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震的裂缝

2023-07-21王雨涵

今古文创 2023年27期
关键词:救赎村上春树

王雨涵

【摘要】村上春树通过《神的孩子全跳舞》以短篇合集的形式道出了在20世纪90年代下日本所经历的两次重大灾难,揭示出了在这一具体历史事件与时代背景下社会的麻木迷惘与悲哀。这两次灾难将地震之下早已存在的裂缝彻底暴露出来。村上春树虽仍以较为独特荒诞的形式进行文学创作艺术构思,但所表达的具体思想内容却更为现实与直接,因此以社会历史批评的角度对整个短篇集进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总结可以看出,村上春树不仅将目光聚焦于历史与现实,同时也提出了对恶的拷问与对救赎的追求,这既是对受难者的反思,同样也是推动当前环境下人们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关键词】村上春树;《神的孩子全跳舞》;阪神大地震;救赎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7-002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7.009

一、《神的孩子全跳舞》社会历史背景

村上春树在阪神大地震发生的五年之后,基于当时这一具体历史事件与时代背景创作了一部由六篇短篇小说所组成的短篇小说集《神的孩子全跳舞》[1],如果不具体分析,可能很难看出作品与阪神大地震之间有什么明显的联系,因为地震的主题在文中总是居于非主要方面。而通过文本细读以及结合这部短篇集所创作的具体社会历史背景后,就能够感受到其对后工业时期下人的内心的裂缝经由地震所暴露出来。地震所造成的不只是肉身与财产的损失,更多的是对精神与内心的影响,是对整个社会麻木的批判与揭露。

(一)地震之上的恐惧与空虚

小说集的第一篇《UFO飞落钏路》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小村与其妻子原本平静和谐的生活由阪神大地震所打破。在第一篇故事中,首先能够看出的是,地震并不是诱使妻子离开小村的主要原因,或者说地震所造成的物理层面的伤害并未对小村或妻子产生任何影响,但不能不说地震一定是一个使得妻子意识到她一定要离开的契机。因为地震所带来的灾害,令妻子意识到了地震所带来的恐惧——非经济财产损失的—— “实质性内容”的缺失,正是由于这一缺失,妻子意识到了与她朝夕共处的丈夫小村是“一团空气”,小村在观看震后信息时,对死亡人数的增加,人们居无定所没有任何的反应,“那些细节竟那么抽象呆板,平平淡淡,所有反响都单调而遥远”,由此看来,他并没有意识到妻子所领悟到的地震所带来的恐惧,直到当他亲手交出自身的“实质性内容”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了内心的空洞与裂缝。

《有熨斗的风景》则是顺子与三宅因篝火相遇的故事。顺子在离家出走后独自一人生活在远离家乡的城市,在这里认识了同样远离了神户老家的三宅,二人同样的兴趣就是喜欢观看篝火,因为篝火中具有某种“深邃的东西,或是称为心情的凝聚体”,火焰是自由的,人可以将自己的思绪投射在火焰里,火焰会如实将其反映出来。三宅在抛弃了妻子与孩子后一人来到海边,即使神户发生了地震也声称于己无关,在这里空虚进一步发展,裂缝越来越明显,在顺子的自白中可以看到在地震的影响下,人已沦为空壳。三宅惧怕腹内空空的冰箱,觉得自己“会在冰箱里死掉”,这也是对空虚的一种下意识惧怕,而处理方法就是在房间中置一个熨斗,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熨斗,而是一种填充的实质性替身,同时三宅极其渴望着点燃篝火,而点燃篝火的意义在于回归自然,在于抵御生存的冰冷与恐怖,从中探寻未来与生的希望从而得到救赎。从这两个故事中就能够看到,地震后的人们逐渐意识到了自身所存在的空虚与麻木,从而真正意义上地感受到了恐惧,并在恐惧的逐步酝酿中渴求内心的觉醒。

