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童庆炳的散文创作思想

2023-07-20刘寒蕾

今古文创 2023年25期
关键词:审美体验

刘寒蕾

【摘要】童庆炳的散文创作思想是他的文学观念与生活经历的结合,他将自己的真实经历与对现代社会的反思都融入散文中。本文主要对童庆炳散文创作思想的内容、特色和价值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讨论他散文创作思想中的生命真实性、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以及语言形式的平淡新奇。童庆炳的《苦日子甜日子》用最平淡无华的语言形式叙述着他的审美体验,字里行间都是他人生百况的真实写照,是一种生命文学,对当代中国的散文创作具有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童庆炳;散文创作;审美体验;生命真实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5-001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5.004

2000年6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童庆炳的散文随笔集《苦日子甜日子》,这本书主要表现了作者对于苦中有甜、甜中有苦的日常生活的感触,既贴近现实生活,又在其中表达了生命的哲理,这也是人的一生注定要领受的生活况味。童庆炳的这本散文随笔集共分为五部分。在这部散文中,童庆炳对他自身的文学理论进行了很好的实践,将自己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点点滴滴都转化为一种审美的语言,在其中把握艺术真实,将自己所拥有的生活素材进行提炼、加工、转换,从现实出发却又高于现实,字里行间透露着真实情感。研究童庆炳的散文创作思想对于人们了解文学创作的特点和文学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对人们的创作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童庆炳散文创作思想的内容

童庆炳的文学创作始于他导师黄药眠的鼓励,应该将文学创作和美学理论联系起来,他一直坚持在教学研究的閑暇时间从事小说、诗歌和散文的创作。童庆炳在《苦日子甜日子》一开头的自序里就表明了自己的创作思想,“散文是人的灵魂的微笑,一定要有真情实感。没有真情实感,灵魂就微笑不起来。” ①

(一)真诚的亲情与爱国情

从童庆炳的散文中,可以看出他的文字、他的感情都是真实的,都是他亲身经历过的,都是摸得着、看得见的,没有半点的弄虚作假。而正是因为这样,他笔下所写的故乡的景,故乡的人,故乡的情才能让人们感同身受,才能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思。

王国维曾说过:“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②,而童庆炳的散文正是做到了这一点,又因为这一点让童庆炳始终坚持以第一人称的回忆手法来写人记事、描景状物,而这就让他的“情”变得更加可信。他在的散文中写了不同对象之间的感情,而又将这种不同的感情分别寄托在不同的景物上。比如,《祖母·小溪·山路》写的是“我”与祖母之间的感情,从祖母将“我”冰凉的脚抱在怀里这件小事写到祖母为“我”的病祈求神灵的保佑,再到祖母拿自己买寿材用的钱给“我”做学费,通过这几件事自然地把“我”与祖母之间的亲子情表露出来。

在《那天我就是中国》中,童庆炳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他在文中写到他深深地记得1964年10月16日这一天,因为那天中国爆炸了第一颗自行研制的原子弹。而正在越南教书的童庆炳也因此受到了越南校方的热烈祝贺,他说“我在那个瞬间代表了中国”,也是在那一天他深刻地理解了“祖国”的含义。

(二)兼顾历史理性的人文关怀

童庆炳的散文不仅只是表现真景物,表露真感情,更重要的是他散文中的意蕴。《苦日子甜日子》既是一本回忆录,也是一本反思录。作家不只回忆故乡的山、水、人,更是在其中表达对现代社会的讽刺与反思,字里行间充满了人文与科技的矛盾。童庆炳指出:“我们既不放弃历史理想,又呼唤人文精神,以历史理性和人文精神的双重光束烛照现实,批判现实,使现实在这双重光束中还原为本真的状态。” ③这种兼顾了历史理性的人文关怀思想在回忆故乡山水的散文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远山》就表现出了这一点,作者表面上是在写故乡的山林,写自己对山的遐想和喜爱以及山对自己的影响,实际上作者更是通过“远山”表达了自己对现代科技的迷茫,不懂这到底是好是坏。“哦,科学的发展把世界的神秘消灭得差不多了……这世界还会美吗?” ④作者对此发出了内心的感叹与疑问。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多次用“神秘”二字来形容远山,而这又何尝不是作者对故乡“远山”最大的期盼呢?作者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也写到“远山,我希望你永远保留着那一份神秘与美丽。” ⑤这何尝不是对现代科学的无奈呢?而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虚无缥缈的渴望呢?对现实的无奈,只能将自己的期望寄托在故乡的“远山”上。比如,在《樟树·山林·田地》中,童庆炳将回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进行对比,“原本是湛蓝的天空变得灰蒙蒙;刚刚植上去的小树在微风中抖动,整个山林失去活力”,⑥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传统农耕文明的赞赏、怀念以及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满、排斥,表达对现代工业文明的讽刺与反思。

