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身认知视域下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

2023-07-24陈风华郭婷马丹

高教学刊 2023年20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身认知

陈风华 郭婷 马丹

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有形、有感、有效。高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领导”基本原则的“纲”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相结合,应用理论引导与实践养成一体化,全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该研究以具身认知为理论基础,从有形——创新形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有感——搭建平台,创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情景;有效——互动生成,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跟踪问效这三个方面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身认知;民族团结教育;理论指引;实践养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0-0065-05

Abstract: The sense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should be tangible, tangible and effectiv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ll cast a solid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the "outline" of the basic principle of "Party leadership" in the new era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ntegrate theoretical guidance with practical cultivation to carry out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comprehensively and deeply. This study takes the theory of  embodied cognition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explores the path to cast strong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the tangible - innovative form-firmly promoting and educat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the sense - building a platform to create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into the scene; the effectiveness - interactively  generat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to track the effectiveness.

Keywords: the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embodied cognition;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theoretical guidance; practice cultivation

基金項目:湖北省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重点课题“湖北职业教育现代化高地建设”(2020A106)

第一作者简介:陈风华(1971-),男,汉族,湖北武汉人,党委书记(校长)。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通信作者:郭婷(1986-),女,汉族,新疆克拉玛依人,硕士,中教二级。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1]。高校学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坚力量。高校需要不断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的理论依据、完善塑造的认知结构、探索塑造的实践路径。

一  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2022年的工作要点提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中小学德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融合[2]。从2019年开始,对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显著增多。截至2022年3月,中国知网有关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核心期刊有76篇。这些研究主要围绕“为什么铸牢”“铸牢谁”“铸牢什么”“怎么铸牢”这四个维度。

一是“为什么铸牢”:焦敏[3]从国家层面、高校层面、主流意识层面和反分裂方面指出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詹小美等[4]指出时代精神、时代指向、时代要义,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时代意蕴。杨胜才[5]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民族院校而言具有坚守创办初心、践行特殊使命、培育时代新人、擦亮示范窗口和坚守前沿阵地的价值意蕴。钟梅燕等[6]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二是“铸牢谁的意识”:全体中华民族都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界的研究对象以高校学生为主,尤其是民族大学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如新疆、西藏、青海、宁夏、云南和甘肃),中小学研究较少。

三是“铸牢什么”:孙琳[7]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素包括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万明钢[8]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具有共同地域、历史、文化和精神的政治共同体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王稳东[9]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主要内容是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

四是“怎么铸牢”:吴桃[10]提出了“科研+教学+田野”的叠加“石榴籽大团结金课”路径。李卫英[11]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红色文化教育这三个方面培育民族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冉春桃[12]提出以教学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制度为保障这四个方面培育民族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王坤等[13]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视角培育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武显云[14]基于跨文化视域下提出了加强外语教师的主力作用,注重课堂主阵地,加强对外传播意识的路径。张伦阳等[15]在“两个大局”视角下研究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综上所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在理论基础方面不断丰富,但是缺乏以具身认知理论为基础的研究和路径指导。基于此,本文将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研究:一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二是高校鑄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身认知结构是什么?三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身认知路径是什么?

二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依据

(一)  具身认知理论

“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属于心理学研究理论,它源于杜威、詹姆斯、吉布森等的生态心理学观点[16]。具身认知理论主要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具身认知理论的核心理念包括,认知的具身性、认知的情境性、认知的生成性[13]。具身认知理论的具身性凸显身体与认知是一体的,强调身体作为认知物质基础的重要性[17]。具身认知理论的情境性体现人的认知是通过身体融入情景实现的,情景包括物理环境和文化环境;具身认知理论的生成性凸显认知的动态性、主体性、互动性、关联性和过程性,包括显性的行为生成和隐性的思维生成。

(二)  治理结构的三角框架

在《大学的逻辑》一书中张维迎认为,大学治理结构的三角框架包括治理主体、治理客体和治理机制[18]。这三个维度相互关联,相互支撑,治理主体确定治理客体,制定治理机制。治理客体服从治理主体,采用治理机制。治理机制服务于治理主体和治理客体。

