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国外新闻传播学教育

2023-07-21阮久利吴垠夏煜峰

教育传媒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数字化转型全媒体时代

阮久利 吴垠 夏煜峰

【内容摘要】在全媒体时代,数字智能技术推动新闻业转型升级,新闻传播学教育在国内外皆面临工具变革、环境变化、新闻价值重塑等严峻挑战。本文对国际知名新闻传播院校新闻传播学教育从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和教育理念三个维度进行现状梳理,并深入分析其中呈现的发展趋势与教育改革成果,有助于为我国新闻传播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教育;教育改革;新媒体技术;数字化转型

一、国外新闻传播学教育所处的时代背景

媒体技术的快速演进推动新闻业发生深刻变革,使新闻从业者拥有高效的生产、审核和信息分发工具之时,也大幅提增了新聞的生产、传播效率。①掌握先进技术和巨量信息资源的平台企业开始进军媒体行业,打破了此前以专业新闻机构为主的媒体市场格局,为用户乃至机器人参与新闻生产提供可行途径和技术基础,极大扩张了新闻生产主体,促成多元共生的新闻生产格局,使信息环境日渐复杂。与此同时,传统新闻价值和伦理规范的解释力也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中受到挑战。以上种种新闻传播领域的实践变革,要求新闻传播教育因时而变。

(一)新媒体技术发展带来工具变革

以算法为核心的技术勃兴极大推进了新闻传播领域的工具革新,嵌入新闻生产、审核、消费等各个环节。②在新闻生产方面,算法的接续进化催生出“智能新闻”这一新兴内容形态,算法自身成为生产新闻的一大工具,甚至在一定条件下成为新闻生产的“主体”,与具备专业素养的记者同台竞争。同时,算法的广泛使用空前降低了新闻生产的门槛,为普通大众直接参与新闻生产提供工具基础,新闻生产实践不再完全由专业记者掌控。在新闻审核方面,以算法为核心的技术群逐渐被运用到新闻审核过程中,辅助或替代人工完成审核任务。在新闻消费方面,算法推荐链接起新闻内容与目标受众,加速分众化内容生态的形成。剧烈变动的新闻行业实际催逼着新闻传播教育的调整与变革。

(二)媒介数字化转型下的环境变化

在算法推进新闻业与新闻教育变革的同时,掌握算法开发技术和海量数据资源的平台企业也随之崛起,依托于平台企业的社交媒体成为媒体市场中不可忽视的一极,挑战着传统媒体固有的市场地位与专业权威。一方面,社交媒体的兴盛不仅改变了新闻消费模式,使用户能够直接接收大量个性化的新闻内容,而且改写了新闻生产格局,让用户得以亲身参与新闻内容制作。③另一方面,用户的注意力是相对有限的,个性化、定制化的新闻消费模式使传统媒体必须围绕受众,与社交媒体展开“注意力竞争”。于此,新闻生产的严肃性和规范性被逐渐侵蚀,新闻行业的专业伦理让位于社交媒体的技术逻辑。同样,社交媒体赋予用户新闻生产权利之时,亦造就了一批无须遵守新闻伦理和行业规范的内容生产者,新闻生产的监管难度与日俱增。④此外,由于机器人生产新闻成为可能,假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更为迅捷,动摇了传统的新闻审核方式。在平台企业和社交媒体深度介入的媒介环境中,新闻行业的生产程序、分发逻辑、审核方式和价值体系受到冲击。

(三)理想与现实的断裂:新闻价值争议

在传统新闻业主导的时代,客观性、新鲜性、接近性与趣味性等得到公认的新闻价值是新闻从业者生产新闻所依循的基本导向,亦是受众检验新闻质量的关键维度。在社会数字化快速演进的情境下,新闻价值的内涵与行业现实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如何定义新闻价值,如何在新闻传播学教育中处理传统新闻价值与当前媒体环境之间的张力成为一道待解题。进言之,当传统新闻业面临算法等新兴技术融入媒体生态时,旧有的新闻价值体系与如今的新闻实践存在摩擦和冲突,新闻价值的操作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在新闻教育中面临仅存学理内涵而无实际功用的尴尬境地。与此同时,社交媒体时代中出现的新型伦理问题和价值争议呼唤传统新闻价值体系的适应性变革。⑤

