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摆烂”话语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3-07-21马学敏张彩红

教育传媒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丧文化新媒体对策

马学敏 张彩红

【内容摘要】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具有“摆烂”意味的表情包、图片、文字大量涌现于大学生的网络交往中,“摆烂”话语作为“丧文化”的最新表现形式,逐渐从网络语境延伸至现实生活,影响高校大学生凝聚奋斗意识、劳动意识和担当意识。本文分析了这一现状,并就政府、学校和学生如何采取有效对策,形成合力消解“丧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坚定信仰等方面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丧文化”;“摆烂”;新媒体;影响;对策

在后疫情时代,不确定性等压力源的增加,部分青年出现迷茫、无奈等情绪,在网络空间中输出具有“摆烂”意味的文字、图片、表情包等,抒发自己的负面情绪,以此达到自我放松的效果。对“摆烂”话语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不过是“丧文化 ”的最新表现形式。①几年来,“丧文化 ”的内涵在不断扩大丰富,从“葛优躺”“佛系”到“反内卷”“躺平”再到现在的“摆烂”。这些话语的流行和使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代青年的焦虑心理,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摆烂”等负面情绪愈演愈烈,逐渐从网络语境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其终究与主流意识形态背道而驰,长久流行会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为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以“摆烂”为话语符号的“丧文化”新潮

(一)以“摆烂”为话语符号的“丧文化”流行

“丧文化”的流行不是偶然的,其与中国当前的社会现状密切相关。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逐渐恢复,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进入稳步增长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强烈,社会竞争逐渐加剧。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学业、工作、住房等问题无形中带给他们很大压力,他们对未来十分迷茫。部分大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和自我存在感,迫切需要一个情绪发泄口,致使“丧文化”得以流行。加之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自媒体的广泛应用,使“丧文化”迅速传播。纵观“丧文化”的代表话语,其代表的负面情绪对青年的影响越来越深。最开始的“佛系”“葛优躺”更多是指在难以改变的事态面前,选择从容接受、自我安慰,有追求“云淡风轻”之意;而后出现的“躺平”则比“佛系”更“丧”,指青年人放弃努力,拒绝奋斗和“内卷”,有“得过且过”之意;而“摆烂”则更加严重,指面对自己必须要做但有些许困难的事情直接放弃解决,任其自由发展,颇有“破罐破摔”之意。从这些代表话语可以发现,“丧文化”的消极程度逐渐加深,且从网络语境逐渐渗透到现实语境中,从心态层面发展到行为层面,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深,越来越恶劣。

作为“丧文化”的新变种“摆烂”一词,最初起源于篮球联赛,指为了获得下次比赛的优先选人权,战绩较差的队伍会彻底放弃拼搏,使自己的成绩垫底。这本是球队利用规则的行为,但渐渐由球迷引入到游戏领域,被游戏主播们频繁使用,使该词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渐渐从游戏领域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丧文化”的最新代表话语。新冠疫情的爆发,使不确定性的压力源增加,必要的隔离措施让大学生群体少了很多娱乐生活,他们不能像过去一样到处旅游,少了很多释放压力的渠道。③大学生的负面情绪不能及时纾解,而“摆烂”恰好符合了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心态,为其提供了一个情绪释放的输出口。青年大学生通过“摆烂”缓解自身的压力,短暂休整后重新积蓄力量,直面生活、学习上的挑战,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青年人自我纾解情绪。但是,如今“摆烂”已经不是小范围的流行,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无意识的受到“丧文化”的侵蚀,并且“摆烂”不仅在网络语境中活跃,而是延伸至现实生活中,影響青年大学生处事态度及处事方法。长时间的“摆烂”会让青年人丧失奋斗意识,放弃努力甚至放弃自己,这种心态十分危险。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了青年人奋斗的重要性,他指出:“广大青年要培养奋斗精神,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④我们民族需要的是敢于吃苦、敢于奋斗、敢于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躺平”“摆烂”等“丧文化”则引导青年放弃理想、贪图享乐、停止奋斗,这些都与我国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应该引起重视。

(二) 以“摆烂”为话语符号的“丧文化”流行原因

社会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青年人所面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首先,大学课程种类繁多,学生不仅要完成课程内作业,还要考取相关的各类证书,这对很多大学生是一大挑战,所以每逢“考试周”“考证周”时,大学生就会变得焦虑不安,加大使用“摆烂”的频率,意图缓解自身的压力。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水平越来越高,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青年大学生较难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面临的就业压力较大,这也是青年大学生的压力源之一。最后,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会让青年感到无奈。刚毕业的青年难以接受过高的房价,也难以适应高成本的生活,于是产生“努力无用,不再奋斗”的“摆烂”思维。过高的社会压力是青年产生“摆烂”思维的主要原因。

