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震川先生集》文献综述

2023-07-20刘淼王佳豪

今古文创 2023年25期
关键词:归有光研究现状

刘淼 王佳豪

【摘要】归有光先生创作的《震川先生集》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聚焦于《震川先生集》的研究,探索近40年来《震川先生集》的主要研究方向,通过对其研究主题、地位、创作、女性伦理观及突出篇目等方面的梳理,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其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震川先生集》;归有光;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5-004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5.015

《震川先生集》是明代归有光所撰别集。归有光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在散文创作上有极高的造诣,被后人称之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而《震川先生集》集中地反映了归有光的艺术成就,具有较高研究价值。

通过对检索结果的可视化分析,第一篇有效的文献出现于1981年。从1981年至今,关于《震川先生集》的研究,除其篇目《项脊轩志》入选教材的影响而出现的有关其教学设计方面的研究外,其并未出现集中的研究热点,研究比较分散,故本文通过主题分类,对研究文献进行汇编。

一、研究现状

(一)主题研究

关于《震川先生集》写作主题的研究呈现从个篇到整体的趋势,田干生(1989)最早开始对《项脊轩志》进行主题研究,他指出归有光夺取功名奋发进取的写作主题。这一主题研究也为后来研究者尤其是教学研究方面提供了参考。沈新林(2004)则是对乡曲应酬主题下的文章再做整理,指出了其创作特色和写作手法。邬国平(2009)从整体落笔,将归有光散文的主题分为两类,一是抒写亲情,二是批判社会。三者的研究从不同维度探究了《震川先生集》的写作主题并肯定了其历史地位。

(二)创作研究

对于归有光的文学思想的内涵和渊源,吴正岚(2011)提出其“质实”的文学思想, 他指出“经世致用”的文学观,而“道事实”的创作原则,真情实感的抒发以及“以质为文”的艺术追求,则共同构成了归有光文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除此之外,在归有光文学思想和文学观的溯源研究中,刘尊举(2013)并不仅局限于在唐宋派与心学对归有光的影响,对欧阳修经学的影响也进行了论述探寻。以上研究都是对归有光思想体系构建的关键理论。徐善娥(2018)则指出归有光在《史记》的影响下使用了小说笔法,实现了“雅”与“俗”的完美融合,为行将没落的古文的发展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李益(2019)则通过对《震川先生集》的创作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其文统观的起源发展以及与其他流派的关系,概括了其创作特点。

对归有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散文研究上,而在《震川先生集》收录近百的还有其他文章体式,如寿序和赠序等。对归有光寿序的研究,则可以从更多侧面对其文学理论与文学观念有着多角度的了解。刘浪(2018)则从其写作策略方面进行相关论述,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总结其写作技巧为三点。在最后的结论中,刘浪指出从归有光对寿序文学品格和境界提升的努力中,人们也可以看到一个兼具哲人眼光与世俗立场、形象更为立体丰满的震川先生。对于赠序文的研究,孙硕宇(2018)对赠序文的文体学背景和发展演变进行了梳理,归纳了清代学人对归有光赠序文的评点,涉及明末清初学者、桐城派作家等,梳理出清代归有光赠序文接受史的演化脉络。

(三)地位研究

研究学者对归有关的文学史地位研究主要从其起源入手,归有光的独特文学观与其所处时代相异,学者从其学派归属进行了整理研究,从而对其文学观念的形成、发展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也对其后对文学流派的影响有了研究准备。

孙之梅(2001)将归有光视作明清学风转变的拓路者,认为在其传承者钱谦益的努力下,其学术思想融于明清学风的转变之中,所以对归有光在明清学风转变中贡献的研究,有利于去确立归有光的文学史地位。其他学者对归有光对明清文学的影响则进一步细化在散文方面,刑海霞(2018)则对桐城派对归有光的接受与批评进行了梳理与归纳,指出了归有光在当时扭转了散文创作的颓废之风,桐城派正是在这样的影响下,形成了完整的古文理论体系。陈昌云(2018)通过“明清之争”,在清代学者对其的论争中,既确立归有光散文的典范地位,又通过与宋濂之文的对照,去看到归文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学习归文,为理清清代散文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在对归有光自身文学流派的划分上,学界大多持其属于唐宋派的观点,但后来也有学者提出辩证之声,认为归有光不应归属于唐宋派。何天杰(2005)这一研究对人们后世进一步理解归有光文学理念的形成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