(二)觉醒后的挣扎与迷惘

当进入到《神的孩子全跳舞》与《泰国之旅》这两篇后,就能够清楚地感受到村上春树已经将引起地震的起因抑或是地震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放置在了一个更为清晰的位置。导致地震的可能来源于人们心中的恶,心中的恶意不加抑制大肆扩张,它原以一种隐性的方式潜藏于人们的内心之中存在而不自知,这就使得其因地震的形式出现时引发了憎恨与痛苦。在《神的孩子全跳舞》中,善也为找寻自己可能的生父而来到废弃棒球场,他所追逐的生父的影子也许就是“自己本身带有的类似黑暗尾巴的东西。偶然发现了它、跟踪它、扑向它、最后将它驱入了更深沉的黑暗”。他开始在球场中心跳舞,跳着跳着他意识到了脚下的暗流,那里有着能使都市变为瓦砾的地震之源,他正是在舞蹈的过程中体悟到了能够使整个地面包括人心分崩离析的恶的力量,他想到了“远在毁于地震的城市的母亲”,想到了內心的贪婪欲念就是恶,是需要受到“强烈的报复”,于是地震来了,自己周围的城市正是因为他所隐藏起来的恶而土崩瓦解。

《泰国之旅》中早月希望侵犯过自己的父亲能够在神户的那场地震中死掉,这是早月对父亲的怨恨经由地震的原因再次唤醒,她希望能够借地震来终结曾经的痛苦与自己对继父的憎恨,但是憎恨与痛苦是不会因为地面的塌陷与灾祸的降临而消失的,一味地憎恨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老女巫对早月的治疗也提到“那个人没死……这或许不是你所希望的,但对你实在是幸运的事”。但是在觉醒了之后的善也和早月能否找寻到解决的出路呢?善也选择相信人与人之间心的沟通与交流,他希望无论是善还是恶“我们完全可以互相传达”,而早月也选择“先睡一觉,然后等待梦的到来”,这次唤醒他们苏醒的不再是篝火熄灭后的寒冷,而是开始出现了再生的希望,只不过无论是善还是早月始终在觉醒的边缘迷惘徘徊,他们仍然需要追寻地震之外所存在的答案。

(三)打破泡影与超越空洞

短篇集来到最后两篇时,村上春树无论是在创作的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一定的超越。首先是《青蛙君救东京》,这是一篇与地震联系最紧密的故事,但是与此同时也是最不“现实”的故事。主人公片桐在下班回家后看到了突然到访的青蛙君,青蛙君说明来意,即希望片桐能够和它一起对抗引起地震的元凶蚯蚓君,蚯蚓君“什么也不考虑,仅仅用身体感受远处传来的声响和震颤,一点点吸纳、积存起来罢了。并且,其中的大部分由于某种化学作用,都转化成仇恨这一形式”,由此可见,引发地震的原因仍然与之前几篇内容保持一致,而要阻止这一事件的发生,青蛙君急需片桐的帮助。与之前几篇所不同的是,片桐已经不再挣扎与徘徊,而是拿出了极强的勇气来应对。最终在梦境里,片桐用自己带来的脚踏发电机带来了击退黑暗的光明,在青蛙君与蚯蚓君的战斗、在光明与黑暗的战斗中,他们终于获得了胜利,即将到来的地震所震慑下的恐惧就这样变为了破碎的泡影。

《蜂蜜饼》作为短篇集最后一个故事,整体结构最为完整。淳平、高槻与小夜子原本是大学时期极要好的同学与朋友,淳平爱着小夜子,但却被高槻捷足先登,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高槻与小夜子婚姻破裂,淳平此时对小夜子的感情陷入纠结与矛盾,但是在犹豫与迷茫,憎恶与困惑后,他决定给小夜子与沙罗一个不一样的故事,他不希望小夜子的孩子沙罗也陷入地震所带来的痛苦中,于是他下定决心:“但此刻必须先在这里守护两个女性……哪怕天空劈头塌落,大地应声炸裂……”村上春树终于在《蜂蜜饼》中找寻到了最终的答案,只有这样人与人的心才能够真正互相传达,在梦的最后人们才能够真正放下伤痛与憎恨走出地震所带来的心理阴影从而实现超越内心的空洞。他在经历了反思与迷茫后,使得小熊故事的走向逐渐美满,用这种美满的结局祝福语象征着淳平的救赎:“天光破晓,一片光明,在那光明中紧紧拥抱心爱的人们。”在此,村上笔下的人物走出了阴暗的幻梦,以一个童话世界的完美结局来为自己留存希望与救赎,他明白了他需要去守护的东西以及爱的重要性,以更为明晰的意识来看待生活,村上对此表示“我在这里书写的不是我个人的姿态,而是‘我们的姿态。”[2]