有人认为,“摆烂”的流行一定程度上与新冠疫情相关,“摆烂”的出现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摆烂”相关的微信文章数波动与新冠肺炎疫情波动有同步趋势。⑤2021年末至2022年,是“摆烂”使用、流行的高峰期,这段时间疫情肆虐,国内各行各业都受到冲击,人们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摆烂”从游戏领域进入到现实,引起广大对目前状况不满的人共鸣,他们频繁使用、传播,使“摆烂”成为“网络”热词。新冠疫情使不确定的压力源增加,是“摆烂”思维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发达的新媒体是“摆烂”文化得以迅速传播的又一重要原因。发达的新媒体和自媒体让人们有更多的渠道接受外界的信息,同时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青年人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群体,他们非常乐于吸收网上新兴的文化,并利用自媒体以极快的速度输出这些文化,发达的新媒体为各类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非常有效的途径。但是网上信息错综复杂,信息获得和传播的过程都很短暂,根本没有时间去分辨思考信息的真伪好坏,不排除会有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互联网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人的价值观,让青年人不知不觉中习惯“摆烂”,所以在网络上获取信息的时候应该保持警惕。

二、“摆烂”话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青年群体面对各种压力,需要一个情绪出口来纾解自己的负面情绪。而网络交际的虚拟性、隐蔽性等特殊属性,符合青年人交际的要求,过程中不免会受到“丧文化”的影响,而“摆烂”话语的出现更是契合年轻人面对现实想逃避的想法,于是频繁使用“摆烂”相关的话语、表情包等,例如“很菜的东西有白菜、青菜、还有我菜”“我是废物,我就摆烂”等,用自嘲的方式宣泄自己的真实情绪,以此来缓解压力与痛苦,达到精神上的满足。“摆烂”虽然会使青年得到短暂的放松,但是,长久的“摆烂”会影响青年价值观,让安于享乐成为其长期处世的状态,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价值取向大相径庭。

(一)消解大学生的奋斗意识

实践是创造人生价值的途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出实践是人类基于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而奋斗具有实践性,从话语构建上看,奋斗是对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劳动”“实践”“创造”等概念由政治话语向大众话语的转化及其中国式表达;从现实转化上看,奋斗的过程也是主体力量转化为客体事物并不断接受客体事物影响的实践过程,是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统一。⑥所以青年群体应该积极投入实践、接续奋斗,创造美好生活,而不是在面对困难时选择“摆烂”。与过去相比,我们的生活、工作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本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我们应该顺应社会发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然而“丧文化”的实质是消极、悲观的,它无限放大社会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把正常的竞争夸大为“内卷”,把逃避扭曲为“佛系”“躺平”,把懒惰、不作为戏谑为“摆烂”,这些话语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奋斗的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了青年弘扬奋斗精神的重要性,“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⑦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正是青年人努力的方向,新时代青年不仅要做奋斗精神的传承者,更要做奋斗精神的实践者。“摆烂”话语的出现,不断消解着青年实践、奋斗意识,在“摆烂”思维的影响下,部分青年把逃避作为对抗现实的方式,安于现状,得过且过,这非常不利于培养青年的奋斗精神。

(二)冲击大学生的劳动意识

“劳动最光荣”是社会共识,我们应该通过劳动去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满足。目前青年群体极力推崇“丧文化”,他们把劳动视为异于自身、让自己痛苦的源头,并试图用“摆烂”解决,表明了青年群体对劳动出现了认知偏差,有劳动异化的趋势。而“丧文化”的流行特别是“摆烂”思维的出现,似乎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为舒适的生活模式,他们选择懒惰、逃避、得过且过,却没意识到长时间“摆烂”生活的危害。“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⑧,劳动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更创造了精神财富。“丧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行为习惯,使部分大学生劳动精神懈怠、劳动行为缺乏,极大地冲击了大学生的劳动意识。

(三)弱化大学生使命意识

青年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自己初心和使命,即不断加强道德品质的提升和科学文化的学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革命先烈们勇于承担时代的重任,把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他们用鲜血捍卫自己的祖国、捍卫自己的理想,有极强的使命意识。现在的大学生没有亲历过战争,难以想象革命时期的艰难困苦,不能深刻理解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还未完全形成自己稳定的价值观。⑨在我国“摆烂”仍仅是一种影响范围较广的亚文化,尚未发展到整个社会的“低欲望”和一代青年的“垮掉”,但是“丧文化”的传播效应要强于正能量话语⑩。受到“丧文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面对困难不是像先烈们那样选择勇于承担敢于奋斗,而是一味地选择逃避,更看重眼前的舒适,忽略长远的规划,自我主体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使命意识减弱。

三、大学生突破“摆烂”思维路径探析

青年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网络是“丧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主要阵地,媒体在“丧文化”的蔓延过程中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摆烂”为话语符号的“丧文化”潮流会消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价值观念,对青年大学生群体产生消极影响。面对“丧文化”的冲击,政府、学校、青年群体都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形成合力来消解“丧文化”的消极影响。

