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路径探究

2023-07-26张金鑫

高考·下 2023年3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

张金鑫

摘 要:教育工作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便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也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职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对于学生的道德发展及精神层面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文中首先对家国情怀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其重要性。其次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家国情怀的渗透力不足;二是历史教学方法落后;三是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四是教学资源开发不到位。最后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经验,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的路径:一是整合教学内容,涵养家国情怀;二是探究历史细节,深化家国情怀;三是借助对比教学,突出家国情怀;四是借助网络技术,激发家国情怀。为新时期历史教学提供借鉴,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得到发展。

关键词:   高中;歷史教学;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体现,面对当今世界局势,文化越来越成为各国比拼较量的筹码[1]。“少年强,则国强”,对高中生进行家国情怀培养,在精神、意识上影响学生,有助于促使其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自豪感,以及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自觉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重任。但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仍存在较多问题,教师过分关注学生成绩,忽视了家国情怀的渗透以及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影响了家国情怀的渗透效果。研究高中生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是新高考背景下高考备考的必经之路,也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实践。对此,教师亟须采取积极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历史、体验历史,提升学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升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家国情怀概述

家国情怀是指对家庭与国家的责任担当,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国情怀内涵不断丰富。家国情怀是对家、国怀有的感情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境,是面对国家、人民时所表现出来的眷恋和厚爱,是期望祖国越来越富强、人民越来越幸福,是对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的一种理想追求。而走近家国情怀,就会发现其基本内涵比较丰富,具体包括:家和国同构、家国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对家国具有仁爱之情;家国情怀不仅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还重视家国亲情、心怀天下。对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而言,家国情怀就来源于“社会参与”里的“责任

担当”。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一)是教育改革和立德树人的需要

“德育为首,培养技能”是学校的教育目标。学生的德育正是从众多历史故事、历史名人所具备的优秀品德中感染熏陶而来,具有家国观念,树立为家乡、为祖国做贡献的精神。可见,历史学教育功能尤为突出,这也是高中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是每一个公民的必备素养,也是“立德树人”的要求[2]。通过渗透家国情怀,促进历史学科实现其公民教育属性和人格教育属性价值,培养新时代学生需具备的人文道德素养,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家国情怀的培养与历史教学联系紧密,通过历史学科这一具有人文气息的学科教育,在历史观前提下,认识我国国情和中华民族多元化发展趋势,既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也在历史事件的解读中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三)有利于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中正是学生价值观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将党史与国史教育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学生为之践行。

(四)有利于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

中国和世界密不可分,家国情怀的培养不仅需要对本国、本民族历史进行讲解,也需要与外国、外民族文化进行对比,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特点与优点,合理吸收其优秀成果。同时,培养家国情怀,还能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感知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存在的问题

家国情怀素养的落实是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从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和家国情怀素养的结合现状来看,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国情怀素养渗透力不足

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将教学工作与家国情怀素养相结合,才能保证将家国情怀素养培养落到实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未深入了解家国情怀素养的含义,无法将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不仅难以保证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尤其是高三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教师的教学工作仍主要以传授知识和提高其运用能力为主,过分关注考试、成绩,却往往忽视了学生历史素养、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家国情怀素养渗透力不足。另外,受到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限制,教师在教学评价环节更加关注学生的成绩,难以判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是否养成了家国情怀,历史教学目标中涉及的家国情怀内容较少,亟须优化。

(二)历史教学方法落后

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压力的影响,教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将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教师对历史内容进行简单讲解,在此基础上画出知识重点让学生背诵,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在该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无法体验、感受和探究历史,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效果无疑是低下的。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投影设备等在教学工作中的运用也更加广泛[3]。历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教学资源,将其与新型的历史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目前现代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使用率较低,未能实现“电化教学”,陈旧的教学手段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三)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充分尊重,其主观能动性是否充分发挥,是影响历史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家国情怀的渗透需要学生主动接受,在历史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内涵中领悟。但是,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主导课堂,学生依附于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忽视了情感教育,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过分主导课堂,照本宣科,采取灌输式教育,未能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难以对家国情怀形成正确的体验。

(四)教学资源开发不到位

教学资源指一切与教学活动、学生学科素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资源,如实物材料、音视频素材、概念模型及错题截图等,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丰富教学场景、辅助学生深度理解知识。若缺乏丰富、高质的教学资源,家国情怀在历史教学中势必受限。现阶段,许多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未注重家国情怀教学资源的开发,仅仅以教材为主要课程資源,也未配合准备相应的物品或模型,难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四、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路径

