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价值意涵

2023-07-20时娜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综合素养

时娜

摘    要:应用型本科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其通识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通才基础上的专才,即在具备共通核心素养的基础上,侧重应用与创新两个层面。为此,通识教育致力于从知识、能力与品质方面提升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养:知识结构方面,应当既有横向的视野宽度,又有纵向的探究力度;职业能力方面,应当融会贯通地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具备普适与可迁移的通用能力与素养;道德品质方面,应当内修通达的心态,外炼责任担当意识。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识教育;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8-0014-05

随着我国经济的结构性转型,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凸显,与此相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也逐步深入,高等院校布局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都发生了变化。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后,一批地方高校开始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然而,许多院校在转型过程中出现了普遍的误区:只重视专业教育而忽略了通识教育。“应用”毕竟不等于“实用”,本科院校也有别于高职高专,通识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应当引起办学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把“专通融合”写进了人才培养方案,但对于通识教育的内涵和价值还缺乏清晰的理解,导致现实中的通识教育往往沦为一系列概论性质的选修课,至于开哪些课、为什么开、讲到何种程度、如何进行管理和保障,缺乏科学调研与深度思考,进而导致学生没兴趣选、教师没兴趣教,通识教育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实现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升,就需要回归其价值起点:通识教育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究竟有什么用,本文拟就此展开探讨。

一、总体目标:培养通才基础上的专才

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三类高等院校培养出的三类人才分工不同、各有侧重,但他们都是高等教育的产出载体,需要具备一些共通的核心素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当是通才基础上的专才。

(一)以“通”为基:向内与向外两个维度

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一方面,要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并为之服务。另一方面,也要有自身的目标宗旨,即将自然人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这两个方面形成向内与向外两个维度,教育的目标应当是两个维度的共赢。

在向内的维度上,高等教育应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此,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都有过丰富的阐述。我国对社会主义教育目标的描述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再到“德智体美劳”,逐步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征。从这个教育目标的变迁中既可以看到,“德”始终处于第一重要

的位置,也可以看到,教育的目标从来不止于在“术”的层面掌握某项专业知识或技能,还要在“道”的层面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与心智水平。正因如此,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的通识教育,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向外的维度上,高等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教育通过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来实现教育的价值,而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呢?当前,我们正处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时期,又遭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带来的行业职业变化,在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中勇立潮头,就必须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高等教育的这两个目标,一个向内,指向个人自身的獨立与完整,一个向外,指向个人与国家和社会的联结,看似矛盾,其实却在人才这一教育产出载体上紧密相联:一个人,只有具备完善的人格、丰富的精神,才能适应公共生活,承担自己的职责。反之亦然,我们不能想象一个能够承担社会职责的人是不完整、不丰富的。因此,不管是哪一类人才,不管未来从事何种职业,要想行稳致远,都必须具备一些共通的核心素养,如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应用型人才自然也不例外。在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中,通识教育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

(二)以“专”为用:应用与创新两个层面

将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人才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他们在理论研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两个方面各有侧重:研究型人才侧重理论基础,而非动手能力。职业技能型人才强调对岗位技能的掌握,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理论知识够用就行。应用型人才致力于将科学原理转化为生产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复杂问题,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因此应用型人才虽不必具备对深厚的理论的研究能力,但为了适应当下及未来社会行业知识更新变化快的趋势,在知识结构上应当具有复合性和跨学科性,同时具备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可见,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是“用”,即学以致用,这就要求应用型人才除了要学习实用性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研究能力和探究精神,如此才能将知识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前,我国正主动融入新一轮以新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应用型人才未来将担当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岗位的掌舵人,是未来创新的主力军,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

们:唯有创新才能驱动发展。因此,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之“应用”,既包含偏重“能上手”的实用性,使学生能够胜任自己的岗位,也包含支撑“后劲足”的创新性,助力学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受岗位职位限制,能够主动适应新环境,勇于开创新技术新方法。这样的人才,才足以担当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而创新何来?创新需要广博的视野、融会贯通的知识,需要对已有文化成果进行批判性的吸收,以新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去观照现实问题。

二、知识结构:宽度与深度兼顾

应用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往往是面向某个行业或职业,更注重学生掌握某项专业技术或技能,以便于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该专业领域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不需要掌握其他领域的知识。大学教育如果完全以学科或职业为导向,只向学生教授单一学科的知识,则容易导致学生难以应对社会这个庞杂而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

(一)“通”:横向的视野宽度

横向的视野宽度是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在广度上应兼顾人才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多个知识门类,以有效利用人类文明积累的全部精神财富,培育满足社会和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完整人才。教育将知识分为不同的学科专业,是便于教授和学习,而现实世界中的问题绝不会按照学科专业的划分整齐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因此人必须具备多元的知识结构和整合应用的能力。

