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红色+旅游”融合发展PPP模式构建研究
2023-07-24高畑张泽琨
高畑 张泽琨
摘 要: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正当其时,探索构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PPP模式是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选取陕西西安大峪新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经验实证、理论思辨、实践应用等研究方法,遵循“现状分析—模式建构—实践应用”的研究逻辑脉络,在对大峪新村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将PPP模式引入“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模型中,构建起政府方、社会资本方、金融机构方和农民四方有机协调的红旅融合发展PPP模式。对该模式的实践应用进行整体分析,以期为未来乡村振兴领域推行PPP模式,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红旅融合;PPP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1-0024-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充分挖掘利用农村发展资源,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断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在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资源保护与乡村振兴发展的指引下,深入实施红旅融合发展能够最大化地利用当地红色及旅游资源,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一、大峪新村红色資源开发现状分析
大峪新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拥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及丰富的红色资源,在党中央和国家政策支持及大峪新村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大峪新村在红色资源的传承保护以及开发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然存在开发不到位、对外宣传不足、小微红色资源被遗忘等问题。基于此,全面分析大峪新村红色资源保护开发现状并研究如何实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PPP模式对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峪新村红色资源丰富
大峪新村位于西安市南部长安区,红色遗址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大峪新村是具有丰富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的鄂豫陕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原司令部旧址、砖瓦窑革命烈士殉难地等红色文化旅游景点。该村深入挖掘红色遗迹遗物资源、红色人物资料、红色故事和红色文化内涵,对红色资源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整理。目前,围绕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革命遗址、陈先瑞革命故事、英烈感人事迹等资源,先后出版了《中国共产党长安历史》(第二卷)、《中国共产党陕西历史》(第二卷)《陈先瑞回忆录》等红色经典作品,完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古都先锋〉(第十四期)党史故事:红七十四师在长安大峪的日子》《秦岭大峪·红色足迹》等理论宣传视频,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不仅为大峪新村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注入活力,而且也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了优秀的精神食粮[2]。
(二)大峪新村红色资源产业发展迟缓
在党中央及国家政策支持和大峪新村当地政府的努力下,大峪新村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但当前大峪新村在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红色资源的利用和发展工作主要以政府为主导,政府为景区提供资金支持并承担景区管理经营工作。然而,产业发展由政府单一主体主导易出现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及时,不能及时掌握市场动向以抓住经济收益点。在实地调研中不难发现,一些景区只是对主要的红色资源进行简单的围栏保护及定期修缮,对于零散的小微红色旧址则闲置不管,并未最大限度地发挥红色资源中蕴含的经济价值。此外,红色资源价值开发不足,红色旅游产业链不完善。绝大多数以红色资源为主的景区以参观游览方式为主,主要通过收取门票的方式盈利,从而出现产品形式单一、游览过程中趣味性不足等问题。
(三)大峪新村红色资源面临销匿危机
