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3-07-25徐万秀

学周刊 2023年24期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运用策略道德与法治

徐万秀

摘 要:议题式教学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目前已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的重视,被广泛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但部分教师并未真正掌握议题式教学的内涵,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议题设计不够科学、活动类型单一等,难以充分发挥议题式教学的优势。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深入学习议题式教学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科学制订议题式教学方案,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4-0075-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4.025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重要载体,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近些年来,国家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积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引入新型教学方式和手段,更好地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目标。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形式,具有一系列优势。目前,一些教师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应用议题式教学,但还面临着较多的问题。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进一步优化议题式教学方案,充分体现议题式教学的价值和优势。

一、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意义和现状分析

(一)概述

议题式教学指的是教师综合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设计具备探究价值的议题,组织开展自主学习、调查研究、讨论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

(二)运用意义

和常规教学模式相比,议题式教学具有较多的优势,能够显著改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其一,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在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无法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而议题式教学要求教师设计紧密关联课程知识、展现价值判断的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真实的情境问题,参与类型多样的议学活动,能够更加高效地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其二,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常规教学相比,议题式教学具有较为复杂的流程环节,教师需开展资料搜集、议题设计、创设情境、组织活动等一系列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将会逐渐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运用现状

目前,很多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已经认识到议题式教学的优势和价值,开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但一些教师缺乏丰富的知识经验,没有准确把握议题式教学的内涵要求,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

1.议题设计不恰当。只有设计能够凸显教材重点、有利于提升学生素养的议题,才能够保证议题式教学效果。现阶段,部分教师盲目设计议题,存在着议题浅显化或难度过大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不到调动。

2.议题情境遭忽视。教师设计议题后,还要创设相应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议题。但一些教师忽视了议题情境的重要性,未积极创设议题情境,难以保证学生的参与深度。

3.议题问题设置不合理。在议题式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问题的形式呈现议题。目前,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议题、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导致问题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同时,一些教师在课堂中提出若干个问题,但这些问题之间缺乏内在逻辑,难以形成问题链。

4.议题活动形式单一。为顺利实现预期教学目标,教师需积极组织议题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探究和讨论。现阶段,一些教师长期采用课堂辩论等单一的活动形式,导致学生逐渐产生厌烦情绪,阻碍到活动目标的达成。

二、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一)提升议题式教学能力

为充分发挥议题式教学的优势,改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积极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在具体实践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既要深入学习教育学理论与学科专业知识,又要阅读议题式教学相关的理论内容,依据理论组织开展议题式教学活动,增强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同时,教师之间要相互交流,总结、分享各自在应用议题式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通过相互交流与协作,逐步提高议题式教学能力。要积极参加议题式教学相关的研修活动,密切关注前沿成果,创新教学观念与方式手段,持续改善议题式教学效果。

(二)精心设置议题

在议题式教学实践中,议题是最为关键的要素。如果设置的议题不够合理,将难以保证议题式教学效果。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充分重视议题的选择与设置。

1.依据大概念确立议题。大概念对学科的核心知识结构与本质进行反映,教师确立议题时可紧密围绕学科大概念设置。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人民当家做主”“权利与义务”等词语、短语皆属于学科大概念。依据大概念确立的议题,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2.依托教材内容发现议题。教师在设置议题时,可深入分析“探究与分享”等栏目,將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学议题。“探究与分享”等栏目延伸了学科知识,主要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相应的问题,在发展学生个体经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与辨析精神。因此,教师可依据议题式教学目标和需要,提取这些栏目中有价值的材料、信息等,设置具备思考探究价值的议题。

3.依据社会热点开发议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并不是让学生机械记忆抽象理论知识,而是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近些年来,初中生普遍接触网络,经常利用手机等设备关注社会热点事件。教师通过分析整理社会热点与学科知识,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议题,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帮助学生高效理解和记忆知识。

(三)创设议题情境

为激发学生参与议题教学的热情,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议题、学生情况等科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理论知识,建构知识意义,逐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念。

1.创设思辨情境。目前一些教师在议题式教学实践中忽视了情境创设的重要性,直接带领学生开展议题探究活动,导致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调动,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无法高效建构知识意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积极创设“价值两难”的思辨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例如,在学习《深深浅浅话友谊》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呈现“宝马成立100周年时,奔驰发布祝贺信息”的相关新闻图片,引导学生结合这一真实事件分析“竞争与友谊”之间的辩证关系。之后,鼓励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交友观。

2.创设生活情境。议题式教学要求教师紧密联系知识内容与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中的可议之题,在增强学生探究兴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寻找生活意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要深入挖掘议题、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联结点,灵活引入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现象与事件,引导学生剖析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在深刻体验感悟中逐步建构意义,利用具体行动转化抽象素养,促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真正培育。

