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学科竞赛发展与研究
2023-07-22王倩蕾陈江裴悦舟
王倩蕾 陈江 裴悦舟
摘要:对工业设计学科竞赛的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发展建议。以“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为例,从工业设计学科竞赛的现状、发展趋势和问题改进三个角度进行研究。工业设计学科競赛逐渐形成了规模化、主题化、网络化的赛事特点,竞赛作品呈现出积极关注弱势群体,聚焦社会民生发展等设计趋势。工业设计学科竞赛是推动工业设计教学的重要举措,有力促进了工业设计学科建设发展与人才培养改革。
关键词:工业设计 学科竞赛 赛事特点 设计趋势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3)11-0114-03
引言
工业设计是一门强调实践的学科,设计竞赛为学生进行设计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1]。通过设计竞赛项目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应用,可以增强学生的系统分析及产品创新能力,让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课程知识,进一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通过将工业设计学科竞赛与教学发展相结合的“竞教结合”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改进。
中国工业设计专业历经40余年建设,已取得了长足发展和明显成效[2],工业设计产业初具规模,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扩大,设计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优秀设计成果逐步迈向国际市场。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与学科建设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进行工业设计学科竞赛的梳理与研究,对于推进工业设计教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
工业设计领域的赛事种类繁多,国际权威奖项有德国“iF奖”、德国“红点奖”、美国“IDEA奖”、日本“G-Mark”等,国内知名奖项有“红星奖”“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等。国外的工业设计竞赛起步较早,iF 奖创立于1953年,红点奖于1955年设立,其赛事发展已趋于成熟,重点关注设计师发现问题的角度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其评判标准与国际设计风尚同步,甚至有着超前的引领作用 [3] 。20世纪80年代,中国工业设计专业初步建立,学科竞赛进入萌芽期,尚未建立明确的组织机制和评审流程,缺乏赛事专业管理人员与权威专家评委,社会影响力不足,专业的赛事数量较少且参赛作品质量较低。2007年,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朱焘理事长呈送《关于我国应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的建议》,得到温家宝总理批复“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同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明确提出要增强大学生竞赛活动支持力度,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学科竞赛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得到充分重视。2010年,工信部等十一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大力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十三部门印发《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年)》,要求逐步完善工业设计研究体系。在我国工业设计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工业设计竞赛数量快速提升、评审体系逐渐健全、奖项权威日益增强。
广东省是中国现代工业设计的发源地[4],在政府大力支持、设计企业集中、产业链完备等多方优势下,广东省工业设计产业已初具影响力和规模,具有一定的引领性和典型性[5]。根据2022年我国工业设计行业发展统计数据分析,全国共有工业设计类奖项赛事约200个,广东的省级和市级工业设计类奖项赛事共14个,位居全国第一[6]。其中,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自2012年至今已连续举办10届1,逐步建设成为广东省工业设计领域知名的学科竞赛品牌,区别于社会办赛且具有自身鲜明特点,在广东省高等院校中具有较大影响及号召力。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由广东省教育厅和广东省本科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广州美术学院承办2,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协办,是面向全省大学生开展的公益性工业设计创意实践活动。本文以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为例,通过对赛事统计数据分析,研究工业设计学科竞赛特点及发展趋势。
二、工业设计学科竞赛主要特点
工业设计学科竞赛历经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下三个比较鲜明的特点。
(一)赛事规模化。随着我国工业设计教育和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成熟,工业设计学科竞赛也呈现出规模化的特点。赛事规模化产生的影响力既可以通过设计带动产业升级,也可以为赛事奖项提供更具说服力的支撑。以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为例,历届参赛院校数量平均值为54,在广东省154所高等院校(含高职高专院校)3中,高校参赛率约为35%。参赛作品数量平均值为3881,其中偶数年参赛作品数量平均值为4356,奇数年参赛作品数量平均值为3406。由于受到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4的带动影响,呈现出偶数年参赛作品数量较高、奇数年参赛作品数量较低的上下波动趋势。整体来看,参赛高校数量及参赛作品数量都保持在较高水平,大赛的参与范围较广、专业认可度较高、影响力较大(图1)。