智能媒体的发展促使我们推动国内新闻传播学教育的进步,对国外新闻教育现状进行细致考察和深入探究,厘清其应对传统新闻价值与新兴媒介环境之间冲突的价值逻辑和典型做法,进而反哺中国新闻教育实践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参考美国新闻和大众传播教育认证委员会(ACEJMC)认证的新闻院校,分析国外院校的院系设置、课程开展情况以及教育理念,结合近几年学界对国外新闻传播学教育的研究论文,总结归纳当前国外新闻传播院校新闻传播学的教育现状、发展趋势与改革成果。ACEJMC是美国新闻教育界的权威性组织,它顺应数字媒体转型潮流,维护人文科学教育和教育机构独特性的传统精神,把控教育教学过程,不断完善认证标准,推动着新闻传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⑥美国新闻教育是国外新闻教育的风向标,ACEJMC认证的新闻院校共计119所,本文结合国外各新闻学院的国际声誉、办学特色、业界口碑和价值引领,重点对以下院校的新闻学院进行分析: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斯坦福大学、俄勒冈州立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石溪大学。

二、国外新闻传播学教育现状

(一)院系设置与培养方式差异

根据陈丽菲的研究⑦,当今世界的新闻传播学科已有相当一部分以学院的建制规模开展专业教育,挂靠在某一个系之下的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的形式已较为少见。这说明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原本脱胎于人文学科的新闻传播学焕发出独特的学科魅力与价值,以学院的形式组织理论学习与专业培养是适于形势发展的。

典型例子如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其传播艺术与科学学院(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Arts and Sciences)作为美国成立时间最早的传播学院之一,下设广告公关系(Department of Advertising + Public Relations)、传播学系(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沟通科学系(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ve Sciences & Disorders)、新闻学系(School of Journalism)与媒介信息系(Department of Media and Information)。类似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安纳堡传播与新闻学院(USC 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 and Journalism)则为本科生开设新闻学(Journalism BA)、传播学(Communication BA)与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hip BA)等课程,为硕士生提供国际传播(Global Communication MA)、数字社交媒体(Digital Social Media MS)、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 MPD)等更加细分与精确的课程。围绕新闻传播学最基础、最核心的两个方向——新闻学与传播学,学校会设置侧重点不同的课程,共同搭建起新闻传播学的教学格局。

在培养方式上,较为特殊的是哥伦比亚大学设立的新闻学院(Columbia Journalism School),不招收本科生,而是提供三种硕士学位:理学硕士、数据新闻学硕士以及文学硕士学位,并与哥大其他院系如法学院、宗教学院联合授予双硕士学位以及博士学位。⑧一些学位还需要申请者具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以此,学院相应地将教学重点更多地偏向实践操作,而非理论学习。⑨

(二)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将新闻传播学的课程分为“理论”与“实务”两类。参考陳丽菲的分类方式,可以将理论类课程进一步划分为媒介环境类、媒介历史类、媒介理论分析类、媒介法规伦理类、语言和交叉学科类课程,将实务类课程划分为写作类、技术与产品制作类、应用软件学习类、实习实践类以及管理类课程等。

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为例,理论课中典型的媒介环境类课程如多元文化美国的大众传媒(Mass Media in Multicultural America),美国媒体历史(History of U.S. Media)则是媒介历史类课程,理论分析类则有数字媒体战略(Digital Media Strategies)、传播与舆论(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Opinion)等,新兴媒体的法律与伦理维度(Legal & Ethical Dimensions of Emerging Media)则属于法规伦理类的课程。在实务类课程中也有诸如高级大众传媒实践(Advanced Mass Media Practice)、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ing)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可供选修的课程中还包括不少跨学科的内容,如与医疗卫生交叉的信息时代的健康传播(Health Communication),与经济交叉的如社交媒体营销传播(Social Media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与体育交叉的体育争议与传播职业(Sports Controversies & Communication Professions),与心理学交叉的娱乐媒体心理学(Psychology of Entertainment Media),等等。许多学院也会开设艺术类课程如摄影、视觉传达等,这与新闻传播学科的交叉性与包容性特点相关。

(三)教育理念变化

一方面,在传播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新闻传播学需要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从业者,同时发挥各自院校的优势与特点。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开设计算传播课程,教授学生使用Python语言进行编程,完成如数据可视化等课程任务。一些新闻院校开设了相关的伦理和法规课程,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