(四)评价研究

关于清人对《震川先生集》点评的梳理,杨峰(2009)的研究目的在于,从不同评价的另一面去看待归有光散文与明清关系的再深入以及对桐城派文学观念的批评。该文的着重论述点在于对桐城派所持文学观念的批評,并提出之外的衡文标准的探索。而其文论的生成是否也受归有关散文的影响等相关问题还值得进一步研究。这样,人们也可以对归有光散文的接受和经典化路程有更为完备和多元的认知。

诸雨辰(2017)则是对归有光晚明清初文人的评价进行了总结,并从这些评价入手探讨了归有光与《史记》的关系以及其散文风格。最后,诸雨辰总结出前人对归文的评价总体上是囿于钱谦益和王夫之两人的逻辑框架之下的。而归有光在清代文凭中的经典化历程,鲜明凸显了他被发现同时又被遮蔽、被推崇同时又被扭曲的过程的结论。

(五)突出篇目及伦理女性观

在《震川先生集》中有多篇文章研究较为集中,如《项脊轩志》《寒花葬志》《先妣事略》等。

《项脊轩志》对后世影响极大,并且较早地选入了教材,对于《项脊轩志》的研究,贝京(2004)对文章进行细读,从内容、结构、写作手法等多方面进行了解读,称赞其写作手法堪称独步,否认了使用小说笔法这一观点并对补叙的写作时间进行了推测。刘祥(2013)则是对《项脊轩志》的抒情方式进行了解读并将其归纳为以情染景、融情于景、细节传情、寄物于情四点。张旭、韦冬余(2021)则是从志坚、情润、意趣清越三个角度进行了文本解读。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研究集中于对《项脊轩志》的教学研究方面。

对于《寒花葬志》的研究,张汉清、方弢(1981)开始最早,称其文清新脱俗,指出了其使用白描的手法,简练的语言的写作方式和“借题发挥”和缘事寓情的写法。邬国平(2007)影响最深,通过对《女如兰圹志》《寒花葬志》的考证,研究者认为归有光与寒花生育了女儿如兰,因此《寒花葬志》不只是一篇“婢女”的墓志铭而更近似于悼亡之作,这一发现不仅有利于更好的理解作品含义,更有利于深入了解归有光的生平。黄文杰(2021)则从篇幅结构、题材选取、描写手法、文风笔调、情感表达五个角度对《寒花葬记》原文解读,指出其具有结构紧凑、选材平常、刻画人物,文风淡雅、情感内敛等艺术特色。

在《寒花葬志》《祭外姑文》《先妣事略》等多篇文中都有女性形象的描写,关于《震川先生集》中的女性观点研究,张则桐(2015)通过对《寒花葬志》《先妣事略》的分析指出归有光将节制浓烈的感情,以舒缓的节奏呈现,形成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郭明乐(2016)指出归有光多角度的人物描写是一大特色,通过各种不同的描写手法,归有光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个善良贤惠、知书达理、美丽勤劳的女性,也表达了他对这些亲人的深厚情感和无限哀思。王蓉(2018)分析了归有光的女性观一方面受儒学影响而以传统价值观要求女性,另一方面又因自身经历,对女性比较宽容。

贝京(2005)对归有光的伦理观做出总结认为其伦理本原是“情之所在即礼也”;其伦理观念为遵循正统而尤重三纲;伦理规则在具体运用中为我所用;伦理行为是维护礼法,宣扬“天人感应”。

对于《震川先生集》的研究,除了以上五点之外,不应该忽略的是在近年来对于归有光文学理论对教学方面启示的研究。吕颖涛(2020)通过对归有光散文观和当下高中作文的教学现状的分析指出归有光文学理论的可迁移性并举例论证。但是这方面研究较少,可参考性较少,期待更多研究。

二、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

自明季清初至于当代,归有光一直被看作是明代最为杰出的散文作家之一。但是,明清人对《震川先生集》的论述,往往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现当代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其中几个名篇及归有光的流派归属、创作理念、语言特色等问题,关注的范围相对较窄,结论也往往偏离了实际的思想状态。《震川先生集》仍有较大的可研究空间。

