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之助”探義
2016-05-09周夏
摘 要:“江山之助”語出自《文心雕龍·物色》,而逐漸演化成為中國傳統文論的一個重要命題,專門討論自然環境對於文學創作的影響。筆者針對“江山之助”的意義,從《物色》本文出發,考察出在籠統將其視作自然山水的基礎上,還應該注意到其與楚地特別山水風貌的關聯性。在梳理“江山之助”理論在後世的接受與流變過程中,筆者提出了“江山”意象給人以遼遠壯闊的審美體驗,因此能助詩之豪情。
关键词:江山之助;文学创作;刘勰;审美体验
作者简介:周夏(1989-),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3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3-0-03
“江山之助”語出自《文心雕龍·物色》:“若乃山林臯壤,實文思之奥府,略語則闕,詳説則繁。然屈平所以能洞監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1]如何理解劉勰在《物色》一篇結尾處拋出的“江山之助”這一話頭,學壇歷來眾說紛紜。其中佔據主要地位的論點,還是認為此處當指山林皋壤等自然山水景物對文學創作的構思、取材、靈感激發、文人性情陶冶等方面的產生的積極作用。這一觀點是恰當的,只是還需做一些有益的補充。由於“江山之助”是繼此篇之後,逐漸演化成了中國傳統文論的一個重要命題,故其意義的探尋亦當由此出發。
一、“江山之助”本義
關於“江山之助”的本義,持論者分兩派。汪春泓先生從劉勰用典習慣的角度指出,“江山”非等同於“山林皋壤”一類自然景物,乃指屈原一生坎坷不平的政治命運和人生悲劇。而“江山之助”的意思,是指在悲劇人生下生發的悲憤不平之氣凝聚成文。這種觀點將身世之感、社會政治因素對文學創作的影響視作“江山之助”的本義,一反傳統派將“江山之助”看做自然山水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帶有“不平則鳴”、“發憤著書”的意味,令人耳目一新。只可惜論者沒有將“江山之助”放到《物色》全篇語境中體察感悟,僅僅拈出“江山”與屈平身世做文章,不免有斷章取義、敷衍附會之嫌。然而傳統學人一貫將“江山”籠統視為自然景物我亦以為不確,此處“江山之助”義,應當與前文結合起來分析。
《物色》一篇反復申說“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情以物遷,辭以情發”、“詩人感物”,乃承《明詩》中“人秉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的理論于一脈,遙遙呼應申發衍化,體現出此著體大思精、系統嚴密的特點,而這種篇章間的呼應連貫在《物色》末文一段亦可覓見,陡然看去,此段文論艱澀難通,莫能通會。尤其最後“古來辭人,異代接武,莫不參伍以相變,因革以為功,物色盡而情有餘者,曉?通也。若乃山林臯壤,實文思之奥府,略語則闕,詳説則繁。然屈平所以能洞監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句中意思看似曉暢,然而句與句之間卻難以連貫一體,如果強作解釋,難免謬誤千里。但如果將此段中的文字,與前面篇章做比較對讀,文意卻可以變得有跡可循。為方便起見,列表於下:
本文 其它篇章 文義分析
“然物有恒姿,而思無定檢,或率爾造極,或精思愈疎。” 《神思》:“若夫駿發之士,敏在慮前,應機立斷;覃思之人,情饒歧路,鑒在疑後,研慮方定。機敏故造次而成功,慮疑故逾久而致績。”
“率爾造極”與“駿發之人”、“精思愈疎”與“覃思之人”分別相呼應,乃兩種不同創作構思模式,一種一揮而就,另一種精思密佈。
莫不因方以借巧,即勢以?奇,善於適要,則雖舊彌新矣。 《定勢》:“自近代辭人,率好詭巧,原其為體,訛勢所變,厭黷舊式,故穿鑿取新,查其訛意,似難而實無他術也,反正而已。” 與劉勰同時代的文人,為了超越前人,而因方取巧、穿鑿取新,此乃時代風氣。劉勰對此雖有輕蔑之意,卻並未完全否定革新,而是指出新變應當順勢因情而為。
“古來辭人,異代接武,莫不參伍以相變,因革以為功……”
《通變》:“三五因革,通變之數也。”
此處即《通變》文中之義。