大峪新村的红色资源是在无数革命先辈前仆后继的艰难奋斗中创造出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调查目前大峪新村红色旧址遗迹保存情况,发现由于绝大部分革命旧址遗迹位于偏僻地区,一方面,革命遗址常年暴露于自然界中,受到大自然的常年侵蚀,导致破坏严重;另一方面,由于当地群众保护意识长期缺失,造成不少遗迹自然消失或在城镇化建设中遭受不可逆的损毁。大峪新村除现存革命旧址,如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革命遗址、陈先瑞故居等个别革命遗址保存较为完整外,一些小微革命旧址破旧不堪,主要原因一是当地居民的红色资源保护专业知识欠缺,二是在制定落实红色资源保护中政策举措不完善、宣传不到位,从而造成红色资源被破坏严重且不可逆的后果。
二、“红色+旅游”融合发展PPP模式的参与主体及其构建
“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具有巨大的投资空间。本研究运用PPP模式,旨在构建起适合大峪新村红旅融合发展的模式,以推动当地红色产业的高效发展,在形成适用于大峪新村的红旅融合发展模式的同时更大限度地发挥这一模式的可适用性和辐射性,为与大峪新村具有相似特征地区的红色旅游发展工作提供模式借鉴和发展范式。
(一)“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的参与主体
PPP融资模式中主要包括政府方主体、社会资本方主体、金融机构方主体与农民主体四大主体要素,在融资模式中将这四方主体的优势有效协调配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共同承担风险和利益。
1.政府方
在大峪新村红旅融合PPP建设项目中,政府方在项目运行全过程的各阶段承担工作各有侧重。主要体现为三个阶段:第一,项目开发阶段。政府作为项目规划主体主导项目建设方案的提出、评估、可行性研究报告分析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着重考虑项目建设地点未来发展的综合潜力,这是该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二,项目推进阶段。政府方则扮演协调者的角色,在公司的创立、维护、运营过程中做好与外部各方的协调工作。第三,项目运行阶段。政府方又将作为监督管理者,监督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实施进展、落地效果、项目运行中的行为合法性等。同时,政府需要保障投入运行项目的持续性等问题。由此可见,政府方在大峪新村红旅融合PPP建设项目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2.社会资本方
将PPP模式引入大峪新村红旅融合模式中,必须注重发挥社会资本方的有效作用。同时从社会信誉、资金状况、企业文化等各项指标中多方位评估是否有资格或适合作为社会资本的投资主体。为后续推进项目落地及运营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社会资本方作为大峪新村红旅融合PPP建设项目的核心部分,也是最有活力的一个主体,最重要的问题即需要保障有稳定的资金收益,有稳定的经济支撑才能保证项目的实施。红旅融合模式在收益方面有着较强的潜力,可为PPP模式的可持续运行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3.金融机构方
金融机构在大峪新村红旅融合PPP模式项目中,主要作为项目推进过程中的资方来源。融资机构以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机构两大类为主:一是以国家政策为指导的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二是商业银行,这类银行的贷款时间短、利息高,但在适应市场需求方面商业银行更具优势。因此,在引入金融机构时可以考虑各类型金融机构共同合作,充分协调各金融机构与红色项目之间的关系。即利用好商业银行及国有金融机构的优势,做到最大效度地取长补短。
4.当地村民
大峪新村红旅融合项目在农村地区落地实施,村民是农村的主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红色旅游产业相关建筑用地应该与村民做好协商工作,为后续工作开展扫除障碍;其次,村民亦可作为融资主体以入股、土地置换等方式加入红色旅游项目开发中。红旅项目无论在建设初期还是在项目运行及维护阶段都需要大量劳动力,当地居民是红旅项目工作人员的最佳人选。当地居民对该地区的红色资源了解与熟悉程度高,更适合作为景区服务人员为游客提供游览过程中的帮助与服务,以增加本地就业的方式解决当地失业人员的工作问题,不断提高居民收入,从而助推乡村振兴。
(二)“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构建
综合当前大峪新村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提出构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该模式是一个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建设为主渠道,以大峪新村红色资源的价值发现、创造、获取为实现路径的模型设计。其中,红色资源价值发现是价值获取的源头,即只有对红色资源进行保护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挖掘其内涵和价值。红色资源价值创造是价值转化的实现核心,其中包括数字赋能、协同治理、精益运营、开放协作、集群创新等5个维度[3]。红色资源价值获取是红色资源价值发现和价值创造的最终归宿和目的,包括乡村经济增长、红旅融合和村民增收等3个维度。
集群创新是指要积极推进乡村红色资源与生态农业、特色工业等多种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多元和产业配套的有机统一。精益运营即在产业战略规划、落实、战略行动全过程中切实把握实施效果,不断提升红色品牌知名度。协同治理旨在促进企业和个体主体的热情和参与度,并不断探究二者之间的经营管理结构。开放协作旨在将合作主体的范围扩大增加可选择性,全方位多主体激发红色旅游发展活力。数字赋能旨在利用大数据时代下的数字产品,提升红色旅游相关产业的工作效率。
