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教师视野下的产教融合
2023-07-18万方
万方
【摘要】文章从一个环境设计专业教师的视角,结合作者在国外本硕学习体验,从职业教育的类型化特征、产教融合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应用型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育训结合的学习方式,以及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教师能力提升等方面,深入思考高等职业教育中“教育”与“产教”的关系,“教”与“产”的融合,学校与企业、行业的深度融合,完善理实一体、工学结合、育训结合的学习方式,促进知识的共享和技术的交流。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特征;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0—0043—04
2022年12月,国家对进一步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提出系统意见,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应用型大学要充分对接企业人才需求和岗位技能需要,将改革重心由“教育”转向“产教”。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更是高等职业应用型大学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如何把“教”与“产”深度融合,把学校教育与产业岗位有机结合,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的问题[1],是值得每一位专业教师深度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的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技能性和实用性等岗位特征[2]。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建设密切相关,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技术技能的水平,也与当地契合度相关的产业发展紧密相关,并影响着产业链的调整、市场的繁荣与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所设专业,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深度融合,学生在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其就业创造了更多更好的机会。同时,院校在与企业合作育人的过程中,对企业的产品与技术进行开发、升级、改造,以高等职业教育优秀的师资力量,实现人才培养、研发产品和技术服务三大功能。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框架下,促进教育、人才、产业有机衔接,实现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有效对接,实现职业教育的三融(职普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功能,这是职业院校为社会、为产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结果。
产教融合对环境设计类专业的学习更有意义。首先,产教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动态和企业需求,引导学生的专业发展和专业追求。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项目和案例,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提前储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其次,产教融合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职业规划和就业市场,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再次,实践能力也是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重要要求之一,产教融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储备就业竞争能力。最后,产教融合也可以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还可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和技术的交流,从而推动行业的发展和创新。
二、产教融合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产教融合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它将产业需求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从而构建起一个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在环境设计类专业中,产教融合的核心是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和有效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通过产教融合,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实际需求,以提高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加强环境设计专业与企业的联系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环境设计专业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建立产学研基地。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建立实训基地,为教师提供更多实训教学方案和项目合作机会,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实际生产与应用的机会。这些基地可以成为学生实训的场所,同时也可以成为学校和企业合作研究与实验性研发的平台。二是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学校可以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如共建实验室、开展科研合作、组织实习实训等,以解决实际问题或满足市场需求。通过这些项目,学生可以接触到实际的工作流程和项目管理方式,以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三是推广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广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例如,引入企业实际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组织企业代表进行课堂讲解或实践指导等。四是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学校可以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以便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和沟通。这样可以更加及时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市场变化,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依据。五是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就业环境。还可以组织企业代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实际的求职技巧和职场经验。六是建立行业导师制度。为了更好地加强专业与企业的联系,学校可以建立行业导师制度,将企业的专业人士作为学生的导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以及企业的具体运营和管理经验。行业导师参与到课程设计和实践环节中,提供实时的指导和反馈,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根据企业需求来提升自我。此外,行业导师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招聘需求和就业市场,为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提供支持。
产教融合是环境设计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加强专业与企业的联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和市场需求,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为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支持。产教融合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将学校与企业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产教融合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
