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幼儿需要 共创户外课程

2023-07-21倪焱

幸福家庭 2023年5期
关键词:班本铲子笔者

倪焱

户外环境能激发幼儿深入观察大自然的兴趣,促进其提出问题、不断尝试。教师应设计贴近幼儿生活的户外课程,建立幼儿与自然的联结。大自然对幼儿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亲近自然、探索自然是幼儿的天性,幼儿乐于参与户外课程,他们可以拿着工具挖土,可以在户外实践时畅聊,会发出“我找到宝石啦!”“我发现蚂蚁啦!”等惊叹。无论是铲子上的石头、树叶,还是“烧烤架上”的“烤串”、木片,它们都是孩子们的宝藏。

一、依托户外课题开发课程

随着户外课题“开放性教育视野下的户外游戏优化”的顺利开题,笔者所在幼儿园开始探索如何合理利用幼儿园内的户外资源。该课题中的户外游戏更加强化与园本课程、班本主题课程的联系,在原有的课程中渗透游戏精神,让幼儿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在外延上,该课题中的户外游戏不仅包括体育锻炼,还包括自主游戏,如沙水建构游戏、种植活动等,充分发挥户外游戏资源的价值。在明确户外课题的基础上,笔者所在班级选择了一条“弯弯路”,旨在通过班本实践不断优化开放性教育视野下的户外游戏,以形成实施方案与行动指南。

幼儿园内的自然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本资源,动物、植物的生长牵动着幼儿的心,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资源和充足的探索空间以支持幼儿的学习。笔者所在幼儿园有一條“弯弯路”,幼儿经过这个地方时常常会过去玩游戏。于是,笔者带领幼儿来到“弯弯路”上探险。在探索的过程中,圆宝跟小齐说:“这里有很多轮胎,我们去跳一跳吧。”汤源说:“这个栏杆外面就是我奶奶经常带我去玩的地方。”涵涵说:“这里的水池中还有很多小虫子呢。”大自然中的一花一树、一虫一鸟都是幼儿的玩伴,“弯弯路”里的水、泥、石、树等都是大自然最常见的物品,同时也是深受幼儿喜爱的、具有探索性的游戏材料。由此可见,要想让幼儿在户外自由地进行探索和游戏,幼儿园就必须充分利用大自然中的材料打造充满自然野趣的原生态游戏场地,使幼儿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顺应幼儿天性开展活动

理查德·洛夫在其著作《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中提出,现代社会中幼儿往往被“困”在家里,缺少与自然的接触,患上了“自然缺失症”。由此可见,教师应顺应幼儿的天性,多带领幼儿到自然环境中开展活动。经过多次班本课程的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在课程初期需要给幼儿提供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带领幼儿漫步在大自然中,让幼儿在观察、探索中发现自然之美,引导幼儿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一)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有时部分幼儿的行为表现与教师预想的不太一样,对此,教师要了解导致他们行为表现的原因,洞察他们内在的心理需求。比如,在“弯弯路”上进行户外活动时,刚开始,幼儿只是四处观察、跑动,在奔跑追逐的过程中,幼儿发现周围有很多树枝、树叶、石头。回到教室后,笔者发现幼儿激烈地讨论着自己在户外的发现,于是再次带领幼儿来到“弯弯路”,让幼儿自由地进行游戏,鼓励他们尝试用现有的材料挖泥土,如石头、树枝等。“弯弯路”附近的木板、轮胎等也成了幼儿的游戏道具,被幼儿组装成了“烧烤架”。在这次户外游戏中,笔者发现了幼儿对“弯弯路”周围环境的兴趣,满足了幼儿的探索需求。

(二)提供深入探究的机会

有学者说,课程是由许多个瞬间累积起来的,教师要多让幼儿体验,让幼儿与一个个瞬间相遇。无论是发现新鲜事物还是深入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都是需要时间的。在这一个月的课程中,笔者为幼儿提供了各种自主探究的机会,耐心地指导幼儿,让幼儿获得了发展。

例如,在“弯弯路”上玩了两次游戏之后,幼儿发现石头不方便挖土,于是他们想到了铲子,开始利用铲子挖土。可是,部分幼儿用铲子也无法挖起一些较硬的土壤,这时,笔者观察到安安拿起自己的小铲子去接水,当他接完水回到挖土的地方时,铲子中的水早已洒完了。圆宝看到安安遇到了困难,主动对安安说:“安安,我可以帮助你。”说完,他拿出了自己的水桶,和安安一起用水桶运水。其他幼儿见状也纷纷效仿,不一会儿,挖土的地方就变成了小水坑,幼儿开始挖小河、踩水坑,每个幼儿都在快乐地玩耍着。回到教室后,笔者想让幼儿分享自己的游戏感受,便向幼儿提问:“大家今天都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呀?”有幼儿说:“我们挖了一片大海。”幼儿挖的小水坑成了他们眼中的大海,笔者惊叹于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并表扬了他们。