虽然六篇短篇小说单独成篇存在,但是内部还是具有一定的联系与结构,层层递进。所有故事中只有《青蛙君救东京》与地震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余几篇都只是作为背景环境出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每一篇故事的推动点无疑都是地震,所有故事的关键连接点都是地震本身。正是因为阪神大地震使得所有人从睡梦中惊醒,他们意识到了曾经一直掩埋在地下的恶与伤痛,当这恶与伤痛被揭露开来,这六个故事就描绘了人们心里的接受过程,村上春树借由这一事件进一步思考日本的历史和社会现实等问题,意识到无论是阪神大震灾还是受其影响的奥姆真理教所策划的地铁沙林毒气事件,都来自人们所隐藏或忽略的内心的空洞。正是因为阪神大地震与奥姆沙林毒气使得这个开关被打开了,他们逐渐意识到“生活于一个大部分人钱包里虽然有了更多的钱却不知道该怎么花的社会中,他们的人生是何等的空虚”[3]。在这短短的六篇故事中,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所呈现出的麻木与空虚就被彻底地暴露了出来。

二、作家及其所处时代环境关系

(一)社会对作家创作的制约和影响

与村上春树之前的创作相比,他在经历了阪神大震灾与奥姆沙林毒气事件之后创作倾向有了一个很明显的转型,他由一个更加关注个体境况与内心精神感受的个人主义作家逐渐转变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创作者。首先就其创作的时代背景而言,村上春树本人所述是一个由“超脱转到介入”的变化。就其早期创作而言,村上春树在与河合隼雄的对话中可以看到村上春树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学生纷争”的影响:“回想起来,大致从1968—1969年学生纷争时开始,对我个人而言如何介入是一个大问题。”[4]这一事件发生时村上正值大学期间,通过对这场运动的目睹,他反而感受到了更多的空虚感与孤独感。

而时间推进到了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两起事件使得村上笔下的人物介入到了社会当中,这一介入是偏向于主动性的,积极地渴望救赎与拯救。1995年3月10日,在东京发生了奥姆真理教骨干信徒散布剧毒沙林事件。面对这样的暴力以及对无辜百姓的伤害,村上春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事件发生后的今天,属于清醒之此侧的我们乘坐的正义、清醒、健全的马车究竟抵达怎样的场所了呢?”因此,“我们现在所需要的势必是来自新的方向的语言,以及用那些语言叙说的焕然一新的故事。”[5]由此可以看到,自这一事件爆发后,村上春树通过对受害者以及加害者的采访,开始了“介入”这一转变,这一暴力推动了村上笔下的主要人物需要更积极、更主动地进入社会并且希望通过文字这一媒介来抚慰并给予人们希望。另一事件发生于1月17日清晨,神户市及周边地带许多人仍在睡梦中就失去了生命,压在建筑物下的人缺粮少水无时无刻不在忍受痛苦与孤独悲痛,《每日新闻》形容说“状况简直同刚刚战败时无异”[6]。这一次地震伤害了村上春树,而《神的孩子全跳舞》则可以看作是他这一时期转变的浓缩,由超然的个人主义到空虚与恐惧,最终转向战斗、反击、迎难而上。由麻木的小村转变为认识到地震威胁的善也、再到反抗地震发生的始作俑者蚯蚓君、最终转变为渴望救赎与希望的淳平。村上春树的“一反常态”,正是源于村上春树想将“事实详细了解”[6],同時这也正是村上所处的时代所影响的。