产教结合,“产”是基础,学生的学习要以真实的项目、真实的设计过程为前提,开展专业的理论学习、基本的工作流程、严格的技术操作步骤,做到工学结合、育训结合,达到熟悉掌握技术技能的本领。“教”是目的,教会学生掌握设计能力。以环境设计专业来说,首先是环境设计的基本概念和设计逻辑的学习;其次是环境设计不同尺度的规划与设计流程;再次是模拟环境设计项目的训练;最后是实施完成设计项目。环境设计多以项目的形式呈现,而且大部分是跨学科合力共同完成的任务。笔者在新西兰林肯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中,学生项目式完成作业的方式很值得借鉴。以设计海岸线景观为例。第一步,教师会将土木工程系和地理学系的学生与环境设计的学生合班进行随机编成3—5人组成的项目小组,共同完成项目,建筑学、景观园林、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哲学、文化研究和艺术史不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研究,学科的不断融合交叉对高校的教育和研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步,要求项目小组先到需要设计的现场,开展实地的考察、测量,查阅地理资料,完成数据收集工作;第三步,结合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全体人员参加讨论,首要目标则是发现问题,海岸线是否存在环境问题,游客过剩是否会影响当地生态多样性、生态可持续性等。这些问题是否可以通过景观规划的手段来解决,或者提供后期发展方案。第四步,小组共同总结问题,确定设计目标与愿景,制定初步设计方案,完善总体设计框架与逻辑。方案确定下来后,小组成员将项目任务分解,每人承担项目的一部分,进入草图设计阶段或者模型实验阶段。第五步,教师组织全部学生和其他环境设计学的教师一起进入作品评论教学,每个小组展示、讲述自己小组的方案,并鼓励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其进行评价与质疑,学生可以在问题与答辩后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设计作品。在评讲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在一遍遍培养质疑精神和被质疑时的对策方法,这不仅从设计层面来锻炼其方案与逻辑自洽能力,還在过程中提前接触与适应了设计工作的社会环境与挑战。第六步,按分工完成电脑制图、文字表述、打印图表工作,而后共同交给教师。教师会详细听取项目组的完成过程,特别是在讨论方案过程中,会特别关注被放弃的意见和思路,关注在制作模型过程、绘制图表过程中的修改部分,会和没被采纳意见的成员交谈,然后根据每个人的完成情况给予作业分数。第七步,学校会通过市政府,邀请城市规划部门、城市建设部门、使用者、家长、社区人员,模拟一个甲方乙方参加的听证会,参加会议前教师还会教给学生与甲方的交流方式、态度和方法,学生需要听取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或建议,或采纳、或修改、或坚持。学生在实战中掌握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熟练操作岗位所需技术技能、专业的表达和态度、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能力,真正做到工学结合、育训结合,理实一体,让学生在学校学成之后到工作岗位相互匹配和适应。这种政府搭建平台,政府职能部门、企业、使用单位、社区共同参加,学校教师实战式的教法和学生模拟工作岗位实际要求的学法,可以缩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从教室到岗位的适应期,值得我们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学习和借鉴。
笔者结合海外经验,产教融合在环境设计专业的本科教育中具体实践方法为以下几点:一是与环境设计单位、城市规划单位的产教结合。学生在完成设计项目之后,可以邀请设计公司的专业方案设计人员或其他在职相关工作人员,如土木工程、概预算等人员前来学校,由教师牵头组织学生设计作品作业答辩。学生可以得到行业内专业人员给出的建议与意见,以及设计行业中的运作规律,更早地熟悉专业环境。二是将相关课程的授课计划、大纲与设计院实际项目相结合。教师可设置高年级学生与设计院等单位的实际投标项目同步进行,以同样的时间和同样的任务作为学生的课程作业。完成后邀请设计院方案人员在学校汇报设计项目成果。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学习到设计中遇到的同样问题,专业设计师是如何解决的,明确自己和岗位上的设计师存在的差距,以便在校期间补充知识与操练技能。三是与实际完成项目相结合,学生对已建成的项目进行POE(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评估,通过对已建成的项目进行较为系统的评价。这一评估方法,经常被用于欧洲、美国政府部门和高校,根据大量数据完成设计导则的制定。学生对已建成的项目进行评估,并给出更加合理的设计改进建议,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设计中避免设计误区。
四、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师能力提升
2022年10月,国家颁布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所谓“双师”,就是既要有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指导学生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具备生产一线岗位的实践经验,能在课堂上教学也能在生产一线指导学生实习实训。这对职业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同时也提高了任职难度。
现在高职或高等应用型本科大学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基本来源于大学毕业学生,或本科、或研究生毕业,没有设计、规划单位工作经历,更没有一线设计工作经验,甚至于没有职业教育的经验。要成为合格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师,除了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长时间深入到设计单位与规划单位,完成自身实践课程的“补课”,深入了解设计流程、岗位规范、设计标准,让自己从门外汉转化为门内熟手,从而提高青年新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近期看到江西省新出台的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关于引进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进入职业院校,“设置灵活用人机制,以“固定岗+流动岗”形式,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来校兼职任教。”以补充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不足、不精、不尖的弱项,也解决了职业院校编制不足、薪酬发放受限的问题。把业界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引进校园,最顶尖的人才引进学校,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技术训练可以和工作岗位有效衔接,这就弥补了青年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偏低的短板,也弥补了既能理论教学又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短缺的问题,学校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和学校优质人才资源,共同培养技术精湛的专业人才。学校有了“固定岗+流动岗”的人员补充,青年教师才能有充足的时间进入企业,深入岗位进修、提升,以补足实践能力不足的缺失。作为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教师,重点需要提升专业技术的实践能力,补足自己动手操作薄弱的短板。
总之,产教融合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行业产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提升教师专业技术能力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要在“融合”上下大力气,要出台更多支持行业、企业服务教育的政策,搭建平台,协调解决行业、企业和学校在产教结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更多的企业能够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愿意参与院校教育,让更多业界精英愿意走进院校和教师开展师带徒,在“产”和“教”的结合上下功夫,探索机制,理顺关系,在学校教育的主導下,把行业发展、产业需求、人才培养融合贯通,进而达到产教融合的最佳配置。
参考文献
[1]陈子季.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专访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01):08-13.
[2]吴宝明.产教融合视野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J].教育与职业,2021(06):31-34.
编辑:赵玉梅