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如图1所示,治理主体主要指参与高校治理的对象,包括内部治理主体(高校党委、行政人员、教师和学生)和外部治理主体(政府、社区、家长);治理客体主要指治理的范围和内容,包括课程建设、文化建设、活动实施。

三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身认知结构

具身认知理论指出认知、大脑、身体、环境是一体的,体现活动中的身体,与环境互动中的身体对心智的整体塑造作用[19]。认知的具升性体现在身体的神经活动是认知过程的基础,身体的知觉和运动系统在记忆、推理、分析、思维中发挥基础作用[20]。认知的情境性体现在身体根植于环境,在环境中实现“嵌入式认知”,使认知、身体、环境融合为有机整体。认知的生成性体现在认识不是机械的,既定的,是在人参与和行动基础上,动态交互生成的的认知产物。具身认知是通过身体嵌入环境中,通过生理性体验建构生成知识的认知过程[21]。叶浩生[22]认为,认知过程的进行方式、认知步骤实质上受限于身体的物理属性;认知内容由身体提供;认知、身体、环境是统一的整体,认知存在于大脑,大脑存在于身体,身体存在于环境。思想意识形态教育必须依据人的天性,人本身应成为教育的中心。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的主体回归,充实情景和个体经验的生成,使教育丰富有趣又科学合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全身心的参与。

图1  塑造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治理结构

以具身认知理论为基础,为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身认知结构。如图2所示,具升认知的具身性、情境性和生成性的核心理念与有形、有感、有效相互对应。通过具身性指导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听、真看、真感受。通过情境性指导组织通过情景创设强化情感教育,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的民族荣誉感和凝聚力。通过生成性指导,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过程中通过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互动体验生成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实现行为到认知的生成体验。

四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身认知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23]。

(一)  有形——创新形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1  由“形式多元”到“身心一体”

具身认知理论的具身性强调认知不是凌驾于身体之上的抽象活动,而是依赖于身体的生理、神经结构和活动方式[24]。在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结合学生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共同塑造认知活动。这就需要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教育工作中,开展有形的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形式要多元化、大众化、生活化,在师生中积极创造同吃、同住、同学、同乐的校园氛围,促进学生交流交往交融。

采用讲授、实践、网络多维教学形式,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久久为功。在课堂讲授法中,学校开足开齐思政课,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增强各民族学生“五个认同”。以“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在新时代描绘斑斓青春”等为主题开展好“思政第一课”,引导各民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学生在学校做一名好学生,到社会做一名好公民。在亲身实践法中,各民族学生通过党史学习活动、“民族团结月”宣传活动、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参加各类文体活动、红色基地宣传活动,让各民族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民族团结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在网络教育法中,打造多元化网络育人平台,利用学校微信公共号平台推广一批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精髓、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学作品、微电影、短视频等,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感染力、亲和力、说服力和引领力。通过形式多元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的知觉主体身体,融入在认知情景世界中,达到身心一体的认知体会。

2  由“行为引导”到“知能启发”

具身认知理念认为观念、思维、概念、分类和判断等各种类型的认知活动,都受身体和身体感觉运动图式的制约和塑造[25]。学习实践中的行为规范作为认知的外在体现,是联结身体与认知的纽带。实践行为中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参与并建构了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26]。行为引导包括显性行为引导和隐形行为引导。显性行为引导包括教学课程、活动课程、宣传活动和网络媒体等。隐形行为引导包括隐形课程、群体示范等。苏德等[27]在研究中发现活动课程对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为的影响作用大于学科课程,说明在实践活动与具体情景中开展的身心合一的教育是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为生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研究基础上,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增加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的感知力。借助活动课程的活动性、参与性、体验性和沉浸式教育方式,实现教育的知能启发。

(二)  有感——搭建平台,创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情景

1  由“嵌入”到“融入”