在历史教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作为历史课堂的“第一负责人”,历史教师需积极探索,保证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从理论层面落到实处,具体而言,历史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整合教学内容,涵养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内容较多,蕴含的家国情怀素材也较为丰富,决定了家国情怀素养存在于各类史实与史事之中。历史教师需主动投入教材研究中,摒弃传统的“机械讲述者角色”,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在家国情怀视域下,突出不同的教育主题,加深学生理解,获得学生认同。现阶段,我国高中历史教学存在教材知识点多杂、课堂中所涉及教学内容时间跨度大的特点,导致许多一线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难题与困惑[4]。在长时间的教学研讨中,不少专家、教师提出了各种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有效的教学设计案例,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借鉴。针对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师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调整教材内容与教学结构,根据单元主题,打通单元内容,突出教学重点,以大概念的理念进行大单元的整体设计,实现对教学内容的跨深度整合。

例如,在《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和《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两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思想、文化部分进行整合,本单元课程标准要求“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新变化”,而以上两课均属于其中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方面。根据该时期的史实,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各种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从中了解到辽宋元时期社会的巨变,城市商业繁荣和经济中心南移等。这个时期,我国南方地区商业、城市繁荣,而经济发展又进一步引起文化兴盛,科举录取人数大幅增加,门第观念逐步淡化,儒学复兴运动兴起,市民文化发展,社会生活被词曲话本所充实,中国古代文学宝库得到了丰富,有了“唐宋变革”之说。同时,部分少数民族在汉文化影响下创造了类汉字,该时期科技发明日益成熟,各种科技成就涌现。可见,该时期经济文化出现了很大的转型发展,从中古过渡到近世。在对教学内容的整合过程中,学生对该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等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在经济史、文化史中增强对家国情怀的感悟。

(二)探究历史细节,深化家国情怀

历史细节教学是指教师在历史事件真实性的基础上,补充更多、更贴切的细节素材,以增加历史的真实性、思想性,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悟力,在理解历史、解读历史中亲近历史。正所谓“见微知著”,若教师过分注重历史事件的宏观讲解,则会导致历史课堂被大量文字知识点所覆盖,历史教学成了简单的文字教学,则无法提起学生学习兴趣。广大一线教师可采取历史细节教学法改变这一现状,通过生动的细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动学生内心。

例如,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一课教学中,蒋介石与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其中就不乏饱含深情的细节性描述,如国民党为彻底清剿共产党,秉持“宁可错杀一万,不可放过一个”的理念,在被迫害的人群中不仅有共产党人,还有国民党人,不少国民党员对革命前途持悲观态度,纷纷离党。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细节性内容,加深学生对国民党腐朽、黑暗统治的认识,为国民党最终的溃败埋下伏笔。同时,在讲述李大钊被捕遇害内容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李大钊行刑前的照片,找出当时的相关报道。通过细节补充,向学生展示李大钊先生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触动学生内心。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一个重点便在于润物细无声,拨动人们心弦的不仅是宏观的历史事件与风云变幻的历史现象,还在于历史理解中隐藏的无声魅力,更加引人回味。历史教师需积极转变观念,适当运用史料细节,并在课堂中有所渗透。

(三)借助对比教学,突出家国情怀

在历史教学中,对比教学是最为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将丰富的史料进行对比,更加突出教学主题、重难点,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对家国情怀的培养作用。历史是人类对于过去所发生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总结,由于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诸多领域,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时,常常会出现张冠李戴、历史时空错乱问题。而导致该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没能从横向上对比、从纵向上处理好前后历史逻辑关系造成的。单调、重复地背诵历史知识使学生不能很好地构建起历史知识体系,自然无法将具体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历史教师可结合实际,采用“古今对照”“中外对比”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