(二)作品主题化。设计是“无言的服务”“无声的命令”,设计竞赛的重任是把握好设计的方向,需要引导年轻人培养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梳理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7]。工业设计奖项的评定标准从来不是独立于时代存在的,而是与社会背景和设计发展相互交织,不仅推动了社会发展进程,也见证了工业设计发展变迁与设计力量的崛起,同时在设计伦理及价值观的导向上起着重要作用。
工业设计学科竞赛在参赛报名时通常设定主题词,并以主题词的阐释为引导开展参赛作品征集,充分激发参赛者的创新设计思维,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及民生问题。同时,通过参赛类别的划分,对于教学研究方向提供指引,使教学过程密切结合产业发展和行业前沿,从而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以2020年为例,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随着设计学科内涵和外延的拓展,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以“万物始新·设计无界”为主题,充分发挥工业设计跨专业、跨领域的学科特点,致力于将社会发展重大议题的关注转化为切实可行的产品或服务。同时采用双赛道模式,即面向学科的主赛道及面向产业热点的专项赛赛道: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改革趋势下,主赛道取消了以往传统的九大产品分类,更新为五大系统,为作品设计提供了更广泛的创意空间和更全面系统的技能要求;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专项赛道独立面向医疗健康方向征集作品,引导学生围绕全民健康与救援服务等公共安全展开社会性思考(表1)。
(三)流程网络化。工业设计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专业,学科竞赛具有多层次、多类别的特点,完备的赛事流程系统与稳定的网络组织平台是确保大赛有序发展的必要保障。为了进一步推动工业设计学科竞赛发展,不仅要制订完善的竞赛管理机制,更要积极构建竞赛网络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手段,使得学科竞赛网络平台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方法。工业设计学科竞赛的评价体系建立在一系列原则之上,包括设计主旨、设计效果、设计价值等,在各有侧重的同时又归结到一个落脚点,即可视化表达。大赛网络系统在传统的作品展板基础上,可以同步展示设计视频、3D模型、设计说明等,丰富了作品的展示形式,极大提升了可视化表达效果。
以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为例,在大赛举办之初已经建成了官方报名网站,奠定了信息化办赛的基础。围绕各环节中所涉及的用户角色多样性和工作流程多样性的复杂特点,大赛逐步梳理评审逻辑架构,不断完善网络交互功能,于2020年全面建成了官方网站,实现了集合报名系统、审核系统、评审系统、展示系统于一体的全流程网络化,进一步扩大了大赛的品牌化、信息化、平台化效应,提升了赛事组织管理的严谨性与稳定性,有效节约了赛事成本,提高了评审效率,全方位确保了评审流程的公开公正(图2)。
三、工业设计学科竞赛发展趋势
工业设计学科竞赛引导参赛者关注社会重大议题,夯实基础技能、结合文化传统及科学技术,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新思维、协作意识、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伴随着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学科竞赛的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设计作品从简单的、原理性的概念设计,逐步发展为集合设计创新能力和实物建构能力、产品迭代能力的多重综合表现。2021年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以下简称“2021年大赛”)共收到57所省内高校的4910件参赛作品,通过对作品名称进行高频词汇统计,分析工业设计学科竞赛设计趋势。
(一)积极关注弱势群体,聚焦社会民生发展。在从增量设计向存量设计的转化过程中,设计的关注点逐渐从粗放型转化为精细型,关注对象从大多数的主流群体转向偏少数的细分群体,进一步体现了设计师的人文关怀。如2021年大赛中“儿童”(频次208)、“老年人”(频次62)、“盲人”(频次22)等特定人群设计类作品较多,反映出参赛者积极关注弱势群体,努力提升相关安全、教育、医疗等生活服务质量。
竞赛作品从单纯关注造型和功能,逐渐发展为与社会民生焦点紧密融合,体现了设计师对于时代发展的关心与思考。以2021年大赛为例,“消毒”(频次48)、“救援”(频次37)、“医疗”(频次29)、“口罩”(频次23)等作品大量出现,参赛者对于医疗救援、公众安全等健康保护意识显著增强,反映出大赛作品积极关注社会民生以及当代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面向产业实践应用,服务美好生活需求。工业设计是重视实践的学科,要基于产业而发挥作用,设计竞赛是引导偏理论的设计教育向偏实践的产业需求转化的重要抓手。2021年大赛中“多功能”(频次145)、“模块化”(频次65)、“两用”(频次24)等作品较多,体现了生产加工时所需要的模块化、标准化制作要求,以及面向商业市场推广的销售热点,反映出设计者服务产业实际需求的设计理念。
现代生活方式为新时代设计创新提供了丰沃土壤,大赛以文化创意链接和服务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2021年大赛作品中,涌现出“灯具(频次96)”“家具(频次72)、茶具(频次44)”等大量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优秀作品,集中反映了当代年轻力量基于生活实践的新思考、新设想,显现出青年设计师热爱生活、追求时尚的创新理念,致力于成为现代新生活方式的引领者与传播者。
(三)强调移动和空间诉求,倡导可持续设计理念。随着消费者认知程度的发展与科技水平的提升,便携式创新设备展现出巨大市场潜力。在2021年大赛中,“便携”(频次113)、“收纳”(频次48)、“折叠”(频次35)、“空间”(频次32)等大量作品出现,体现出在日益紧张的家居空间和工作空间的限制下,人们对于产品设计尺寸倾向于小巧便携、易于收纳的设计趋势。
可持续设计(Sustainable Design)是现代设计的重要话题之一,体现了设计师努力倡导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等和谐发展的绿色设计理念。
在2021年大赛中,“垃圾”(频次66)、“回收”(频次28)、“共享”(频次27)等关注绿色环保作品较多,显现出可持续设计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参赛者高度关注环境建设与资源保护等生态问题。
四、大赛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历经多年的经验积累与沉淀,学科竞赛的办赛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成果展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与此同时,学科竞赛在建设发展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
