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视角下高中社团主题化、课程化建设模式研究

2023-07-26许鑫滢

高考·下 2023年3期
关键词:课程化新高考

许鑫滢

摘 要:社团建设承载着德育重要的一部分,有助于提高学生身心发展,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素养。据调查,部分高中存在社团类型分类不完善、课程体系不完善、社团文化建设与核心素养结合不够紧密、社团内容设置没有考虑生涯规划等问题,本文重在从新高考视角看待高中社团建设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社团;主题化;课程化

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高中社团建设迎来机遇与挑战。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在此之前,高中社团建设也面临分类不完善、课程体系不完善、社团文化建设与核心素养结合不够紧密、社团内容设置没有考虑生涯规划等方面问题,如何在这些问题中找到平衡并推动社团持续发展,成为许多高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中社团属于学生社团的一种,是学生通过个人兴趣爱好向学校申请组建、为了实现社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而组成的学生学习团体,需要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不得举办以营利性为目的的活动。基本任务是适应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积极有益、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学生参与具有自主性和自愿性。

一、高中社团现状调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尤为迫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道:“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校园体育、艺术、阅读、写作、演讲、科技创新等社团活动。[1]”在这种背景下,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学校社团也更加蓬勃发展。然而,高中社团在“百花齐放”的背后也有一些问题不断显现,笔者以北海市第七中学为例,调查社团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团类型分类不完善

据了解,多数学校设立的社团有文学社、篮球社、足球社、摄影社、音乐社、舞蹈社、话剧社等,虽然数量较多,但多数社团是建立在学生兴趣爱好之上,多数按照“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化艺术、社会科学、志愿服务、体育健身”等类别进行申请,其类型分类划分不够明确和完善。虽然有些学校团委会定时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学雷锋等志愿活动,但是志愿服务类和社会科学类的社团较少,文化艺术类社团相对较多,不利于上文提到的生命健康素养、公民责任素养等的发展,致使学生整体素养发展不均衡,难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2]。

(二)社团课程体系不完善

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结构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活动方式以及评价方式,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生社团课程体系应该是一个由学校组织引导,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体系,但是由于高中社团自身的自主管理特性,加上社团缺乏相对充足的活动时间、活动场地、设施和经费,或者因为教师管理力度不够等,导致社团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社团建设制度也不够健全。

(三)社团文化建设与核心素养结合不够紧密

学生社团是学校的第二课堂,是建设校园文化、学风建设、活跃校园等的重要途径和育人平台。社团活动是社团发展的重要载体,而社团文化则是社团的核心竞争力。由于社团类型分类不完善,导致文化建设与核心素养结合不够紧密,目前多数社团文化建设侧重于艺术审美素养和语言人文素养,对于生命健康素养、实践创新素养等其他素养重视不够。

二、新高考视角下高中社团建设内容及形式

(一)新高考的内容

2014年9月,中国政府网全文刊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中国新一轮高考改革正式拉开序幕。由于教育资源和水平不一,各个省份的改革步伐也不一致,大致分为五批,而广西在第四批高考改革的行列中。

新高考首先带来新课改,取消文理分科,实行六选三或3+1+2模式;其次是分数改,考生的总成绩由语数英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选考科目成绩组成,3个选考科目由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择,成绩按等级赋分;最后是志愿改,分为志愿全改和志愿半改,广西采用的是志愿半改,也就是院校+专业组模式,以院校和专业组为一个单位,每一个单位为一个志愿,专业组为选科要求相同的专业。新高考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兴趣,发挥个人特长,提前对职业生涯有所规划;也有利于文理相融,优化人才结构,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二)新高考与高中社团

新高考选科直接与专业挂钩,因此学生选科更加需要了解和发挥自身的兴趣爱好,那么高中社团在其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的“高中阶段具体目标”明确指出,“通过组织社团活动,深化社会规则体验,增强根据自身兴趣专长进行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的能力”[3];高中社团还能够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更加系统的知识结构,这对新高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例如,数学社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协调能力,还对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反应力有帮助。如文学社可以培养学生写作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社团也应该向新高考靠近。素质教育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艺体类和人文类社团有助于培养学生各项素养。新高考改革让学校、学生和家长开始重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但这庞大的信息量对于家长和學生来说还是很吃力,因此,学校就可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类社团,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高考完填报志愿时不至于“抓瞎”,盲目选择专业和院校,不利于学生的生涯发展。

