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积极心理课程建设探究

2023-07-20冯才华张壮壮田甜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课程建设

冯才华 张壮壮 田甜

摘    要: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以及提升其社会适应及挫折应对能力是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任务和必然要求。文章从心理课程建设着手,在个体、学校、社会层面分析了积极心理学指导的重要意义,从教学教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素材、教学形式五个方面探究心理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为提高新时代高校心理课程育人质量提供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课程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品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8-0033-03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高校要精细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等专项行动。积极心理品质是大学生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必备心理素质,而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的发展潜力与美德,以有效提升个人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1]。课程教学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课程教学中,有效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是新时代赋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任务。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21世纪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由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等人创立。其研究内容不局限于对问题的消除,更关注个体的品格优势与发展潜力,以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个体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具有更普遍和长远的积极影响。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个体层面的积极心理品质、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和组织层面的积极社会关系[2]。个体层面的积极心理品质包括“忠诚”“判断力”“爱和被爱的能力”等24项积极人格特质,归纳为智慧与知识、勇气、爱与人性、正义、节制、灵性与超越6种美德(核心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积极心理性格优势,如果能够在生活中充分运用它们的话,人们就会感受到满足和幸福。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包括个体对过去、对现在和对将来的满意、幸福、愉悦、希望、乐观等积极情感体验。积极情绪扩展和建构理论指出,积极情绪能够扩展和建构个体持久的心理资源,如更广泛的认知组织、更好的创造力,个体也更能够体验到快乐和幸福,更加健康、成功[3]。组织层面的积极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交圈等诸多方面,积极的社会关系可以促进个体培养和发展积极心理品质,是构建积极人格的支持性力量[4]。

近年来,国内外教育学者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不断尝试与应用,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很多参考与借鉴。众多实证干预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明显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4-6]。因此,积极心理学理论对高校心理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个体层面:建立良好自我同一性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指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年期最重要的发展课题。大学阶段正是个体从青年期到成年期转变的重要时期,是探索“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要成为怎样的人”等一系列自我认知的关键期。如果大学生在这一阶段没有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建立良好的自我同一性,就很有可能造成自我认知偏差,从而导致社会适应不良,阻碍学业发展,影响亲密关系建立或造成心理障碍等后果[7]。笔者在对447名大一学生进行课堂调研发现,有51%的学生认为“我感到自己值得自豪的地方不多”,说明部分新生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积极力量,倡导个体以积极眼光、积极视角去看待和发展自己,着重挖掘个体自身的性格优势和美德,可以促进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从而帮助其构建积极自我,建立良好自我同一性。

(二)学校层面:提升心理育人实效性

以往的教学常常聚焦在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解决,过于关注学生的不足,缺乏对学生积极力量的关注,很容易对其造成心理困扰。学生怕自己出现心理困扰,继而陷入自我否定,或者对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区别对待、避而远之,导致其对心理课程的学习形成“我没有心理问题,我不需要听”“我不能听,听了好像大家会觉得我是有这样的心理问题或困扰”“我有这样的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我是不美好的”等错误认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获得感低,心理课程育人效果不理想。相对于以往关注学生问题的教学导向,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教学以关注学生优势和美德,挖掘积极力量,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重点,增强学生积极情绪體验,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主动自愿加入课堂,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和获得感,使更多学生在心理课堂中真正受益,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育人效果。

(三)社会层面:培养新时代接班人

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责任与使命。而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和重要基础,大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均面临着不同发展任务和压力,大一新生适应、学业生涯规划,大二人际、恋爱、学业压力等困扰,大三职业生涯困扰、考研焦虑等,大四就业压力等[8]。同时,2021年《新冠大流行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全球研究》报告指出,年轻人尤其是20~24岁群体比老年人受到更为严重的心理健康方面影响。由于疫情防控期间,学生的生活、学习和社交等各方面均受到了多重挑战,随之产生了如亲子冲突、学业问题、睡眠障碍等更多的心理压力和困扰,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研究发现,具有积极观念的人拥有更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能够更加轻松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逆境和损失[9]。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培养个体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心态,注重提升个体的积极应对能力,对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积极心理学指导下高校心理课程建设路径探究

(一)提升教师成长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教学的实施者和知识的传递者。“打铁还需自身硬”,俗话说身教重于言

行,教师自身的积极人格、积极状态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积极心理素养。通过一系列积极心理自我成长体验,不断培养自身积极的人格品质,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思维视角、积极的外在形象等,实现自我的积极成长。其次,教师专业化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核心。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系统的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深刻领悟积极心理学内涵,熟练掌握积极心理学实践技能,并通过积极心理学的持续学习和培训,提升积极心理授课能力,促进积极心理课程教学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后,形成合力的积极心理教师授课团队。深入日常教学进行实践探索,积极开展实证干预研究,创造有价值、有针对性的科研成果,不断探求适应于本院校、更有效的积极心理教学模式。

(二)完善课程设置

为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学生,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各类需求,需要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实现积极心理教学全覆盖。首先,开设必修课。面向全体新生开设积极心理教育必修课,通过理论课与活动课相结合,帮助新生内化积极自我认知图式,提高自我效能