人们一般把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三个部分。自然科学旨在使学生对我们生活其中的自然环境有所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社会科学旨在对我们的社会环境和人类的制度有个总体上的理解,这样学生也可以与社会保持适当的关系;人文学科的目的是促使人们理解人类与其自身的关系。不管是面向哪个行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都或多或少地需要这三种知识。例如,一名警察在为犯罪嫌疑人做笔录时,需要熟悉与这宗犯罪行为可能相关的法律条文,以确定询问的方向和详细程度;需要顺畅表达的能力,以清晰准确地提出问题;需要逻辑思维能力,以保持问话路线的清晰度和问题之间的连贯性;需要综合判断的能力,以辨明犯罪嫌疑人的言辞是否自相矛盾;需要耐心,以从复杂案情中理出思路;需要了解人的心理特点,以消除对方顾虑,问出更多信息。这些能力,涉及法学、文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已非某一门课所能涵盖。

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多种门类的知识,还原知识之间相互联通的本质。人们常说“隔行如隔山”,似乎不同学科之间隔阂重重,其实不同学科在深层次上蕴含着共同的准则,它们在人类知识图谱中曲径相通。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在其著作《科学与近代世界》中指出,西方近代科学能够在16世纪获得长足发展,主要是因为过去两千多年人文方面的酝酿,其中包括希腊的悲剧,因为悲剧的本质向人昭示了命运的必然性,这种无情的必然性充满了科学思想,物理的定律也是命运的定律,它们都同样不因人的意志而改变。怀特海指出了一个事实:科学所做的远非只是给人类的美好生活提供物质基础,事实上它还在精神层面培育了人道主义的价值观。科学与人文之间有着如此深层的联结,其实知识之间莫不如此。通识教育强调知识整合、视野拓展,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多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增强思维的灵活度,提高触类旁通的能力,将来即使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也能应对自如。

(二)“识”:纵向的探究力度

纵向的探究力度是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在深度上应注重培养学生钻研问题的精神和能力,注重把握不同学科知识的学科精神、思维方式和相互联系,熔铸学生更高水平的整体知识素养。通识教育由于涉及多种门类的知识,因此必然会面对这样的问题:对于非专业的知识,要求学生“识”些什么、“识”到何种程度,这是一个难题,也是容易踏入的误区。有些人认为,应用型高校不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只要浅尝辄止就够了。这是对应用型人才素养的矮化理解。如果不探究知识的内在机理,如何能学透、学通、进而应用呢?

探究与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任何一所高校都必须重视的。从它们的关系看,探究水平越高,对知识内在机理的研究就越透

彻,用知识来指导实践的能力即应用能力也越强,因此应用型大学要提升应用水平,就必须提高探究水平。

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是在知识与实践之间双向运行的:既包括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唯其如此,科学知识才能变成现实生产力;也包括将实践中所得经验转化为新的知识的能力,唯其如此,人类的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升。也就是说,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知识实践化与实践知识化两方面的能力,二者有机统一,缺一不可。显然,实践知识化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学术探究能力,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思考、归纳和提炼。

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一方面,在课程内容选择上要精简,能够浓缩地体现本学科的學科精神、学科思维。另一方面,在课程讲授上要强化对学科原理的深层解读,并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照本宣科、浅尝辄止。对课程内容进行精简,并不是简化为“导论”或“概论”。“导论”或“概论”是对某个学科知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如同房子之地基;通识教育的精简内容,旨在向学生展现该学科学理逻辑、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独特魅力,如同房子之精妙,需要学生进行深刻思考才能体悟。如果一位教师能着眼于深度的开掘,那么即使他面向文科生教化学,也能够高屋建瓴,使学生感悟到贯穿于整个自然科学领域的普遍规律性;即使他面向理科生讲小说,也能使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加深对社会的认知和对自我的觉察。通识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学生的探究之心,锻炼着学生的思维,滋养着学生的灵魂,这是各种专业人才树立远大理想的基石,也激发着他们的创新灵感。

三、职业能力:专用与通用俱备

毋庸讳言,就业率是衡量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成效的主要标尺,然而,人才的“后劲儿”即可持续发展度更真实地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决定着应用型本科院校能否真正担负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顺利就业并胜任某一个岗位,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漫长而充满变数的职业生涯中从容应对。