另一方面,重视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也是当下国外新闻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要求研究生必须学习经济、法律等领域的课程,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安纳堡传播与新闻学院也有类似要求,目的是培养其“在媒体、科技、文化交叉领域发挥探索力、创新力和领导力的最具前途的头脑”。⑩弗吉尼亚大学传媒系采用 “多媒介、多形态”的课程立体架构,通过研究型课程来突破传统新闻传播课程的边界,实现了哲学、艺术学、美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融合。

三、国外新闻传播学教育发展趋势

(一)数字化转型,在算法转向趋势中与人工智能共事

人工智能在新闻业的广泛运用,对新闻价值产生了冲击。新闻业的生产模式和分发模式更加依赖算法,新闻消费者如何接收新闻也受到了算法的深刻影响。在这种大背景下,美国新闻传播教育正广泛地开设和算法有关的课程,斯坦福大学推出的“算法政治”、俄勒冈州立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算法与自动化”等课程,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算法的机会。这些课程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算法的基本应用,学会在新闻实践中运用算法,更重要的是展开对算法伦理的教育,提升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判断力,并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安纳堡传播与新闻学院推出了“算法与大数据:方法与争议”课程,旨在探讨算法审计、系统透明度、大数据伦理等重要议题,以期提升学生对算法的理解。

(二)实践化转型,增加同业界的联系和合作

数字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让新闻报道变得触手可及,不再是发表在纸媒上的文字才被认为是新闻,新闻的表达方式日趋增多,在此背景下,新闻教育更有必要走出学堂,增强与业界的联结,方能培养出真正实用的新闻人才。美国的新闻传播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实践应用型”新闻人才,高校寻求同社会专业机构的合作来共同培养人才。增强和业界的联系不仅能更有效地培养记者的现实敏锐度和实践操作能力,更能培养记者的公众责任感——这是专业记者必不可少的新闻素养。

(三)学科融合转型,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英国的斯布丽舍和斯巴克斯教授提出21世纪的新闻人才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客观的视角、批判的态度、准确的判断这四方面的素养,在社会各个专业领域不断细分发展的当下,能对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的、专业的报道的记者成为业界需要的人才。在此背景下,美国很多高校在教学改革中都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2005年,哥伦比亚大学新闻专业开设一年制的研究生项目,目的是培养“专家型”记者。同年,美国卡耐基基金会与奈特基金会联合推出“卡耐基—奈特未来新闻教育计划”,旨在培养掌握报道技巧和报道内容、准确而深刻地诠释报道主题、服务于公众和民主的专业型记者。美国共有12所院校加入到了这项培养计划中,包括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学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等。这个项目强调记者拥有某一领域的专业能力、进行深入报道的重要性。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媒体与新闻学院开设了经济新闻报道等课程,学生可以学习个人金融、市场概念等课程;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学院开设了国际事务方向的报道课程等。

(四)坚守新闻价值,培养卓越、极致的新闻记者

日新月异的新技术颠覆了传统新闻的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新闻业出现危机,而在现下“人人皆可成为报道者”的时代,专业记者也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在此大背景下,西方新闻教育认为,只有培养能够坚守新闻价值的卓越的、极致的记者,才能对抗这种冲击。

社交网络的广泛运用让人人都成为“公民记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瓦瑟曼教授认为,公民记者的大量出现意味着专业记者的实用技能优势被削弱。专业记者相较于公民记者而言,并不在于能够更快速地追踪或发表新闻,而在于报道、传播更独特、更有深度的新闻。他提出,基于当下社会对专业记者的实际需求,新闻教育改革的未来方向就是要坚持精英教育。只会搜索、发布信息的记者将会被淘汰,只有能够辨识真相、拥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有能力展开复杂的、有深度的调查性报道,并且对社会发展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新闻记者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也是新闻专业培养记者的目标。

(五)重视新闻素养,开展面向公众的新闻教育

多年来,ACEJMC对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的评估中,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占比不断增加。ACEJMC认为,高校应该履行对社区和公众的义务,推动新闻和传播专业大众化,帮助公众提高媒介素养,提升公众选择、运用、辨别数字化媒介内容的能力。同时,ACEJMC重视不同性别、种族、年龄等人群,特别是少数群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参与度,鼓励高校提升新闻传播教育的多元性,防止新闻内容出现偏倚性。