(四)设置议题问题

议题往往较为宏大,为帮助学生突破议题,教师要设计若干个小问题,引导学生依次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需综合考虑学科内容及学生能力,贯彻最近发展区理论,保证设置的问题有适宜的难度和较强的探究价值,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思考探究问题,逐步掌握相应的知识、方法与思想。

1.设置驱动性问题。初中生的思维逐渐成熟,批判性思维发展较快,能够从自身立场思考问题,提出一些与他人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同时,初中生的求知欲、探索欲较强,渴望突破一些挑战性问题。因此,在议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计一些与学科知识紧密相关、凸显教学重难点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利用问题引领学生的能力提升及价值成长。例如,在学习《生命可以永恒》一课时,教师向学生展示统计材料,让学生结合统计数据了解非正常死亡的概率。之后,提出驱动性问题“如果我们的生命只有最后一周,你想做些什么?”面对这一问题,学生纷纷陷入沉思,思考生命的价值及人生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良好意识。

2.设置问题链。如果问题之间缺乏内在逻辑,将难以帮助学生高效建构知识与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入问题链的形式,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设计若干个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开展学习、思考和探索活动,逐步突破议题,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学生情况以及课时内容,利用层层递进、有中心、有序列的问题转化教材知识,鼓励学生深度思考和探究。通常情况下,要注意这些方面的要求:其一,系统性。教师要紧密围绕议题设置问题链,有机统一总议题、子议题以及问题,保证问题设置的系统性,以便逐渐突破议题。其二,逻辑性。问题链并不是依据议题简单集合多个问题,而是要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设计问题,保证问题之间环环相扣,这样才能够逐步拓展学生的思考深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三,层次性。如果问题链的整体难度过大或过小,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因此,教师要结合班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能力水平,遵循梯度性、层次性的原则设计问题链,让学生先解决难度较小的问题,再提出较为复杂和抽象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及情感。

(五)开展议题活动

通过科学设计议题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围绕议题设计多样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深度参与过程中理解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方法,达成议题式教学目标。

1.丰富活动形式。不同学生的知识储备、社会认知及兴趣爱好具有差异性,如果长期采用单一活动形式,不但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还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入多种活动形式,增强议题活动的吸引力,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深化理解,升华情感。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先要采用访谈、问卷等形式调研班级学情,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特征,结合议题教学目标确定活动主题及形式。课前,教师可组织开展资料搜集活动,引导学生围绕议题搜集整理相关材料,深入理解学科内容,关注与融入社会生活。课中,教师可综合应用模拟法庭、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形式,在优化课堂氛围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参与深度,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思维能力。课后,教师可向学生布置参观访问、社会调研等活动任务,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促使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得到增强。例如,在学习《参与民主生活》一课时,教师课前让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渠道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民生问题,包括医疗卫生、交通出行、文化教育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小组协作的活动形式,让各组学生围绕自己最关注的民生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与其他组员相互交流,补充完善建议方案。小组内部讨论结束后,由小组代表按照“问题+建议”的格式发言,师生共同评选出建议最佳的小组。课后,教师鼓励学生参与网民建言征集活动。通过组织开展这些活动,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深度理解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及公共参与意识。

2.设置活动任务。如果没有明确的活动任务,将会陷入无序、盲目的状态,难以保证活动效果。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科学确定活动任务。在设置活动任务时,需遵循层次性、有效性等原则。其一,学习理解任务。只有让学生掌握课程核心知识,才能逐步培育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因此,设置活动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学习需要,利用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基本结构与知识本质,促进后续的实践应用和迁移创新。其二,实践应用任务。如果缺乏相应的实践应用机会,学生难以真正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需设置实践应用类任务,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其三,迁移创新任务。为让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陌生问题与结构不良问题,教师需培养学生的创新迁移能力,引导学生结合学科知识、活动经验开展复杂推理、探究创新等活动,促使学生提升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培养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重要责任。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充分明确课程育人目标,积极引入议题式教学策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引導学生围绕议题开展思考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及必备品格。为体现议题式教学的价值,教师要定期反思教学过程,查找、解决议题式教学中的问题,不断提高议题式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洋.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2020(29).

[2] 王丽丽.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路径[J].启迪,2021(12).

[3] 李静静.议题式教学,激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1(4).

[4] 陶传玺.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与实践[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0(9).

[5] 肖薇薇.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应用研究[J].新一代:理论版,2021(4).

猜你喜欢

议题式教学运用策略道德与法治
高中政治课堂议题式教学探究
议题与实证: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探索
创新教学模式培育核心素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合理情绪疗法”在引导学生交往行为中的运用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