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丝路电影的对外传播策略探究
2023-07-18杜思瑶吉平
杜思瑶 吉平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使“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旨在利用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通过丝绸之路在沿线国家传播中国的历史文化。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从基础设施到民生的改善,从贸易往来到文化交流,中国在“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给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加快“一带一路”文化传播,媒介选择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影视行业的飞速发展,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成为当下受众较广的传播媒介之一,并逐渐成为展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工具。如何将丝路文化通过电影的方式进行对外传播成为重要问题。丝路电影不仅传播我国文化,还要将丝绸之路沿线上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以展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并将其长久传播下去。目前丝路电影受众群体较少,无法有效传播和宣传电影中的文化及精神内涵。因此,文章通过对丝路电影对外传播现状、问题的分析,结合共建“一带一路”的背景,探索更有效的丝路电影对外传播策略。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丝路电影;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J9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4-0-03
0 引言
为了更好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举办了各项活动。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创办了以海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为主体的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电影节以电影为纽带,传承丝路精神,弘扬丝路文化。自古以来,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和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在历史上长期的交往过程中,我国也与丝路各国形成了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丝路精神。”[1]
“‘丝绸之路题材电影指称那些以丝绸之路这一特殊地缘为空间,塑造丝路人物,演绎丝路故事,具有自觉的丝路意识,传递丝路文化和丝路精神的电影类型。”[2]为了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能更好地融合,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积极吸收优秀影片,不断交流,成了继上海国际电影节和北京国际电影节之后我国举办的又一个国际电影节,成为各国人民友好交流的纽带。截至2022年,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成为丝路电影对外传播的主要途径。
1 丝路电影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
1.1 传播模式过于单一
丝路电影主要依托于中国政府以及相关文化部门在海外的文化组织机构,对外传播所用的方式有限。近年来,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往互动逐渐增加,除了我国举办的国际电影节,其他沿线国家也会举办“中国电影节”,助推我国更多优秀的电影走出国门。丝路电影的对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国际电影节的影响,因此只有丰富传播方式,才能使丝路电影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丝路电影数量较少。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丝路电影的数量逐渐增加,但是由于丝路电影的内容局限性,其传播方式较少,并且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仍处于发展阶段,传播丝路电影的能力有限。目前,丝路电影具体的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影院上映;二是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或者相关机构举办的文化节交流活动;三是电影机构组织的交流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往往是非营利性的,因此电影传播有较大的局限性;四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的“中国电影节”活动。
1.2 传播范围较为狭窄
在我国,丝路电影的传播主要依靠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或者在西部地区的电影院放映。丝路电影的主要功能是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好地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丝路电影多讲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生的故事,观众大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想要更好地发展丝路电影,前提条件就是要有好的故事及深刻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在国际上,丝路电影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在各大电影节上展映,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各大电影市场。和平、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精神既是“一带一路”精神内核,又是丝路电影弘扬的核心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等丝路精神在电影中均有所体现,只有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丝路电影,才能使丝路文化传播范围更广、传播效果更好。
1.3 传播受众接受不足
“从古代丝绸之路开始,中国便与丝路沿线的亚、非、欧三大洲国家之间有着频繁且深入的經济、文化交流。”[3]但是从一定的空间建构来说,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大部分处于亚欧大陆的交界处,往往是大国的博弈之地,因此这一地区的人们常常处于战乱之中。因此,丝路电影在饱受战乱之苦的中亚地区,观众严重不足。
虽然丝路电影弘扬的是以和平、包容为代表的价值观,但文化的差异会使不同国家的人民在观看电影时产生不同的理解。中亚地区复杂的宗教环境、政治制度和文化习俗,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丝路电影的传播效果。因此,在丝路电影的传播过程中,不能仅仅弘扬抽象的丝路精神,还应根据各个国家的国情、文化风俗,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丝路精神,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将丝路文化与当地文化结合,制作出既蕴含丝路精神又彰显地方特色、能被当地人民接受的丝路电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当地观众的观影积极性。