对于《震川先生集》的研究,目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研究范围窄,目前的研究仅关注于一些“名篇”,对于书中其他内容涉猎较少,如《花史馆记》《沧浪亭记》都为优美之篇章,但却无人问津。在研究类别上,目前研究者更多关注于记人记事的散文,而对于其哀诔、墓志铭等缺少专业研究,仅偶尔出现于整体研究以供佐证。第二,研究视角有固化的倾向,缺少动态化的创新性。目前对于《震川先生集》的研究仍囿于其流派之争、创作观念的讨论,缺少更新的研究思路。

综上可见,针对《震川先生集》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归有光创作理念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同时《震川先生集》中其他类型的文章也具有较大的可探索空间,这对拓宽归有光创作理念研究视野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善娥.雅俗的共容与交融——论归有光散文中的“小说笔法”[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8,16(03):137-140.

[2]邢海霞.桐城派对归有光的接受与批评[J].河南社会科学,2018,26(05):103-107.

[3]王蓉.归有光文章中女性观点的浅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03):185-186+191.

[4]刘浪.论归有光寿序的写作策略[J].写作(上旬刊),2018,(01):42-45.

[5]孙硕宇.归有光赠序文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6]郭明乐.归有光散文中的女性人物描写手法研究——以《项脊轩志》《先妣事略》等为例[J].语文学刊,2016,(02):55-56+70.

[7]张则桐.归有光散文的女性书写[J].古典文学知识,2015,(02):53-59.

[8]王克强.归有光《寒花葬志》的美学探究[J].文学教育(上),2014,(09):88-89.

[9]杨昊鸥.明代史学转向与《史记》的文章学接受——以宋濂和归有光为中心[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33(02):67-72.

[10]于晓冰,杨瑞芳.论桐城派对归有光散文艺术的接受——以“桐城三祖”为例[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2,34(04):21-25.

[11]吴正岚.归有光的文学思想与欧阳修经学的关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48(02):106-115.

[12]杨峰.《震川先生集》的清人评点述评[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05):97-102.

[13]邬国平.论归有光散文创作的两个主题[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01):45-48.

[14]尚振艳.归有光散文研究[D].兰州大学,2008.

[15]贝京.归有光文学观研究[J].中国文学研究,2007,(03):37-41.

[16]邬国平.如兰的母亲是谁?——归有光《女如兰圹志》、《寒花葬志》本事及文献[J].文艺研究,2007,(06):52-57+167.

[17]黄霖.论震川文章的清人评点[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29-38.

[18]吴永萍.归有光的“至情论”及其散文创作[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37-40.

[19]贝京.归有光散文与《史记》关系辨析[J].中国文化研究,2006,(02):144-151.

[20]张爱波.论归有光的寿序文[J].潍坊学院学报,2005,(05):42-45.

[21]贝京.归有光伦理价值观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04):28-32.

[22]何天杰.归有光非唐宋派考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68-73+84+158.

[23]冯艳.论归有光抒情小品中的史记精神和史记笔法[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5,(02):78-79.

[24]沈新林.论归有光的乡曲应酬之作[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48-52+59.

[25]賀国强.评说世事,感叹今昔——归有光赠序文小探[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0):26-29+39.

[26]黄毅.归有光是唐宋派作家吗?[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01):10-13+9.

[27]刘鸿达.归有光文论思想述评[J].哈尔滨师专学报,1995,(02):66-68+19.

[28]田干生.《项脊轩志》的写作时间及主题考辨[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03):43-46.

[29]张汉清,方弢.不事雕饰 自有风味——《寒花葬志》赏析[J].上饶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04):74-75+89.

作者简介:

刘淼,女,山东烟台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0级本科生,文学院2020级卓越筑梦计划成员。

王佳豪,男,江西省宜春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0级本科生。

猜你喜欢

归有光研究现状
《项脊轩志》的人物描写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归有光的空中楼阁
——《项脊轩志》文本细读
千丝万缕难理情,一景一言皆回忆
寒花葬志
试井法分析井间注采关系的研究现状
人民检察院量刑建议制度构建与完善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