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委笔谈

2023-07-25

中国书法 2023年6期
关键词:书体小楷楷书

对雅正书风的追求

张建会

从来稿作品看,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对雅正书风的追求,作者在继承传统经典与表达个人性情方面都有较好的把握,但同时也看到一些作品追随时风、书风趋同的现象,需要加以改变。此外,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体现时代精神、展现时代风貌,是当下书法工作者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首先就楷书的地位而言,有人认为楷书是最基础的,是学习书法的入门书体,这是不太恰当的。从书体的演变、发展来看,楷书并非初始,而是审美自觉趋于完善的书体;从艺术表现、艺术价值、艺术内涵而言,楷书亦不逊于其他书体,与其他书体地位是等同的。其次就楷书的特质而言,楷书又被称为『正书』『真书』,但楷书的『正』绝非简单的均匀、方正、平整、安静、平和。楷书的『正』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细察古代经典楷书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往往是寓性情于法度之中,动中寓静、变化万千的。因此,对楷书有一个深入、客观、理性的认识,是我们理解、掌握、研习楷书的前提。

关于楷书的临创转换。临摹是创作的基础,继承传统、临摹经典是研习楷书的不二法门。不少作者无法在临创过程中有机转化,归根结底是因为其对传统的研习尚有不足。就技法而言,不少作者只求一点一画抑或单字的精到,却往往忽略了字与字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对作品整体的把握。就内涵而言,一些作者往往囿于技法的得失,而忽略了对作品内涵及气息的体悟与感知。技法的确是书法艺术的重要支撑,书法作者的精神、性情、修为、品格更是以形质为载体而物化。

关于楷书法与情的融合。就法度而言,书家通过刻苦的训练—『池水尽墨、退笔成冢』,自然不难达到,但是怎样才能将性情融于法度之中呢?通过临池不辍解决了楷书的技法、法度问题后,首先应广泛地涉猎、借鉴、吸收其他书体,如篆隶书的用笔,行草书的气韵、节奏等,融会贯通化为己用。囊括万殊裁成一相,中国书法的社会性、文化性、艺术性多样包容,决定了作为一位成熟的书法家应必备的条件,不仅要有娴熟的技法,更要有文化的滋养、生活的积累、生命的感悟。

楷书创作新风尚

韦斯琴

本届年展(楷书),收稿量有六千多件,可见楷书创作群体很庞大,后备力量让人惊喜。更为可喜的是,一群非常年轻的作者,基本功扎实,架构与线质都经得起推敲,耐看的作品越来越多,不经意间时露真趣,这不禁让人想起一句话:『佳作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如果说书法创作是一条河流,那后浪正推着前浪,而且势头更高,河面也更宽阔。年轻作者作品里透着的朝气和灵性,正是艺术创作最美的光芒。但是,从这次展览的评审来看,书写内容雷同,仍是当前书法创作的一个瓶颈。投稿作品中,有大量作者抄录《画禅室随笔》《山谷题跋》《松雪斋题跋》。同一个内容,被几十位甚至上百位作者抄录,是很遗憾的。

楷书便于识读,中楷、小楷又适合长篇书写,这本是传递时代精神最好的表现形式,但是有些作者出于惰性思维,也因为对自作诗文的不擅长,书写文本方面未能较好地呈现自身素养,令作品可读性锐减,时代性也大大削弱了。

从书写本身着眼

曲庆伟

楷书常常被大众误解为基础书体。『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与行草书相比,楷书的抒情性弱,相对平稳。首先,楷书从入门到具备一定的创作水平,至少需要三到五年时间,需要作者一点一画的积累之功,需要对传统经典的长期研习和领悟。考察一个书者真实的水平,楷书不可或缺。其次,正书(篆、隶、楷)从古至今,都是官方通行的实用书体,篆、隶之后,楷书因实用性更强,一直沿用至今。正是这种实用性,使楷书的群众基础优于其他书体,同时也造成艺术表现的局限性。当下书法已经从实用书写转化为艺术创作,发掘楷书艺术性的一面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年展(楷书)无疑成为当下楷书审美的风向标,对楷书创作也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为此,每年举办的年展(楷书),意义非凡。