梅洛-庞蒂认为,知觉的主体是身体,身体又嵌入情境世界之中,如同心脏嵌入身体之中,知觉、身体和情境世界乃完整的统一体[28]。环境是认知的载体,身体处于环境之中,认知存在身体之中,使身体“嵌入”环境之中,实现认知“融入”身体之中。情境性作为具身认知理论的核心理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重要特点,通过学生身体嵌入育人环境,实现教育融入认知。采取符合大学生认知特点的活动,在融入情境中产生情感驱动力。环境包括物理环境、文化环境、生理环境和群体环境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促进民族团结的“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活动,高校可以借鉴此形式开展结对活动,即一名教师和一名结对汉族学生共同关心帮助一名少数民族学生,增强学识能力,帮扶生活困难、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引导他们与同学和睦相处,树立正确择业就业观念。真正让少数民族学生与内地学生学在一起、玩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成长在一起,与老师一起用餐,一起锻炼,一起过周末。“三进两联一交友”,即进宿舍、进班级、进食堂、联系学生、联系家长,与学生交朋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三观”。老师们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用餐,一起锻炼,一起过周末生活,尽全力帮助学生辅导功课,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同时也组织活动让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互帮互助,使他们成为了好闺蜜好兄弟。“民族团结一家亲”“三进两联一交友”是加强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和政治进步的有利支点。结对活动通过“嵌入式认知”形式,使各民族学生通过嵌入真实交流交往情景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往中团结有爱,文化中兼容并蓄,生活中相互尊重,情感中亲如一家,实现情感共同体,生活共同体。使各民族学生学习有感想、实践有感触、交往有感情。

2  由“知觉”到“行动”

具身认知的“知觉”-“行动”循环理论,剖析了学生调动具身经验感知环境并采取积极行动的过程[29]。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在对知觉到的信息进行“感知反馈”,并对信息进行吸收和理解。在感知的基础上对信息“做出判断”进行自我认知加工,通过“比较”对信息采取反馈,进而应用有利于促进现状的行动。再通过“情绪管理”控制情绪,以积极态度,利用反馈中建设性部分,实现自我改进与提升。最后,“采取行动”应用策略实现目标。通过具身认知建构认知过程分为自我建构认知过程和交互建构认知过程[30]。高校开展广泛的理论教育、宣传教育、民族團结进步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教育,使学生实现自我建构认知,以达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心。运用中华传统节日,如端午节包粽子,冬至包饺子等交互建构认知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中华文化。鼓励各民族同学担任班干部,加入学生会和社团等,使各民族学生增添责任感和荣誉感。实现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身体与情景相融合,认知与情感相统一。

(三)  有效——互动生成,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监督问效

1  由“理念先导”到“同向聚合”

高校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为基础,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爱国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依托红色资源,以实物、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搭建红色教育大课堂,涵育爱国主义情感,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机制。开展“爱国力行”系列活动,全方位、立体式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知党史、感党恩、跟党走”。汇聚学校、政府、社会、家庭教育,形成铸牢合力。

2  由“多维施策”到“监督问效”

具身认知理论的生成性认为认知是身体在同具体环境及其负载的历史文化相互作用中不断生成[17]。认知的理解与获得源于对身体经验的生成,身体经验是认知的源点,而身体检验源于互动生成。生成性也体现了认知主体、客体、环境交互对话,合作的重要性。作为治理主体的高校学校党委、高校教师、相关行政单位、社会和家长多维度制定策略、采取措施,在多维施策、多维互动中达到认知结果。

高校党委需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相关系部各负其责,学管队伍具体落实,专兼职教师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工作方案。高校需要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高校需设立民族团结教育办公室,配专职人员,各系设置民族团结专职教师。各系学管队伍配备了民族团结专兼职辅导员和教师,各班级成立民族团结学生管理小组,构建学校各民族学生服务管理工作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实现院系联动,高位推动、确保成效,共同谋划创新方法,发挥高校优势,明确工作责任,监督具体落实,确保工作达到预期目的和成效。

