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记忆是知识的来源
2023-07-20廖维玉
廖维玉
【摘要】记忆不论对于人类成长发展还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都有重要意义。对于社会文明而言历史需要被记载;对于个人而言,记忆使我们区别于动物植物,我们具有独特的优势,并且能够获得对世界的表征。同时记忆是我们获得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验,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形成人们对小到花草树木、大到世界宇宙的认知。因此记忆于我们而言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它也成为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关键词】记忆;知识;形成
【中图分类号】B0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5-005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5.019
一、对记忆的认知
(一)记忆的定义和形成过程
记忆,从生理上来说它是神经系统存储人们过往经验的东西,关于记忆的详细研究主要属于心理学或脑部科学的范畴。记忆是对人过去一切身心感受、印象、经验的累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它具有不同的分类,主要按照环境、时间和知觉敏感度来分。对于记忆的分类,哲学内部从各角度也有不同的理解。从记忆的衍生对象出发,记忆是灵魂、心灵等承担者衍生出来的现象;从规定性出发,记忆被看作是灵魂的过去状态、心理的现象表现,因为后期受到了心理学的冲击,最终也止步于心理现象。
记忆的形成是有明显步骤的。首先是记忆内容的获得,这是记忆开始的阶段,大脑会获得信息并加以处理和组合。其次是记忆保存的阶段,大脑会将组合整理过的信息做永久纪录,巩固经验印象。最后是记忆的再现,再现是要将不在眼前的事物重新回想起来,以及再次经历这个事物时你依然能够将其认出,大脑在这个过程中会将被储存的信息取出,回应一些暗示和事件。
(二)学者对记忆的研究
记忆与人的诸多精神活动密切相关,比如意识活动、思维活动、理性认知等,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它一开始便成了哲学思考的对象。西方哲学自古希腊关于记忆与人的意识、思维、理性等精神形成了以求真为核心的传统知识论,这些学者的著作中包含大量关于记忆的珍贵资源。虽然记忆没有成为哲学思想研究中的主流,但是它对于推动哲学研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记忆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它与知识、灵魂等问题同时产生。在哲学历史的长河中,柏拉图提出过“知识回忆说”,他采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灵魂轮回说,宣称灵魂不死,认为灵魂在没有转世进入肉体以前,生活在理念世界中,具有理念的知识,在进入肉体时,由于肉体的玷污,忘记了这种知识,通过一些具体事物的刺激,才能唤起不朽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亚里士多德曾谈到过“灵魂中的记忆与回忆”,灵魂是潜在具有生命的自然躯体的第一现实。灵魂有实现理智和实现躯体两部分,这两个部分既是感觉的实现又是思维和欲望的实现,形成了“灵魂作为第一重要的知识”的观点。在当代哲学中,罗素给予我们的是“记忆是心灵的状态或者能力”;胡塞尔、海德格尔等现象学家更是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论证记忆作为时间性、历史性和人文性现象何以可能。
二、对知识的认识
(一)知识的定义
当人类和宇宙随时间和空间不断发展变化时,它们所赋予我们的知识也在层层积累并影响着我们。知识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很少有人真正思考和认识到知识的本质。古往今来,人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知识,探索知识的真谛。
最早引用“知识”一词得从古希腊说起。“古希腊人以“哲学”这个包罗万象的术语指称各种理论知识,而希腊文愿意就有智慧和知识。”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指出:“智慧只在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1]苏格拉底在摒弃感觉的前提下谈到道:“唯有一般的知识才是真知识,只有关于人类社会的知识才是真知识。”[2]相较之下,苏格拉底在这里给出了一个更加简洁的知识定义:“我的朋友,知识就是回忆。”[3]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给出了知识是什么的回答:“即所谓的知识必须要能够满足如下的三个条件。这就是,信念的条件、真的条件和证实的条件。合而言之,知识是经过证实了的真的信念。”[4]亚里士多德则站在特殊与普遍统一的立场提出:“知识是建立在证明基础上的真理。”[5]除此之外,对知识“是什么”的研究还有许多,但不论知识的定义是什么,大家对知识起源的探索理由相对更加一致。
(二)对知识起源探求的原因
Paul K.Moser在《The Oxford Handbook of Epistemology》一书中提道:“ it seems more accurate to speak of a basis for knowledge rather than a ground and of a cause rather than a source.”[6]他认为知识可以因为自身能夠简单地植入一个真实信念而产生,比如人的大脑直接受到计算器的影响,从那时开始人们开始相信一个通常需要计算的算术真理。他将有信仰的白痴和无信仰的正常人进行了对比,在他看来如果人们认为知识对于白痴学者是可能的,就可以把它算作知识。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信仰的基础,那么更准确的说法似乎是知识的基础而不是基础,是原因而不是来源。所以首先需要形成信念,从而才能够产生知识。而信念的产生的起源又是一个值得追究的问题。
