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主体协同视角下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2023-07-20王军王杰

关键词:质量评价利益相关者研究生教育

王军 王杰

摘    要:当前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偏差,针对这一供需矛盾,文章基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发展诉求,在多元主体协同视角下提出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具体路径,即个体层面坚持全面发展,提升研究生职业能力,政府层面推进职能转变,把控研究生教育质量,高校层面重视学科融合,提升研究生可迁移性能力,用人单位层面重视职业训练,拓宽研究生职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市场需求;矛盾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8-0061-03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高低与国家科技发展、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等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张,研究生学历人群在全国劳动力市场中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因此,研究生教育质量成为当前学界关注的重点内容。现有研究针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层面,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不同的评价主体(如导师、高校以及评审机构等)、不同的评价准则(如学术成果评价、职业发展评价等)以及不同的评价视角(如单一的内部评价视角、外部评价视角以及综合性评价视角等)[1-4]。然而,现有文献却较少从利益相关主体维度进行切入,忽视了直接利益相关主体和外部利益相关主体对研究生教育的评价。事实上,不同的利益主体在价值诉求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于研究生教育的要求和关注点也有所不同,这导致基于不同利益主体评价的研究生教育供需存在匹配矛盾[5]。其中,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作为市场参与的重要主体,其面临的多元主体利益交织情景往往更加复杂,因此,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框架,重点剖析不同利益主体视角下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现状,并针对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多重匹配矛盾,尝试提出具体的教育质量提升路径。

二、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理论框架

所谓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指与组织行为、目

标、决策活动等密切相关的个体或团体,利益相关者分析被普遍应用于企业组织管理分析[6]。具体地,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组织活动的规范与合理运营需要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组织活动的目的即在于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谋求尽可能大的利益。利益相关者理论由Burrows最早应用于教育领域,根据不同主体在教育环节中所扮演的“角色”差异,可以划分为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7]。其中,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等属于内部利益相关者,而学生自身更是直接利益相关者;用人单位、社区、媒体等则属于外部利益相关者。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能够建立反映不同主体之间利益诉求关系的分析框架,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和定位更加清晰[8]。得益于此,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为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教育改革和质量提升提供有力的参考。事实上,不同利益相关者针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观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彼此之间的利益诉求差异所导致,但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却具有一致的积极影响。

(一)经济管理类研究生能力培养与市场需求的

矛盾——用人单位视角

归根结底,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用人单位,因此在用人单位视角下,其所关注的重点在于研究生是否能够满足其所在岗位的技能需求,研究生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是用人单位评判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尽管这样的评价标准是为满足用人单位自身需要,但无疑会对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用人单位对于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教育的评价反映了劳动力市场对于人才培养的具体需求,这为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教育调整工作重点、明确目标导向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经济管理类研究生自身加速角色转变,从而尽快地适应市场需求。

用人单位普遍认为,目前所招聘的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专业理论知识功底扎实,学术素养普遍较高,但实际操作、管理和沟通能力则相对欠缺,在现实工作中组织协调和决策等能力较差。尽管研究生学历可以作为岗位应聘的“敲门砖”,但仅拥有学历还不足以胜任一个岗位,特别是对于诸多经济管理岗位而言,需要从业者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包括统揽全局的协调能力和指挥领导能力等。根据用人单位对于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可知,当前的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教育尚存在“重理论而轻综合能力”的问题,还需要强化经济管理研究生教育中的职业能力培训。

(二)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个体发展与评价标准的

矛盾——培养单位视角

高校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施教主体,其所采取的教育策略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直接相关,其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直接关系到研究生个体的发展情况。事实上,现阶段绝大多数高校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仍以学术成果作为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其内在逻辑即研究生所发表的学术成果越多,则学术能力越强,对应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越高。这种“唯论文”的单一评价标准却与研究生个体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偏差,不可否认,学术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却并不是唯一内容,特别是随着市场环境的转变,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从事非学术工作的比例越来越高,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协调能力等越来越受重视。然而,当前的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教育却普遍忽视对于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显然,诸多企业和非学术机构对于研究生的学术成果产出并不会太过关注,因此,对于学术能力的过分重视会造成研究生职场适应能力较差且缺乏市场竞争力。总体来看,当前基于学术成果导向的评价标准与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个人发展需求存在较大矛盾,这种矛盾同时会对研究生未来职业发展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基于多元利益主体的共同诉求,应构建研究生交易评价的综合性指标体系,实现成果导向与职业导向的相互结合,基于研究生未来发展的多元化路径去评价和改进。

(三)非学术能力提升与培养模式的矛盾——在读研究生视角

研究生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对于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具有切身感受,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其评价对于研究生教育改革具有推动作用。研究生对于教育质量的评价主要关注于自身发展和能力提升等方面,具体而言,包括导师的指导、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等等。多数研究生认为,从研究生当前的时间安排来看,由于科研工作投入时间较多,因此大部分研究生的学术能力较为不错,然而无论是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还是职业规划能力均相对较差。特别是对于经济管理类研究生而言,由于毕业后去往企业或金融机构等的比重较高,综合能力的缺失会导致其在人才市场中竞争力下降。不可否认,学术工作仍是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内容,但研究生教育同样应对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予以重视,伴随着知识的社会弥散,非学术能力在研究生自身竞争力的培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未来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教育应更加重视多元化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职业发展期望与发展现实的矛盾——毕业