高校需要建立多维机制,多维施策。一是谈心谈话机制。通过深入开展谈心谈话等方式,了解各民族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困难,开展教育、引导、帮扶等工作。二是学业成长机制。大部分少数民族同学来自偏远落后地区,进行“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帮助其提升汉语水平,增强专业知识、改进学习方法。定期组织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分享学习心得,传授学习方法,帮助少数民族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三是困难帮扶机制。通过资料收集掌握少数民族学生贫困程度,如低保家庭、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等情况,开展“奖、贷、减、免、助”等系列助学方式进行经济帮扶。四是就业服务机制。通过开展征兵宣传,自考、公考和职业规划培训,邀请新疆、西藏企事业单位走进校园举办“少数民族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从就业规划、指导、帮扶和服务等方面创新举措,确保就业规划到位、就业指导到位、就业帮扶到位、延伸服务到位。五是环境改善机制。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校园环境嵌入文化软实力。改善民族餐厅环境,提供良好生活保障。六是师生融合机制。召开各民族学生代表座谈会,了解学生情况,解决学生困难。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三进两联一交友”和“混班混住”融合机制,让各民族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民族团结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高校教师作为内外部治理主体,应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和理解,促进教师在理念、信念、情感、文化上产生强烈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以改变教育实践领域仅从“意识、情感层面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的状况。

相关行政单位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工作方案,提供政策保障、统筹协调各单位,做好政府宣传和树立模范,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评选。社会方面,做好媒体网络宣传、展板宣传、横幅宣传和文化景观宣传。家长作为外部治理主体,绵绵用力形成显著的中介效应作用。

五  结束语

具身认知理论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开辟了新的研究方法,通过采用思政中心性、知识传授性、生成情景性、行为引导性的教育方式,启发高校教育者以更适合思想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方法,有效转化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身心合一的角度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结合有形、有感、有效的教育机制,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008).

[2]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EB/OL].(2022-02-08).http://www.moe. gov.cn/jyb_xwfb/gzdt_gzdt/202202/t20220208_597666.html.

[3] 焦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与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3):91-92.

[4] 詹小美,张梦媛.意蕴·赋意·举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J].云南社会科学,2021(6):25-31.

[5] 杨胜才.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方法路径与保障体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5):9-14.

[6] 钟梅燕,贾学锋.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6):156-163.

[7] 孙琳.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内涵要素、建构过程与培育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2):115-119.

[8] 万明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建设[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5):5-12.

[9] 王稳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机理及其实现[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8(5):67-74.

[10] 吴桃.“石榴籽大团结金课”:以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为标杆[J].民族学刊,2022,23(3):1-6.

[11] 李卫英.民族高校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维度及实践路径[J].贵州民族研究,2020,41(5):176-181.

[12] 冉春桃.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4):70-74.

[13] 王坤,仲丹丹,海路.培育小學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特征与实践路径——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视角[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4):15-20.

[14] 武显云.跨文化视域下民族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J].民族学刊,2021,12(7):85-93,111.

[15] 张伦阳,王伟.“两个大局”视角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7):9-16.

[16] 李其维.“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J].心理学报,2008,40(12):1306-1327.

[17] 焦彩珍.具身认知理论的教学论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4):36-44.

[18] 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3.

[19] 叶浩生.具身认知——原理与应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62.

[20] ANDERSON M.Embodied cognition:A field guide[J].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3,149:91-130.

[21] FREILER T J. Learning through the body[J].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2008,119:37-47.

[22] 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 2010,18(5):705-710.

[23] 从有形有感有效的工作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6600440005366396&wfr=spider&for=pc.

[24] 谭支军.具身认知理论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5(1):36-37.

[25] 任立.具身认知视域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8):51-54.

[26] 严孟帅,乔治·贝利尔.具身认知理论中的教育戏剧:身体现象学视角[J].理论月刊,2021(6):154-160.

[27] 苏德,张良.民族院校课程体系对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行状况的影响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4):22-30.

[28] 叶浩生.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J].心理学报,2011,43(5):589-598.

[29] 王辞晓,李心怡,董艳.具身视域下的学生反馈素养研究——互联网时代供给关系的再认识[J].远程教育杂志,2021,39(6):95-102.

[30] 宋耀武,崔佳.具身认知与具身学习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4):74-81.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身认知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浅论民族团结教育由“宣传”式向“认同”式的转换
民族院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的途径研究
云南民族学院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具身认知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教学反思
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在线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身体对心智的塑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