“Knowledge can be adequately explicated only in relation to its sources.This is in part why perception,intuition,and other generally recognized sources of knowledge have been so extensively discussed in epistemology.”[7]知识只能根据其来源得到充分的解释,这一角度为人们为何要探求知识的来源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各种信息和经验的无序集合,它不是简单的经验堆积和排列,也不是一个独立的东西,而是一个动态的、与人或组织相交互的系统。它与人们的方方面面都有联系,对于人的身心发展以及世界宇宙的探索有重大意义。知识是一个值得人们去探究的浩瀚领域,它与我们息息相关,只有在人的使用过程中,知识才体现出其价值,才成为其实践意义的、真正的知识,所以知识值得我们去追求。
三、知识是记忆的一种来源
(一)记忆的自身规定性
记忆具有功能性。记忆是与注意有关的能力、与信息保持有关的能力、提取编码信息的能力等。记忆在求知过程中担任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提到记忆和知识,我们的惯性思维会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前者产生后者,但后者不产生前者。正是这一直觉使得认识论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与知觉或推理等能够产生新知识的认知能力相比较,记忆具有保存的作用。“In addition to being a source of basic knowledge, testimony is, like memory, an essential source of our overall knowledge…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memory and testimony have in common may be that they transmit, rather than generate, knowledge .”这里Paul K.Moser强调了记忆对于知识的传递性作用。功能并不代表它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记忆存在于主体当中,记忆会蕴含主体的情感、意识等,因此记忆的真实性不能得到百分百的保证。传统的知识论者就常常讨论主体的问题,强调反思主体。胡塞尔曾经研究过记忆,他提出记忆的自明性低于知觉的自明性,它受到情感支配影响极大。
记忆具有时间性。时间意味着记忆的长度囊括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去的记忆是曾经自身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情况下感知到的对象的呈现,或者是某一种知觉行为的滞留。他为后期联系过去之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过去意味着时间的间隔,在这种铺垫之下,记忆可被再现,也可被回避,也可被抵抗。记忆与回忆能够对未来行为或事件进行意义奠基。现在的记忆有双重身份,它与过去的记忆有着部分承接关系,同时也为未来的记忆打牢坚实的基础。
记忆具有心理性。心理性与记忆主体的主观性有关。而这种心理性很容易使记忆自身的维度被遮蔽掩盖。在哲学史上,记忆往往与身体和心灵相关联。在历史长河里身心二元论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当柏格森出现后,动摇了身心二元论的基础,这一观点一经提出记忆意味着能够摆脱心灵的束缚。而正式将记忆自身的物质维度挖掘出来面向大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人们认知的逐渐成熟,记忆在慢慢摆脱心灵束缚走向了现实。而这种现实不是空洞的概念,它意味着记忆与技能、科学等有了密切的联系,这也在研究记忆中摆脱主观心理因素影响的巨大进步。
记忆的质料性。记忆是对过去之物直接的呈现,也是事物呈现的条件。它在呈现之时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将事物整理好让大脑输出。神经科学关于记忆的研究,恰恰依据了这样一个观点:记忆是信息的编码和再提取。这一观点与洛克的记忆痕迹相似。但是人们始终不能局限于只把记忆当作呈现的条件。不过记忆自身具有主体的情感模糊性,胡塞尔曾探讨过记忆的自明性,并指出相比于知觉,记忆具有较少的自明性。所以记忆在提取时,多具有激发情感共鸣、指引未来的特點。
(二)记忆是知识来源的理由
记忆的历史性使其成为知识的来源。Paul K.Moser在《The Oxford Handbook of Epistemology》中写道:“To call a source of knowledge (or of justification) basic is to say that it yields knowledge without positive dependence on the operation of some other source of knowledge (or of justification)…at least in this sense: one cannot remember something unless one has retained it in memory over some period of time.”[8]在这里作者讲到了知识的形成由知者生活中的某些东西比如感知或反思产生构成知识的信念。将一种知识来源称为基础,就是说它产生的知识不依赖于其他知识来源的运作。同时还用时钟进行举例说明感知不能产生独立于记忆的知识,这类感性知识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记忆。虽然知觉知识通常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记忆,但知觉和知觉知识的概念都不是历史的。只有记忆是历史性的,一个人不可能记住某件事,除非他在记忆中保留了一段时间。奥古斯丁作为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他为了从现世的哲学到达真正的哲学从信仰和思想关系着手,坚持“信仰然后理解”,其内涵是“你若不信,便不能理解”。这一内涵对应了他关于记忆的“光照说”。光照说涉及人关于上帝记忆的知识,以及关于三位一体的永恒知识等。他认为人类的发展阶段有三个步骤:由心灵到知识记忆再到心灵记忆。知识记忆是心灵与心灵记忆的过渡阶段。奥古斯丁的记忆观综合了人的感受、理智和记忆的综合体,这三个因素互相影响,体现了形成记忆的过程。首先记忆先要进行对自我的感知,这个感知涉及你的身心,体现了你对个人生命的感悟。再者记忆也需要反省,在反省中才能更加地成熟进而不断地发展。其后记忆的规定性使其成为知识的构成经验,给知识形成打下了坚持的基础。奥古斯丁的记忆观是最能体现与神相联系的观念,因此记忆在奥古斯丁笔下赋予了与神一致的特性,比如意志、信念等。