(一)加强网络监管,出台激励性政策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青年人确实背负着很多压力。党和国家应该深入了解青年人的需求变化,出台有利于青年群体解决就业、住房、生育、养老等问题的激励性政策,切实解决青年大学生群體面对的现实困难,实实在在缓解青年人的生活压力,阻断其对“丧文化”的精神寄托及依赖。“丧文化”之所以能迅速传播,是因为“丧文化”话语顺应年轻人的语言习惯和心理状态,引起广大青年人的共鸣,用戏谑的语句掩盖自身消极的内核,潜移默化地对青年人产生影响。而主流价值观的弘扬采用比较单一传统的说教方式,使青年对主流价值观产生抗拒心理。所以要以更加多样的形式来弘扬主旋律,培育青年人的奋斗精神和使命感。主流价值观的引领要尊重青年人的话语空间需求、尊重青年人的差异化需求,以服务替代管理,引导创作更多的融入主流价值观的影视剧、歌曲、游戏等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人的价值观。

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他们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接收各种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他们能很快地对信息进行再次加工并输出,这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发挥自媒体的时效性。但是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大学生群体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去甄别只是简单地接收和输出,没有自己更深层次的思考,非常容易受到别有用心之人的蛊惑和不良思潮的影响,“丧文化”就是其中的一种。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无法阻止网络文化的传播,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后台监控等手段主动推送主流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同时党和国家要加强网络阵地的管控,警惕别有用心之人和境外势力进行文化渗透,利用网络煽动荼毒青年人。要加强技术研发,加强网络监管,建立更多更严密的网络防火墙,对不良信息进行拦截。更要加强规范各自媒体平台的信息发布标准,加强信息的审核,有效阻止不良信息的传播。

(二)加强思政教育,发挥主阵地作用

高校要发扬教育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坚定馬克思主义信仰,加强奋斗教育、劳动教育、使命教育。要配备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规范教育内容,将主流价值观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要加强时政内容的教授学习,将最新的时事政治内容与课本内容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要创新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加入思政课堂的互动,更加深入地体会思政学习的内容,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学校要更加注重思政课堂以外的思想引领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加教授大学生缓解压力的课程,引导大学生正确释放情绪,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青年大学生群体大多生长环境较为优越,受到的挫折打击较少,进入大学后可能不适应独立生活,抗压能力较差,很容易陷入不良的情绪中,用不正确的方式面对自己所遇到的困境,例如“摆烂”。青年大学生群体需要学校、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他们也渴望学习正确纾解情绪的方法。所以学校要增加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情绪,并引导其正确地释放自己的情绪,减轻其心理压力。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个性差异,需要老师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教学和谈话内容。可以利用榜样的力量鞭策学生,增加其积极向上的内驱力,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好青年。学校要完善校园心理咨询室建设,对于个别情况较为严重的学生进行单独引导,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培养学生正确舒缓压力的能力。

(三)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价值观

面对突如其来的身心压力,青年人为了宣泄负面情绪而选择“摆烂”。长远来看“摆烂”不利于青年适应社会,所以青年大学生群体要自己警惕不良思潮的影响,选择正确、合适的方法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要积极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知识,加强理论学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自觉提高思想判断能力,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理性的思考,不能盲目接收和输出,要对信息进行仔细甄别。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媒体观念,自觉避免参与和传播“丧文化”。要树立明确的目标,避免迷茫,努力朝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奋进,理性看待前进路上的困难,以昂扬的姿态面对困难,选择正确的方式解决困难,而不能一味地逃避退缩。要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向优秀的人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要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去适应社会发展频率,谋求更长远的发展。青年大学生一定要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而不懈奋斗,做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国家的新时代青年。

四、结语

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信息的传播效能。但“丧文化”也夹杂在纷繁的网络信息中不断影响着我国青年大学生群体。“丧文化”的消极程度逐渐加深,且从网络语境逐渐渗透到现实语境中,从心态层面发展到行为层面,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深,已经引起广泛重视。党和国家需要有理想、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政府、学校和学生要形成合力共同消解“丧文化”的不良影响,让青年群体永葆向上的活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奋斗。

参考文献:

①⑩孙若溪:《“丧”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冲击与纾解——以“摆烂”话语为例》《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

②牟慧欣:《“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020年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③林希佳:《“摆烂”:后疫情时代的社会疲劳与自我缓解》《科技传播》2022年第14期。

④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

⑤王惟月、王泽兵:《社交媒体“丧文化”的流行动因与变迁》,《新媒体研究》2022年第8期。

⑥孙六平、姜炎:《青年奋斗视域下躺平现象的审思与应对》《石家庄学院学报》2023年第25期。

⑦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5月16日。

⑧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6卷第193页。

⑨王鹭、陈志勇:《社交媒体“摆烂”亚文化的价值流变、行为逻辑与调适政策》,《中国青年研究》2022年第11期。

符明秋、孙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丧文化”治理》,《重庆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

(作者马学敏系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彩红系西安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陈小希】

猜你喜欢

丧文化新媒体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如何看待“丧文化”?
材料作文“丧文化”导写
“丧文化”不丧, 是年轻人宣泄情绪、对抗焦虑的新武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