三、建设方法和意义

(一)建设方法

1.基于核心素养的文化建设导向,助推社团主题化课程化

2014年3月,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核心素养”的重要地位,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4]。围绕教育部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学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自觉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科学、全面地培养素质型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培养是学校肩负的重大任务。社团文化建设应该更倾向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建设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特色社团,例如可以以核心素养为目的设立一个部门或者社团,相应进行活动规划,组织开展符合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活动。

基于五育并举,进行以学生为本的社团文化建设,依托核心素养合理分类学校社团。按照艺术审美素养、语文人文素养、生命健康素养、实践创新素养、人际沟通、公民责任和职业生涯规划等进行社团细化,本着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原则,挖掘学生的兴趣特长,鼓励学生选择参加适合自己的社团,进行校园文明建设,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保驾护航。注重学生社团的多元性和自主性,可适当将一些社团合并,再创办新的社团,例如可将文学社与读书社相结合,加入志愿者协会、生涯规划协会、模拟联合国等社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规划能力。

2.健全管理制度,促进社团主题化课程化

社团活动主题化、课程化。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5]”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社团活动已经成为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部分。实现社团活动课程化有利于优化社团资源,让学校进行资源倾斜,将活动与课程相融合,以发挥最大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举办最有意义的活动,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社会综合实践课程。在“三新”改革的大前提下,学校层面要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在组织学校社团的时候,按照课程的标准进行建设,在学生都感兴趣的课程学习中,让不同教师进行课堂指导,在保证学科教学正常开展的情况下,合理利用时间,如可以利用周末或者下午社团活动时间,召集各社团成员,按照不同课程分类,在活动室开展“黄金两小时”课程教学。活动主题化的引导需要学校层面两手抓,既要注重文化课程建设,又要注重学生的德育课程,可以先给大致主题,如“民族团结”“我们十八岁”等,切合学生实际的主题作为每月一主题的计划,社团根据指导意见具体开展活动。

形成健全的课程建设制度和体系。针对社团管理机制,各部门要做好职责和权力划分,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厘清界限,这样才能进行更好的管理。因为社团管理都是学生组织、学生自我管理,容易导致社团管理者缺乏专业素质和意识,对于社团管理的方式方法不够了解,管理意识薄弱[6],特别是课程管理方面,学生无法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社团稳定长期的发展离不开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社团在成立之初或者在招新的时候就要明确一套社团管理规定,社团负责人不仅要全面负责社团的各项活动,还要注意社团成员的课程学习,在课程学习中应对成员进行督促[7]。在社团管理中,学生不仅要遵循学校进行发展的课程理念,还要根据自身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在课程中发挥自身优势,促进自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避免学生中途退出导致社团人员凋敝的情况,社团管理章程一定要科学并且严格,在学生过了社团考察期之后,必须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各项规定,有相应的考核和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合理的评价激励制度机制[8]。对于社团建设与管理,还要建立健全奖惩制度,用奖励去促进和激励学生,例如增加附加学分,将专业学习与核心素养发展相结合,学生在修得比较好的课程中能获得附加学分。将学生在高中时期的表现形成档案,建立终身发展表现档案记录,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范各社团的组织机构,社团负责人完善社员材料,制订社团发展计划,期末进行社团课程总结汇报,评选出优秀社团和先进个人,对负责人及一些貢献大的社团成员给予奖励。如在学校大会上进行表彰、按奖励等级进行奖励等,以保持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指导教师也要设立考核办法,评优评先设定相应的标准,各社团指导教师之间也应存在竞争。

课程建设中需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也要注重课程理论学习。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牢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出发,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每个社团确定一个指导教师,以师促学,带动学生成长,当学生在社团活动中遇到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时,指导教师再给出帮助。

3.形成双中心管理型社团建设模型,形成社团主题化课程化

本文在了解高中社团管理构成之后,提出双中心管理模型。双中心管理模型,就是以核心辐射整体,以核心带动外缘,以学生群体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理想为前提,以某个或某些核心人物的组织管理为突破口,并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完成。“双中心”的中心点即为学校组织层面和学生层面的中心人物。学校层面的中心任务负责整体制订和部署每个学期的学生社团活动,负责管理社团课程开展,合理安排授课教师,围绕社团活动“六要素”开展,即活动课程、活动内容、活动目标、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和指导教师。学生层面的核心人物,就是具体社团负责人,学校通过对学生层面核心人物的具体指导,以学生带动学生,形成学生管理层。这种学生导向模型,通过学校管理层对学生管理层的指导,使学生社团真正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学生组织,如图1所示。