记忆的延续性以及它的功能性使其成为知识的来源。“It is plausible to maintain, however, that remembering that p (where p is some arbitrarily chosen proposition ) entails knowing it ; and we also speak of knowing things from memory . When we do know things ( wholly ) in this way , it is not on the basis of other things we know… By virtue of playing this role,memory Is an epistemic source in an important sense .”[9]这段话告诉人们记住p这个任意选择的命题就需要知道它。人们常说通过记忆来了解事物,当大家以这种方式认识事物时,它不是建立在人们所认识的其他事物的基础上的。一个人可以通过记忆和公理的简单证明来认识一个定理,但是如果一个人完全通过记忆来认识定理,那么他认识定理的时候,并不是基于认识或相信其他任何事情。这使人们很自然地认为记忆是知识的基本来源。在整体意义上,如果记忆不能维持就会崩溃,因为我们只知道我们可以在意识。由于起着这种作用,记忆在某种重要意义上成为一种认知来源。柏拉图曾在他的《斐莱布篇》讨论过回忆与记忆的区别:回忆是与灵魂、真实世界相关的,回忆是“灵魂与身体一道经历的经验在灵魂自身中得以再现”[10];记忆与感觉有关,“记忆称作感觉的保存”,所以在人们所有快乐或者不快乐的记忆中,记忆都是这些感知的条件,它使得主体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通过这种方式确证自己所经历过的情感。“灵魂失去了对某个感觉或曾学到的东西的记忆,然后又在灵魂中恢复了这种记忆,这种记忆又重现了。”可以看出在这篇文章中柏拉图将记忆的保存和能够被提取的功能呈现给大家,他的回忆论也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
知识产生于大脑,从身体构造角度亦可以说明记忆对知识起源的重要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灵魂观中讨论记忆的问题,他认为记忆产生于灵魂,人们通过感知身心,对身心进行持续性的影响。他将感觉和记忆之间的关系比喻成印模和印型间的关系,按照这种记忆痕迹理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亚里士多德将“记忆痕迹”用于解释“记住”这个概念。根据他们的传统解释,“记忆痕迹”就是心理表征。目前,它已成为认知科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哲学家笛卡尔同样认为记忆是一种生理过程,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存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提取出来。后来更有专业的医学者对这一方面进行了研究,外科医生潘菲尔德提出记忆位于大脑特别的部位,记忆的能力功能与其所在大脑保存的区域密切相关。表象是对主客体的反映和认知,事物的表象体现了记忆的作用,而记忆是利用表象进行操作和加工的心理过程,因此记忆因其自身的独特性和功能,对于知识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
四、总结
对于记忆,不同领域有不同领域的理解。在现代心理学家着重对记忆进行了探究。记忆是对曾经经历过的事情的体现,是一种内部的表征;对于科学家而言,记忆是一个信息收集、整理、提取、运用的过程;对于医学家而言,记忆是有关于大脑神经构造的系统;对于哲学家而言,记忆整合了心理学家和科学家的看法,记忆是对过去经验的积累整合和加工,立足當下指向未来。有的学者承认并且论述了记忆是知识的来源,有的学者将记忆看作是知识的来源之一,有的力图确立记忆是知识最基本来源的地位。但是记忆到底能不能产生新知识,它的认识论地位到底如何,仍然是一个开放的问题。要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更加细致的哲学分析,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加深入的经验研究。但是在更加有说服力的证据与论证出现之前,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记忆是知识的来源。
参考文献:
[1]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1.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3.
[3]程刚,郭瞻予等.知识的批判[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7.
[4]陈伟.从“洞穴喻”看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3.
[5]胡军.什么是知识[M].求是学刊,1999,(3).
[6]PaulK.Moser.The Oxford Handbook of Epistemolog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83.
[7]PaulK.Moser.The Oxford Handbook of Epistemolog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71.
[8]PaulK.Moser.The Oxford Handbook of Epistemolog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72.
[9]PaulK.Moser.The Oxford Handbook of Epistemolog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74.
[10]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3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6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