感,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思维和视角解读生活,培养积极乐观的人格品质和生活态度,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应对方式,更好促进新生心理适应及自我积极发展[9]。其次,增设选修课。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积极心理教育选修课。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成长所需和兴趣点,以积极心理视角深入探讨和实践学生成长课题。例如,人际关系的积极建构,恋爱关系中的积极成长,专业的积极发展,生命的积极建构以及积极心态下的幸福生活等。最后,丰富课后体验。如设置积极心理自我成长小团体课后体验活动、沙龙交流,帮助某类成长困扰的学生在积极心理干预下更好地应对生命中的成长议题。

(三)找准内容关键

依托积极心理学三大研究内容积极心理品质、积极社会关系、积极情感体验,搭建专题教学的核心架

构,强化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幸福提升,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及积极应对能力。第一,挖掘学生性格优势,培育积极品质。在不同专题学习中帮助学生发掘、培养和强化个人积极品质和应对力量,帮助学生善用性格优势,培养积极自我,形成自尊自信、自我接纳、自我成长的积极心理,增强良好的自我观念和自我积极体验,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学业、人际、恋爱、生涯等方面的健康发展。第二,关注学生积极成长,增强积极情绪体验。取代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导向、关注学生问题的教学理念,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自愿、主动、乐于加入心理课堂,真正投入心理课堂。同时,在专题教学中主动创设积极体验情景,激发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积极情绪体验。第三,引导学生建立和维护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人际关系网络和资源,强化学生积极的社会关系[10]。例如,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增加和谐友爱的人际互动,增强小组团队合作,提升学生对人际关系的支持感和意义感的感知。

(四)挖掘教学素材

充分挖掘院校特色教学素材,以更生动、易感知、有特色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深刻的积极成长体验。(以农业院校为例)首先,增强农业文明自信。在教学中通过引入讲解,如“三农”中农民的“勤劳乐观”的积极品质,农业呈现“希望、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农村发展不断革新、欣欣向荣的事物发展规律,二十四节气中小满的“人生无大满,小满即心安,小满亦圆满”的乐观心态等,从农业文明中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同时增强农业院校学子学农自信和爱农情怀。其次,探求学科专业特色资源。在院校学科中,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挖掘不同教学资源。如动物科学专业的课堂,可挖掘动物的积极品格,如兔的温顺与奔跑力

量;牛的坚忍不拔、勤勤恳恳等来激发学生感悟每个生命个体的独一无二和自我价值,通过类比发掘自身的独特优势与价值,形成良好自我的认知观念和积极情绪体验。又如农学专业的课堂,种子孕育着新的希望,五谷丰登孕育着收获和喜悦,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积极认知与热爱。除此之外,观察体验身边事物。校园的一草一树、一花一物等都是生命的生动展现。如迎春花寓意着新的开始、希望、美好而幸福,石头缝隙蹦出的小草微不足道却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力量,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的细心观察,感知生命的美好,从身边事物寻找力量,帮助学生对自我的深入了解和积极品质的挖掘,增强其积极情绪体验。

(五)拓宽培育渠道

通过更多形式、更广空间、更长时间的教学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充分的自我探索与自我成长。首先,在更多形式上,充分调动学生视听触嗅味五感体验,强化教学效果。如在活动中设置美妙的音乐背景,激发积极情感体验;绘制心理成长漫画,激发学生创造力,帮助发现与挖掘自我积极品质和优势资源;制作动植物标本感受生命脉络,类比寻找自我生命中蕴藏的积极力量;观看引人深思的影视,如《心灵奇旅》探寻人生意义,珍惜当下生活的美好瞬间,学会感恩等,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积极体验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其次,在更广空间上,从传统的教室授课走进实践活动中去,通过理论与实践有效的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我探索、感悟与成长。如让学生培育一颗属于自己的植物,在陪伴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感受生命成长的困境、力量、希望,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和应对生活的积极心态;充分挖掘与构建线上课程教学资源,同线下教学相融合,利用学生喜闻乐见、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易接受的方式更好激发课堂积极体验。教学发现,有的学生擅长文字表

达,有的喜欢口头发言,有的乐于倾听,因此,通过线上讨论投票、线上文字互动加现场发言、多媒体投屏等多种互动教学手段,满足不同学生参与课堂的需求,增加学生的互动参与感,提升课堂积极体验感和获得感。最后,在更长时间上,通过营造轻松温暖的课堂氛围,开展积极有爱的课堂互动,加强学生课堂收获的及时反馈等,提升教学的深刻性与学生的获得感。通过设计有趣、容易激发学生成就感、应用性强、深入人心的积极心理小活动,促进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投入练习,或通过给学生布置生活观察、自我体验等成长性实践作业,让学生的自我探索与积极成长不止于课堂时间内,让积极心理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生活中,提升教学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  祁进,周方遒.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路径

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

[2]  席居哲,叶杨,左志宏,等.积极心理学在我国学校教育中

的实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6).

[3]  FREDRICKSON B L.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 in po-

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

[4]  张亮,肖冬梅,相楠,等.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的应用——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东北农业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7(6).

[5]  黄文倩,张蓉,柳迎新,等.团体辅导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

水平的效果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J].中国临

床心理学杂志,2012(4).

[6]  杨艺馨,雷浩,冯淑丹.积极心理团辅对改善大学新生主

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2).

[7]  [美]费斯特.人格理论[M].李茹,傅文青,译.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2011:210-225.

[8]  王敏.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文化

创新比较研究,2020(19).

[9]  鄭红.运用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建构大学生压力应对策

略[J].中国健康教育,2007(4).

[10]  邓彩艳,李晓倩.积极心理学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

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9-09.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课程建设
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对策分析
特区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