一个好的社团组建离不开一个好的负责人,双中心管理模型的关键在于如何选取、引导和激励中心人物。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核心人物的识别与选取,识别和选取核心人物需要建立选拔核心人物的机制,包括评价核心人物的标准等,具体需要建立完善的选取制度,可以从学生高一入学之后开始实行选取。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引导核心人物进行社团建设,包括对社团建设的理论、价值、逻辑和途径等,通过对核心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渗透,学校层面为核心人物提供课程资源优先选择等,建设能够稳健持续发展的贯彻学校治学理念的社团课程。第三,激励核心人物充分发挥作用,通过全方位的激励措施激发其内在的需要和兴趣,充分发挥、调动其释放巨大的能量。

本模型重点在对核心人物的管理,由学校层面核心人物分管具体负责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活动协调和工作监督,构建科学、合理、明确的组织和管理体制,环环相扣,分工落实,将社团核心人物纳入其中进行管理,社团核心人物对社团及社员负责,确保社团在活动和组织等各方面都做到规范细致。

4.合理开发社团资源,丰富社团主题化课程化

社团资源的丰富度直接影响到社团开展的顺畅度。一般来说,在校内的社团资源比较稀少,所以要学会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潜在资源进行选择、利用和整合,主要为课程资源、活动场地、设施设备等,从而促进社团活动的开展。首要考虑的是课程资源,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利用者,更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无论是校园内还是校园外,无论是文字性还是非文字性课程资源,在与学校进行合理沟通的前提下,教师可以与各个学校的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和学习,从而达到课程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其次就是其他资源,团委要和学校做好沟通,充分利用这方面的资源,加强宣传教育,更新老旧观念,提升认识,取得各方面的支持,达到资源最大化获取,才能保证学校社团建设有序进行。

(二)建设的积极意义

1.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传统应试教育的观念导致学校、家长乃至学生只关注成绩和分数,以至于德育和美育被忽视,社团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在学生成长的重要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進学生个性化成长,锤炼学生的道德品质意志,让学生始终坚持正确的人生导向,剔除错误的、不正确的思想,进一步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社团建设的德育功能[9]。例如读书社,可以考虑在社团沙龙中展示社员创作的陶艺作品、面具和极具传统特色的字谜,对传统文化起到一个很好的传承作用。音乐社可以锻炼学生音乐素养,篮球社能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广播站可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瑜伽社可以让学生锻炼身体等。

2.拓展课外知识,丰富知识结构

社团建设是课堂知识的延伸,包括对外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等都能有所提升,不同的社团还能丰富不同的知识体系[10],例如话剧社,话剧社以视频展播的方式开展课本剧的表演,不仅能让学生对话剧产生兴趣,还能对表演有所了解,丰富知识结构,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

3.打造精品社团,赋予主题化课程,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社团建设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为校园文化提供丰富的养料,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价值观念,为良好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具有学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一种特有形态,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为学生提供健康的文化环境,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启迪心智,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还能展现学校的良好风貌,在教师的指引下,甚至可以与学校精品社团打造校园特色文化,作为对外宣传学校的重要途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德育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高中社团建设的分量不可忽视,高中社团如何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需强调的是,要让学生在社团文化中找到归属感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每一位社员都能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张亦弛.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J].陕西教育(综合),2019(7):71-72.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J].人民教育,2014(18):16-19.

[3]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J].基础教育课程,2017(23):4.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摘编)[J].青海教育,2014(12):4-5.

[5]苏霍姆林斯基,赵聪.给教师的建议[J].新智慧,2022(34):3.

[6]张雅琴.普通高中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7(A5):194.

[7]黄雪军,沈春东.高中社团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0):32.

[8]马涛.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现状与对策[J].西藏教育,2022(7):39-41.

[9]樊小刚.学校社团建设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策略[J].智力,2022(6):139-141.

[10]吴庆来.普通高中校园社团建设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21(33):71-72.

本文系北海市教育科学2021年度规划课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的高中社团活动德育课程化、主题化管理模式的设计实践研究”(立项编号:2021B60)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课程化新高考
对“家庭教育课程化”的认识、探索与建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的思考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浅谈班级主题课程与环境区域的有效运用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
校园文化“课程化”构建的实践与思考
浙江新高考化学《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特点分析与复习策略
浅析新高考改革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