(三)主体性审美理念

除了上面所讲的这些之外,童庆炳的这本散文集还体现了他的主体性审美理念。在《田头的月季花》中,童庆炳用童年对月季花的厌恶与成年之后对月季花的喜爱的对比道出了“为什么童年时期我觉得月季花不美,而成年以后又觉得它美呢” ⑦的疑问,而后自己又说出了答案,即“美有主体性”。任何审美都是要有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没有主体的需要,任何美都不会产生。就像人是主体,美是客体,只有人这个主体对月季花有需要,美这个客体才会产生。因此,童庆炳在这篇文章中表现了主体性是美学理论的应有之义的观念。

除了在这些散文中表露出来的文学理论之外,《苦日子甜日子》这部散文集中还有他自己对文学和美学问题的一些看法。阅读过童庆炳的《甘拜下风者言》之后,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童庆炳的文学理念,同时也可以看到他对这些观念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这形成了他独有的创作思想,就像童庆炳在《我的节日》当中所说的一样,知识义理总是与生活体验相通的。

二、童庆炳散文创作思想的特色

(一)审美体验性

童庆炳的散文集《苦日子甜日子》无处不是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往事的怀念,这种情感在他的笔下相互交织、难分彼此。童庆炳在经历了人生百况之后,开始思乡、怀旧,开始有了扯不断理还乱的乡愁,他将这种自身的经历写进了散文中,而这又何尝不是他的审美体验。

他的散文中多次出现“思念”“故乡”,多次写到家乡的景色与人文。故乡的所有对童庆炳来说是记忆,是珍宝,是无法替代的童年经历,而故乡的重要性更是体现在了他的散文中,同时又因为背井离乡,漂泊在外更是加重了他笔下的乡愁气息。“暮色苍茫中,又一次回到了数年不见的梦魂萦绕的故乡。” ⑧

为什么要说是“梦萦魂绕”呢?这是因为童庆炳回故乡的次数并不多,“我很少回故乡,直到近几年……我回故乡的次数才多起来。” ⑨现实生活中远离故乡,让童庆炳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都寄托在散文创作上,用自己写下的文字来回忆、来怀念。他的乡愁与怀旧都是基于亲身感受,他怀念旧时的人,怀念旧时的景,怀念四合院,怀念莫斯科,怀念自己的教学生活。而他的散文正是他感情的升华和再度体验,是一种审美化了的情感。“再度体验是变非艺术情感为艺术情感的不可缺少的中介。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名著都以一种怀旧的情调来开始讲述故事。” ⑩

(二)生命真实性

童庆炳的散文创作是对平凡往事的真实记录,一篇又一篇的散文相互连接、相互点缀,将他的生活场景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让读者感受到了真实的故事、真实的写作、真实的情感。它们是来自生命的真实,这种创作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生命创作。正是因为童庆炳亲身经历了书中所写到的那一切,才能进行散文创作,毕竟生活素材是艺术创作的基础。而这种用生命写散文的思想在《苦日子甜日子》中得到了很好贯彻,就如对母亲和祖母的描写。童庆炳单独用一篇散文《我的母亲》来讲述自己记忆中的母亲是什么模样的,而在这篇散文中他又分别用了“两个女人加半个男人”“送行的眼泪”“布鞋”“照片的故事”“母亲养的狗”几个小故事来记叙。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没有半点弄虚作假,不管是美好的或者不那么美好的,童庆炳都没有半点隐瞒。童庆炳用他自己的文字刻画出了一个为全家不停操劳的坚强又温暖的母亲形象。

童庆炳的散文是写过一次之后再也不可复制的生命材料,他认为被散文所记录过的事情,就不能再次使用。他甚至将“祖母”“小溪”和“山路”作为了自己生命之鼎的三足。但对作者如此重要的祖母却没有一篇单独的文章来描写,而是零零散散地分布在不同的文章中,这正是童庆炳对生命文学观的遵守,因为祖母的素材在别的地方已经用尽了,不能再让这些生命材料重复地出现在散文当中。

(三)语言形式平淡新奇

一篇好的文章,一部好的散文集,除了拥有真实的情感之外,还需要有与之相应的语言形式。童庆炳引用俄国作家蒲宁的小说《轻轻的呼吸》来说明这一点,“作者通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整部作品‘渗透着一股乍暖还寒的春的气息。” ?