四、国外新闻传播学教育改革成果

(一)卡耐基—奈特未来新闻教育计划

2005年开始,卡耐基基金会联合奈特基金会推出“卡耐基—奈特未来新闻教育计划”。数字媒体时代知识趋向细分化和专业化,记者需要同时掌握报道技巧和报道内容。该计划充分利用美国综合性大学里的多元学科资源培养新闻通才,这批人才既精通垂直领域又有广泛的社会阅历,并且有大众新闻时代延续的技能和责任心。

该计划旨在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在具备新闻学科素养的基础上,通过接触跨学科知识,成为具有复合型学术背景的专精人才。以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为例,该学院与商学院、法学院、工程应用科学学院、国际公共事务学院合力打造了各类双学位项目。这些项目注重新闻实务能力的实践培训,通过学校平台和行业资源,衔接校园学习和行业工作的断层。一方面在新闻实务课程体系上结合平行学科专业知识,打造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定位清晰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注重新闻技术的升级,将视频直播、人工智能、视觉设计、数据挖掘等技术培训列入教学大纲。

“卡耐基—奈特未来新闻教育计划”注重新闻行业内部的教学改革和需求变化,强调以实践为导向。高校积极和业界合作,通过指导学生做长期性的调查性报道,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研究。高校一方面和业界媒体建立联系,让优秀的调查性报道可以刊发在知名媒体上;另一方面尝试搭建自身的社会化平台,让学生进行实践。整个项目的核心理念是让新闻专业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培养工作能力,明确就业方向。

(二)新闻案例库建设

从2007年开始,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在奈特基金会的赞助下开启了新闻案例库建设。哥伦比亚案例联合体(Case Consortium @ Columbia)已经成为专业完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学案例库平台。CC@C将新闻传播前沿的实践材料进行案例编写,在案例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讨论,深度参与并思考新闻采写的生产流程,寻找可行的选择,并提出行动建议。

案例库从内容上分类,主要集中在新闻传播学、公共政策和公共卫生三大部分。案例包括多媒体、视频、文本等形式。除此之外,案例库建设和教学还在欧洲新闻院校中普遍使用。欧洲新闻院校普遍是由报业集团或传媒公司出资开办,这些学校会请一线经验丰富的记者、编辑来进行长时段、高质量的教学。而在日本主要是新闻机构和传媒企业通过内部案例库培训,进行新员工培训,而非新闻院校教育。

(三)面向全校学生与社会大众的新闻素养教育

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兴起,学生需要接受媒介素养表达的能力培训。以日本为例,新闻传播教育的理论学习和素养积累主要以全校选修课的形式开展。主要面向全校学生提供媒体写作课、媒体与社会概论、媒介文化相关的课程,让学生能基本理解媒介文化和进行独立的信息判断。同时还多开设媒介技术、媒介制作课程,如摄影、摄像、数字制作等,讓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和掌握媒介素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了暑期项目,让非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选修一些新闻传播学核心课程来获得辅修学位。

同时,数字媒体的兴起导致大量虚假新闻和机器人新闻的出现,大多数网络自媒体新闻缺少专业把关,造成了夸大营销和流量新闻的爆发。数字新闻教育培训应当从新闻专业扩大到更广泛的本科教育,以培养学生作为数字公民必备的新闻素养。数字新闻教育让学生在接触新闻时,可以有效区分信息的真假,成为更具洞察力和反思性的数字公民。例如石溪大学同时开设了校内选修课程和校外培训课程,让社会人士也能获取新闻与媒体的相关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新闻素养和沟通能力。

五、结语

数字智能技术推动新闻业发生变革,新闻教育面临工具变革、环境变化、新闻价值重塑等严峻挑战。对国际知名新闻传播院校进行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梳理,有利于我国的新闻教育改革。从国外新闻传播学教育现状来看,以学院的形式组织理论学习与专业培养是国际主流,课程体系体现出新闻传播学科的交叉性与包容性,教育理念上直面技术变革,重视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国外新闻传播学教育呈现出数字化转型、实践化转型与学科融合转型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坚守新闻价值,另一方面重视新闻素养,开展面向公众的新闻教育。在教育改革成果上,“卡耐基—奈特未来新闻教育计划”注重新闻行业内部的教学改革和需求变化,打破高校与业界的需求壁垒,“新闻案例库”有助于学生深度参与并思考新闻采写生产流程,同时新闻传播全校选修课程与数字新闻教育培训也逐步兴起。