“物色盡而情有餘者,曉?通也” 《定勢》:“劉禎云:‘文之體指實強弱,使其辭已盡勢有餘,天下一人耳,不可得也。” “物色盡而情有餘”與“辭已盡勢有餘”,表述略有不同,但表意大概相類。皆有“言有盡而意無窮”之義。
“若乃山林臯壤,實文思之奥府”
《情采》:“故志深軒冕,而泛詠皋壤;心纏機務,而虛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情采》篇中,劉勰對“為文而造情”的“茍馳夸飾、鬻聲釣世”之徒甚為詬病。并具體點明此類人“志深軒冕,而泛詠皋壤;心纏機務,而虛述人外。”,其實是對當時假隱逸山水而求名利風氣的一種針砭。并認為這樣的詩文“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略語則闕,詳説則繁”
《镕裁》:“字刪而意闕,則短乏而非覈;辭敷而言重,則蕪穢而非瞻。” 《镕裁》中提到對詩文的潤飾修改,提出“設情以體位”、“酌事以取類”、“撮辭以舉要”三個權衡標準。《物色》此處就權衡取材、如何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奧府中的資源斟酌舉要提出了設問。
綜上表分析,可以得出《物色》末文一段是對前面篇章的總結概括,而其最終結論的落腳點是“江山之助”。文章末節設問“若乃山林臯壤,實文思之奥府,略語則闕,詳説則繁。然屈平所以能洞監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所謂“洞監風騷之情”,用劉勰的話說就是:“若能憑軾以倚雅頌,懸轡以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真,玩華而不墜其實,則顧盼可以驅辭力,欬唾可以窮文致,亦不復乞靈于長卿,假寵于子淵矣。”在“奇”與“真”、“華”與“實”之間找到平衡點,以情為體,以文為用,大概就去之不遠了。而要做到這樣,則需要 “江山之助”。
以往論者,往往將“江山之助”作為“洞監風騷之情”的唯一助力,故而惹起一些不必要的爭端。劉勰在這里要撥亂反正的,是那些打著山水的幌子卻沒有真實情感詩文。正是因為缺乏真情實感,故其文“淫麗而煩濫”,長篇累牘,堆砌意象。又因為“采濫忽真”“為文而造情”,故而“略語則闕,詳説則繁”。因此,只有在真情統攝下的“江山”,才是劉勰心中最為理想的助力。
《漢書·地理志》載:“楚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或火耕火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2]。王夫之《楚辭通釋·序例》中云:“楚,澤國也。……迭波曠宇,以蕩遙情,……江山光怪之氣。莫能揜抑。”[3]“江山”,是楚地最為顯著的地理特徵,正是這種“江山光怪之氣”,山程水驛之間,陶養了屈原的文筆,使其筆下幻化出迤邐而華美的文辭。劉勰拈“江山”二字以為助,可謂抓住了楚文化的特質,匠心獨具。
由是觀之。“江山之助”如果細化來說,專指楚地風光對文章創作的影響。
二、“江山之助”義在後世的流傳與影響
前人論述“江山之助”理論在後世的發展,大多切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與楚地文化的關聯性。《新唐書·張說傳》:“(張說)既謫岳州,而詩益悽婉,人謂得江山助云”[4]。北宋宋祁云:“江山之助,出楚人之多才”。黃庭堅評價邢惇夫:“詩到隨州更老成,江山為助筆縱橫”[5]。陸遊則斷定:“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6]。論家以楚地風物為參照系,把江山之助貼上了楚文化的標籤。
二是遊歷山川以助詩。山川的遊覽可以激發心中的詩情。唐人王勃對此頗有感悟:
……蓋登培塿者,起衡霍之心;游涓澮者,發江湖之思。况乎窮覧勝事,足踐靈區,煙霞為朝夕之資,風月得林泉之助。嗟乎!山川之感召多矣,余能無情哉。[7]
這裡 “窮覧勝事”、“山川之感召”,激發了詩人的詩情。江山的俊勢、天地之奇作,宇宙之奇觀,是對詩情的一種資助。這種觀念,在宋人那里愈加得到了倡導:
所游厯登覽,東呉浙,西襄漢,北淮南越,凡喬嶽巨浸、靈洞珍苑,空迥絶特之觀,荒怪古僻之蹤,可以拓詩之景、助詩之竒者,周遭何啻數千萬里。……豈非其搜攬於古今者博耶?豈非其陶寫於山水者奇耶?