三、“红色+旅游”融合发展PPP模式应用
通过“红色+旅游”融合发展PPP模式,将大峪新村自身的红色资源在继承與保护的基础上,不断吸引社会资本到旅游产业的开发中,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不断扩大旅游产业的规模和覆盖范围,增强旅游景点之间的集群程度,从而产生集群效应,推动大峪新村红旅融合产业的发展。
(一)“红色+旅游”融合发展PPP模式之精品旅游线路
实现大峪新村红旅融合旅游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基础即是旅游线路规划,通过合理的对外线路规划,将大峪新村自身“红旅”资源优势与周边村落紧密联系起来,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牢铸乡村发展农业、教育、医疗、文化的基础,为乡村红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共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推动“红色旅游+”新业态的多元发展[4],使得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选择性和享受性更高。以自然风光为支撑,红色文化为主线设计旅游观光线路,打造旅游集散、观光休闲、文化体验、旅游接待、农业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功能带,将李家大院(原红七十四师司令部)、大峪水库、白道峪小学(原白道峪监狱)、砖瓦窑、嘉午台等红色资源有效串联。同时,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带动当地发展乡村风情苑,整合大峪新村现有农家乐,统一标准化管理,以本地家常菜为主,打造“鳟鱼人家”这一乡土美食品牌,增添度假区饮食品种,丰富度假区饮食消费层次,为游客提供更多选择。
(二)“红色+旅游”融合发展PPP模式之研学旅游基地
红色旅游资源是红色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的宝贵财富。通过PPP模式的介入,将红色研学旅游资源与民俗风情资源及绿色生态资源等其他类型旅游资源充分整合,通过形成独特的产品特色来吸引游客观光。一方面,进一步深入挖掘与红七十四师整训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故事传说、红色歌曲等无形文化资源,通过PPP模式的运作,可通过文创产品的形式开发出具有品牌价值的红色旅游研学产品,增加研学旅行产品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通过对红色资源以外的其他资源加以利用。如推出“红色+民俗”主题,将李家大院与当地特有的陕西民俗风情结合,打造研学旅游产品。进一步研发数字化产品,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能够摆脱时间和空间存储限制,社会大众通过云在线观看、VR交互、5G实时感触等手段进行观看和接触,从而使红色文化资源样态得到时空延展[5]。增强研学旅游的体验性,同时凸显当地红色文化的独特性,实现旅游产业的相互带动和协调发展。
(三)“红色+旅游”融合发展PPP模式之风土人情体验基地
以村民自家的土地、房屋和当地的风土人情作为社会资本入股PPP发展模式。首先,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PPP模式中村民为融资的第三方,可以入股并签订长期有效的合同,分期给土地所有者一定的股利。其次,在挖掘与开发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并转化为旅游资源后,特色商业街区、大型演艺等旅游产品应运而生。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开发与发展,由此产生许多就业岗位。通过对当地村民进行职业劳动培训,村民可以在自身劳动中获取一定收入。最后,利用村民自家房屋,进行商用房改造,开发与休闲农业相融合的乡村旅游产品,如休闲农庄、乡村精品民宿等。通过红色旅游产业的辐射和带动,村民的商用房可以占有一定的市场,从而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
总之,红色资源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宝贵财富,要深入挖掘乡村红色资源的价值,推动红色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施红旅融合PPP发展模式为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巨大活力。深入实施“红色+旅游”融合PPP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以旅游刺激当地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更有助于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J].求是,2022(21):4-35.
[2] 万生更.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价值探析[J].理论导刊,2010(4):79-81.
[3] 付满意.田园综合体中PPP融资模式的运用及参与主体分析[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1(7):57-58.
[4] 尚子娟,任禹崑.乡村红色文化与旅游发展模式探析[J].学术交流,2021(4):111-122.
[5] 周琪,张珊.论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的现实境遇与创新实践[J].重庆社会科学,2020(12):19-27.
[责任编辑 卫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