又如,幼儿发现“弯弯路”附近有很多小木片,他们把小木片放在了网格架上,将其当作“牛排”,开始了“烤牛排”游戏。有的幼儿往“牛排”上撒粉末,有的幼儿用铲子翻动“牛排”,过了一会儿,香喷喷的“牛排”就出炉了。还有幼儿用树枝将树叶穿在了一起,称其为“烤牛肉串”,这样的创意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幼儿喜欢在“弯弯路”上玩游戏,在游戏中,笔者支持幼儿自发的活动,让幼儿自由地探究,真诚地接纳幼儿的探索行为,并对其发现表示了赞赏。上述活动体现出幼儿在探究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笔者作为他们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分享着他们的快乐和惊喜。此次课程始于幼儿的兴趣,也会在幼儿的探究中继续深入。

三、发展班本课程,生成区域游戏

幼儿的区域游戏是一种自主游戏,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活动。有学者指出,游戏是一类行为的总称,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它是指行为主体在消遣活动中得到生理、心理上的满足。还有学者认为,游戏是儿童在某一固定时空中遵从一定规则、伴有愉悦情绪,自发、自愿进行的有序活动。笔者班级的大部分区域游戏是根据班本主题课程发展情况生成的,笔者在游戏中尊重了幼儿的兴趣,考虑到了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以下是班本课程在各个区域的拓展情况。

(一)美工区

美工区的黏土一直很受幼儿的喜爱,有幼儿提出:“我们可以用黏土来做‘羊肉串和‘土豆,这样就可以去‘弯弯路上烤烧烤了。”于是笔者投放了烤串制作图,让幼儿在美工区中进行“烤串制作”游戏。在笔者的指导下,幼儿利用黏土制作了各种各样的“烤串”。

除此之外,幼儿还在观察“弯弯路”时发现了蚂蚁、毛毛虫等小动物,他们利用黏土和树叶,用手指点画的方式分别设计了蚂蚁的家和毛毛虫的家。

“弯弯路”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游戏资源。笔者将“弯弯路”上的小草、树枝、树叶等带进教室,让幼儿利用这些材料拼出连环画,提高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乐高区

“弯弯路”上有许多砖块,猜猜和蓓蓓想将这些砖块搭建成一个“灶台”,可在尝试了几次后,他们发现自己无法固定住砖块,于是,在课堂的分享讨论环节,他们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这时,有搭乐高经验的凡凡说道:“可以用互锁结构呀。”于是,凡凡、咕噜等小朋友当起了“小老师”,他们用乐高积木模拟砖块,搭建出了一个“小灶台”。他们的搭建吸引了更多的幼儿,大家一起搭建出了一个又一个“灶台”。第二天,幼儿就用砖头在“弯弯路”上搭建了“灶台”,他们还将沙子和水混合在一起,开始了“烧饭”游戏。

(三)万能工匠区

果果和阳宝在看见万能工匠区中丰富的操作材料后提出设想:“这些长长的、圆圆的材料也可以用来搭一个烧烤架呀。”于是,幼儿将在“弯弯路”上的游戏经验迁移到万能工匠区,利用这些建构材料搭建“烧烤架”、制作“烤串”,在教室里进行“烧烤”游戏。

(四)生活区

在游戏后,幼儿的衣服、裤子和鞋子都比较脏,笔者所在幼儿园为幼儿准备了下水连体裤,这可解决了一个大问题。但是,部分小班幼儿穿衣服比较困难,为了让幼儿学会穿下水连体裤,笔者将连体裤投放到生活区中,先为幼儿示范穿脱过程,再让幼儿进行尝试。在笔者的引导下,幼儿逐步掌握了区分连体裤正反穿的方法,学会了自己穿脱连体裤,在同伴遇到困难时还会互相帮助。

(五)娃娃家

除了上述区域,娃娃家也是教室里的热门区域。幼儿在“弯弯路”上尝试了“烧饭”游戏后,对于扮演“厨师”这一角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们扮演厨师,在娃娃家利用玩具小灶台和各式各样的玩具食物,制作出了一道道“美食”。

结语

户外班本课程立足于儿童的需要,能够让幼儿走出教室、走进自然,使幼儿在户外实践中亲身感知、动手操作。在与大自然的互动中,幼儿有了好奇心,开始对外界产生探究欲,并与同伴进行合作,充分参与实践,在游戏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设计户外課程时,笔者会根据幼儿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调整活动内容。在户外活动结束后,笔者还会帮助幼儿回顾自己探究的过程,及时解决幼儿提出的问题,或根据幼儿的探究需求让幼儿继续进行户外实践。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幼儿能够初步掌握一些工具的使用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红溪实验幼儿园)

猜你喜欢

班本铲子笔者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实施
浅谈幼儿园班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浅谈幼儿园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嘴前长铲子的象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七把铲子
熟悉的米,奇妙的稻——课程叙事:我们的班本课程“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