例如,在《近代以来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一课教学中,教师可选择15世纪初期郑和下西洋与西方海外探险历史事件进行比对,如迪亚士航行发现好望角、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麦哲伦完成历史上初次环球航行等。在对比教学中,教师需注意结合材料,向学生布置活动任务,如对比郑和与哥伦布的远洋航行,反思中国历史的得失,在继承中创新、发展。一方面,学生在对比中了解郑和下西洋秉持的理念:和平贸易。同时,中国作为宗主国,财力雄厚,奉行“厚往薄来”原则,宣扬明朝国威。而哥伦布远洋航行的目的则是掠夺黄金财富、开拓市场,给被殖民国家人民造成深重创伤。另一方面,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永乐帝)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为出现‘四海晏宁,万国来朝”的局面。可见,郑和下西洋中蕴含更多的政治意图,非单纯地从事经贸活动,但长期的朝贡贸易也让明朝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最后戛然而止。相反,同时期欧洲航海活动以经济利益为目的,无数探险家陆续加入航海冒险活动,翻开历史新篇章。通过对比反思我们可以得出:郑和时期国家虽然财力雄厚,航海技术先进,造船能力强大,但是却未将其转化为促进国家发展的力量与机会。而现代中国的对外交往仍以和平、友好、平等理念为主,对侵略扩张理念持反对、抵制态度,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时刻维护国家权益。借助对比教学,帮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历史、认识历史、反思历史,联想到新时代中国发展,不断增强国家实力,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借助网络技术,激发家国情怀

现代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中,大部分教师均采取单向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材与多媒体课件是最主要的教学工具,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难以触动学生的情感。就家国情怀的本质而言,其属于情感态度,教师必须从学生情感、情绪角度出发,以使学生共情。但是,许多历史教师喜欢将家国情怀以说教方式表现,根本不能激发学生兴趣,无法用有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来引导和教育学生。信息化时代下,授课手段逐渐多样化,借助多媒体声音、视频功能,再现历史情节,以激发学生兴趣,触动学生情感[5]。其中,数字博物馆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在发展与推广中逐渐成熟,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作用显著。历史教师可借助数字博物馆,将枯燥、晦涩难懂的历史知识转化为有趣、易于理解的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与学生共情,增强教师的语言感染力,进行体验式教学,有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日军的侵华暴行》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系统了解日军侵华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教师可借助互联网收集日军暴行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带领学生正确认识该历史事件的爆发、性质和影响,培养学生团结一致、顽强拼搏的精神。为了让学生对该历史事件有进一步的深入思考,教师可设置探究性问题,以其中某一历史知识为切入点,如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的伟大历史意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或尝试描述历史事件及相关人物身上展现的民族大义、家国大义,渗透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也要注重历史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文物与照片虽无声,但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有助于学生感受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本质,进一步明确抗日战争的正义性,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铭记历史,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另外,网络信息技术还可用于制作“历史数字故事”,即教师、学生围绕相关历史主题,搜集、整理资料,编写成相应的短篇故事,再借助多媒体软件,配以图片、视频、音乐等素材,通过数字化方式呈现。在历史教学中,教材知识篇幅与人物故事情节不断缩短,许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常常被一笔带过。历史课堂教学不能仅仅依靠课本知识,还需要适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展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将历史灵活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开阔学生的视野,带领学生“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在感悟学习中,学生的爱国情怀得到了培养,探索欲望得以增强。

(五)结合家国情怀,布置多样化历史作业

历史作业的布置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作业布置能力,通过不同类型作业的搭配,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状态下形成家国情怀。教师在结束课堂教学后,可结合教学内容布置相应历史作业,将家国情怀融入历史作业之中。如布置开放性历史作业,让学生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尝试描述历史事件、相关人物身上展现的民族大义、家国大义;布置探究性历史作业,以某一历史知识为切入点,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文旅单位搜集相关内容。通过历史作业的优化设计,既可以鼓励学生以主动的姿态接触历史思考分析,以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助力改变传统的历史作业布置结构,使历史作业更加多元化、合理化,增强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的成就感,减少学生作业负担,实现历史教学的减负提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教学手段多种多样,教师需要在保证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结合实际,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注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渗透,才能指向历史学科的本质和核心价值。近两年,“家国观念”愈发受到国家、社会的重视,高中生的素质教育更受关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国际意识,增强学生的国家、民族和文化认同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以知识输出为主的教学手段之下,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往往得不到落實,流于形式。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应当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增加更多生动、贴合的历史细节,激活历史,借助对比教学法、信息技术等手段,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常爽.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以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一课教学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2,36(4):167-168.

[2]袁文策.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一课教学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2,36(3):199-201.

[3]陆唯娴.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三个“抓手”:以统编版“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2(16):20-22.

[4]刘运.高中学生历史认同感培养的“三个抓手”[J].基础教育课程,2022(6):47-53.

[5]马维林.家国情怀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审美化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22(3):14-20.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高中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