国外院校在新闻传播学教育上作出了大量的有益探索。一方面,我们需要牢牢把握住新闻传播学教育数字化、实践化和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国内外媒介体制、教育方式和历史文化的不同,发展出一条符合我国自身情况的新闻传播教育道路。把握新闻传播教育的跨学科教育特点,加强院校之间教学资源的合作共享,同时建设面向非专业人士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是当前新闻教育转型的方向,也是顺应数字社会发展的趋势。在全媒体人才培养过程中,价值观教育和实践教育是新闻传播教育的两个重要支撑体系,培养技能、才干与道德兼备、面向全球的新闻传播人才是新闻传播教育的必要举措,将专业教育、理想教育和情怀教育实现有机融合,是一种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①常江、何仁亿:《数字新闻生产简史:媒介逻辑与生态变革》,《新闻大学》2021年第11期。

②王茜:《算法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美国经验及启示》,《新闻论坛》2019年第5期。

③师曾志、胡泳:《新媒介赋权及意义互联网的兴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7-132页。

④赵玉宏:《自媒体舆情海啸形成原因与应对策略》,《青年记者》2021年第21期。

⑤吴璟薇:《基础设施与数字时代的新闻价值变迁:对媒介技术、新闻时效性与相关性的考察》,《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⑥贺明华:《美国新闻传播教育认证标准的再修订解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年第10期。

⑦陈丽菲:《国外新闻传播学科教育发展新趋势探讨》,《新闻记者》2015年第10期。

⑧“Degree program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both new and experienced journalists.”Columbia Journalism School, https://journalism.columbia.edu/programs.

⑨尹志山:《关于国外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动向及经验借鉴》,《视听》2017年第9期。

⑩胡泳、张艺晨:《互联网时代的美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中国编辑》2021年第4期。

陈阳:《传媒教育的“ 新媒介转向”再思考——基于弗吉尼亚大学“ 媒介研究”教学的实地调查》,《教育传媒研究》2022年第5期。

郑晓迪:《美国新闻传播“ 实践应用型”人才需求与教育变革》,《全媒体探索》2022年第8期。

辛欣、雷跃捷等:《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184页。

李沁:《重构高等教育的社会契约:美国新闻教育变革逻辑和路径》,《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年第9期。

罗自文、张金龙、杨颖、董庆文:《智媒时代传播技术的冲击与美国新闻教育的走向——专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研究生院院长瓦瑟曼教授》,《新闻大学》2021年第3期。

King, Susan. “The Carnegie-Knight Initiative on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 Education: Improving How Journalists Are Educated &Amp; How Their Audiences Are Informed. Daedalus, vol. 139, no. 2, 2010, pp. 126-137.

陈昌凤、王宇琦:《创新与坚守:美国经验与新环境下国内新闻教育路径探索》,《国际新闻界》2015年第7期。

蔡雯、罗雪蕾:《新闻传播学案例教学现状调查——对海外高校案例库建设与案例课程设计的观察与思考》,《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第9期。

刘斌:《新闻学校:记者培训的重要环节——德国新闻教育见闻》,《新闻记者》2007年第12期。

赵新利:《日本新闻传播教育的启示——兼评清华大学取消新闻传播专业本科招生》,《青年记者》2020年第16期。

谢小红:《新媒体冲击下日本新闻传播教育的坚守与变革》,《出版广角》2016年第2期。

高晓虹、赵希婧:《立足新时代发展方向 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中国大学教学》2018年第4期。

周庆安、张莉:《耗散與有序:学科交叉背景下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研究》,《中国编辑》2023年第Z1期。

郑素侠:《行走在路上的新闻理想教育——“重走穆青路”的探索》,《教育传媒研究》2022年第5期。

(作者阮久利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学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吴垠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学办公室研究生教务员;夏煜峰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谢敏】

猜你喜欢

新媒体技术数字化转型全媒体时代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对舆论新环境改革研究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浅析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
我国出版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对策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杂志的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