(二)作家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村上春树的创作虽然受时代背景与社会历史环境的制约,但与此同时他也体现出了对时代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与关注度。在村上春树投身创作的时期,“日本文学正进入转型期,文学创作呈现出对以往日本文学和文学史重新审视彻底颠覆的倾向,备受瞩目的村上的创作正是这种倾向的代表”[7],此时村上书写的多是理想破碎、疏离社会沉浸在自己内心这一类型的作品。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村上春树则是给受天灾人祸打击的人们更多的安慰与鼓励,正如他所说:“我写小说的理由,归根结底只有一个,那就是经常投以光线,敲响警钟,以免我们的灵魂被体制纠缠和贬损。”[6]在《神的孩子全跳舞》中,能够明显感受到村上春树对个体生命与自由的充分尊重与肯定,深度地探讨了记忆与历史的问题,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林少华将其概括为“作为作家、作为人文知识分子、作为斗士的良知、勇气、担当意识和内省精神”[8]。他作为一个同暴力对抗的斗士想要表达的也正是由内生发出的对黑暗历史的反思与揭露,对暴力和本源“恶”的拷问,他用这样一部作品来告诉此时期的人们:只有爱才能使遭受伤害的心灵得到救赎。作家本人诠释到:“泡沫经济崩溃以后,巨大的地震毁了城市,宗教团体的惨绝人寰的杀戮行为,使得辉煌一时的战后神话,伴随着巨大的声响次第倒塌……如果没有《地下》,我也许不会有这么强烈的感受。因此《地下》对我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存在,而《神的孩子全跳舞》则是超越这个里程碑后迈出的新的一步。”[9]此时村上春树明白如果一味地逃避躲闪是无法从本质上进行改变的,同时生活中有着值得等待、值得寻求的东西,这需要的是积极地投入战斗,也只有通过主动的方式才能谋求所期待所幻想的东西。

三、作品的社会作用与时代意义

村上春树在《神的孩子全跳舞》中又一次地运用了无姓无名这一处理方式,无论是小村、顺子、三宅、善也、早月、片桐或是淳平,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都没有一个姓氏,这一点也是暗示了卷首对让·吕克·戈达尔的《疯狂小丑》中“无名这东西真是可怕”的引用。死去的人没有任何介绍,没有姓名,只有一个冰冷的数字,这不仅是指在沙林毒气事件与阪神大地震中的无名逝者,同时更暗含了他对社会上生活着有血有肉的“我们”的暗示。在地震的裂缝之上安然生活的人们失去了意识到危机的能力,而小村、顺子等人就在这些人之中,他们终于在大地塌陷的瞬间意识到了自己所缺失的实质性的东西,意识到了恶的存在以及如何疏导与打破恶的诅咒,小村、顺子、片桐作为随处可见的普通人,已经逐渐的觉醒了过来。村上春树希望借由这些普通人来唤醒对“已发生的事”的震颤,他迫使着读者去思考、去感悟,去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够触及日本社会以至日本历史所潜藏最深、最黑暗的惡,这不仅是对所处时代下巨大创伤的揭露与批判,同时也是救赎与疗愈,在这沉痛的背后有着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对受难者的反思与对生命的反思,并且这也正是村上春树反思与描述生命中的阵痛与悲哀,从而转向实现自我救赎与精神永恒的不懈追求与努力。

参考文献:

[1](日)村上春树.神的孩子全跳舞[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2](日)村上春树.村上春树全作品1990—2000短编集Ⅱ[M].东京:讲谈社,2003:274.

[3](美)杰·鲁宾.倾听村上春树——村上春树的艺术世界[M].冯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4](日)村上春树,河合隼雄.村上春树去见河合隼雄[M].吕千舒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4-8.

[5](日)村上春树.地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8-407.

[6]林少华.之于村上春树的物语:从《地下世界》到《1Q84》[J].外国文学,2010,7(04):133-140.

[7]刘妍.日本“后战后”时期的精神史寓言——村上春树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325.

[8]林少华.作为斗士的村上春树——村上文学中被东亚忽视的东亚视角[J].当代外国文学,2009,(01):109-119.

[9]尚一鸥.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125-138.

[10]林少华.村上春树在中国——全球化和本土化进程中的村上春树[J].外国文学评论,2006,(03):38-43.

[11]李晓娜.村上春树与美国现代文学[D].吉林大学,2013:108-118.

猜你喜欢

救赎村上春树
长大的瞬间
村上春树和他的阳子
村上春树文学翻译论争背后的译论之辨
《谢尔盖神父》中卡萨茨基的救赎之路
爱无尽 梦飞翔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欧洲豪门英超最需“救赎”
村上春树和他的猫
村上春树和他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