这次评审的过程中,尽量照顾到了各种风格的呈现。大楷、小楷、中楷俱全,魏碑、唐楷各异,是观赏性很强的一次展览,但也有一些遗憾与不足。一是大字楷书创作相对薄弱,取法偏重于魏碑。大字创作,需要作者胆子要大,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住。所谓胆大,即要有技术的支撑,需要作者有扎实的功底,比如线条厚重的质感,灵活的动感,多元的结字能力,及其他书体借鉴整合能力。有些写颜楷的作者,极尽夸张颜体肥厚的一面,臃肿笨拙不堪,字虽大,但精神全无。所以,大字作品精彩上乘之作不多。二是中楷作品取法相对集中。学习《李璧墓志》风格的偏多,竞争力强,落选的相对要多。墓志一路,清雅、平正、恬静的『甜美』风格已经成为主流;沉雄、刚健、质朴、稚拙等存金石气息、碑意风格的作品,相对较少。三是有些小楷作品只是为了字数多而多,缺少必要的书写性和情趣;还有的小楷作品,为了小而小,作蝇头小楷,几乎是微书。评审考核一个作者的水平,主要的并不在于字的大小,而是从书写本身着眼。

作品质量较以往有所提高

刘俊京

我认为,任何書体的学习都要以古为师。楷书的学习,临摹与创作的转换,需要书法工作者扎扎实实打基础,不能过于随心所欲。当下信息发达,资源利用便捷,为当代书法工作者学习书法提供了许多条件。当代书法工作者只有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去借鉴并吸收这些资源中的营养。

一件好的作品,首先要具备传统的技法,要有所师承,取法明确。从创作内容来说,要从文化当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作为评委,我更希望并乐于看到作者自作诗词、自撰文章,进而文以载道。因此,我希望大家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文化知识,不断积淀文化修养,真正做到艺文兼备。

应兼具时代性、可读性与艺术性

刘小龙

楷书自汉末至今历经两千多年发展,从唐代确立楷书的严谨法度以来,一直以严肃性、规范性著称。楷书的研究和学习,以经典作品为取法对象是最根本的选择。魏晋楷书、北魏楷书、隋唐楷书等,皆是楷书典范,不容忽视。当下展览数量众多,门类繁杂,以什么样的作品参加展览,体现自我,是我们书法人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一件好的作品,除了具备深入经典的素养以外,还需体现个人对于经典的理解和认识,结合时代审美特点,兼具可读性与艺术性。每个人的学习经历不同,因而会有不同的理解力和表现力,只有摒弃功利性,坚守自己的临创方向、艺术理想,方能在书法之路上走得更远。

让楷书灵动起来

孙 冲

在这次楷书展的作品评审中,感觉有一小部分作品看了以后眼前一亮,但是数量还是少了点。大部分作品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究其原因,是对传统的深入还不够。大多数作者还在门外徘徊,没有掌握书法创作的要领和诀窍。临摹经典,不仅仅是要写得像,更重要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来说,我拿到一本楷书字帖,一般是先琢磨它的特点,并且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它的特点,然后在临摹的过程中延伸一些自己对这本帖的理解,加入一些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这样就很容易形成自己的风格。初步形成风格以后,就要在数量上下功夫,多临多写,逐渐完善自己的风格,量变引起质变。笔下注入多少汗水,纸上就会掀起多少波澜。现在很多人写楷书状如算子,其实楷书的气息跟行书一样,只有这样,才能让楷书灵动起来。说楷书难于飘逸,其实就是缺少气息。气息一旦通畅,楷书也就写活了。

投稿作品中,有很多小楷作品写得很精到。我有一个写小楷的经验,就是在写小字的时候,可以把它放大三四倍去写,因为只有放大了,才能把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在放大写的过程中,逐渐把发现的缺点改正。

另外,学习楷书一定不能固步自封,常变才能常新,只有不断去更新自己,改变自己,重新审视自己,才能在书法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书风选择趋同

宋旭安

此次展览,投稿作品数量不是太多,但是其中不乏精品,总体上看来稿质量还是很高的,也看得出参赛者投入了大量的热情与精力。投稿的作品中,突出的问题是书风选择的趋同,小楷作品数量太多,特别是取法文徵明的小楷,其他效仿『时人』风格的小楷作品也不少,这是投稿者选择上的误区。

