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一种怀念亭亭如盖

2024-07-13江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4年6期
关键词:徐文长会试项脊轩

江徐

每次看到枝头渐熟的枇杷,或者街边兜售的一篮一篮黄澄澄的枇杷,都会想起一个人——其实是想起这个人的一篇文章。再具体点说,看见枇杷的时候,我总会在心里默默念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没错,是《项脊轩志》的最后一句话。上学时,大家都学过这篇古文。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

在不太爱看古文的人眼里,他也许寂寂无名。实际上,他在明代文坛中地位了得。作为明代“唐宋派 ”代表作家,他被称为“今之欧阳修”,散文被冠上“明文第一”。他生活在明代中期,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他更获得近代文学家林琴南(林纾)的盛赞:“六百年中,震川外无一人敢当我者,持吾诗相较,特狗吠驴鸣。”口气这般狂傲,林纾说自己只服归有光一人。

同样狂傲狷介的,还有明代的徐文长。但他面对归有光的作品时,心底也忍不住生出一份谦卑来。据说有一次,礼部侍郎诸大绶回老家绍兴,邀请同乡好友徐文长前来饮宴。大家从黄昏一直等到深夜,徐文长才姗姗来迟。怎么回事呢?他解释说,来的路上下雨了,到一户人家避雨,见壁门悬“归有光今欧阳子也”,他反复诵读,以至于忘了时间。

人品佳,文采好,命运就一定顺吗?

归有光可是个苦命娃,生在苏州昆山一个衰败家族。他的母亲吃错了药,先是变哑,没多久就撒手人寰了。那一年,归有光才八岁,什么都不懂,以为母亲只是睡着了,看见家人都在哭,便也跟着哭。“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归有光写文一向克制,不动声色,如此直白的宣泄,定是黯然神伤之下的真情流露。

归有光的父亲只是个穷书生,或许还不擅稼穑,离了贤内助在世时“劳苦若不谋夕”的操持,家境急转直下。

这样的人生境遇,让归有光敏感而早熟。他聪明又勤奋,书读得很好,十四岁参加童子试,二十岁考取第一名。开头很顺利,然而他的运气似乎太少,一下子就用完了。之后参加会试,从昆山赶去南京,千里迢迢,每一次他都是满怀信心地去,落第而归。

三年一次的会试,一连八次,归有光都落第。难道这位曾在乡试中被主考官称为“贾(谊)、董(仲舒)再世”的年轻人学识不够吗?也许,不论古今,人可能真的讲一点儿考运。

作为归有光的迷弟,前面说到的徐文长难道不够有才华吗?然而他同样参加了八次科考,最终也都没中举。这哥俩不但都是富有个性的大才子,连蹭蹬不遂的考运亦如此相似,可谓同命相怜。

四十五岁那年,归有光再次落第。他回到家,问妻子王氏是否感到遗憾,王氏是位贤惠女子,她回答道:“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我正想和你一起去鹿门山采药隐居,有什么好遗憾的呢?

多年的寒窗苦读,没有换来想要的仕途入场券,却蹉跎了岁月。不惑之年,归有光又失去心爱的长子。一年之后,期盼着同他归隐山林的妻子也去世了。

但归有光到底要好过徐文长,第九次坚持参加会试,终于中了进士。那一年,他已是花甲之年。因为只是进士,他只能被分配到十八线城市担任小官职。既去之,则安之,归有光在任职期间兴办学校、整治恶吏、平反冤狱,为百姓办了不少实事。

性情耿直的人,在那时的官场难以混下去。归有光很快被排挤,被降职,被调到离家乡更远的河北,管理马政,相当于一个弼马温。虽然愤愤不平,虽然心有不甘,但他还是去了,还是兢兢业业地工作。利用闲暇时间,他编撰了一部《马政志》。

从世俗角度看,归有光属于大器晚成的人。六十三岁那年,他升为南京太仆寺寺丞,随后被首辅李春芳留在内阁。一年后,归有光还没施展他的抱负,就因病抱憾离世。大器晚成,虽然好过不成,但很多事也已晚了,因为时间所剩无多。

朴素、清淡,是归有光散文的最大特色。汪曾祺上学时,老师教到归有光的文章,令其一读倾心,那种清淡文笔写平常人事的风格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颇深。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是他的书斋名。一说,是因为其远祖曾居于太仓一个叫项脊泾的地方;另一说,是因为其书斋窄小,犹如项脊。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可见这书斋不但窄小,而且老旧、昏暗。然而,年轻时候的归有光在这里度过了很多美好时光。小小院落,安静一隅,夜晚的景致最是动人:“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写下《项脊轩志》时,归有光十八岁,正是发愤图强的年纪。祖母见他读书刻苦,整日闭门不出,想来以后定能谋取功名,光宗耀祖,便取来一根珍藏的象笏,交给归有光,又告诉他,这是她的祖父当年上朝用的,以后一定会用到它。

之后的十多年里,项脊轩见证了多次的生离死别,归有光的人生境遇也大有不同。回想从前,情难自已,于是在三十二岁那年为《项脊轩志》添补了两段关于妻子生前在书斋中的一些美好回忆。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是文章的最后一句,摇曳的一笔,言辞淡淡,深情款款。克制的文字背后,是浓得化不开的怀念。原来,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无须一点点夸张与修饰。

猜你喜欢

徐文长会试项脊轩
徐文长做客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古代科举考试,哪些情况会延期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明代《会试录序》的史料价值探析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从明朝会试看科举制
古代“学霸”头衔
踏踢万岁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