(一)参赛院校分布不均衡。不同地区的设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会导致参赛作品的来源分布不均衡,通常来自设计教育和相关产业发达地区的参赛作品占整体作品的数量比例较高。通过对2021年大赛数据分析整理发现,在58所参赛院校所属城市中,广州市数量最高,共有31所(占该市高校总量的38%),其次为东莞市、珠海市,共有4所(占该市高校总量的57%),另有潮州市、河源市等8个城市未有高校参赛。其中,参赛本科院校数量占广东省本科院校总数的比例高达63%,参赛专科院校數量占广东省专科院校总数的比例仅为18%。参赛院校随地域分布与办学层次的不同,明显呈现出分布不均衡的现象。
学科竞赛是检验各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教育成果展示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实现多地域、多层次的院校参与,对于学科竞赛的提升发展意义重大。应积极打造并推广赛事品牌的鲜明特色,多元化拓展宣传渠道,除传统宣传方式以外,需充分借助新媒体网络的优势力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赛事推广模式[8],增加赛事直播发布、师生在线参与分享等创意互动。积极拓宽赛事交流平台,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引领推动作用,将设计竞赛与课程教学深入结合,充分激发偏远地区参与大赛的积极性,以工业设计学科竞赛为载体,带动各地区高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整体提升。
(二)赛事跟踪反馈环节有缺失。工业设计竞赛的跟踪反馈与优化提升,是竞赛梳理品牌特色和提升公信力的重要途径。以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为例,至今已举办十届,累计参赛作品近四万件,大赛组委会未建立长期有效的跟踪反馈机制,例如:学生在参赛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瓶颈存在于哪些方面;大赛获奖对于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产生了何种程度的影响作用;学校企业等对于大赛奖项在学生评奖评优、求职就业等活动中的认可标准如何等。相关赛事后续问题未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制约了赛事组织的优化改进。
大赛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跟踪反馈机制,详细了解赛事活动产生的影响效果,根据参赛师生意见反馈及时改进缺点与不足,积极发扬优点与特色,深入优化调整赛事组织活动,有效促进赛事改革与创新。与企业加强合作互动,了解用人单位对于人才能力的具体需求,与赛事培养目标有机结合,努力提升大赛奖项在社会层面的认可程度,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积极搭建优秀人才就业途径。
(三)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工业设计学科竞赛中涌现出大量优秀创意,但是真正实现产业化落地却很少,由于概念设计和实际产业距离较远,有待于成果转化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为例,历届大赛持续引导参赛者关注社会重大议题,重视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产出了大量优秀设计作品。但优秀作品的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与商业孵化、企业投产之间的道路尚未打通,许多优秀作品仍旧停留于概念性设计,并未实现真正的产业落地。
“面向国家战略,响应产业目标”是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9]。大赛应该结合优秀作品的创新特色与企业研发生产的实际需求,多方面积极调动企业、地方以及社会力量对学生作品的资源投入,吸引和鼓励企业以多种合作形式参与优秀作品的产业孵化,为原创设计师提供政策支持和产权保护等相关保障,推动企业建立实质性的合作研发,充分发挥优秀作品的商业价值,为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结语
工业设计学科竞赛是促进工业设计教学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通过触发问题导向的竞赛方式,引导参赛者密切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积极搭建高校工业设计教育成果与经验的交流平台,以“竞教结合”的创新模式推进高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质量改革,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性互动。根据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需求不断革新竞赛内容,深入挖掘工业设计教育的职能责任,充分调动政产学研多方积极性,工业设计学科竞赛将从单一的设计竞赛活动逐渐发展为整合政策引导、创意展示、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作品孵化和产业服务等为一体的大型创新设计平台。
参考文献
[1]王涛,徐梦珠.以学科竞赛促进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途径探索[J]. 工业设计,2018,(12):133-134.
[2]郑刚强,王志,张孟,连红.中国工业设计理论研究40年的回顾与展望[J]. 包装工程,2022,43(12):87-98.
[3]张剑.概念产品化与创新设计方法--以国际设计大赛带动设计教学[J].装饰,2017,(10):108-110.
[4]胡启志.广东:工业设计三十年探索与实践[J].设计,2010,(12):115-116.
[5]孙虎,李薇,武月琴.基于2009-2018年《人民日报》数据库的中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可视化研究[J].包装工程,2019,40(24):272-277.
[6]刘宁,冷潇潇.2022年我国工业设计行业发展现状统计研究[J]. 设计,2022,35(08):100-106.
[7]柳冠中.國内设计奖项应当适时地分类分层[J]. 设计,2020,33(24):35-36.
[8]赵勇智.企业工业设计竞赛的可持续性[J].设计,2019,32(20):132-134.
[9]袁翔,季铁,何人可.工业设计“新工科”专业改革下的毕业设计教学--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行动与思考[J]. 装饰,2021,(06):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