵华战争”一课的教学为例,对比近现代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发起了技术革命,机械生产大量代替手工生产,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并为资本积累提供了前提条件。在社会生产力逐步提高的背景下,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在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推动,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同一时期,我国处于清王朝统治时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程度与世界各国的距离不断拉大。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后续不断签订有《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同一时期,国外资本主义国家仍旧在持续发展科技,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持续提升。通过对学生最为了解的中国近现代史与国外工业革命的时间线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梳理时间线,对比中国与世界史发展情况,或者对比世界各国发生的历史事件,以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5]。
(四)尊重历史,提升史料实证能力与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高中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就必须要以历史材料为依据为学生阐明历史信息,以提升学生的材料收集、真伪性辨别、史料实证等方面的能力。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清王朝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兴起了洋務运动,但仍旧难以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引发有志之士思考从制度层面来进行改革。在这一教学内容中,教师需要为学生精准挑选相关的史料,以史料为依据做解读,即在“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准备晚清时期的制度、治国政策,以及由于西方国家入侵所带来的思想上的变化,以提升学生史料实证能力。教师每节课都可留10分钟时间来为学生讲解史料、分析史料,锻炼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与此同时,也需要将思想停留在当时的时空中,做出历史解释,正确评估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如“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为何会失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带来了怎样的思考,证明了改良这一条路在当时的中国难以成功。之后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仍旧走向失败的原因何在?革命是否必须要掌握武装力量?如此,才可逐步提升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五)注重家国情怀的激发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并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需要重视家国情怀的激发。家国情怀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不论是我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上均有许多历史人物的事迹能够引发人们的强烈共鸣。为了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历史教师可以对中国近代以来的抗战以及争取民族独立所经历的一系列斗争来做出分析。比如,可从戊戌六君子中谭嗣同所留下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来进行分析,探讨谭嗣同身上的高尚品质,并充分认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我国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付出的努力。同样,在后来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时,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对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所造成的影响。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历了无数抗争才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历史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详细叙述这一段历史,还要以史料为依据进行分析,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共产党成立等诸多历史性事件进行分析,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来进行探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结束语
总之,在我国教育事业持续改革与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重视落实好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提升高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树立历史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李文文.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育界,2022(6):59-61.
[2]费涛.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2021(32):185-186.
[3]刘燕玉.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1(56):149-150.
[4]杨军.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2021(6):143-144.
[5]汪辉文.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及其重要性分析[J].高考,2020(1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