研究生视角

相较于在读研究生,已毕业研究生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更具话语权,同样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已毕业研究生的工作经历更为豐富,对于研究生学历之于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更加明确。多数研究生认为,学历可以作为求职的敲门砖,但却并非

“保命符”,各类职业岗位对于综合性能力的需求远远高于科研能力,这一点在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群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与此同时,研究生学历甚至可能成为毕业生求职的“羁绊”。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对于求职期待往往较高,因此,就业市场中部分岗位难以对其形成吸引力,进而造成严重的研究生结构性失业问题。面对研究生职业发展期望与社会发展现实的矛盾,需要教育单位和研究生自身协同努力。一方面,教育单位等应不断加强跨学科教育和综合能力培训,提升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研究生需要强化自身的可迁移性能力,对于自身发展具有准确定位。

三、多元主体协同下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教育

质量提升路径分析

基于利益主体视角,可以发现不同的利益主体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有所差异,但整体上均认为当前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发展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偏差,研究生教育质量有待提升。本文旨在平衡多元利益主体诉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在多元主体协同背景下明晰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多维路径。

(一)个体层面:坚持全面发展,提升研究生职业能力

研究生个体是研究生教育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其自身发展模式的转变则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从个体层面来看,研究生个体既需要加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也需要更加注重自身身心和体魄的发展,主动提升交流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等,使自身的综合能力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研究生教育发展要一味地追求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才是研究生发展的理想路径。此外,在研究生教育的不同阶段,其所追求的目标和重点应该有所差异,应充分结合自身的发展规划有重点地改进。

(二)政府层面:推进职能转变,把控研究生教育质量

研究生教育是当前我国人才培养的最主要部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对于我国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尽管高校是研究生管理和教育的主要负责单位,但高校发展离不开主管部门的监管和扶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或投放的教育发展资金等对于研究生教育均具有深刻影响。同时,政府也是协调多元利益主体,宏观把控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力量。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对于研究生教育的管理职能,首先需要政府积极进行职能转变,打破传统模式中对于高校的行政管理模式,通过对高校放权向宏观管理模式转变,既可以充分调动高校对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对研究生教育改革等进行引导。相较于政府部门,高校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负责人,对于当前研究生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等更加熟悉,政府放权高校势必能够提升其对于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效率。此外,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市场的参与,如何为研究生教育提供充分的市场支撑,如何强化校企联系、改变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弱势地位,都需要政府部门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调整。具体而言,政府部门可以给予企业等单位一定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从而激励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

(三)高校层面:重视学科融合,提升研究生可迁移性能力

学术岗位在研究生毕业去向中所占的比重相对偏低,而非学术岗位的市场需求则成为研究生就业的重要选择,然而学术能力培养与综合能力培养的失衡,导致当前研究生教育难以真正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当前的经济管理类学科教育仍然是以学科内部教学为主,对于学科融合和跨学科培养的重视度都远远不够。跨学科教育的缺失一方面不利于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掌握更多的综合性知识,不利于研究生分析能力和学术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则不利于经济管理类研究生跨学科思维的培养,使其在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时难以提出创新性的解决策略。相较于跨学科培养模式,传统的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教育主要集中在学术能力提升方面,这使得多数研究生在毕业之初专业技能不熟练、职业规划不清晰以及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难以真正融入职场,个人职业期望和社会职业发展存在较大偏差。因此,高校应充分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强化跨学

科、跨领域和融合性的教育模式,注重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其在市场选择中的可迁移性能力。

(四)用人单位层面:重视职业训练,拓宽研究生

职业发展路径

不同于研究生个体和高校仅仅能够从供给侧改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强化研究生自身对于市场需求的回应,用人单位作为研究生毕业后的最终归宿,能够从需求端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指导。用人单位通过与高校进行联合培养,能够对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形成有效引导,使其面对职业选择时作出更明确的决策,真正促进研究生个体与市场需求相互匹配。同时,对于市场参与度较高的经济管理类研究生而言,用人单位在其培养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不可否认,在经济管理类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导师、高校等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用人单位的直接参与却是提升研究生职业技能最可靠、最有效的路径。具体而言,用人单位一方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设立一系列的创新项目,吸引研究生积极参与,从而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提升研究生职业能力,另一方面则可以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坚持学术能力和非学术能力的同步提升。针对用人单位参与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过程,可以参考国外已有的经验,如密西根大学将特定的学科培养与不同的职业规划相互融合,针对不同选择的研究生制定差异化的培养模式。对于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而言,相关用人单位可以尝试构建研究生个人发展的职业矩阵,从而对研究生教育规划进行合理地安排。

参考文献:

[1]  刘泽文,罗英姿.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沿革与启示[J].研

究生教育研究,2020(2).

[2]  张应强,张浩正.从类市场化治理到准市场化治理:我国

高等教育治理变革的方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8(6).

[3]  罗英姿,刘泽文,陈小满,等.博士生教育质量IPOD评价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基于六所高校1107名毕业博

士的数据[J].教育科学,2018(3).

[4]  包水梅,谢心怡.美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

基本路径与支撑机制研究——以普林斯顿大学为例[J].

江苏高教,2018(3).

[5]  罗英姿,刘泽文,张佳乐,等.基于IPOD框架的博士生教育

质量研究——以涉农学科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7(5).

[6]  徐贞,牛梦虎.就业多元化趋势下博士生教育改革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2017(9).

[7]  张睦楚.加拿大博士生培养的革新路径:协作、政策、质量[J].

高等教究,2015(11).

猜你喜欢

质量评价利益相关者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中职+应用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