从童庆炳对于美学的观点中,可以发现他非常重视语言。他认为,散文语言要真实且生动,要将表达的内容娓娓道,在平常的描述中得见真情。在《苦日子甜日子》中,童庆炳主要通过排比、叠词等修辞手法来进行散文创作。

1.排比

排比是童庆炳散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在《想起山杜鹃花》中用一串排比来表达着故乡的“我们”既贫穷又富有,用三个“拥有”将故乡与城里的区别描写了出来。故乡虽然没有发达的工业,但有着用自己脚板踩出来的山路,有着可以出售的新鲜空气,有着满山的杜鹃花。而城里虽然有发达的科技,但是环境污染严重。同时排比的运用更是表达了“我”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对“贫穷与富有”的思考。

在《苦日子·甜日子》中,童庆炳用“吃肉像过节,穿新衣也像过节……尽管那时没有如今丰富多彩的文娱节目可以观看” ?,这一连串的排比深深地表达出了童庆炳对现代社会“节日”感丧失的无奈以及哀伤,虽然有了“甜”日子,但让“我”开心怀念的却是已过去的留存在脑海里的“苦”日子。

童庆炳散文中排比的运用不是毫无目的性的,排比的形式也不是胡乱堆砌的,而是从内容的需要出发,自然衔接上的,根据文章的特性恰当地运用排比来渲染感情。

2.叠词

叠词的使用可以说是童庆炳散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语言形式,叠词增强了散文语言的韵律感,使文章具有音乐美。在散文中,童庆炳通过叠词来模拟声音,比如《深夜风铃响》中的“悉悉瑟瑟”“玎玲玎玲”非常逼真地将风铃的声音描绘了出来,清脆的玎玲声仿佛也传入了读者的耳中,环绕在每一个深夜。

童庆炳还用叠词渲染气氛,使读者身临其境。在《梦萦魂绕四合院》中,童庆炳用“热热闹闹”来与“我”一家搬进四合院之前的氛围形成对比,也为后文的展开埋下了伏笔。而后又通过“静悄悄”来渲染四合院深夜的安静气氛,同时也为读者解释了为什么在四合院没有秘密。

三、童庆炳散文创作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使当代作家更注重文学的真实性

在童庆炳的散文创作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一个“真”字,他的《苦日子甜日子》就是他自己的真性情、真感悟的完全袒露,他所有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悟都是基于他的真实体验。他的散文都是对人间百态的真实洞察,对平凡生活的深刻体验,他将自己对于一切生命的真实感受叙述在了朴实无华的文章中。

童庆炳的散文创作思想为当代中国作家提供了另一个角度,对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能够让文学创作者认识到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散文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是不加任何掩饰地将故事的好与坏表现出来。童庆炳的散文创作思想能够让当代的散文作家在注重理论指导的同时,也更加重视文学的真实性,在创作中发掘出有意义的问题进而融入自己的文学作品中。

除此之外,童庆炳的散文创作思想让他在追求真情实感时,还将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熔铸在其中。他的散文不仅仅只是单纯地斥责科技给自然和人类带来的坏处,而是站在一个辩证的角度去看待人文与科技。这种观念所蕴含的精神诉求与价值取向能够让散文创作更加注重文学创作的内在价值,让当代中国作家意识到在进行散文创作时,光有生命真实性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从而使当代散文作品显现出内在的充足和丰盈。

(二)使文学理论研究与文学创作有机结合

童庆炳的散文创作思想体现着他自身的审美理念,是对人生、对生命形而上的浓缩,表达着最真挚动人的情感。在这种生命文学观的召唤下,童庆炳将美学理论研究与文学创作实践相结合,不断打破二者之间的壁垒,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创作风格。这种创作风格以理论指导创作,以感性的创作主体来验证枯燥的文学理论,将对现实社会的思考融入文学作品中,让理论与生活联系起来。

童庆炳的散文创作思想所体现出来的真实,实际上是艺术真实,他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提炼,从而得到了一种审美情感。对于创作美学来说,童庆炳的散文创作是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的,通过提炼塑造出了十分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是对文学理念的一次实践。

注释:

①④⑤⑥⑦⑧⑨⑩??童庆炳:《苦日子甜日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第3页,第3页,第41页,第38页,第4页,第32页,第204页,第276页,第91页。

②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③童慶炳:《维纳斯的腰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491页。

参考文献:

[1]童庆炳.苦日子甜日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童庆炳.维纳斯的腰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3]童庆炳.苏轼文论解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4]童庆炳.文心雕龙“物以情观”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5]翟苏民.生命之鼎的诗美闪跃——评童庆炳的《苦日子甜日子》[J].文艺争鸣,2002,(4).

[6]赵勇.乡愁、怀旧与物以情观——童庆炳先生散文写作的一个主题[J].南方文坛,2016,(6).

[7]江飞.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童庆炳散文创作简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8]赵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童庆炳先生对当代作家的意义[J].南方文坛,2014,(1).

[9]孙书敏.虽瘦实腴,质朴的力量[N].光明日报,2015-12-29(11).

猜你喜欢

审美体验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戏剧人物角色与历史中人物形象的差异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童心 童眼 童耳
阅读教学的范式转型:审美体验的视角
《汉宫秋》与《长生殿》中爱情悲剧及其审美体验的比较研究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体验教学
打击乐艺术的审美体验思考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