一个明智的参与者,其视角应该相对宽泛、多元一些,不应该过分依赖小字作品,即便是独钟小楷,也要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泥古抄今皆不可取。一些作者还在施展『苦肉计』,书写蝇头小楷,想着用『量』来取悦评委,我认为这更是不可取的。我们不一定要把目光都集中在小楷创作上,中楷、大楷也应该多去涉猎,相互融通,才会不期然中有『质』的提升。

评审中,最让人欣喜的是,现在的书法创作方向已经有了显著的变化。从以前的『写实』转变为现在的『写意』,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心境的提升。之前认为把字写得一板一眼,技法纯熟就够了,现在的创作已经在表达一种情感、在张扬自我。自然流露与情感表达,才是书写的真谛。书法创作应该是书法家精神面貌的体现,而不单单只是临摹的精准。作为书法家或书法从业者,应该具备深厚的临帖基础,笔法、字法都要相当的精熟,然后才能进行自由的、讲求品格的书法创作。

作品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林玉梅

参与二〇二二『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的评审工作,有几点感触、体会:一是书风正。投稿作品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当下楷书创作的整体水平,作者重法度,讲传承,经典意识增强,彰显雅正书风,追求正大气象。二是取法广。从作品取法方向和风格特点来看,基本涵盖了古代楷书发展的各个时期,有经派、帖派、碑派三大体系,体现了展览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三是善融合。作者在继承古法基础上,能博撷约取,融古汇今,讲究不同书风的交融与取舍,体现古今审美的思变与突破。四是形式巧。作者能根据书体特点,兼顾展厅展览效果,合理选择用纸用色,巧妙安排章法形式,以简洁为宜,素雅为尚,使作品在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形式感的同时,更为关注书法本体,体现出一种书写自信。

展览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令人震撼的精彩之作少,创作停留于技法层面,求稳发挥,性情表达不足,跟风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小楷和魏碑作品。二是字的大小比例分配不均,中楷、小楷作品多,特别是小楷,竞争激烈,大楷作品少,精彩的少。三是内容选择雷同,自作诗文少,正文漏字错字现象时有发生,落款不考究,在文字审读环节被淘汰的作品不少,甚为可惜。为此,笔者提出一些书法学习的建议:明确方向,与古为徒;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德艺双馨,追求人品、文品、书品俱佳。

有创作意识的作品少

周建旭

总体来看,本次展览投稿作品中,小字作品居多,大字作品较少,更有甚者,以蝇头小楷书写大体量作品,动辄万余字。好的书法作品,给人的感受应该是赏心悦目、身心愉悦的,然而此类作品以微小的字形、庞大的体量,给人一种强烈的压抑感。另外,以集字为主的作品居多,有创作意识的作品较少,投稿作者把字帖或字典中的字機械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作品,可以看出书家本身有着深厚的临摹功底,但缺少对经典碑帖的深入理解,致使作品只注重传统而缺少了自我精神的表达。作品形式方面,拼贴染色的现象依然存在,大多数作品似乎只是为了形式而形式,完全不顾及形式与内容的融合性,致使形式表现与作品主体相去甚远,或干脆相互背离。例如所用纸张的颜色、底纹过于花哨,致使作品本身的字迹被吞噬,更像是为了展示纸张,而不能把观者视角吸引到书法本体中去;再如画蛇添足类的题签与题跋作品,主体部分本来很好,只因一个不合时宜的题签或是一两段文不对题的跋语,破坏了作品整体的格调和布局。

一些作品只是一味地偏重于整体章法的设计,却忽略了单字结构和笔法的精准凝练,给人一种可远观而不可细品的感觉。另外,文字运用方面的问题屡见不鲜,如『云』与『雲』、『髪』与『發』、『暦』与『歷』等,由于作者对文本意义的误解,错误运用字形,导致文义发生改变或产生歧义的,属于严重错误。除此之外,作者自撰的跋语或题记有言不达意、表述不清等方面问题的,也不在少数。有的甚至仅为填补空白而随意组合一些读不通的文字形成一个段落,这也是作品落选的主要原因之一。

猜你喜欢

书体小楷楷书
大同小异
——曾来德小楷展
节录《尚书·君奭》小楷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清代碑学的最高成就:两个人,四种书体
楷书的笔势
文征明最娴雅的小楷
楷书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
浅析龙岗秦简的书风与章法
洪亮主编《历代名家校楷系列》16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