自然山川就是一本巨大的書,其景觀形勝、風物出產,對於詩人增加見識、拓寬詩材大有裨益。尤其可以助詩之“奇博”。[8]
三是激發人之性靈。明清时期,关于“江山之助”的论述结合当时的文论思潮,與发挥性灵结合在一起,被视为文学创作的必要条件。宋濂《刘兵部诗集序》云:“非得夫江山之助,则尘土之思胶扰蔽固,不能有以发挥其性灵。”[9]沈德潜《盛庭坚蜀游诗集序》也得出类似结论:“是江山之助果足以激发人之性灵者也。”[10]袁枚《答祝芷塘太守》云:“必须山川关塞,离合悲欢,才足以发抒情性,动人观感”“俶诡奇险,大得江山之助。”[11]
唐人王勃《春日孫學宅宴序》中:“若夫懷放曠寥廓之心,非江山不能宣其氣;負鬱怏不平之思,非琴酒不能洩其情。則林泉為進退之塲,樽罍是言談之地。”[12]以及《梓州郪縣兠率寺浮圖碑》:“風恬雨霽,烟霧藻天地之容;野曠川明,風景挾江山之助。”[13]“江山”同樣與“放曠寥廓”、“野曠川明”等廣大壯闊的審美體驗結合在一起。是以,“江山”意象的闊大壯美對詩歌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影響,即歐陽修所謂的:“江山猶得助詩豪”。
雖然劉勰在《物色》篇中論述的重點並非構建“江山之助”的理論體系,但是他卻在不經意間播下了一顆生命力極強的種子。其影響之深遠,怕是劉勰本人也始料未及的吧!
注释:
[1]【南朝梁】劉勰著. 郭紹虞、羅根澤主編. 文心雕龍注[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695.
[2]【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1902.
[3]【清】王夫之著. 楚辭通釋[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5.
[4]【宋】歐陽修、宋祁撰. 新唐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75:4407.
[5]陳永正. 黃庭堅詩選註[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87.
[6]【南宋】陸遊. 錢仲聯校注. 劍南詩稿校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476.
[7]【唐】王勃著.何林天主編. 重订新校王子安集[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78.
[8]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26.
[9]王文治.明詩話全編(一)[C]. 【明】宋濂. 宋濂詩話[A].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59.
[10]【清】沈德潛. 清詩別裁[M]. 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40.
[11]【清】袁枚.小山倉房尺牘[M]. 上海:新文化書社,1935:156.
[12]同17:104.
[13]同17:234.
参考文献:
[1]【南朝梁】劉勰著. 郭紹虞、羅根澤主編. 文心雕龍注[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2]【清】王夫之著. 楚辭通釋[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3]【清】沈德潛. 清詩別裁[M]. 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4]【清】袁枚.小山倉房尺牘[M]. 上海:新文化書社,1935.
[5]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6]汪春泓.關於《文心雕龍》“江山之助”的本義[J].文學評論,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