2 丝路电影对外传播的路径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我国大量影视创作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丝路电影的创作,电影日益成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除此之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更加密切。单一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及观众的需求,为了更好地对外传播丝路电影,应开辟更多的传播路径。
2.1 建立多边的传播渠道
2.1.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
丝路电影的传播方式较少,不同的人对传播媒介有不同的选择,并且不同的媒介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播媒介不断变化,传统的传播渠道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因此在传播丝路电影时,要保持原有的传播渠道,同时还要开拓新的传播渠道,在数字杂志、数字电视、触摸媒体、数字广播、桌面视窗上进行丝路电影的宣传,将电影宣传智能化,实时监测电影的票房情况以及观影评价。例如,“猫眼平台利用自身积累的全文娱资源,提供覆盖影片开发、制作、宣发、映后及复盘阶段全链路的一站式传播服务和效果评估,开创了电影智能宣发的全新视野”[4]。通过号召电影的利益相关者,多角度宣传电影,建立多边的传播渠道,促进丝路电影更好发展。
2.1.2 举办多种文化交流活动
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创办了以海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为主体的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后,陕西省和福建省轮流举办。截至2022年,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成为丝路电影最重要的展示平台。通过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国的丝路电影,还有沿线国家的优秀电影作品。通过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举办了各项活动,丝路电影也得到了更好的展示。“‘丝路国际电影节旨在以电影为纽带,促进新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化交流与合作,为各国建立更友好的合作关系创造条件。”[5]
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举办日趋成熟,参展的电影作品越来越多。借助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这个平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优秀电影作品实现了全面交流。与此同时,我国也要积极参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电影节,如俄罗斯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韩国的釜山国际电影节、印度国际电影节等。“引进来”是在“走出去”的同时学习优秀的电影、文化,不断进行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丝路电影发展。
2.2 推动丝路电影的本土化传播
2.2.1 加强丝路电影的资源整合
丝路电影的本土化传播,指丝路电影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本土化传播。想要更好地进行丝路电影本土化传播,最重要的一点是电影本身的质量,以及电影在本土化传播过程中的观念是否符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构想。加强丝路电影的资源整合就是将丝路电影的优质资源大量投放到国内外相应的网络上,形成规模,让当地人民能够接触到优秀的电影作品,了解相关题材电影的文化内涵。在创作丝路电影的过程中可以采集一些民间故事,观众看到的电影剧情其实就是身边发生的故事,从而推动丝路电影的本土化传播。
2.2.2 丝路电影相关机构的整合
要实现丝路电影的本土化传播,就要对丝路电影有清晰的定位。讲好中国故事是电影创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电影制作之前,要充分考虑电影的立意、选题、文化等方面,以电影的内涵激发观影者的兴趣,使观众发自内心地对丝路电影产生兴趣。另外,丝路电影的本土化传播不仅是通过日常交流,政府也应干预丝路电影的本土化传播。
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更多的是贸易往来,缺乏更深入的文化交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府应作为牵头人,推进文化领域的合作,如合拍丝路相关题材的电影,让更多的人了解“一带一路”,推动丝路电影的发展。丝路电影的本土化传播要长久发展,就要提升丝路电影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书写中国故事、传达丝路精神。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丝路电影能够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优化中国的国家形象。
2.3 采用多元化的传播媒介
2.3.1 加强网站传播
加强与MovieWeb、YouTube等国外知名大型视频网站的合作,可以用我国的一些优秀电影版权来换取视频网站相关版面的播放。也可以与这些知名的视频网站合作,开设相应的独立版块来宣传,在前期的宣传中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普通的电影节只能满足小部分热衷于电影文化的观众需求,更多的观众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到电影节现场或者电影院观影,因此,电影的网上宣发同样重要。我国优秀的时评网站,如腾讯、优酷等,既有稳定的市场,又有技术的保障。因此,通过知名视频网站宣发,也是让更多观众了解丝路电影的重要途径。
2.3.2 拓展新媒体传播
新媒体背景下,出现了许多新的传播媒介,想要在全网范围内进行电影宣传,须分析用户平时用得最多的APP,通过不同APP进行传播。例如,针对青少年可以选择用bilibili视频网站(以下简称“B站”)传播。B站是当今我国年轻人高度聚集的应用软件,平台上的内容质量较高且非常契合年轻人的兴趣爱好,可以通过与制作高质量视频的UP主合作,进行丝路电影的宣传,在年轻人中打开市场。还可以利用微信中的“看一看”功能,投放丝路电影宣传片,以实现对丝路电影的宣传。不仅是丝路电影的宣传,还有电影的相关知识都可以此形式制作和投放。只有充分利用多元化的媒介传播,才能使丝路电影获得更广阔的市场。
3 结语
丝路电影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丝路电影的传播是中国文化国际化的关键一步,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背景下,通过对丝路电影对外传播策略的分析,使丝路电影突破传播的局限,改变丝路电影传播方式,建立多边的传播渠道、推动丝路电影的在地化传播,将丝路精神通过丝路电影更好地表达出来,让人们对丝路精神、丝路电影有更多的了解,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 周轩,刘书亮.“一带一路”背景下丝路题材影视剧的发展现状与策略[J].中国电视,2020(1):49-52.
[2] 侯婧.丝绸之路题材电影的英雄叙事及英雄形象探析[J].当代电影,2018(11):155-158.
[3] 吉平,杨若莹.论丝路题材电影的美学意蕴及发展路径[J].当代电影,2017(9):128-131.
[4] 刘晓萍.“电影丝绸之路”: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新路径[J].宜宾学院学报,2016,16(1):96-101.
[5] 马玲.“一带一路”背景下丝绸之路国际电影節的功能及推广策略探析[J].西部学刊,2015(1):78-81.
作者简介:杜思瑶(1996—),女,陕西西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传播与叙事。
吉平(1978—),男,陕西西安人,博士,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影视理论、影视批评与影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