(一)专业知识与技能:注重融会贯通

专业知识与技能主要由专业教育来传授,应避免灌输式、记诵式教学,关注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并以专业素养和专业精神为灵魂。以公安院校为例,公安应用写作是一门专业课程,但教师和学生都应当有这样的认知:这门课程是警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中的一环,它的目标不单单是学习公文的写作技巧和规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规范执法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与其他所有课程一起,共同构建学生的警察职业整体能力。比如在讲授“立案通知书”的写法时,就可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关于立案条件、立案程序的内容相关联,可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关联,提醒学生应以对法律的敬畏心、对人民的责任感、对公平正义的守护心面对每一个案件、每一个环节。如此,专业知识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吸收、最良善的应用。否则,缺乏专业素养的专业知识可能成为社会的隐患。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发出的警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识教育是与专业教育彼此融通、互为补充的教育方式,它重视人本身的价值、素养与伦理,陶铸学生的素养和人格,培养学生的伦理精

神,而这些“软实力”是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专门技术得以有效施展的保障[2]。

(二)通用能力与素养:注重普适与可迁移

这里的“通用”是指使从业者不受某一个岗位或职业的限制,在不同岗位上都能够积极适应,在不同环境中都能够主动应变,从而实现具有弹性和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不应只为解决学生毕业就业的问题,而更应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社会经济结构、过程及功能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工作岗位的变化,单个岗位对劳动者的需求在变化,连社会生活方式都在不断变化,没有任何一种技能能够保证学生在未来时代工作安稳、终生无虞,要想与时代共舞,就必须不断实现知识、能力和观念方面的自我更新。既然唯有变化才是永恒的不变,我们就应当培养学生足以应对万变的素养和能力。因此,为了培养出能够真正长远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素养。

1.在学习与思考中不断自我更新。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通信技术带来了人类知识更新和裂变速度的加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研究显示: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一般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30年。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周期已缩短为5年。进入21世纪,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为2至3年。可见,在这样一个知识就是资本的时代,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即不懈地以最短的时间最有效地吸取知识、创造知识。这需要学习者建立科学的学习观,认识到学习终究是为了解决问题、创造新的生产力,而不是考试、拿学分,既需要学习者对知识保持好奇,在工作中看到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以此为驱动不断学习,能够自我定向、自我激活,而不是把学习当成任务,也需要学习者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自我规划、自我调整、自我控制,而不是时时依赖教师的要求[3]。这些要素即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里的应有之义。

如果说学习能力是向内索取的能力,则思考能力就是基于知识素材进行深度加工、从而向外创造的能力。既然是加工、创造,就意味着不能对知识照单全收、盲目接受,而应进行明辨、反思、推论、检视、融合,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有所创新,创新往往是批判性思维结的果实。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它并不是学习者才需要的思维,而是每个人要想作出清醒的判断、理性的选择都需要具备的思维,可以说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处处需要[4]。批判性思维不是质疑一切,而是力求使思维具有创造性、缜密性、开放性和自主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知识的更新迭代需要批判性思维,而且知识的运用乃至日常生活都需要批判性思维,因此批判性思维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思维方式。

2.在交流与协作中实现外部互动。每个人都不是孤岛,人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进行自我定位、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就至关重要。通过表达与交流,人们交换各自的想法,实现观点的碰撞,引发进一步的探讨;通过表达与交流,人们练习互相倾听、互相尊重的态度,理解不同的观点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通过表达与交流,人们实现信息的流动,实现互相理解与配合。清晰而有条理地表达、理性而有逻辑地交流,是一个人思维清晰、态度合作的体现。因此可以说,培养表达与交流能力实质上是在锤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处事态度。表达与沟通能力关系到学生许多社会性素养的养成,如尊重他人的意识,理解、沟通、合作的能力,社会责任意识,维系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跨文化理解和交往的能力,等。

在当下及未来社会,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团队协作的能力都不可或缺。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表达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格外重要,因为许多专业技术工作都需要群体的配合协作才能完成。有人经过多年的毕业生回访和用人单位回访发现,团队协作能力是用人单位提出的毕业生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这一能力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工作业绩[5]。前文所述表达与交流,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促成协作。

四、道德品质:内在与外在兼修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人格完整、品德高尚的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应培养学生内外兼修的道德品质,这从个人角度看,关乎学生在职业领域之外能否与社会和谐相处,从社会角度看,则关乎整个社会能否健康运转。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立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他曾指出: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6]。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遵循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更何况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将在我国地方经济的生產、建设、管理和服务等领域发挥主力军作用,他们的人才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品质。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重视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向善的品格修养,将“立德”作为人才培养的旨归。

(一)内在:应用型本科人才需要通达的心态

承担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院校,有数十年的老校,也有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有行业性高校,也有地方院校。在我国长期以来教育评价体系和大众思想认识的影响下,这些类型的学校为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获得更好的社会声誉,曾经一心想走“高大上”的发展之路,都想办成研究型高校,导致自身的特色被淡化,造成了“千校一面”的现象[4]。在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过程中,学校和学生都容易陷入实用主义的误区。

其一,从高校办学思路看,这些高校由之前追求

“大而全”转向“特而专”,由招硕士博士转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受矫枉过正之惯性影响,很容易出现对“应用”之实用性的格外重视。在转型中摸索前进的这些院校,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结构的解析,提出了“以能力为本

位,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思路,其中的“能力”由于与就业导向相对应,因而往往被理解为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其二,从社会需求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目前社会人才需求总体结构比例中,专业性应用型人才已占据市场需求的2/3以上,成为今后较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主力人才群体[7]。市场的急迫需求也容易催生高校人才培养的急功近利。其三,从生源素质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整体水平不够高,普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善于进行自我驱动式的学习,自制力不强,对未来的预期较低。部分学生将“能就业”作为自己读大学的终极目标,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体与社会的互动缺乏深层思考,如此则极易导致学生用短视的“有用论”来衡量课程的价值。总之,在紧迫的社会需求面前,应用型本科学校和学生都容易产生功利性心态,陷入实用主义的误区。

而实际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心态对于人才的长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是有害的,历史已反复证明这一点。无论是英国的博雅教育、德国的全面教育,还是美国的通识教育,都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来避免和弥补专业教育所导致的种种问题。《哈佛通识

教育红皮书》中指出:“社会对专业训练需求的强劲势

头,更需要通识教育提供一种协调、平衡的力量。专业主义加强了社会的离心力……但是,为了使自己能履行作为公民的重任,每个人必须以某种方式从整体上把握生活的复杂性。”[8]可以说,世界范围内的历次通识教育浪潮都是高等教育在社会“诱惑”面前的反思与回归。如今,应用型本科院校正需要以通识教育树立长远的教育目标,冲淡学生的功利之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品质更高的应用型人才。

(二)外在:应用型本科人才需要社会责任感

教育培养人才是为了服务于社会。衡量人才是否是真正的人才,出众的才识只是必要条件,还要看他是否对他人和社会作出了贡献,是否将个体的能力转化成了服务社会的行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社会责任感,将自己与他人看作有机联系的整体,愿意用自己的才学为社会作出贡献,而不是计较于一己之私,如此,才能堪当国家和社会的大任。

我国古代文人向来有“内圣外王”的生命追求,将内在的修身养德与外在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统一起来,“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在《论语》中,有一次子路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如前文所述,向内实现自我发展和向外满足社会需要,是教育一体两面的目标,这在我国有着深远的渊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融于一体,社会责任感则是联结这三个层面价值目标的纽带。

社会责任感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选择,意味着个人将对国家、民族、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内化于心,这种责任的内化和责任感的生成跟人的价值观念密不可分。因此,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从根本上说是价值观的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志的价值准则,它既是体现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的有机联系,也是向内与向外两个维度的互动结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培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要适应新工业浪潮下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新需求,也要适应学生在未来职业道路和人生道路上的发展需求。这类人才要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就必然需要以正確而坚定的价值观为根基定锚,具备深入了解国情、自觉投身产业、坚定扎根基层、倾情服务一线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以个人价值的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9]。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作为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寻求学生个体价值维度与社会价值维度的统一,唯有如此,我们的社会才能聚沙成塔,迈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注重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总体风格应更加务实,也正因如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容易陷入“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的误区,因而更需要通识教育来进行纠偏,回归教育的本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应用型本科院校即便强调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也不应忽略教育这一根本目的。大学生除了要具备宽广的知识视野、灵活的思维方式,还要具备基本的文化修养、高尚的生活情趣和高雅的艺术鉴赏力,既能脚踏实地,也能仰望星空[10]。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素质、创新型、宽口径、深内涵的,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深刻理解通识教育的本质追求,既注重知识面的宽度,也注重思考力的深度,不仅要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更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如此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满足我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担当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EB/OL].(2016-10-

13)[2022-03-21].http://edu.people.com.cn/n1/2016/1013

/c1006-28773930.html.

[2]  李家新.技术本科教育的理念困局及其消解[J].职教论

坛,2014(19).

[3]  邓永超.知识经济时代必须提高学习能力[J].文山师范高

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4]  ROBERT ENNIS.Critical Thinking:A Streamlined Con-

ception[J].Teaching Philosophy,1991(1).

[5]  王忠伟.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J].教育与

职业,2014(23).

[6]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

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

民日报,2018-09-11(1).

[7]  李有亮.通识教育视阈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J].高校教育

管理,2014(1).

[8]  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1.

[9]  学习强国.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

践[EB/OL].(2021-07-09)[2022-04-10].https://article.

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34958804205569869

63&item_id=13495880420556986963&study_style_id=fe-

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

_single.

[10]  袁广林.应用型本科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的价值与方法[J].

现代教育管理,2021(8).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综合素养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童诗”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